突发性耳聋患者的脑干听觉诱发电位分析

来源 :癫痫与神经电生理学杂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lckyang12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分析突发性耳聋患者脑干听觉诱发电位(BAEP)的改变。方法收集2017年1月至2020年12月期间在菏泽市第三人民医院治疗的突发性耳聋患者62例,采用诱发电位肌电图仪检测BAEP,分析患者(患侧和健侧)与对照组的潜伏期(PL)、峰间期(IPL)、波幅(Amp)等参数。结果患者患侧各波PL较健侧和对照组显著延长(P<0.05);患者健侧波ⅤPL较对照组显著延长(P<0.05)。患侧Ⅲ-Ⅴ、Ⅰ-Ⅴ波IPL较健侧和对照组(P<0.05)、健侧较对照组(P<0.05)均显著延长。患侧波
其他文献
颅内动脉瘤破裂后,动脉血液涌入于蛛网膜下腔,红细胞及其代谢产物积聚于脑表面,对脑组织造成严重损害。既往研究表明机体可通过对红细胞吞噬、游离血红蛋白及血红素代谢等内源性途径清除血肿,减轻神经毒性。然而,机体对血肿自发性清除的能力有限,亟需外部干预,改善预后。近年来,有大量蛛网膜下腔出血后血肿清除机制及如何提高血肿清除效率的研究报道。本文对蛛网膜下腔后血肿代谢途径及潜在治疗方式进行综述,以期为临床提供参考。
急性缺血性脑卒中(AIS)是当今危害人类健康的重要疾病。AIS可损害脑白质纤维,导致运动和言语障碍等,因此精准评估脑卒中后白质病变严重程度及其对临床疗效和预后影响至关重要。DTI有助于判断脑白质微观结构损伤情况,近年来成为评估AIS发病时间、严重程度和临床预后等相关指标的研究热点。本文将从DTI的原理、对缺血性脑卒中的诊断及预后预测的价值、现存的挑战等方面进行综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