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00年9月17日,全国第三届普通话推广周的第一天。上午9:00,改版之中的盐城人民广播电台新闻频率,推出了全国第一档以推广普通话为内容的公益性广播直播专栏《普通话聊天室》。平民化的栏目设计、构思新颖的片头创意、轻松活泼的表现形式、热情真挚的主持风格,栏目一推出就在听众中产生了广泛的影响。近八年来,栏目围绕“服务社会,提升盐城人语言形象”的宗旨,根据听众的要求,不断求新求变,始终保持了较高的人气指数,栏目及其主创人员也在这些年中获得多项荣誉:专题节目《创造诗意的大地》获得2000年度全国播音作品一等奖;主持人获得2000、2002年度全国第五、第六届“金话筒”百优节目主持人奖;节目获得2003年省台举办的“主持人节目创新奖”;2003年3月,栏目被评为“江苏省十大广播电视优秀栏目”;有多名听众考上北广、上戏、浙广、南师、南艺、常广等播音主持专业或走上广播电视主持人岗位;2003年至今,主持人方华被聘为盐城市广播电视台首席主持人。
一档广播直播节目何以能在较短时间内赢得听众?何以能在近八年时间里一直保有持久的魅力?作为主创者,我觉得强烈的公益意识是前提;极富广播特色灵活善变的节目内容是基础;依托栏目走出直播室举办各种形式的社会活动是关键。
广播人的责任与追求
盐城地处偏僻的苏北黄海之滨,历史上交通的闭塞造成了盐阜老区人特殊的地方语言环境。上个世纪90年代后期,随着盐城对外开放度的加大,如何让更多的盐城人早日走出方言区,用流利的普通话与外界交流,树立起现代盐城人的良好形象,广播媒体责无旁贷。作为一位专业广播主持人的我,对此有更多的思考。1997年至2000年间,已从事十多年广播播音工作的我有幸考入北京广播学院进行播音主持专业的系统学习。毕业前期,征求和听取了导师的意见,完成了创办专栏节目推广普通话的构想。2000年夏天,在我台新一轮节目改革中,该节目方案得到了台领导的肯定和支持。9月17日全国第三届普通话推广周的第一天,我以独立制作人的身份推出了第一档《普通话聊天室》直播节目。节目推出不久,这间小小的“聊天室”里就汇聚了数不清的男男女女、老老少少,周边的淮阴、扬州、泰州、连云港等地也不时有人参与进来。特别是淮阴计生委的一名女干事潘艾通过收听和参与节目,现已成为计生工作中的多面手,在一次“淮安市计生工作现场会”上,她担任了讲解员,讲解很成功,受到了淮安市委宣传部领导的肯定,让参加会议的计生委领导大吃一惊。小潘心里明白,这一切真得感谢盐城台的《普通话聊天室》。一封封普通又真实的喜讯感动了主持人,也增强了进一步办好节目的信心和动力。
一间通过电波连架成的“聊天室”,怎么才能让每一位学说普通话的人毫无羞怯,并感受到成就和快乐?首先要从节目的名称上做文章。节目的开办就是为大家提供一个学说普通话的交流场所,既然想到是“交流”就必须要有个宽松的环境!经过老师的指点和多方的征求,终于打破传统观念,用一个“聊”字替代了“学”字,因此,“普通话学习室”就变成了《普通话聊天室》。一个“聊”字,首先打消了学习者的顾虑,为他们营造了一个随意轻松的氛围。“聊天室”下设的子栏目“一厅”、“一台”、“一屋”,又灵活地穿插在每期的节目中,为听众循序渐进的学习提供了系统的帮助。“一厅”是语音操练厅,在这个互不见面的环境里,学习者可以大胆地说,无论他们说得怎样,主持人都会给他们足够的尊重和耐心,从bpmf到dtnl,从音位到调值,从朗读技巧到播音知识,她都教得认认真真,一丝不苟;“一台”是个人才艺展示台,有了一点基础的听众可以在这儿当一回主持人,当一回故事大王,再由场外听众和专家来做评议,大大增强了节目的趣味性和参与者的信心;“一屋”是重温值得回顾的节目实况和精彩片断及名人朗诵作品的精彩回放屋,让听众在这里领略名人名家的语言魅力,回顾和欣赏自己的佳作美文,既能尽情享受文学的熏陶,又能濡染自己的情怀;在每个片段之间,主持人还把学习普通话的好处及必要性等编成方便上口的节目过渡片头语,如“说好普通话,方便你我他”、“树立语言规范意识,提高民族文化素质”等,使普通话的普及深入人心。
压力面前寻优势节目运作灵活多样
