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公务员实行国家统一规定的工资制度.人民警察实行公务员工资制度,享受国家规定的警衔津贴和其他津贴、补贴待遇.根据公安干警的工资“应按略高于同级行政干部的原则进行调整”或“低于军队、高于地方”的指示精神,警察工资结构中的警衔津贴、值勤岗位津贴和加班补贴,构成了体现警察职业特点的工资福利保障体系.公务员职务的高低在工资收入决定中占据主导地位,参照职务与职级并行制度而实施的公安机关人民警察职务序列套改政策,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基层人民警察职务职级晋升的难题.地区附加津贴,决定了所属地区的公务员(含人民警察)工资收入水
【机 构】
:
江苏警官学院法律系,江苏南京210012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公务员实行国家统一规定的工资制度.人民警察实行公务员工资制度,享受国家规定的警衔津贴和其他津贴、补贴待遇.根据公安干警的工资“应按略高于同级行政干部的原则进行调整”或“低于军队、高于地方”的指示精神,警察工资结构中的警衔津贴、值勤岗位津贴和加班补贴,构成了体现警察职业特点的工资福利保障体系.公务员职务的高低在工资收入决定中占据主导地位,参照职务与职级并行制度而实施的公安机关人民警察职务序列套改政策,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基层人民警察职务职级晋升的难题.地区附加津贴,决定了所属地区的公务员(含人民警察)工资收入水平,并造成了公务员工资结构的失衡和地区间公务员工资收入的差距.为此,应提高公务员的基本工资在工资收入中的比重,同时,规范地区附加津贴的发放管理,强化省级政府对所辖区域内的公务员工资发放的统筹调控责任.应整合现行的警察津贴、补贴福利制度,使其法制化.可借鉴香港特区公务员薪酬制度管理模式,设置有别于其他公务员的人民警察工资管理法律制度.
其他文献
欧盟在阿富汗有重大地缘政治和安全利益,包括防止难民潮再现、打击恐怖主义、提升欧盟形象、输出西方价值观、增加地缘政治博弈筹码等.塔利班再次掌控阿富汗对欧盟是沉重打击,将给其带来较大安全和地缘政治上的不确定性.阿富汗变局凸显了欧盟由来已久的战略困境,特别是对美国过于依赖,无法做到战略自主;长期的教条式价值观外交压缩自身战略空间,难以构建"后美国时代"的务实合作体系;机制、权能等方面的局限性加剧理想与现实的冲突,欧盟作为一个整体难以在国际上发挥应有的作用等.阿富汗变局在特朗普之后再次对欧盟构成强刺激,欧盟内部展
公益服务换取醉驾不起诉模式的合法性与正当性还有待检验.在现行《刑事诉讼法》的框架下,它比较符合相对不起诉的规定,只是还具有对嫌疑人附加条件的内容.允许嫌疑人以公益服务换取醉驾不起诉决定符合宽严相济的刑事政策、契合刑罚裁量的基本理论、切合免除处罚的实体性规定,具有相当程度的正当性.但是如何避免司法恣意、定位参与公益服务的性质和公益组织的职能,仍然值得继续探索.初步的看法是,应当细化公益服务换取醉驾不起诉的适用条件、明确参与公益服务的自愿性质和规范公益组织的服务职能.
网络犯罪案件大多都涉及用手机号注册的互联网应用账号.利用接码平台获取手机短信验证码来注册互联网应用账号,是犯罪分子常用的手法.随着技术的进步,接码平台已形成一条完整的黑色产业链,产业链各个环节分工明确,专业化程度极高.为了应对公安机关的打击,接码平台已升级为众包型接码平台,其运作模式更加隐秘.经分析,接码平台黑产链条各个环节涉及不同罪名,针对该类案件的侦查,必须要有全链条侦查的思路,只有这样才能从源头上打击与治理接码平台黑色产业链.
民事诉讼管辖是在法院系统内部,确定各级人民法院之间以及同级人民法院之间受理第一审民事案件的分工与权限。因诉讼实践问题的复杂性和多样性,加之诉讼当事人不当运用规定疏漏,导致对现行立法和司法解释规定的不当操作甚至滥用。面对民事诉讼管辖异议实践的问题,有必要进一步厘清民事管辖异议的制度目标,坚持程序严肃性与当事人意思自治相结合,推进管辖程序事项适当简化与迅捷处理,着重规制异议权滥用行为,适度扩张应诉管辖范围理解,细化办案流程减少程序迟延。同时,通过提升管辖异议解决的效力层级,扩大当事人管辖选择自治范围,消除管辖
当今中国,应当加快发展文化产业,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需要研究如何运用金融手段推进文化产业强国建设,依法发挥金融在文化产业促进中的基础作用.在间接融资方面,鼓励开展文化知识产权质押融资业务,加大对文化产业基础设施的金融支持,通过信贷、保险等方式合理分散融资风险;在直接融资方面,则鼓励多层次的文化资本市场直接融资,创新文化产业投资基金模式.从长远看,借助金融促进措施提升文化产业的治理水平,依法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
作为精神型的人格权,被遗忘权发端于刑事司法,但当前却在民商事领域全面发展,在刑事司法领域“被遗忘”.以刑事犯罪记录封存制度为例,应合理界定被遗忘权在刑事司法领域的外延与内涵.被遗忘权在行使的过程中,会与公共安全、新闻自由等领域产生法益冲突,因此须明确国家安全与公共安全优先原则、对被遗忘权主体范围适当限制、划定被遗忘权的适用案件范围,力图实现被遗忘权刑事司法保护中的价值平衡.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第十四章专章规定了居住权,作为一种新类型的用益物权,应当明确其私权的属性和保障居住的基本功能,可对居住权作继承型、养老型、析产型、保障型、投资型等不同标准的划分.只有符合日常生活居住之需且经过登记才能设立居住权.依据合同设立的居住权,双方当事人应进行居住权登记;根据遗嘱设立的居住权,继承发生后当事人可要求所有权人办理登记手续.居住权一旦设定,则排除了所有权人的占有和使用之权能,但在符合条件的情况下居住权可以解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