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主持人】“前”就是过往,就是历史。过往中的人,历史中的事,构成了每个生命的基座。我们从这里启程,我们又从这里攀升,最后到达自己的生活高峰。站在自己的高处回望,“前”们如在昨天,也指向未来。
不给自己“变”的机会
赵女士51岁
民营企业家
【诉说】老余是我的前同事。25年前,我俩同在一个厂子,他是财务部的会计,我在他对门,工会的干事。老余那时还是小余,长相特别突出,用现在的话讲就是“气质与气度并存”的花样男子。当时厂办大楼里有一批年轻人,我们常在一起吃喝玩乐。一天,小余请我们吃凉皮,是个临街小门脸,五六张小桌,四处干干净净,凉皮白嫩白嫩的,让人一看就来了胃口。小余特别兴奋,一个劲地说:“吃吧吃吧,这是我家开的。”说完,向里间一招手,一个老板样的女子小跑过来,他介绍说:“这是我的女友,店是她开的。我们10月结婚。”
我们愣住了,在大家的心目中,小余可是王子级的人物,他的妻子应该是个公主,可……怎么能是个小个体户呢?再看那女子,平凡的长相,朴素的衣着,毫无气质可言,跟小余十分不搭。
小余可能看出大家的心思,忙让女友去取啤酒。那女子“嗯”了一声,一溜烟儿地进了厨房。后来我们才知道,小余和女友青梅竹马,家在同一个村子,但到高中时,女友不念了,去镇上学做凉皮,因为小余家穷,她要赚钱供他考大学、念大学。她心灵手巧,吃苦耐劳,很快就掌握了这门手艺。小余考上省城的大学后,她就在镇上摆摊卖凉皮,收入不错,大部分寄给了小余。四年下来,有女友这个经济后盾,小余的大学生涯过得像城里的高干子弟。知情人都不看好他们的结局,但小余没有变心,毕业留在省城后,很快就把女友接过来,两人合力办起这个小店。小余住厂里的集体宿舍,女友住在店里。小余下班后过来帮忙,日复一日,总算攒下一笔结婚费。
这样的故事谁听都会很感动,但佩服之余,也有说不出的疑惑——小余的不负心是因为爱还是因为感恩?如果是后者,那他们的婚姻又能坚持多久呢?
金秋十月,小余结婚了,在市里最好的酒店办的,我们这帮年轻人都去了,唱歌喝酒闹到很晚。第二年春节一过,在香港居住的小姨把我办了过去,我辞了公职,去了那个“花花世界”,从此跟厂子,还有办公大楼里的年轻人,当然也有小余断了联系,我成了他们的“前同事”,反过来他们对我来说也如此。
转眼15年过去了,2002年,我以香港某集团公司总经理助理的身份回到老家,跟我当年所在的工厂商谈收购事宜。就这样,15年前割断的一切,又都被勾连起来。我惊讶地发现,小余还在这个厂,已经是主管会计,我们由当年的同事兼玩伴,变成了博弈的对手。他还很“美男”,只不过当年是美中带嫩,现在是美中带着沧桑,显得更加迷人。工作之余,他说要请我吃饭。我因身份特殊,对老同事、老领导的邀请基本都谢绝。可面对已经是老余的邀约,我没办法拒绝,因为他说:“还是去我家,还是吃凉皮。”
当年那条街已经改建成美食街,当年那个小门脸,已经变成以卖凉皮制品为特色的快餐店,老板是老余的妻子。老余说房改时,他和妻子拿出所有积蓄,从房主手里买下了产权,他现在可谓坐拥黄金地。一听我是“港方代表”,余妻一下就明白了,跟当年一样,一路小跑着张罗酒菜。席间,我忍不住问老余,为什么一直待在这个并不景气的企业?他呷了一口酒,眯起眼睛笑着说:“我只是不想离开老婆。”
他说他有过很多高升或者去一线城市发展的机会,但都拒绝了。他知道人生有很多种可能,他可以去努力打拼,换取地位和富贵。但这中间,他同样要面对很多诱惑。他不是圣人,也有人性的种种弱点。他怕有一天会坚持不住,做对不起妻子的事,辜负当年妻子的恩情。所以,他宁愿守在原地,不给自己“变”的机会……
看看,一切都在变,但我的这位前同事一直没变。我们都觉得变才是对的,其实,我的这位前同事,才是活得最对的人。
