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加强高职院校人文素养教育应转变重技能轻人文的办学理念,加强人文课程建设及人文精神渗透,营造具有人文气息的校园文化氛围,提高教师的人文素养,重视社会实践活动。
关键词:高职院校 人文素养 培养模式
一、人文素养的含义
所谓人文素养,是相对于科学素养的一个概念,它包括美术、音乐、设计、戏剧、舞蹈、文学等等方面的内容。作为高等教育的内容,人文素养教育不仅仅是指人文专业知识的培养,而且是侧重于学生各方面综合能力的提高,进而达到学生科学素质和人文素质的平衡发展。人文素养的核心内容是对人类生存意义和价值的关怀。笔者认为:人文素养即“人文科学的研究能力、知识水平和人文科学体现出来的以人为对象、以人为中心的精神——人的内在品质”。高职生应具备一定的人文素养功底,不仅可以使学生了解人文,理解人文,感悟人文,而且可以更加清晰地认识社会,激发他们的创造力和想象力。
二、高职院校人文素养教育的重要性
1.高职生自身发展的需要
目前,高职生人文素养方面的表现尚有欠缺。一方面体现在人文知识的缺乏:文字功底较差,写作时往往出现词不达意的诸多问题;在具体的文化、历史、哲学知识方面仍然贫乏。另一方面体现在缺乏人文情感,具体表现为:一些高职生不懂尊重他人,不关心他人,缺乏同情心和正义感。再者,部分高职生人生观和价值观的错位。思想浮躁,理想信念淡漠,价值追求物质化,缺乏相应的社会责任感。
高职生人文素养的表现反映了相关教育的薄弱和缺失。长此以往,高职生的处境会更加令人担忧,在高节奏、高效率的现代社会,人文教育的不足会使高职生遇到许多现实问题,比如,在工作上往往难以更好地适应和立足。人文素养是作为一个人健全发展的基石,对一个人的综合素质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高职生本身的发展决定了人文素养的培养势在必行。
2.培养新时代合格人才的需要
在新时代下对合格人才的要求往往比以往更高,个人的人文修养正契合了新时代人才的标准。即便是作为用人单位的企业,对其雇员的要求也会看重其自身的素养。企业需要的人才不仅仅是对专业的精通和对工作的熟练程度,尤为重要的是,企业作为一个团队要求每个雇员要有团队意识和大局意识,应该有必要的责任心和合作精神,而这些恰巧就是高材生人文素养所含之意。企业在录用高职生时,往往出现很多问题,比如:有些高职生因缺乏责任心,缺乏合作意识以致上岗后不受企业欢迎;有些缺乏基本的社交礼仪,不注重文明礼貌;有些高职生人际沟通能力比较薄弱,不能很好地处理与同事之间、领导之间的关系等等。这些相应问题的出现,体现的不在技能方面,而在人文素养方面。而正是由于部分高职生人文素养的缺失,导致其在工作岗位中的适应力不强,难以满足企业的用人需求。因此,在新时代下,高职生的人文素养的培养关系到人才的培养,高职生更需要全面地发展自己,使自身成为高标准的人才。
3.实现高职院校培养目标的需要
高教[2006]16号文件明确指出:“高等职业院校要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把立德树人作为根本任务。要高度重视学生的职业道德教育和法制教育,重视培养学生的诚信品质、敬业精神和责任意识、遵纪守法意识,培养出一批高素质的技能性人才”。高职教育定位是培养高素质技能人才,核心目的和任务是育人。高职教育首先是引导学生学会如何做人,其次才是自身专业素质的修养。一个具有健全人格和道德修养的高职生,才会真正地实现自己的价值。所以,高职生人文素养教育的培养旨在使学生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使学生明辨是非、追求真善美,具备责任意识和奉献意识。
三、高职院校人文素养培养模式的实施
1.结合自身专业优势,完善人文素养课程规划和设置
高职院校在培养高职学生人文素养方面,首要的方式即开设相关人文素养课程,将人文素养纳入学生必修课程。虽然做法大同小异,但现今,人文素养的培养并没有一个可供参考的标准,也没有相关的经验可以借鉴。因此,发展人文素养教育还需各职业院校审时度势,根据院校培养的模式和高职生本身人文需求来加以设置和培养。笔者认为,可以通过以下两点开展。
首先是完善人文素养培养的教学计划。各高职院校可以根据学校和学生的具体情况,在编制教学大纲、教材、教学等各环节加强指导,直至完善。这不仅对授课教师的素质有较高的要求,也对教师的授课形式和方法有严格的要求。其目的一方面要达到教授人文学科的具体知识,另一方面还要“教有所乐”,即采用多种形式来丰富课堂教学的内容,使得教学内容的知识性与趣味性同时具备。
其次,人文素养的教育离不开实践。各高职院校应根据院校的专业定位和专业特长,开设一些具有实践性,可操作性的课程,不仅可以学习专业知识,同时也在学习知识中增强人文关怀和人文修养,这样的高职生更易于融入社会,更能适应社会的发展。所以,高职院校要因地制宜地开展人文素养培养的相关教育。
