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随着《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的颁布,提高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有效性就成为广大语文教师孜孜不倦的追求,笔者从分析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现状入手,阐述了阅读教学的有效性的概念,并针对性地提出了提高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有效性的措施。
关键词:现状;阅读教学;有效性;概念;措施;提高
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推进,卓越课堂已成为每一位教师追求的目标,卓越课堂是按照新课程改革的要求,坚持德育为先、全面发展、能力为重、以人为本、与时俱进的课堂,是杰出的高效课堂,是建立了师生学习的共同体,彰显着多元、开放、包容的课堂,是最大程度地优化教学环境、教学内容、教学程序和教学方法的课堂,是全面提高教学效率和育人质量的课堂。作为小学语文教师,要实现卓越课堂,必须不断追求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有效性。
一、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现状
1.教学方式传统落后
随着时代的不断的进步发展,我们的阅读教学的方式还是采用的比较传统的阅读教学的模式,这样根本就不利于当前阅读教学的进行。课堂的阅读教学不能只是教师单一表演的舞台,也不是专门预设程序的重现,更不能是教师的满堂灌。
2.忽视教师主导作用
随着素质教育的推进,越来越多的老师开始把语文阅读课堂交给学生自己来掌握,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但是,时间一长,没有老师指导的课堂就变成了散乱的课堂。往往老师让学生们快速的阅读文章,然后在小组内进行讨论和发言。这样的课堂缺少了老师的指导,导致小学生对文章的理解不够深刻,阅读的效果不明显,同时还给学生增加了一种无形的负担,降低的学生的学习兴趣。
3.学生缺乏阅读训练
教师在阅读课上只注重完成自己的教学任务,即使有些教师在课下为学生布置一定的阅读题目进行训练,但是并未进行及时地检查,所以很少有学生认真的进行阅读训练。同时学生对课外读物的阅读也缺乏目的性,没有明确的阅读计划。
二、阅读教学的有效性的概念
教学的有效性是指有效率的教学,即指在一定的教学投入(时间、精力、努力)内带来的最好教学效果的教学,是卓有成效的教学;教师遵循教学活动的客观规律,以尽可能少的时间、精力和物力投入,取得尽可能多的教学效果,从而实现一定的教学目标,满足社会和个人的教育价值需求。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有效性是指在40分钟内教师优化教学过程,创造性地整合、使用教材,促使学生的语文素养得到最大限度的提高。
从教师的角度来讲,阅读教学的有效性依赖于教师有效的“教”,并克服无效的“教”。有效的“教”指的是促进学生“学”的“教”,它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直接的促进,即通过教师的教,学生学得更多、更快、更好、更深;二是间接促进,即通过教师的教,学生学会了学习,掌握了学习方法,提升了学习能力,达到了不需要教。
从学生的角度来讲,时间、结果、体验是考量学生有效学习的三个重要指标。学習时间指学习特定内容所花费的时间,学习特定内容所花费的时间越少,效率就越高。学习结果,指学生经过学习产生的变化、获得的进步和取得的成绩,这是有效性的核心指标。学习结果不仅表现在双基上,而且表现在智能上,特别是学习方法的掌握以及思维方式的发展。学习体验指的是学生的学习感受,即伴随学习活动生发的心理体验。教学过程应该成为学生的一种愉快的情绪生活和积极的情感体验,这是有效性的灵魂,学生越来越爱学习是学习有效性的内在保证。
三、提高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有效性的措施