【诉说】三年前我离婚了,4岁的女儿由我抚养。一年前我再婚了,妻子是女儿幼儿园的老师,她很漂亮,对我女儿好,对我也好,还特别会持家,我幸福到了极点。但最近我们有了一场风波,都是她前婆婆惹的事。
谈恋爱时她就坦诚地跟我说,前夫是个不着调的人,但婆婆人非常好,在她和前夫的矛盾中,始终理解她,爱护她。公公去世多年,老人家就一个儿子,身体又不好,所以,离婚后她经常过去看望,婆媳关系变成了母女关系。我当时听了挺感动,更加觉得这是个好女人。我们结婚时,她的前婆婆也来了,带来不薄的礼金,还有挺真诚的祝福。
婚后,妻子继续常过去看望,但每次都跟我打招呼,我很理解,并没觉得不妥。但有一次,是周末晚上近11点,妻子的前夫打来电话,说老太太的脖根处突然鼓出个大疙瘩,疼得胳膊都抬不起来了。妻子大惊,跟我大致说了情况,披件衣服就夺门而去。那一刻,我相信再善解人意,再厚道雅量的男人,都不可能一点想法都没有。我虽然忍而不发,但睡意全无。两个小时后,也就是凌晨1点多钟,她才回来。我说这么晚怎么不打个电话,我好接你。她很疲劳,淡淡地说是前夫送她回来的。
第二天是星期日,女儿到她妈妈那了,所以我俩睡到很晚才起床。妻子主动提起晚上的事,说老太太只是肌肉痉挛,没什么大碍。我没好气地说:“大惊小怪的,也不想想你已经是别人的妻子了。老太太糊涂,你那个前夫应该明白,他这么做,我看是别有用心。”
妻子一听很不高兴,我俩你一言我一语的吵起来。但两口子吵架来得快,去得也快。见妻子委屈不已,哭作一团,我软下来,一切又都恢复原状。从那以后,妻子调整了跟前婆婆的关系,有时拉上我去看望,有时得知前夫在,就很有礼貌地拒绝过去。但在一个月前,让我们万没想到的是,前婆婆竟向市电视台的一个情感栏目求助,希望电视台能做一期她和儿子的专题,用这种方法向我妻子表达悔意,目的一目了然,那就是让前儿媳重回儿子身边。
当电视台的人找上我家时,我愤怒了,妻子也相当吃惊。这老太太其实一点也不糊涂,她是在揣着明白装糊涂。妻子脸色煞白、一言不发,突然,她跟电视台的人说同意去录节目,她要当着观众的面,跟前夫、前婆婆把话说明白。
我根本没办法阻拦,只能听之任之。三天后节目播出,我不想看也得看。镜头下,妻子愈发端庄漂亮,她讲起自己的大学时光,讲起那时跟前婆婆的点点滴滴。突然,她话锋一转,高声讲起跟我的相识和相恋。说看到在幼儿园女儿扑向爸爸的瞬间,她就认定这是个有爱心、有责任感、值得依靠的好男人。前夫不客气地打断她,说不想听你对另一个男人的感情独白。她杏眼圆睁,大声说:“另一个男人?你知道不知道,那是我的丈夫!”说完,她冲着前婆婆说,妈妈,我知道您是个善良、明事理的人,您为了自己的儿子才违心这么做的。以后,我们还是母女,我老公也会支持我继续做您的女儿。她又冲着前夫说,别瞎费力了,集中精力做你该做的事吧……
看这些时,妻子就坐在我身边,我俩的手不自觉地紧握在一起。
【诉说】10年前的一个周末,我准备去交车,路过一家中学大门口,被一个腿一看就有毛病的女孩拦住。我说要交车,她说只坐一站地就下去,然后乘公交回家。看着她洗得发白的校服,旧得不能再旧的书包,还有那条残腿,我叹口气,说:“上车吧。”
女孩高兴地上了车,走到转弯处,突然小声说:“师傅,我只有三块钱,所以,你就拉我半站地吧。”我心想,你可真会算账,起价就是五块,嘴上却说算了,三块也不要了,你说在哪下就在哪下吧。女孩更高兴了,下车时说了句“太谢谢您了。”
看着她一瘸一拐的样子,我的心猛地一酸。
我知道这些孩子都是住宿生,周末都急着回家,所以打车的特别多。一星期后,我自然又来到这所学校的大门口,在众多打的的孩子中,一眼就发现了那个女孩。还是三块钱,还是一站地,说高尚谈不上,但面对她,我宁愿只赚这三块钱。渐渐地,周末交车前拉的最后一个人,一定是这位跛脚女孩。她不过十四五岁吧,一见到我,会像小鹿一样跳过来,大声和同学道别,不过五分钟的路,清一色的三块钱,最后一句总是:“太谢谢您了!”