2.人文素养培养形式多样化
学校作为高职生人文素养培养的基地,对人文素养的培养不仅仅局限在课堂上,更多地应该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尽可能地丰富人文素养培养的途径和方法,使其多样化。比如,为学生提供展示才艺和能力的机会,鼓励组织学生设立和参加各种各样的人文艺术团体和人文艺术实践活动。高校利用形式多样的人文素养培养方式,一方面可以提高学校的人文素养水平,另一方面可以提升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提升他们的文化修养,多方位全方面地发展完善自己。
3.形成良好的人文素养培养氛围
要培养学生人文素养,学校的氛围至关重要。有一个良好的培养氛围,学生融入其中会更好地提升自身的人文修养,这就需要学校提供这样的平台。具体来说,学校应当使学生多接触一些人文艺术的教育机会,比如:邀请专家和社会名流来校讲学,放映一些经典影片,参观各种人文艺术展览,举办一些人文公开讲座等等。同时,学校也应当充分利用各种校园媒体进行宣传。可以通过校园广播站、校报、学校电视台、学校门户网站等校园媒体形式,对一些人文关怀的具体事例,国际国内艺术发展形势,一些文娱活动或正在进行的艺术界比赛等内容进行宣传,对于学生组织的一些艺术活动也应当及时地予以报道,从而在全校形成一种良好的人文素养的培养氛围。
4.重视社会实践活动
社会实践活动是提高学生人文素养的重要方法,社会实践活动的目的是让高职生走出课堂,走出学校,走向社会。社会实践活动不仅能使学生感受到在课堂上体验不到的情感,还可以促进学生将人文素养外化为行为。社会实践活动的内容非常广泛,比如开展到儿童福利院、敬老院、残疾人学校等地的自愿服务活动,可以使学生学会感恩;组织学生参观历史古迹,可以激发他们的爱国之情;利用学生顶岗实习活动,可以培养学生的敬业精神、责任意识、吃苦耐劳精神、沟通协调能力、遵纪守法观念、开拓进取精神等。
综上所述,探讨并完善我国高职院校学生人文素养培养模式,不仅是高等职业教育培养模式的应有之义,也是高职学生自身发展的需要。
参考文献:
[1]郝丽华.高等职业院校艺术教育初探[J].山东商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7(8).
(作者单位:菏泽家政职业学院)
关键词:高职院校 人文素养 培养模式
一、人文素养的含义
所谓人文素养,是相对于科学素养的一个概念,它包括美术、音乐、设计、戏剧、舞蹈、文学等等方面的内容。作为高等教育的内容,人文素养教育不仅仅是指人文专业知识的培养,而且是侧重于学生各方面综合能力的提高,进而达到学生科学素质和人文素质的平衡发展。人文素养的核心内容是对人类生存意义和价值的关怀。笔者认为:人文素养即“人文科学的研究能力、知识水平和人文科学体现出来的以人为对象、以人为中心的精神——人的内在品质”。高职生应具备一定的人文素养功底,不仅可以使学生了解人文,理解人文,感悟人文,而且可以更加清晰地认识社会,激发他们的创造力和想象力。
二、高职院校人文素养教育的重要性
1.高职生自身发展的需要
目前,高职生人文素养方面的表现尚有欠缺。一方面体现在人文知识的缺乏:文字功底较差,写作时往往出现词不达意的诸多问题;在具体的文化、历史、哲学知识方面仍然贫乏。另一方面体现在缺乏人文情感,具体表现为:一些高职生不懂尊重他人,不关心他人,缺乏同情心和正义感。再者,部分高职生人生观和价值观的错位。思想浮躁,理想信念淡漠,价值追求物质化,缺乏相应的社会责任感。
高职生人文素养的表现反映了相关教育的薄弱和缺失。长此以往,高职生的处境会更加令人担忧,在高节奏、高效率的现代社会,人文教育的不足会使高职生遇到许多现实问题,比如,在工作上往往难以更好地适应和立足。人文素养是作为一个人健全发展的基石,对一个人的综合素质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高职生本身的发展决定了人文素养的培养势在必行。
2.培养新时代合格人才的需要
在新时代下对合格人才的要求往往比以往更高,个人的人文修养正契合了新时代人才的标准。即便是作为用人单位的企业,对其雇员的要求也会看重其自身的素养。企业需要的人才不仅仅是对专业的精通和对工作的熟练程度,尤为重要的是,企业作为一个团队要求每个雇员要有团队意识和大局意识,应该有必要的责任心和合作精神,而这些恰巧就是高材生人文素养所含之意。企业在录用高职生时,往往出现很多问题,比如:有些高职生因缺乏责任心,缺乏合作意识以致上岗后不受企业欢迎;有些缺乏基本的社交礼仪,不注重文明礼貌;有些高职生人际沟通能力比较薄弱,不能很好地处理与同事之间、领导之间的关系等等。这些相应问题的出现,体现的不在技能方面,而在人文素养方面。而正是由于部分高职生人文素养的缺失,导致其在工作岗位中的适应力不强,难以满足企业的用人需求。因此,在新时代下,高职生的人文素养的培养关系到人才的培养,高职生更需要全面地发展自己,使自身成为高标准的人才。
