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祭

来源 :星火·中短篇小说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urningDNA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于燕青,做过执业药师,在《大家》《北京文学》《散文》《散文选刊》《散文百家》《作品》《广州文艺》《青年文学》《山花》《文学港》《诗刊》《诗选刊》《雨花》《特区文学》《福建文学》《黄河文学》《山西文学》《山东文学》《西湖》《延河》等刊发表散文、诗歌、小说。有作品被各种散文年选收入。出版散文集《逆时花开》《情感档案》《跌倒》《内心的草木》,获首届林语堂散文奖、福建省优秀文学散文一等奖、《作品》优秀作品奖。
  那年我做“关节镜手术”,住进这座南方小城最大的医院。骨科病房位于住院部大楼的十一楼。心想,怎么让腿脚不便的人住那么高,即使电梯楼,但电梯里塞满轮椅和推床也是不便的,何不就设在一楼呢?住一楼对于康复期的走动也方便。但转念一想,高有高的好处,空气清新蚊虫少。不料夜间竟有蚊子出没,原以为蚊子只出没于臭水沟,草丛里,顶多飞到六七层楼高,竟不知还有能飞到十一楼这么高的蚊子。对于这样卓越的蚊子,不免要怀一些钦佩。
  领教这些蚊子后,将其分成两类:一类与平常家居里的没什么两样,潜入耳畔便会发出“嗡嗡”的叫声,使人警觉,多半能消灭。还有一类不能等闲视之,全是“悄悄地行動,打枪的不要” ,狡猾狡猾的。即使盘旋于耳畔,也没有丝毫的响声。常常被叮得受不了,又全无招架之能。于是就想起在卫校上微生物课时,微生物老师说,那些冒着九死一生飞进房宅干“吸血”勾当的全是母蚊。同学们很惊愕,有个男同学还露出幽默的表情。紧接着老师又说:请不要认为母蚊特别的坏,尤其是男同学不要太得意,因为受了孕的母蚊,若没有动物血的滋养,母蚊子宫便不能发育,它是为了下一代才这么做。
  我们这才恍然大悟。
  那些不出声的家伙,深夜孤身潜入,凭借高强的飞术直飞十一楼,实属母蚊中的强者,虽寥寥无几,但多半都能幸存。而那些“嗡嗡”作响的劣等蚊子,一定是投机钻营,混进电梯而来的,虽说飞术不高,却有小聪明,另辟捷径去开拓自己的疆场,不与低楼层里“蚊满为患”的平庸蚊子们为伍。它们为了后代,同样精神可嘉,同样算得上母蚊中的强者。且称它们为蚊子中的“母强蚊”吧。听说还有蚊子混进机舱去了国外,这类蚊子不但是“母强蚊”,还是专门叮咬非我族类的洋人呀,即使被拍死在异国他乡,也会魂归故里吧。
  这么想着,脸上就被蚊子攻击了。我下意识地迅捷一拍,“啪”的一声,一只蚊子殁于我的手掌之中。那一刻,看着这沾满我鲜血的母蚊残尸,心想这生物界最可恶、最卑微、最肮脏的母性生命为了后代,竟也甘冒危险,不惜与人—这最高级的生物为敌,不惜背上恶名,搭上生命。看着这只历经艰辛飞抵十一楼的母蚊的尸体,不禁想起那只曾与它交欢过的雄蚊,曾在交欢中有过怎样的甜言蜜语呢?而此刻又躲在哪儿休闲纳凉呢?或是温香在抱已另交新欢了?我内心的一隅掠过一丝隐约的酸楚,想起了一些人类的饮食男女之事……不是说“世间万物,雌雄相亲”吗?动物界的相亲也是要付出代价的,动物界的负心汉恐怕也比比皆是。