就这样过了一年时间,夏天到了,女孩毕业了,她说这是最后一次坐您的车了,我要去北京念高中了。原来,她一直跟着奶奶在本市生活,她的父母都在北京工作,那才是她真正的家。我说对啊,到北京读高中考好大学会更容易一些,这样吧,别到那站地了,我直接送你到奶奶家吧。她摇摇头说,我只有三块钱。我说这次就不收钱了,我拉了你一年多的时间,咱俩有缘,就算是告别仪式了。
十来分钟后到达目的地,女孩一瘸一拐地下了车,向我深深地鞠了一躬,还是那句“太谢谢您了!”看着她深一脚、浅一脚地走进楼里,我长叹一口气,这孩子,从此就再也见不到了,我连她叫什么都不知道。对这样一个经历,她应该算我的什么呢?前客人?不对头,应该叫曾经接送过的一位前小朋友吧。
一晃10年过去了,一天,我正在路上,突然,交通台里播出一则寻人启事,寻找10年前车牌号为某某号的出租车司机。我一听愣住了,10年前我开的出租车就是这个号,莫非有人在找我?
我忙把电话打过去,主持人惊喜地给我一个电话号码。忙打这个号,是个年轻女孩的声音,第一句是“是您吗,师傅?”我的心一咯噔,这声音,这语速,怎么这么耳熟,但一下又想不起来。“太谢谢您了!”女孩又说。我一拍脑门儿,想起来了,10年前拉过的那个跛腿女孩,一定是她。好这伙,10年过去了,她还记着我啊!
我们在一家咖啡馆见了面,我几乎认不出来了,眼前亭亭玉立的白领丽人,就是10年前那个坐三块钱出租车的小残障女孩吗?她迎向我,依然一瘸一拐,向我深深一鞠躬,一声“太谢谢您了”,让一切如在昨天。
女孩说,到北京后,父母直接送她到美国读大学,毕业后成为某跨国公司雇员返回祖国。奶奶突然去世,她回本市奔丧,10年前的打车经历,让她向电台发出寻人启事。现在,她在北京工作,去年夏天,还请我和妻子到北戴河玩了一次。问她为什么这么做,她还是10年前的那句话——“太谢谢您了!”W
责编 / 陈洁雅
[email protected]
不给自己“变”的机会
赵女士51岁
民营企业家
【诉说】老余是我的前同事。25年前,我俩同在一个厂子,他是财务部的会计,我在他对门,工会的干事。老余那时还是小余,长相特别突出,用现在的话讲就是“气质与气度并存”的花样男子。当时厂办大楼里有一批年轻人,我们常在一起吃喝玩乐。一天,小余请我们吃凉皮,是个临街小门脸,五六张小桌,四处干干净净,凉皮白嫩白嫩的,让人一看就来了胃口。小余特别兴奋,一个劲地说:“吃吧吃吧,这是我家开的。”说完,向里间一招手,一个老板样的女子小跑过来,他介绍说:“这是我的女友,店是她开的。我们10月结婚。”
我们愣住了,在大家的心目中,小余可是王子级的人物,他的妻子应该是个公主,可……怎么能是个小个体户呢?再看那女子,平凡的长相,朴素的衣着,毫无气质可言,跟小余十分不搭。
小余可能看出大家的心思,忙让女友去取啤酒。那女子“嗯”了一声,一溜烟儿地进了厨房。后来我们才知道,小余和女友青梅竹马,家在同一个村子,但到高中时,女友不念了,去镇上学做凉皮,因为小余家穷,她要赚钱供他考大学、念大学。她心灵手巧,吃苦耐劳,很快就掌握了这门手艺。小余考上省城的大学后,她就在镇上摆摊卖凉皮,收入不错,大部分寄给了小余。四年下来,有女友这个经济后盾,小余的大学生涯过得像城里的高干子弟。知情人都不看好他们的结局,但小余没有变心,毕业留在省城后,很快就把女友接过来,两人合力办起这个小店。小余住厂里的集体宿舍,女友住在店里。小余下班后过来帮忙,日复一日,总算攒下一笔结婚费。
这样的故事谁听都会很感动,但佩服之余,也有说不出的疑惑——小余的不负心是因为爱还是因为感恩?如果是后者,那他们的婚姻又能坚持多久呢?