3.实现高职院校培养目标的需要
高教[2006]16号文件明确指出:“高等职业院校要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把立德树人作为根本任务。要高度重视学生的职业道德教育和法制教育,重视培养学生的诚信品质、敬业精神和责任意识、遵纪守法意识,培养出一批高素质的技能性人才”。高职教育定位是培养高素质技能人才,核心目的和任务是育人。高职教育首先是引导学生学会如何做人,其次才是自身专业素质的修养。一个具有健全人格和道德修养的高职生,才会真正地实现自己的价值。所以,高职生人文素养教育的培养旨在使学生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使学生明辨是非、追求真善美,具备责任意识和奉献意识。
三、高职院校人文素养培养模式的实施
1.结合自身专业优势,完善人文素养课程规划和设置
高职院校在培养高职学生人文素养方面,首要的方式即开设相关人文素养课程,将人文素养纳入学生必修课程。虽然做法大同小异,但现今,人文素养的培养并没有一个可供参考的标准,也没有相关的经验可以借鉴。因此,发展人文素养教育还需各职业院校审时度势,根据院校培养的模式和高职生本身人文需求来加以设置和培养。笔者认为,可以通过以下两点开展。
首先是完善人文素养培养的教学计划。各高职院校可以根据学校和学生的具体情况,在编制教学大纲、教材、教学等各环节加强指导,直至完善。这不仅对授课教师的素质有较高的要求,也对教师的授课形式和方法有严格的要求。其目的一方面要达到教授人文学科的具体知识,另一方面还要“教有所乐”,即采用多种形式来丰富课堂教学的内容,使得教学内容的知识性与趣味性同时具备。
其次,人文素养的教育离不开实践。各高职院校应根据院校的专业定位和专业特长,开设一些具有实践性,可操作性的课程,不仅可以学习专业知识,同时也在学习知识中增强人文关怀和人文修养,这样的高职生更易于融入社会,更能适应社会的发展。所以,高职院校要因地制宜地开展人文素养培养的相关教育。
2.人文素养培养形式多样化
学校作为高职生人文素养培养的基地,对人文素养的培养不仅仅局限在课堂上,更多地应该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尽可能地丰富人文素养培养的途径和方法,使其多样化。比如,为学生提供展示才艺和能力的机会,鼓励组织学生设立和参加各种各样的人文艺术团体和人文艺术实践活动。高校利用形式多样的人文素养培养方式,一方面可以提高学校的人文素养水平,另一方面可以提升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提升他们的文化修养,多方位全方面地发展完善自己。
3.形成良好的人文素养培养氛围
要培养学生人文素养,学校的氛围至关重要。有一个良好的培养氛围,学生融入其中会更好地提升自身的人文修养,这就需要学校提供这样的平台。具体来说,学校应当使学生多接触一些人文艺术的教育机会,比如:邀请专家和社会名流来校讲学,放映一些经典影片,参观各种人文艺术展览,举办一些人文公开讲座等等。同时,学校也应当充分利用各种校园媒体进行宣传。可以通过校园广播站、校报、学校电视台、学校门户网站等校园媒体形式,对一些人文关怀的具体事例,国际国内艺术发展形势,一些文娱活动或正在进行的艺术界比赛等内容进行宣传,对于学生组织的一些艺术活动也应当及时地予以报道,从而在全校形成一种良好的人文素养的培养氛围。
4.重视社会实践活动
社会实践活动是提高学生人文素养的重要方法,社会实践活动的目的是让高职生走出课堂,走出学校,走向社会。社会实践活动不仅能使学生感受到在课堂上体验不到的情感,还可以促进学生将人文素养外化为行为。社会实践活动的内容非常广泛,比如开展到儿童福利院、敬老院、残疾人学校等地的自愿服务活动,可以使学生学会感恩;组织学生参观历史古迹,可以激发他们的爱国之情;利用学生顶岗实习活动,可以培养学生的敬业精神、责任意识、吃苦耐劳精神、沟通协调能力、遵纪守法观念、开拓进取精神等。
综上所述,探讨并完善我国高职院校学生人文素养培养模式,不仅是高等职业教育培养模式的应有之义,也是高职学生自身发展的需要。
参考文献:
[1]郝丽华.高等职业院校艺术教育初探[J].山东商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7(8).
(作者单位:菏泽家政职业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