  去福州出差,与同事同游鼓山,坐上缆车往下一看,这才发现,缆车与下面那叠翠起伏的山脉像是隔着万丈远,忽然就想,要是这缆绳一断,我就葬身峡谷了,那我儿子怎么办?那一刻,我又想起了母蚊子。我竟因为一只蚊子流下了眼泪,为一只蚊子,一只有害的昆虫,而肃然起敬于它那母性的光辉。那一刻我已超越敌对情感,超越憎恶,甚至已超越物种的障碍与它灵犀相通了。缆车邻座那聪明的同事似乎看穿了我的心,说:“哎呀人什么时候死,早已注定了,怕什么?”她脸上甚至露出鄙夷的神情。她看不到我的惧怕背后的原因。她当然是不怕的,她当然可以如此洒脱、大度,因为她不是母亲。
  她是不做母亲的,也就免去了很多苦免去很多牺牲。那年她怀疑自己怀孕了,就让某同事陪她一起去医院做检查,检查结果阳性,也就是说她确实怀孕了。她脸色煞白,拿着检验报告单的手在发抖。医生惊讶地说你不是还没生过孩子吗?那个时候是独生子女的时代, “丁克族”这个词还没出现,她就已经下决心不生孩子。她瞒着丈夫做了人流,她不想让自己洒脱的一生被孩子拖累。
  那年,台湾海峡地震,我们这里也有震感。当时并不知道台湾地震,要是知道了也不会那么怕了。我住在四楼,前一天上夜班,白天在家休息,震感袭来,吊灯在摇晃,所有的门窗都在吱嘎吱嘎地响,我的心脏也在响。慌乱中我抓起摩托车头盔就往楼下冲。楼下已经聚集了一堆惊慌失措的人,有人手里还拎着个大包。我才恍然,除了头盔我什么也没带,我甚至忘了带摩托车的钥匙。但我并没有停下脚步,匆匆地朝那所小学校的方向跑去。不久,震感没了,一切又恢复到了平常日子的模样。我才发现从我抓起头盔那一刻起,一切都是下意识的,朝着学校跑也是下意识的,因为我的儿子就在那所小学上学,我要去保护他,我要去和他在一起,哪怕死也要死在一起。
  一个母亲,注定要在这个世上多一些心痛,多一些累。就像向日葵,必须向上长,向上分枝,向上开花,必须开黄色的花,必须从早到晚围着太阳转。这是自然法则,也是本能。是造物主设计的生命程序,犹如,分娩后自然而然的乳汁分泌,也让我在这个世上保持一颗柔软的心。一位还不是母亲的女作家说过这样的话,说母爱是来自于自我献身的享受和自我欣赏。伊壁鸠鲁派信徒却认为父母爱子女是出于利益的考虑,是养儿防老,或是争取社会福利。我不敢说母爱里没有掺杂这些思虑,但我想对那位女作家说,等你做了母亲再来回答。对于伊壁鸠鲁派信徒,我只想奉上德国诗人恩岑斯贝格写给儿子的一段话:“我儿,你不可读颂歌,而应该读列车时刻表:它更准确。”
  人同此心,动物亦然。可我不知该怎么解读那张照片:四蹄岔开站立,头颅高昂,笃定的眼神里多了些悲壮与不舍……照片很清晰,这是一只将落入豹口的母鹿,面对三只猎豹,其中两只已张开了血盆大口。也许,以母鹿的奔跑速度,本可逃过一劫。可母鹿还带着它的幼崽,所以母鹿做出这样的抉择:直面迎敌,让它的两个孩子得以逃脱。
  我从母鹿的眼神里读出了很多东西,甚至读出大功告成的欣慰,它远眺逃脱了的孩子的欣慰。据说这张照片获得了年度最佳摄影奖,而摄影者却陷入了抑郁不能自拔。照片有一种抓拍的随意,又有黄金分割与构图用光的讲究对主题的凸显。不知道是不是黄昏将临,光线很柔和,色彩也很柔和,季节也许是在初春,背景是横斜疏朗的枝干,依稀有嫩绿的叶芽,它们站立的草地黄绿参半,也许真是初春,黄与绿的争战、新生与死亡的争战还在。将死的母鹿与正实施杀戮的豹子颜色是和谐的,照片上的色彩没有冲击力,鲜血还未抵达,这正是摄影师的巧妙,如果可以忽略母鹿的眼神与猎豹的獠牙,也许你会认为它们在嬉戏。