做任何事都不会是一帆风顺的,尤其对广播人来说就更难上加难。近几年来,电视频道的专业化无形之中又给广播带来了冲击,在这种形势下,如何生存如何发展也就成了广播人时刻应对的问题。广播与电视的最大不同,就是节目的制作成本低、空间大,特别像这样一档热线参与的直播公益性节目,必须要有宽裕的时间交流练习,而电视要做这样一档节目,不仅成本高、牵扯的人力物力以及经费都是无法和广播相比的。我们就是抓住了这样的优势,利用好空中的“一根”热线,我们的成本,就是主持人要有很好的专业素质、业务能力以及自身赋予的听众缘。这档节目还有一个最大的优势:独立操作者,从策划、编排、主持由一人承担。这样的模式虽不少见,但对于较系统的交流节目来说可谓成功之举,事实证明了这一点。记得节目刚开办时,节目的操作形式很单一,先是播放语音教学带,让听众慢慢了解一些语音专业知识,而后再播放一些名人朗诵的作品,最后开通热线让听众说说聊聊,听了这些内容后有何感想,是不是也想试试,听听自己如果用普通话朗诵一段文字,是否也能达到同样的效果。没想到节目播出后,很多朋友就写信给我说:“真是太好了,我终于找到学说普通话的地方了;喜爱朗诵的朋友也有了展示的舞台,并且还能得到主持人的指点;广播电台的领导很有远见,这个节目办的及时,方式又新颖,如果纯粹播放教学带,我们还是学不会,现在不仅有主持人教,还开通热线亲自示范面对面的讲解,等等”。可没等几个月我就觉得这种单一的形式远远不能满足不同层次听众的要求。果然如此,好心的听众纷纷写信,首先肯定节目办得太有必要了,千万不能半途而废,并且他们说:“我们会和您方华老师一起想办法把这个节目做大做好的,因为现代盐城人的形象离不开您,离不开这档节目”。看了这些信,一股暖流涌上我的心头。这些年,盐城人生硬的“彩普”确实让很多官员的形像大打折扣,外出办事的社交场面更是带给人们许多的尴尬。要想改变现有的状态,就必须让节目更细化。于是我开始对节目有了新的想法:我把普通话聊天室很形象地比作一个大大的交流场所,并把这个场所按照听众学习层次的不同来分别划分为一块块小天地,为他们设置了厅、室、屋的名称,如有一定文化程度的初学者可以在周六版的主打子栏目“语音操练厅”里通过热线与主持人对话交流,或念一些小文章,读一些单字词,并请场外语音专家来做指导,从而让他们学到了最基础的语音知识。但对一些文化水平不高,却也想说好普通话的朋友,我采用的辅导方式是:用最普通的生活语言告诉他们每个字音发音部位,如:哪个部位是软颚、硬颚,什么叫平舌音、翘舌音、前后鼻音以及n、l鼻边音该怎样区别等等。这些词语在普通百姓的生活中很难接触到,你只有很形象地说明它们在我们口腔内部的哪个位置,或者用字与字的对比方式,让他们去感受去区别。针对打热线电话不方便的人,还可在节目之后给方华的“留言信箱”里留言。周日版的子栏目“才艺展示台”是为那些语音基础较好的听众朋友搭起的一个检验、展示自己才艺的舞台;“方言哈哈镜”更是让大家通过方言与普通话的对比,来认识学说普通话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另外,所有设置的子栏目都不是固定死板一成不变地运作的,它将根据大家学习的情况以及时令的变化而作细微的调整,如在高温天气时,主持人会考虑到天气炎热打热线会使人燥热不安,因此,像这种特殊的天气,主持人会主动改变节目的运作方式,不开通热线,放一些标准语音教带,一边播放一边讲解给大家听,让听众守候在收音机旁就可以学到知识了。另外大的节假日时,还会放一些有关语言表达技巧方面的专业知识,让大家不仅会说普通话,还要说得好听、悦耳、富于色彩。
让社会的每一位成员都来关心公益事业
一项公益事业要搞好,一个人的力量是微不足道的,开播一年多,怎样才能检验出节目的质量与受众学习普通话的热情呢?主创人员从2001年9月中旬(开播一周年)开始策划举办了一次长达三个月的“华星杯”普通话大赛,共有114人参赛,最终评出一、二、三等奖八名。值得一提的是,一等奖的获得者居然是一位60多岁刚刚退休在家的干部,名叫宋步高,老先生说:他在年轻的时候就特别喜爱朗诵,可那时受语言环境的影响,很少有人说普通话,加上自己本身性格也很内向,根本就不敢在众人面前展示自己,没想到退休了还有机会圆梦,而且是在广播里,听到他声音的人不仅仅是盐城的800万人民,还有周边城市的父老乡亲,这样的时刻怎能不叫老人珍惜、激动呢!