金秋十月,小余结婚了,在市里最好的酒店办的,我们这帮年轻人都去了,唱歌喝酒闹到很晚。第二年春节一过,在香港居住的小姨把我办了过去,我辞了公职,去了那个“花花世界”,从此跟厂子,还有办公大楼里的年轻人,当然也有小余断了联系,我成了他们的“前同事”,反过来他们对我来说也如此。
转眼15年过去了,2002年,我以香港某集团公司总经理助理的身份回到老家,跟我当年所在的工厂商谈收购事宜。就这样,15年前割断的一切,又都被勾连起来。我惊讶地发现,小余还在这个厂,已经是主管会计,我们由当年的同事兼玩伴,变成了博弈的对手。他还很“美男”,只不过当年是美中带嫩,现在是美中带着沧桑,显得更加迷人。工作之余,他说要请我吃饭。我因身份特殊,对老同事、老领导的邀请基本都谢绝。可面对已经是老余的邀约,我没办法拒绝,因为他说:“还是去我家,还是吃凉皮。”
当年那条街已经改建成美食街,当年那个小门脸,已经变成以卖凉皮制品为特色的快餐店,老板是老余的妻子。老余说房改时,他和妻子拿出所有积蓄,从房主手里买下了产权,他现在可谓坐拥黄金地。一听我是“港方代表”,余妻一下就明白了,跟当年一样,一路小跑着张罗酒菜。席间,我忍不住问老余,为什么一直待在这个并不景气的企业?他呷了一口酒,眯起眼睛笑着说:“我只是不想离开老婆。”
他说他有过很多高升或者去一线城市发展的机会,但都拒绝了。他知道人生有很多种可能,他可以去努力打拼,换取地位和富贵。但这中间,他同样要面对很多诱惑。他不是圣人,也有人性的种种弱点。他怕有一天会坚持不住,做对不起妻子的事,辜负当年妻子的恩情。所以,他宁愿守在原地,不给自己“变”的机会……
看看,一切都在变,但我的这位前同事一直没变。我们都觉得变才是对的,其实,我的这位前同事,才是活得最对的人。
【诉说】三年前我离婚了,4岁的女儿由我抚养。一年前我再婚了,妻子是女儿幼儿园的老师,她很漂亮,对我女儿好,对我也好,还特别会持家,我幸福到了极点。但最近我们有了一场风波,都是她前婆婆惹的事。
谈恋爱时她就坦诚地跟我说,前夫是个不着调的人,但婆婆人非常好,在她和前夫的矛盾中,始终理解她,爱护她。公公去世多年,老人家就一个儿子,身体又不好,所以,离婚后她经常过去看望,婆媳关系变成了母女关系。我当时听了挺感动,更加觉得这是个好女人。我们结婚时,她的前婆婆也来了,带来不薄的礼金,还有挺真诚的祝福。
婚后,妻子继续常过去看望,但每次都跟我打招呼,我很理解,并没觉得不妥。但有一次,是周末晚上近11点,妻子的前夫打来电话,说老太太的脖根处突然鼓出个大疙瘩,疼得胳膊都抬不起来了。妻子大惊,跟我大致说了情况,披件衣服就夺门而去。那一刻,我相信再善解人意,再厚道雅量的男人,都不可能一点想法都没有。我虽然忍而不发,但睡意全无。两个小时后,也就是凌晨1点多钟,她才回来。我说这么晚怎么不打个电话,我好接你。她很疲劳,淡淡地说是前夫送她回来的。
第二天是星期日,女儿到她妈妈那了,所以我俩睡到很晚才起床。妻子主动提起晚上的事,说老太太只是肌肉痉挛,没什么大碍。我没好气地说:“大惊小怪的,也不想想你已经是别人的妻子了。老太太糊涂,你那个前夫应该明白,他这么做,我看是别有用心。”
妻子一听很不高兴,我俩你一言我一语的吵起来。但两口子吵架来得快,去得也快。见妻子委屈不已,哭作一团,我软下来,一切又都恢复原状。从那以后,妻子调整了跟前婆婆的关系,有时拉上我去看望,有时得知前夫在,就很有礼貌地拒绝过去。但在一个月前,让我们万没想到的是,前婆婆竟向市电视台的一个情感栏目求助,希望电视台能做一期她和儿子的专题,用这种方法向我妻子表达悔意,目的一目了然,那就是让前儿媳重回儿子身边。
当电视台的人找上我家时,我愤怒了,妻子也相当吃惊。这老太太其实一点也不糊涂,她是在揣着明白装糊涂。妻子脸色煞白、一言不发,突然,她跟电视台的人说同意去录节目,她要当着观众的面,跟前夫、前婆婆把话说明白。
