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没人恨不是完人”,董明珠曾对媒体如是说。通过与董明珠的对谈,《环球人物》记者从某种程度上了解到,这些恨意从何而来。她确实严厉,甚至有些不看人情、不讲情面,她的手下要时刻打起十二分精神,以应对她瞬间变脸。
有一次,厂房出现两度以内的温度偏差,董明珠当着媒体的面对负责人发飙:“搞什么名堂?乱七八糟!”一名工作十几年的老员工,因为走了机动车道,被她开除。别的公司团建多是聚餐、旅游、唱KTV,格力团建的形式是军训。
在董明珠身上,似乎少了些亲情。母亲去世后,她后悔之前没能带着母亲上班,回家过年亲戚们也“不爱搭理她”;另一方面,她给员工建房,让他们住在一起,以便培养员工之间的“亲情”。当然,她自己早已与格力成为一体。无论我们聊什么,话题总被她拽回格力。她说如果有需要,愿意退休后当门卫。
格力为什么能成为中国制造的代表企业?董明珠的领导风格到底如何?我们试图在与她的交流中寻找答案。
“唯一的错是对员工太苛刻”
《环球人物》:您给别人留下的印象不是这么慈眉善目。为什么媒体上总有您那些发怒的、批评人的、拍桌子的时刻?
董明珠:那是在工作状态,有时候我觉得他们犯的一些错误是不应该犯的,就非常严厉,也非常气愤。
《环球人物》:您的苛刻管理体现在不近人情的细节上。
董明珠:是有一点,这我也知道。但是不这样严苛地对待自己,就是欺骗消费者。
《环球人物》:员工什么样的行为您最不能忍?
董明珠:弄虚作假。
《环球人物》:比如,您问他一个事,他可以说:“这事我不知道,不归我管。”
董明珠:不管就不要在这个岗位上。
《环球人物》:或许您问错人了。
董明珠:我不可能问错人。因为2012年当董事长以后,我干了一件事,用4年时间制定了一套自己的质量管理体系,现在它已经作为国家标准。我觉得这不仅是对格力的贡献,而且是对整个中国制造业,最起码是对空调行业的巨大贡献,我挺自豪的。
《环球人物》:听说一名在格力工作了十几年的老员工,就因为有一次在厂区里走了机动车道,被您看到,就被开除了。
董明珠:没错,开除。
《环球人物》:至于吗?
董明珠:至于。那时候我们有8万员工,如果说每一个员工都走一次车道,就可能发生安全事故,这是对员工的生命不负责任。我开除他是对8万员工的生命负责。我也不忍心,不想开除,他的分管领导都来找我说情,说能不能给他一次机会?我说不行。
《环球人物》:员工在厂区内走机动车道就要被开除,这是白纸黑字的制度,还是您当时的决定?
董明珠:白纸黑字,之前我们公司列了很多自己的规矩。我们原来有那种拉物料的低拖车。有人认为自己很能干,觉得一跨就可以过去,但就是一念之差,人命没了,这是血的教训。可能很多老总认为不一样,说车子不能让他吗?或者去教育他:不能等车走完人再走吗?有时候我们的行为不是每时每刻都清醒,(事故)都是一瞬间的冲动出现的。
《环球人物》:一个员工犯了这样的错误就要被开除。那您要是犯了错误呢?
董明珠:一样,如果我要犯错,我一定会开除自己!所以我到车间去,依然照规矩走人行道。
《环球人物》:但您犯错的概率更多会在决策上。
董明珠:绝对不能犯错,自己给自己立规矩,不能犯错。
《环球人物》:您犯过错吗?
董明珠:我基本上没有犯过错。如果讲唯一的错,我就觉得对我的员工确实苛刻了一点,而且是不留情面,不分时间,不分地点,只要看见问题立马解决。
《环球人物》:这是个错误吗?
董明珠:我认为这是错误,别人也有自尊。我会去化解矛盾。我告诉他为什么当着那么多人面批评他,是让他知道犯了错是要付出代价的。
《环球人物》:您跟亲人关系好吗?家里人对您理解吗?
董明珠:他们不理解,觉得你的权力这么大,别人都为家里的兄弟姐妹干一件事,都给家里的人谋利。情理当中这可能是对的;但是从法理来讲,可能就是不对的。比如我让家里亲戚做一个供应商,不管质量好不好,我都付钱给他,他可以赚得盆满钵满。他是高兴了,但给我带来的是什么?对格力带来的是什么?第一,我的产品质量、对消费者的承诺就成虚的了;第二,部下看你的亲戚能开店了,他们就都跟着在上游開公司了。公司的品质怎么控制?我听他们在讲,有的企业一个人当了总经理,他的老乡全来了,我这里没有一个老乡。不要跟我讲你是老乡,我只看做事的风格,看你的思想、你的行为。
《环球人物》:有举贤不避亲的情况吗?
董明珠:没有,不行,只要是我的亲戚,达到质量也不要。因为这会破坏一个企业的文化,这就是我讲的,你要舍得。 《环球人物》:所以格力高管的亲戚也不在供应商范围内?
董明珠:不允许,绝对不允许。
《环球人物》:您过年的时候怎么面对那些亲戚?他们理您吗?