2002年10月1日,国庆到来之际,主创人员又策划了一次《普通话聊天室》开播两周年听众联谊会。参加联谊会的有一位县区的盲人诊所的推拿医生,他握着我的手说:方大姐,每次听到您的声音就像看到您人一样,特别亲切,特别温暖,今天我终于见到了您……还有一位已退下来的60多岁农村干部,他说:“自从‘普通话聊天室’开播以来,我就以老听众的风格和小学生的姿态,坚持正常收听和参与,还经常组织子孙和邻居收听。因而,周围学普通话的氛围很浓,再也没有人讥笑我是‘山东驴子学马叫’了。”
为了把节目办的更具专业性、权威性,主持人还主动与市语委的领导取得联系,2003年9月的推普周,主持人积极配合语委办的宣传活动,跟踪采访,使得第六届推普宣传周搞的红红火火、家喻户晓,语委的领导还亲自走进直播间和《普通话聊天室》的主持人共同打造盐城人的新形象。
进入2004年,新的设想又在脑海里翻腾着了,一个“学说标准语,全家总动员”普通话艺术展示大赛又启动了,以家庭带动社会的“推普”热潮在盐城再次掀起了新的激情。到了2006年,主持人发觉要想说好普通话还得先学会做人,言语是从心里说出的,善良正直的人出口就自然亲切,于是2006年之后的节目始终惯穿“学说话做好人”这样一个主题思想,让人们从说话中体会更多的真善美。
2008奥运年,《普通话聊天室》的主创人又在策划一个全民推普大赛活动,大赛过程中将边比边讲解普通话的语音知识,让老百姓真正明白,国家通用语普通话带给我们工作生活多大的便利。同时也为创建文明富庶的新盐城再作新贡献。■
(作者单位:盐城广播电视台)
一档广播直播节目何以能在较短时间内赢得听众?何以能在近八年时间里一直保有持久的魅力?作为主创者,我觉得强烈的公益意识是前提;极富广播特色灵活善变的节目内容是基础;依托栏目走出直播室举办各种形式的社会活动是关键。
广播人的责任与追求
盐城地处偏僻的苏北黄海之滨,历史上交通的闭塞造成了盐阜老区人特殊的地方语言环境。上个世纪90年代后期,随着盐城对外开放度的加大,如何让更多的盐城人早日走出方言区,用流利的普通话与外界交流,树立起现代盐城人的良好形象,广播媒体责无旁贷。作为一位专业广播主持人的我,对此有更多的思考。1997年至2000年间,已从事十多年广播播音工作的我有幸考入北京广播学院进行播音主持专业的系统学习。毕业前期,征求和听取了导师的意见,完成了创办专栏节目推广普通话的构想。2000年夏天,在我台新一轮节目改革中,该节目方案得到了台领导的肯定和支持。9月17日全国第三届普通话推广周的第一天,我以独立制作人的身份推出了第一档《普通话聊天室》直播节目。节目推出不久,这间小小的“聊天室”里就汇聚了数不清的男男女女、老老少少,周边的淮阴、扬州、泰州、连云港等地也不时有人参与进来。特别是淮阴计生委的一名女干事潘艾通过收听和参与节目,现已成为计生工作中的多面手,在一次“淮安市计生工作现场会”上,她担任了讲解员,讲解很成功,受到了淮安市委宣传部领导的肯定,让参加会议的计生委领导大吃一惊。小潘心里明白,这一切真得感谢盐城台的《普通话聊天室》。一封封普通又真实的喜讯感动了主持人,也增强了进一步办好节目的信心和动力。