  假如以此画面作一首诗,我会写上:“春天来了,我却要死了,但我的孩子活着……”
  不要责怪摄影师的脆弱,我们面对的只是一张照片,而摄影师面对的是活生生的杀戮现场,是不能承受的生命之殇,是催人泪下的护犊之死。这一切,足以让意志坚定的钢铁化作忧郁的水。屠格涅夫那篇著名的《麻雀》,那只挡在猎狗前的老麻雀,那么深地烙印在我的心里。老麻雀用它自己的身体庇护自己的小雀儿:“势如飞石一般,正投到狗的鼻前来。它惊惶万状,倒竖了全身的羽毛,发出绝望而哀求的叫声,两次投向那齿牙发光的张大的口边。” 屠格涅夫以“势如飞石”来形容一只麻雀为救护自己孩子的勇猛,语言准确有力,当然,翻译得也好。老麻雀虽然自己也感到无比恐怖,却还是愿意牺牲自己。
  发生在红蜘蛛身上的“弑母现象”亦是惨烈的。生活在非洲的红蜘蛛一生只产一次卵,一次产上百颗卵。产卵后的母蜘蛛会用蛛丝细密严实地缠裹这些卵,并日日守护,待幼蛛破卵而出,母蜘蛛又会产下食物团来喂养幼蛛。食物团只能维持幼蛛三天的食量,三天后,幼蛛蜕壳,脱胎换骨后的小蜘蛛明显长大,食量也增大,母蜘蛛无法找到更多的食物来喂养小蜘蛛,怎么办?母蜘蛛便让自己的身子成为小蜘蛛的食物,真可谓惊心动魄的抉择。母蜘蛛再一次用蛛丝缠裹自己的孩子,让它们聚集在自己身子下。被饥饿驱使的上百只小蜘蛛爬到母亲的身体上,母蜘蛛一动不动,小蜘蛛渐渐地、试探地将尖锐的吸管插进母亲的体内,进而大快朵颐。母蜘蛛先是疼痛地腿脚抽搐,身子却按兵不动,让自己的精髓血液来喂养自己的孩子,直至死去,被吞噬殆尽。
  其实不单单非洲的红蜘蛛,很多种类的蜘蛛都有这种所谓的“弑母现象”。我不能苟同“弑母”这个说法,因为母蜘蛛比小蜘蛛强大,它完全可以抛下小蜘蛛去觅食,它是自愿的,甘心乐意的,是母蜘蛛为了繁衍后代将身体献上,当作活祭。
其他文献
漆宇勤,1981年生,鲁迅文学院第34届高研班结业。在《诗刊》《青年文学》《北京文学》《人民日報》《人民文学》《散文百家》等报刊发表诗歌、散文1300余篇次。出版散文和诗歌作品集《抵达》《青草深处》《另起一行》《无法拒绝》等13部。  寒风中抱紧霜红的脸/这位母亲对孩子的爱/仅能如此/未来薄如蝉翼/没有许诺/甚至哪怕微型车上的一个梦/补漏,从云南,或贵州/来到这个空气潮湿的小城/车厢上架起锅/夜色
天空辽阔 释放出更多的飞翔  大地辛苦 打造出丰硕的年景  河流涌出了那么多石头  汀洲 是一张越摊越大的饼  每一个害羞的人 都加深了枫林的红  每一个浣洗的人 都增加了流水的白  笨头笨脑的玉米被割倒后  剩下叫茬子的部分 多么鋒利  银杏叶找到了传说中的黄金  我的胸腔 容下了更多的恩怨
1  欣蕾躺在床上,睁着两只大大的眼睛,望向天花板。尽管关了灯,微弱而苍白的月光从窗户照进来,显得房间里更冷清了。都快零点了,庆伟还没回来。已经连续十四天,欣蕾不知道庆伟在晚上哪个点回到家的。  她只知道,有一天,他是凌晨五点回来的。凌晨三点半时,欣蕾上卫生间,习惯性地看了看门口的鞋。每天晚上睡前,她都会把庆伟的拖鞋在门口摆好,把门道里的灯开着,这样,他回来就能很方便地进门和换鞋。可是,那天凌晨,
