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美国心理学家Reber,在1967年首次提出“隐性学习”的概念。他指出人能够按照两种本质不同的学习模式来完成复杂的学习任务,一种是“显性学习”,另一种是“隐性学习”。近年来的研究表明:虽然隐性学习和外显学习在学习过程中是密不可分的,但在复杂的学习任务中,隐性学习起着重要的作用。
隐性学习的研究成果,为教育实践开辟了一条新的探索途径。作为小学语文老师,在作文教学中,我积极利用隐性学习的理论,进行初步的尝试,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效果。
下面,把我的尝试和大家分享一下。
一、隐藏写作文的目的
隐性学习是一种不知不觉的学习。它不涉及有意识的假设检验过程,而是作用于刺激的认知加工的结果。据此,我在组织与作文教学相关的活动时,有意隐藏写作文的目的。这样对学生们来说,活动本身才是目的。他们没有任何心理和精神上的压力,产生的体验自然是深刻的,写出的作文自然是丰富多彩的。
我组织学生观看校运会。体育比赛精彩激烈,观看的学生们精神振奋。比赛后,我请学生们写《记一次运动会的观后感》。很多学生对比赛过程印象很深,写起观后感信手拈来,水到渠成。如果教师在观看比赛活动前告诉学生:大家要写观后感,写观后感要注意什么,那么他们就会带着心理负担去观看体育比赛,直接影响他们观看比赛的体验深度。学生体验越深,伴随结果(作文)越出彩。
二、课外无意识地阅读
英国的波兰尼说:“我们所知道的多于我们所能告诉的。”“所知道的”相当于隐性知识,“所能告诉的”则相当于显性知识。
例如,同一题目,甲同学写出的作文新颖独特,乙同学写出的作文平淡如水。甲同学尽其所能,向乙同学讲述怎样写好文章,但乙同学不可能凭此就写出像甲同学那样的佳作。原因是甲同学所知道的(作文的隐性知识),多于他所能告诉的(作文的显性知识)。
甲同学作文的隐性知识从何而来?我结合自己多年的教学实践,认识到课外阅读能帮助学生积累厚实的作文隐性知识,从根本上提高他们的作文能力。但是我感觉到,目前小学生课外阅读方式主要是显性学习。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进行阅读,发挥着不可估量作用的隐形学习被大家忽视,甚至放弃。为此我坚持学生课外阅读走隐形学习的道路。
1.对学生不提出任何关于课外阅读方面的要求:如摘抄、背诵、仿写等,只要求他们每天至少读课外书(有利于写作方面的书籍)二十分钟,这样学生在没有阅读负担的状态下,天天接触到作文方面的刺激,由此获得的作文知识会记忆得更牢固。
2.要求学生同一内容要反复地阅读,而且每隔一段时间就重读。学生在不知不觉中达到“书读百遍,其义自见”的能力。在课外阅读中,学生通过隐形学习获得的写作能力,比通过显性学习获得的在运用时更游刃有余。
三、指导“只可意会”的作文
心理学家贝雷(Berry)发现规则的显著程度会影响内隐学习和外显学习的效果,学习材料的规则明显,适合外显学习,反之内隐学习的效果就更好。
把这一理论应用到作文教学中就会发现,作文的规则(写作文的方法)显著的应用文(像实验报告、请假条、通知、信息等),我们采用外显学习的方式进行指导,效果会非常好;但是,像诗歌、散文、小说等写作规律模糊复杂的文学作品,教师强加于学生条条框框,只会对学生写作起干扰作用,只能写出“千篇一律”的文章,失去生动和灵性。对于这类不可教的作文,只有采用隐性学习的方式,才能提高教学效率。
比如指导学生写散文,我给学生提供大量的实践机会,循序渐进,反复练习,同一阶段的训练保证一定的量,使该阶段的训练产生实效。学生自动地掌握散文“形散神不散”的复杂规律,这种“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规则,学生只有通过长期的、大量的实践应用,才能掌握。对于“只意会”的作文,教师采用隐形学习的方式,学生的写作水平就会有质的飞跃,效果自然显著。