一间通过电波连架成的“聊天室”,怎么才能让每一位学说普通话的人毫无羞怯,并感受到成就和快乐?首先要从节目的名称上做文章。节目的开办就是为大家提供一个学说普通话的交流场所,既然想到是“交流”就必须要有个宽松的环境!经过老师的指点和多方的征求,终于打破传统观念,用一个“聊”字替代了“学”字,因此,“普通话学习室”就变成了《普通话聊天室》。一个“聊”字,首先打消了学习者的顾虑,为他们营造了一个随意轻松的氛围。“聊天室”下设的子栏目“一厅”、“一台”、“一屋”,又灵活地穿插在每期的节目中,为听众循序渐进的学习提供了系统的帮助。“一厅”是语音操练厅,在这个互不见面的环境里,学习者可以大胆地说,无论他们说得怎样,主持人都会给他们足够的尊重和耐心,从bpmf到dtnl,从音位到调值,从朗读技巧到播音知识,她都教得认认真真,一丝不苟;“一台”是个人才艺展示台,有了一点基础的听众可以在这儿当一回主持人,当一回故事大王,再由场外听众和专家来做评议,大大增强了节目的趣味性和参与者的信心;“一屋”是重温值得回顾的节目实况和精彩片断及名人朗诵作品的精彩回放屋,让听众在这里领略名人名家的语言魅力,回顾和欣赏自己的佳作美文,既能尽情享受文学的熏陶,又能濡染自己的情怀;在每个片段之间,主持人还把学习普通话的好处及必要性等编成方便上口的节目过渡片头语,如“说好普通话,方便你我他”、“树立语言规范意识,提高民族文化素质”等,使普通话的普及深入人心。
压力面前寻优势节目运作灵活多样
做任何事都不会是一帆风顺的,尤其对广播人来说就更难上加难。近几年来,电视频道的专业化无形之中又给广播带来了冲击,在这种形势下,如何生存如何发展也就成了广播人时刻应对的问题。广播与电视的最大不同,就是节目的制作成本低、空间大,特别像这样一档热线参与的直播公益性节目,必须要有宽裕的时间交流练习,而电视要做这样一档节目,不仅成本高、牵扯的人力物力以及经费都是无法和广播相比的。我们就是抓住了这样的优势,利用好空中的“一根”热线,我们的成本,就是主持人要有很好的专业素质、业务能力以及自身赋予的听众缘。这档节目还有一个最大的优势:独立操作者,从策划、编排、主持由一人承担。这样的模式虽不少见,但对于较系统的交流节目来说可谓成功之举,事实证明了这一点。记得节目刚开办时,节目的操作形式很单一,先是播放语音教学带,让听众慢慢了解一些语音专业知识,而后再播放一些名人朗诵的作品,最后开通热线让听众说说聊聊,听了这些内容后有何感想,是不是也想试试,听听自己如果用普通话朗诵一段文字,是否也能达到同样的效果。没想到节目播出后,很多朋友就写信给我说:“真是太好了,我终于找到学说普通话的地方了;喜爱朗诵的朋友也有了展示的舞台,并且还能得到主持人的指点;广播电台的领导很有远见,这个节目办的及时,方式又新颖,如果纯粹播放教学带,我们还是学不会,现在不仅有主持人教,还开通热线亲自示范面对面的讲解,等等”。可没等几个月我就觉得这种单一的形式远远不能满足不同层次听众的要求。果然如此,好心的听众纷纷写信,首先肯定节目办得太有必要了,千万不能半途而废,并且他们说:“我们会和您方华老师一起想办法把这个节目做大做好的,因为现代盐城人的形象离不开您,离不开这档节目”。看了这些信,一股暖流涌上我的心头。这些年,盐城人生硬的“彩普”确实让很多官员的形像大打折扣,外出办事的社交场面更是带给人们许多的尴尬。要想改变现有的状态,就必须让节目更细化。于是我开始对节目有了新的想法:我把普通话聊天室很形象地比作一个大大的交流场所,并把这个场所按照听众学习层次的不同来分别划分为一块块小天地,为他们设置了厅、室、屋的名称,如有一定文化程度的初学者可以在周六版的主打子栏目“语音操练厅”里通过热线与主持人对话交流,或念一些小文章,读一些单字词,并请场外语音专家来做指导,从而让他们学到了最基础的语音知识。但对一些文化水平不高,却也想说好普通话的朋友,我采用的辅导方式是:用最普通的生活语言告诉他们每个字音发音部位,如:哪个部位是软颚、硬颚,什么叫平舌音、翘舌音、前后鼻音以及n、l鼻边音该怎样区别等等。