我根本没办法阻拦,只能听之任之。三天后节目播出,我不想看也得看。镜头下,妻子愈发端庄漂亮,她讲起自己的大学时光,讲起那时跟前婆婆的点点滴滴。突然,她话锋一转,高声讲起跟我的相识和相恋。说看到在幼儿园女儿扑向爸爸的瞬间,她就认定这是个有爱心、有责任感、值得依靠的好男人。前夫不客气地打断她,说不想听你对另一个男人的感情独白。她杏眼圆睁,大声说:“另一个男人?你知道不知道,那是我的丈夫!”说完,她冲着前婆婆说,妈妈,我知道您是个善良、明事理的人,您为了自己的儿子才违心这么做的。以后,我们还是母女,我老公也会支持我继续做您的女儿。她又冲着前夫说,别瞎费力了,集中精力做你该做的事吧……
看这些时,妻子就坐在我身边,我俩的手不自觉地紧握在一起。
【诉说】10年前的一个周末,我准备去交车,路过一家中学大门口,被一个腿一看就有毛病的女孩拦住。我说要交车,她说只坐一站地就下去,然后乘公交回家。看着她洗得发白的校服,旧得不能再旧的书包,还有那条残腿,我叹口气,说:“上车吧。”
女孩高兴地上了车,走到转弯处,突然小声说:“师傅,我只有三块钱,所以,你就拉我半站地吧。”我心想,你可真会算账,起价就是五块,嘴上却说算了,三块也不要了,你说在哪下就在哪下吧。女孩更高兴了,下车时说了句“太谢谢您了。”
看着她一瘸一拐的样子,我的心猛地一酸。
我知道这些孩子都是住宿生,周末都急着回家,所以打车的特别多。一星期后,我自然又来到这所学校的大门口,在众多打的的孩子中,一眼就发现了那个女孩。还是三块钱,还是一站地,说高尚谈不上,但面对她,我宁愿只赚这三块钱。渐渐地,周末交车前拉的最后一个人,一定是这位跛脚女孩。她不过十四五岁吧,一见到我,会像小鹿一样跳过来,大声和同学道别,不过五分钟的路,清一色的三块钱,最后一句总是:“太谢谢您了!”
就这样过了一年时间,夏天到了,女孩毕业了,她说这是最后一次坐您的车了,我要去北京念高中了。原来,她一直跟着奶奶在本市生活,她的父母都在北京工作,那才是她真正的家。我说对啊,到北京读高中考好大学会更容易一些,这样吧,别到那站地了,我直接送你到奶奶家吧。她摇摇头说,我只有三块钱。我说这次就不收钱了,我拉了你一年多的时间,咱俩有缘,就算是告别仪式了。
十来分钟后到达目的地,女孩一瘸一拐地下了车,向我深深地鞠了一躬,还是那句“太谢谢您了!”看着她深一脚、浅一脚地走进楼里,我长叹一口气,这孩子,从此就再也见不到了,我连她叫什么都不知道。对这样一个经历,她应该算我的什么呢?前客人?不对头,应该叫曾经接送过的一位前小朋友吧。
一晃10年过去了,一天,我正在路上,突然,交通台里播出一则寻人启事,寻找10年前车牌号为某某号的出租车司机。我一听愣住了,10年前我开的出租车就是这个号,莫非有人在找我?
我忙把电话打过去,主持人惊喜地给我一个电话号码。忙打这个号,是个年轻女孩的声音,第一句是“是您吗,师傅?”我的心一咯噔,这声音,这语速,怎么这么耳熟,但一下又想不起来。“太谢谢您了!”女孩又说。我一拍脑门儿,想起来了,10年前拉过的那个跛腿女孩,一定是她。好这伙,10年过去了,她还记着我啊!
我们在一家咖啡馆见了面,我几乎认不出来了,眼前亭亭玉立的白领丽人,就是10年前那个坐三块钱出租车的小残障女孩吗?她迎向我,依然一瘸一拐,向我深深一鞠躬,一声“太谢谢您了”,让一切如在昨天。
女孩说,到北京后,父母直接送她到美国读大学,毕业后成为某跨国公司雇员返回祖国。奶奶突然去世,她回本市奔丧,10年前的打车经历,让她向电台发出寻人启事。现在,她在北京工作,去年夏天,还请我和妻子到北戴河玩了一次。问她为什么这么做,她还是10年前的那句话——“太谢谢您了!”W
责编 / 陈洁雅
[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