想娘的时候  娘就走在 七十年代的泥泞路上  在那里 娘遇见了我  是我,给娘的苦日子加了一勺子糖     如果,娘还在  我会继续给娘,买一些糖人  买一些小人书,买七彩的玻璃球  我要娘,成为一个幸福快乐的老孩子  把她丢失的,先天不良的童年  找回来     娘,70年,当你干瘪的双乳  再挤不出一滴奶  山芋 就做了我的奶娘  关上门,娘哭了  打开门,娘把笑挂在脸上  一瓢一碗地把日子端
欧阳伟庆,江西彭泽县人,1966年生,江西省作协会员。在《长江文艺》《青年作家》《创作评谭》《星火》等杂志发表中、短篇小说多篇。   与李三离婚之前,杜胜男做梦也不会想到自己与陈四妹之间会产生感情纠葛。初中时那个石磨都压不出屁来的陈四妹,变得不仅能说会道,而且善解人意。她觉得陈四妹真是一个很能干的男人,从一个生猪贩子,硬是干到了肉联厂的老板。  杜胜男正想着陈四妹,陈四妹给她发来一个微笑表情。杜
鸟喙般的楼尖,  活生生把白云挤开条罅隙,天空就被宠幸了。  那些残红与怜悯,  那些薄晖与慈悲,  它们从不远处的白马寺壁画,蔓延过来。  与霁虹兄站在楼上聊到了那句  “钟鼓楼,钟鼓楼,半截伸在云里头。”  它本身隐藏的含义,  便有了短暂的沉默。  目光所及,  我们似乎真就找到了那么一架向上的木梯。  王子俊,四川省作协会员。诗歌小说散见于《人民文学》《诗歌报》《诗神》《星星》《詩潮》《飞
一粒露珠滴下来,梧桐的更声  时断时续。湿了的桂花托着半盏琥珀色的浓酒  月亮枕着草垛睡着了,门缝里的鼾声  被纺织娘缝缝补补,织进诗经的方言里去了  有鼠从墙洞钻出来,有茅草压低身子  有雁阵丢下的轻咳像一枚熟透的果子,击中大地  屋檐抱紧粮食,粮食搂紧体内的秋风  村庄静默,一粒露珠的光芒折射出季节的安详  张强,1979年生,教师,山东省作协会员。作品散见于《人民日報》《星星》《草堂》《诗选
陈元武,作家。作品见于《十月》《中华文学选刊》《山花》《天涯》《散文选刊》《美文》《散文百家》《作品》等刊。多次入选散文年度选本,曾获得孙犁散文奖等奖项。  一  傍晚,我通常要在乡村的小道上走一个多小时,漫无目的走着,我就这样暂时远离我熟悉的环境,工厂、花园、小径和嘈杂的工业区大道。我躲闪那些白天看得腻歪的同事和熟人,这条小道恰到好处,让我折进一个清静的深处,一个被树和野草环绕着的世外桃源。官家
锂:是一种治疗精神疾病的良药。  镭:是居里夫人发现的治疗肿瘤的新元素。  余锂镭,从出生开始,就怀着父母“愿为良医”的殷切希望。  2003年,“非典”肆掠,正在大学就读的余锂镭,看到一位位前辈身着防护服毅然奔赴一线,深受震撼:“当时,那身防护服就像宇航服一样神圣,他们胸前的党徽更是熠熠生辉。”  这一刻,余锂镭慎重地写下了入党申请书。  从此,白衣执甲,红徽所向,一往无前!  2011年,他博
安然,中国作协会员,出版发表小说散文百余万字,作品收入多个选本。先后获得江西省谷雨文学奖,第三届、第五届老舍散文奖,《北京文学》双年度优秀作品奖,《散文选刊》双年度首届“新经验散文奖”。  塔拉说:“你当像鸟飞往你的山。”  1  庚子年清明,春寒倒流,风有邪疾,南方雨水急落,北方白雪缓降。更远的西方,疫情日日惊魂。  暮色渐渐浓起,雨已转细,拎一把青葱两握香椿走过大湖畔,一片茂密的木绣球临水而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