这些词语在普通百姓的生活中很难接触到,你只有很形象地说明它们在我们口腔内部的哪个位置,或者用字与字的对比方式,让他们去感受去区别。针对打热线电话不方便的人,还可在节目之后给方华的“留言信箱”里留言。周日版的子栏目“才艺展示台”是为那些语音基础较好的听众朋友搭起的一个检验、展示自己才艺的舞台;“方言哈哈镜”更是让大家通过方言与普通话的对比,来认识学说普通话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另外,所有设置的子栏目都不是固定死板一成不变地运作的,它将根据大家学习的情况以及时令的变化而作细微的调整,如在高温天气时,主持人会考虑到天气炎热打热线会使人燥热不安,因此,像这种特殊的天气,主持人会主动改变节目的运作方式,不开通热线,放一些标准语音教带,一边播放一边讲解给大家听,让听众守候在收音机旁就可以学到知识了。另外大的节假日时,还会放一些有关语言表达技巧方面的专业知识,让大家不仅会说普通话,还要说得好听、悦耳、富于色彩。
让社会的每一位成员都来关心公益事业
一项公益事业要搞好,一个人的力量是微不足道的,开播一年多,怎样才能检验出节目的质量与受众学习普通话的热情呢?主创人员从2001年9月中旬(开播一周年)开始策划举办了一次长达三个月的“华星杯”普通话大赛,共有114人参赛,最终评出一、二、三等奖八名。值得一提的是,一等奖的获得者居然是一位60多岁刚刚退休在家的干部,名叫宋步高,老先生说:他在年轻的时候就特别喜爱朗诵,可那时受语言环境的影响,很少有人说普通话,加上自己本身性格也很内向,根本就不敢在众人面前展示自己,没想到退休了还有机会圆梦,而且是在广播里,听到他声音的人不仅仅是盐城的800万人民,还有周边城市的父老乡亲,这样的时刻怎能不叫老人珍惜、激动呢!
2002年10月1日,国庆到来之际,主创人员又策划了一次《普通话聊天室》开播两周年听众联谊会。参加联谊会的有一位县区的盲人诊所的推拿医生,他握着我的手说:方大姐,每次听到您的声音就像看到您人一样,特别亲切,特别温暖,今天我终于见到了您……还有一位已退下来的60多岁农村干部,他说:“自从‘普通话聊天室’开播以来,我就以老听众的风格和小学生的姿态,坚持正常收听和参与,还经常组织子孙和邻居收听。因而,周围学普通话的氛围很浓,再也没有人讥笑我是‘山东驴子学马叫’了。”
为了把节目办的更具专业性、权威性,主持人还主动与市语委的领导取得联系,2003年9月的推普周,主持人积极配合语委办的宣传活动,跟踪采访,使得第六届推普宣传周搞的红红火火、家喻户晓,语委的领导还亲自走进直播间和《普通话聊天室》的主持人共同打造盐城人的新形象。
进入2004年,新的设想又在脑海里翻腾着了,一个“学说标准语,全家总动员”普通话艺术展示大赛又启动了,以家庭带动社会的“推普”热潮在盐城再次掀起了新的激情。到了2006年,主持人发觉要想说好普通话还得先学会做人,言语是从心里说出的,善良正直的人出口就自然亲切,于是2006年之后的节目始终惯穿“学说话做好人”这样一个主题思想,让人们从说话中体会更多的真善美。
2008奥运年,《普通话聊天室》的主创人又在策划一个全民推普大赛活动,大赛过程中将边比边讲解普通话的语音知识,让老百姓真正明白,国家通用语普通话带给我们工作生活多大的便利。同时也为创建文明富庶的新盐城再作新贡献。■
(作者单位:盐城广播电视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