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家乡孩子的信》教学反思

来源 :教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irelord12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叶圣陶先生说过:“作者思有路,遵路识斯真。”这里的“真”首先就是作者在文章中欲要传达的思想或创作意图,这里的“路”就是文章中作者的行文思路。只有循着文章的思路阅读,才能准确把握作品的主旨,品味作者构思文章的匠心和谋篇布局、遣词造句的功力。以下是笔者对小学语文苏教版六年级上册《给家乡孩子的信》课堂教学的反思。
  《给家乡孩子的信》教学片段
  一、检查预习,初步感知。
  师:好,那我们首先来认识一下巴金。请同学们交流一下课前你对巴金的了解。(小结)这是我们从资料中了解的巴金,现在,让我们再回到课文中,细细读读、品品巴老信中亲切的、充满温情的语句,你又读出了一位怎样的巴金?
  二、细细品读,感受形象。
  预设(一):体会巴金对祖国、对人民的爱。
  预设(二):体会巴金的为人谦逊。
  预设(三):体会巴金的乐于奉献。
  预设(四):体会巴金珍惜时间。
  三、总结提升,深化感受。
  1.总结:巴金就是这样一个人,此时此刻,同学们一定心潮起伏,你们想用怎样的词语来赞扬他呢?(学生说后,请他们上黑板写出。)
  2.又一次读巴金写给家乡孩子的信,我们感受到他是那样博爱,那样乐于奉献,那样谦虚,那样珍惜时间。读这一封普普通通的信,我们的心灵一次又一次地被震撼着。巴金他的爱感动了家乡的孩子们,更以他的真诚感动了所有的读者,感动了全中国。他被评为2003年度感动中国的十大人物之一。请看评委的颁奖词。(师配乐范读。)
  3.今天,巴金已经离开了我们,但是他的爱,他的精神却永远留在了我们心中。同学们,现在再来读这首诗,相信你会有更深刻的感受。(出示《敬寿巴老百岁》)
  4.再一次总结。
  案例反思
  《给家乡孩子的信》是一封书信,读一封信当然要明白写信人为什么写这封信,写这封信想表达怎样的意思?据了解,《给家乡孩子的信》是巴金在87岁高龄给家乡孩子的回信,此时的巴金,已经是声播海内外,名扬五湖四海的大作家,享有崇高的声誉。难道巴金写这封信就是要让家乡孩子知道他是一个“珍惜时间、淡泊名利、充满爱心、乐于奉献的人”吗?
  所以当大家循着“巴金为什么要给孩子们写信?”这个问题去思考教学时,就不难发现,巴金写这封信的主要目的肯定不是要让孩子们知道他是怎样的一个人,而是要告诉家乡孩子们他对生命的理解和对他们的殷切期望。基于此,这节课教学的基点就应该确定为:巴金对孩子们有哪些期望?即期望孩子们“能珍惜时间、能充满爱心、能为人谦逊、能乐于奉献”。其中,特别要引导孩子去领会几个期望之间也不是简单的并列关系,其核心是领悟生命的意义在于奉献而不在于享受:要让自己的生命开花结果,就要为人谦逊,就要充满爱心,就要珍惜时间。
  在这样的解读下,教师教学中就要引领学生走进文本,感受文字背后的心语。笔者认为,具体可以分三步走。第一步,先问“巴金的回信给了你哪些有益的启示”,引导学生体会要为人谦逊、体会要懂得关爱他人、体会要珍惜时间、体会做人要乐于奉献等启示。第二步,接着问“在这些启示中,作者最想告诉大家的是哪一点,这些启示之间是什么关系”,引导学生体会只有“乐于奉献”,才会“为人谦逊”,才会“懂得关爱他人”,才会“珍惜时间”,只有这样,生命才会“开花结果”。第三步,就问“为了让我们的生命开花结果,我们应该怎么去做”,接着出示填空练习:“人生的意义在于奉献,而不在于索取。如果你是一棵大树,就要 ;如果你是一泓清泉,就要 ;如果你是 ,就要 。”
  (作者单位:江苏省南京市南化实验小学)
其他文献
一、立项背景近年来,关于项目前期阶段造价控制的研究已有了一些成果与实践经验,并且我国已制订了相当数量的与项目前期咨询服务业相关的行政法规和部门规章(如《建设项目全
班主任爱自己的学生,这是做好班级工作的前提。不爱学生,要想教育收到效果是不可能的。因此,班主任必须通过自己的实际工作,架设师生之间感情的桥梁,使自己的工作更有成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