隐性学习的研究成果,为教育实践开辟了一条新的探索途径。作为小学语文老师,在作文教学中,我积极利用隐性学习的理论,进行初步的尝试,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效果。
下面,把我的尝试和大家分享一下。
一、隐藏写作文的目的
隐性学习是一种不知不觉的学习。它不涉及有意识的假设检验过程,而是作用于刺激的认知加工的结果。据此,我在组织与作文教学相关的活动时,有意隐藏写作文的目的。这样对学生们来说,活动本身才是目的。他们没有任何心理和精神上的压力,产生的体验自然是深刻的,写出的作文自然是丰富多彩的。
我组织学生观看校运会。体育比赛精彩激烈,观看的学生们精神振奋。比赛后,我请学生们写《记一次运动会的观后感》。很多学生对比赛过程印象很深,写起观后感信手拈来,水到渠成。如果教师在观看比赛活动前告诉学生:大家要写观后感,写观后感要注意什么,那么他们就会带着心理负担去观看体育比赛,直接影响他们观看比赛的体验深度。学生体验越深,伴随结果(作文)越出彩。
二、课外无意识地阅读
英国的波兰尼说:“我们所知道的多于我们所能告诉的。”“所知道的”相当于隐性知识,“所能告诉的”则相当于显性知识。
例如,同一题目,甲同学写出的作文新颖独特,乙同学写出的作文平淡如水。甲同学尽其所能,向乙同学讲述怎样写好文章,但乙同学不可能凭此就写出像甲同学那样的佳作。原因是甲同学所知道的(作文的隐性知识),多于他所能告诉的(作文的显性知识)。
甲同学作文的隐性知识从何而来?我结合自己多年的教学实践,认识到课外阅读能帮助学生积累厚实的作文隐性知识,从根本上提高他们的作文能力。但是我感觉到,目前小学生课外阅读方式主要是显性学习。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进行阅读,发挥着不可估量作用的隐形学习被大家忽视,甚至放弃。为此我坚持学生课外阅读走隐形学习的道路。
1.对学生不提出任何关于课外阅读方面的要求:如摘抄、背诵、仿写等,只要求他们每天至少读课外书(有利于写作方面的书籍)二十分钟,这样学生在没有阅读负担的状态下,天天接触到作文方面的刺激,由此获得的作文知识会记忆得更牢固。
2.要求学生同一内容要反复地阅读,而且每隔一段时间就重读。学生在不知不觉中达到“书读百遍,其义自见”的能力。在课外阅读中,学生通过隐形学习获得的写作能力,比通过显性学习获得的在运用时更游刃有余。
三、指导“只可意会”的作文
心理学家贝雷(Berry)发现规则的显著程度会影响内隐学习和外显学习的效果,学习材料的规则明显,适合外显学习,反之内隐学习的效果就更好。
把这一理论应用到作文教学中就会发现,作文的规则(写作文的方法)显著的应用文(像实验报告、请假条、通知、信息等),我们采用外显学习的方式进行指导,效果会非常好;但是,像诗歌、散文、小说等写作规律模糊复杂的文学作品,教师强加于学生条条框框,只会对学生写作起干扰作用,只能写出“千篇一律”的文章,失去生动和灵性。对于这类不可教的作文,只有采用隐性学习的方式,才能提高教学效率。
比如指导学生写散文,我给学生提供大量的实践机会,循序渐进,反复练习,同一阶段的训练保证一定的量,使该阶段的训练产生实效。学生自动地掌握散文“形散神不散”的复杂规律,这种“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规则,学生只有通过长期的、大量的实践应用,才能掌握。对于“只意会”的作文,教师采用隐形学习的方式,学生的写作水平就会有质的飞跃,效果自然显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