1.采用多种方式,激发学生阅读兴趣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各种多媒体教学设备开始被广泛的应用到教学领域,在语文阅读教学中合理地使用多媒体教学,创设教学情景,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学习《草原》这节课时,教师可以运用多媒体为学生播放歌曲《美丽的草原我的家》,并配上相应的图片,让学生感受草原的辽阔与宽广。进而引导学生学习新课。在学习《喜爱音乐的白鲸》这篇课文时,我们就可以借助多媒体为学生创设一种阅读情境,因为文中提到白鲸喜欢听《蓝色的多瑙河》这首歌曲,这时我们就可以利用多媒体给学生播放这首歌,并当做背景音乐,让学生在这首歌的渲染中阅读本篇课文,这样学生就会表现出极大的阅读热情。
2.适时适度引导,教给学生阅读方法
老师是学生学习过程中的引导者和领路人,对学生的学习具有指导性的作用。所以,老师应该重视自己在阅读教学中的主体性,对阅读教学内容进行加工和整合,对教学的重点进行归纳。同时,老师还应该结合实际情况,寻找适当的有效的教学方法,建立具有特色的阅读课堂,对学生的阅读学习进行有效的指导。
在学习《观潮》这节课时,教师引导学生进行分组合作探究:“哪部分是描写潮前的景象?哪部分是描写潮过后的景象?可以把文章分为几段,为什么?”学生自行探究,在探究过程中,学生还会根据对每一段的分析,提出针对性的问题,经过小组研究得出结论,这种教学方法能够有效地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促进阅读教学的有效性。教学《草船借箭》这篇课文可从“周瑜长叹一声,说:‘诸葛亮神机妙算,我真比不上他!”’人手。引导学生讨论“事情的起因是怎样的?诸葛亮的‘神机妙算’表现在哪些地方?”,学生就会从课文中找事实,举例子,进一步理解他知天文,晓地理,识人心,善谋划。
3.培养质疑习惯,培养学生思考能力
由于小学生的知识水平、个性心理品质和获得信息的多少,取决于他们认识水平的深浅程度,也决定了他们质疑问难的水平。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捕捉质疑点,把问题问到“点子”上,这个“点子”就是课文的重点、难点、知识点和语言文字的训练点等,同时还要教会学生质疑的方法和途径。在《十里长街送总理》中“一位满头银发的老奶奶,双手拄着拐杖,背靠着一棵洋槐树,焦急而又耐心地等待着”,可抓住“焦急”和“耐心”提问,这两个词用在一起是不是矛盾的?为什么?在《美丽的小兴安岭》中,“春天树木抽出新的枝条,长出嫩绿的叶子”,在这可提问为什么用“抽”字而不用“生”或“长”字?
对于语文课程的阅读教学,没有任何一种单一的阅读教学方式能适合所有的阅读教学情况,小学语文教师要灵活的运用多样化的阅读教学方式进行阅读教学,遵循语文阅读教学的学习规律,有效的进行课堂阅读教学。
关键词:现状;阅读教学;有效性;概念;措施;提高
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推进,卓越课堂已成为每一位教师追求的目标,卓越课堂是按照新课程改革的要求,坚持德育为先、全面发展、能力为重、以人为本、与时俱进的课堂,是杰出的高效课堂,是建立了师生学习的共同体,彰显着多元、开放、包容的课堂,是最大程度地优化教学环境、教学内容、教学程序和教学方法的课堂,是全面提高教学效率和育人质量的课堂。作为小学语文教师,要实现卓越课堂,必须不断追求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有效性。
一、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现状
1.教学方式传统落后
随着时代的不断的进步发展,我们的阅读教学的方式还是采用的比较传统的阅读教学的模式,这样根本就不利于当前阅读教学的进行。课堂的阅读教学不能只是教师单一表演的舞台,也不是专门预设程序的重现,更不能是教师的满堂灌。
2.忽视教师主导作用
随着素质教育的推进,越来越多的老师开始把语文阅读课堂交给学生自己来掌握,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但是,时间一长,没有老师指导的课堂就变成了散乱的课堂。往往老师让学生们快速的阅读文章,然后在小组内进行讨论和发言。这样的课堂缺少了老师的指导,导致小学生对文章的理解不够深刻,阅读的效果不明显,同时还给学生增加了一种无形的负担,降低的学生的学习兴趣。
3.学生缺乏阅读训练
教师在阅读课上只注重完成自己的教学任务,即使有些教师在课下为学生布置一定的阅读题目进行训练,但是并未进行及时地检查,所以很少有学生认真的进行阅读训练。同时学生对课外读物的阅读也缺乏目的性,没有明确的阅读计划。
二、阅读教学的有效性的概念