董明珠:很多人不爱理我,那不理也没办法。这就是大家小家的选择。
《环球人物》:作为女儿面对母亲的时候呢?
董明珠:其实从内心来讲,我觉得我是非常孝顺的。前几天我跟朋友在一起聊天,我就说我现在好后悔,当时如果把我的妈妈带在身边,上班就让她坐在我身边,为什么不可以?当时我考虑过。只是因为想到,我把我妈妈带来上班,那别人家里都有可能(有这种情况),是不是都把母亲带来。这又是一种权利挑战,所以我还是放弃了。妈妈走了以后才知道,自己应该放下一点工作上的事情。但是后悔没有用,因为如果没有这种付出,也不可能有今天。
“小小部长”推动质量改革
《环球人物》:您是不是一直处在特别忙碌的状态,没有时间去顾及家人、朋友之间的这种联系?
董明珠:一直是这样。我爱人去世早,否则我也不会到广东去了。我带着才两三岁的孩子(工作),去哪里开会也好,上班也好,都是自己抱着孩子。
《环球人物》:您就是做销售员出身,是吧?
董明珠:对,在安徽和江苏。我觉得格力最大的特点就是销售推动了企业内部质量的提升。我的主张是,消费者讲的一点小事都是我们的大事。比如消费者说(空调)每年要换氟利昂。实际上,一个真正好的空调是不需要换氟利昂的。正常情況下好产品没有漏氟的概念。因为我们有了偷工减料,或者品质控制不好,一年下来漏完了,第二年就要去充氟利昂。我们通过市场的反馈形成倒逼机制,逼着企业提高产品质量。
《环球人物》:您那会儿只是一个销售人员,用反馈回来的市场信息“逼”得动那些技术部门的人吗?
董明珠: 逼不动。我们就天天把小事变成大事,天天喊。我说,消费者的反映不能说是一个“芝麻问题”,现在已经是“西瓜问题”了,很严重。
《环球人物》:这是您的策略。
董明珠:那时候我还是销售员,毕竟推动很慢。就因为我在市场待了几年,知道企业要做什么,1995年我当了部长,回去第一件事就是推动企业质量发展。当时如何控制质量?其实那时候我们很多零部件没有技术,都是买外面的部件,买回来以后好坏没有检测,再加上如果内外有勾结的话,劣质产品全部上线。所以哪怕做出来的空调再好,到市场中也会出现这样那样的问题。一台空调有成百上千个零部件,售后能承担得起吗?
第一个改变的就是质量可靠性。中国的空调行业以前没有自己的技术,都是买别人的压缩机、电机,甚至有的企业炫耀自己跟日本企业合资,有了一个合资压缩机厂,好像掌握了技术,其实依然没有掌握技术,别人给你的是落后的压缩机。日本1995年就是变频时代了,我们什么时候才推动?2005年才开始推动能效等级。
所以我们要成立筛选分厂,首先从零部件开始。过去技术员是以人来定零部件,(实际上)根本没标准。就说这个人跟我关系好,这个厂家的零部件好,就买了。为了杜绝这个,我虽然是一个小小部长,我说话别人也不听,但我就要推动,我就提意见,从销售角度跟老总反映,必须成立筛选分厂。筛选分厂成立以后,我们通过筛选,把劣质的不达标的零部件退出去。在那个时代,消费者喜欢格力空调,经销商说格力空调口碑好。为什么好?就是用材料堆出来的。

中国创造与中国制造
《环球人物》:您认为您这代企业家身上的使命是什么?
董明珠:我觉得只有企业家意识到自己的社会责任,用诚信来打动这个世界,市场才会越来越好。千万不要靠简单的网上一卖,“我便宜!”某某品牌说,“我卖999”;我说,(这些钱)我买材料都不够。这是典型的欺骗。
为什么我们公司出现几个(很好的)时期?第一,我们用营销推动企业内部质量管理的提升,成立了筛选分厂;第二,我们推动整个行业的进步,2005年提出来6年免费服务,因为我们当时看到太多的欺骗消费者的行为,偷工减料,以次充好,特别是能效标识以低充高,明明只有2.0的能效,他说已经5.0的能效了。这是什么概念?比如,2.0的能效消耗200块钱电费,他们敢跟消费者说自己是5.0能效,只要100块钱电费,这对消费者是一个极大的伤害,这种不诚信对我们中国制造也是一种污辱。
过去的几年,为什么中国制造是低质低价的代名词?习总书记为什么提出高质量发展“三个转变”?我们做制造业就应该响应号召,去推动进步,那些生产劣质产品的行为,要去跟他斗,要去喊。所以我们提出来,不要售后的服务才是真正的好服务。作为消费者当然希望安全有保障,坏了有人修。但消费者是希望修吗?一定不是。什么是消费者真正想要的,你就应该去做这件事,不是靠噱头、概念来欺骗市场。
《环球人物》:家电的智能化是未来的方向吗?
董明珠:一定是。
《环球人物》:请您站在这个全行业的角度判断一下中国家电企业未来,它的使命、它的突破点在哪儿?
董明珠:还在创新。因为即便我们空调做得再好,还会有更新的要求。再比如,冰箱怎样更加的人性化,确保它里面食品的安全性。如何让消费者知道它的产品,这都是你要去研究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