教学的有效性是指有效率的教学,即指在一定的教学投入(时间、精力、努力)内带来的最好教学效果的教学,是卓有成效的教学;教师遵循教学活动的客观规律,以尽可能少的时间、精力和物力投入,取得尽可能多的教学效果,从而实现一定的教学目标,满足社会和个人的教育价值需求。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有效性是指在40分钟内教师优化教学过程,创造性地整合、使用教材,促使学生的语文素养得到最大限度的提高。
从教师的角度来讲,阅读教学的有效性依赖于教师有效的“教”,并克服无效的“教”。有效的“教”指的是促进学生“学”的“教”,它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直接的促进,即通过教师的教,学生学得更多、更快、更好、更深;二是间接促进,即通过教师的教,学生学会了学习,掌握了学习方法,提升了学习能力,达到了不需要教。
从学生的角度来讲,时间、结果、体验是考量学生有效学习的三个重要指标。学習时间指学习特定内容所花费的时间,学习特定内容所花费的时间越少,效率就越高。学习结果,指学生经过学习产生的变化、获得的进步和取得的成绩,这是有效性的核心指标。学习结果不仅表现在双基上,而且表现在智能上,特别是学习方法的掌握以及思维方式的发展。学习体验指的是学生的学习感受,即伴随学习活动生发的心理体验。教学过程应该成为学生的一种愉快的情绪生活和积极的情感体验,这是有效性的灵魂,学生越来越爱学习是学习有效性的内在保证。
三、提高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有效性的措施
1.采用多种方式,激发学生阅读兴趣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各种多媒体教学设备开始被广泛的应用到教学领域,在语文阅读教学中合理地使用多媒体教学,创设教学情景,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学习《草原》这节课时,教师可以运用多媒体为学生播放歌曲《美丽的草原我的家》,并配上相应的图片,让学生感受草原的辽阔与宽广。进而引导学生学习新课。在学习《喜爱音乐的白鲸》这篇课文时,我们就可以借助多媒体为学生创设一种阅读情境,因为文中提到白鲸喜欢听《蓝色的多瑙河》这首歌曲,这时我们就可以利用多媒体给学生播放这首歌,并当做背景音乐,让学生在这首歌的渲染中阅读本篇课文,这样学生就会表现出极大的阅读热情。
2.适时适度引导,教给学生阅读方法
老师是学生学习过程中的引导者和领路人,对学生的学习具有指导性的作用。所以,老师应该重视自己在阅读教学中的主体性,对阅读教学内容进行加工和整合,对教学的重点进行归纳。同时,老师还应该结合实际情况,寻找适当的有效的教学方法,建立具有特色的阅读课堂,对学生的阅读学习进行有效的指导。
在学习《观潮》这节课时,教师引导学生进行分组合作探究:“哪部分是描写潮前的景象?哪部分是描写潮过后的景象?可以把文章分为几段,为什么?”学生自行探究,在探究过程中,学生还会根据对每一段的分析,提出针对性的问题,经过小组研究得出结论,这种教学方法能够有效地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促进阅读教学的有效性。教学《草船借箭》这篇课文可从“周瑜长叹一声,说:‘诸葛亮神机妙算,我真比不上他!”’人手。引导学生讨论“事情的起因是怎样的?诸葛亮的‘神机妙算’表现在哪些地方?”,学生就会从课文中找事实,举例子,进一步理解他知天文,晓地理,识人心,善谋划。
3.培养质疑习惯,培养学生思考能力
由于小学生的知识水平、个性心理品质和获得信息的多少,取决于他们认识水平的深浅程度,也决定了他们质疑问难的水平。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捕捉质疑点,把问题问到“点子”上,这个“点子”就是课文的重点、难点、知识点和语言文字的训练点等,同时还要教会学生质疑的方法和途径。在《十里长街送总理》中“一位满头银发的老奶奶,双手拄着拐杖,背靠着一棵洋槐树,焦急而又耐心地等待着”,可抓住“焦急”和“耐心”提问,这两个词用在一起是不是矛盾的?为什么?在《美丽的小兴安岭》中,“春天树木抽出新的枝条,长出嫩绿的叶子”,在这可提问为什么用“抽”字而不用“生”或“长”字?
对于语文课程的阅读教学,没有任何一种单一的阅读教学方式能适合所有的阅读教学情况,小学语文教师要灵活的运用多样化的阅读教学方式进行阅读教学,遵循语文阅读教学的学习规律,有效的进行课堂阅读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