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想仍在,天地就在

来源 :南风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xsj00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H1N1流感事件、政党乱象,金融风暴充斥的台湾新闻网当中,突然冒出了一则让台湾50岁以上的文化人震惊、惋惜的消息——被誉为“纸上风云第一人”的资深报人高信疆病逝。
  “70年代高信疆以狂狷之姿引领文坛风骚,为台湾报纸副刊开创出前所未有的格局,屡屡在文化、艺术、思潮上创造议题与风潮。”关于他的报道,占满了《中国时报》5月7目的整个文化新闻版以及《人间副刊》,其中有一张照片是我在40年前帮他拍的。那时,他大学刚毕业没多久;19岁的我也才从宜兰乡下来到台北,在《幼狮文艺》做总编辑痖弦的助手。
  上班之后,我的第一件重要的工作,就是负责跟一位“总是在最后一分钟才交稿”的作者催稿,他就是高信疆。我下了公车,按照地址在小巷子里绕了半天,终于找到了一栋日本式的房子,环境类似北京胡同里的四合院。那是台湾大学的老师宿舍,高信疆和他的哥哥在这里祖屋。
  拉开门就是一个榻榻米的大通铺,上面张着几顶蚊帐。我也不知道要往哪个帐里找人,只好站在门口喊。一个满头乱发的人掀开蚊帐、探了探脑袋,即使睡眼惺忪,依旧英气逼人。之后的数十年,我再也没看过像这样的高信疆。
  知道这位老友接受化疗已有一年多,没能与他见上一面,始终让我耿耿于怀。回想最后一次与他见面的情境,真是感慨万千。那是在2008年初的北京,我拿着朋友给的电话号码试着拨拨看,好几年没联络了,一通上话,彼此都开心极了,约了在他那北京亚运村附近的寓所见面。
  信疆就是信疆,无论在哪里落脚,生活空间都塞满了书;不是立在书架上,而是一摞摞地平摆在书桌上,让人对他最近关切的领域一目了然。他还非要请客,带我和我的两位大陆摄影界朋友去了两个绝妙的、令人叹为观止地方——一处是盖在苹果园中的西餐厅,一处是有如汉朝宫殿的现代茶馆,把我们震得一愣一愣的。这也是信疆。
  40年来,我们彼此之间愈行愈远的距离,在那天仿佛又被拉近到像是第一次见面那样。即使台湾的友人以“失去战场的将军”形容信疆,我也很高兴地发现,无论在哪里,他都自有天地。就像他说的“不是性格决定命运,而是理想决定命运”。是啊,只要理想仍在,天地就在。
  当年初见面,我就逼他速速盥洗,说写不出来就用讲的,我帮你记录好了。记得那篇文章是《林语堂访问记》,当下就让我见证了他文思敏捷、叙述精准的功力。说着说着,我们就拐进了自己的话题。我们所关心的领域处处重叠,对某些事的要求处处比高,简直就是有知音相遇之感,直到谈起音乐。
  当时,中国大陆流行以传统乐器演奏西方曲式结构的“新民族音乐”,但在台湾却很难听得到,因为散播大陆资讯是极为冒险的事。我常听一家小唱片公司出版的大陆音乐,而那位老板后来也入狱了。我对高信疆说,现在大陆音乐做得真好啊;他不信。我说,不信就来我住的地方听听看:于是,我们就放下了“林语堂”,一起到仁爱路四段我租的小房间里,把门关得紧紧的,用一架破旧的唱机轻声播放盗版的33转的黑胶唱片。音质不是很好,可是那首二胡与钢琴的双重奏《三门峡》显然把信疆给震住了,直到现在,我都没忘记他的表情。
  我们一直聊,聊到他不得不赶去《征信新闻报》(《中国时报》的前身)上班;担任要闻记者是他的第一份差事儿。送他出门时,我望着他的背影,西装笔挺、油亮的头发梳得一丝不乱。这也是高信疆在所有人心目中的标准形象
  那时,我经常当他和柯元馨的电灯泡。通常情况是,我和元馨在咖啡厅、餐厅或是街头等他,有时一等就是数小时,他俩要结婚时,我陪着他们去发喜帖,婚礼当天我坐在喜车前座一路放鞭炮。小两口去度蜜月时,我在他们的客房里帮忙看家,冻了好几个晚上,却到处找不到棉被。最后实在受不了,想把床套拉起来盖,才发现棉被就在下面,这件糗事儿让信疆大乐,足足跟朋友讲了好几年。
  知道他去世的消息后,我开始打电话,听到的却老是答录机的哔哔声,与老友之间的疏离感又浮上心头;每天副刊上的悼念文章更是加深着这种刺痛。有一天,电话终于通了元馨说,5月12日下午两点,信疆会安土于一个名为“天境”的基督教墓园,有空就来送他最后一程吧。让她最安慰的就是,信疆在生命的最后两个月终于受了洗。
  自从台北有捷运后,我就不开车了,费了一番工夫,才弄清楚怎么搭公车到那个位于金山一带的基园。50人座的巴士上只有我一个人,车子在阳明山国家公园外围翻山越岭地绕了两个钟头,才停在一个超现实的荒郊上,烈日当头,问遍稀落的居民,也没人晓得那个基因在哪里、
  终于来到墓园,我已经一身是汗;老远就看到山丘上的元馨、两个儿子士轩、英轩以及信疆的哥哥、嫂嫂们,而教会兄弟已经在念最后一句祝祷了。我在他的骨灰坛上洒下一把黄土,脸上一片湿答答的,分不清是泪水还是汗水。在那平坦的黑色大理石墓碑上,刻着:高信疆,1944年?月?日—2009年5月5日。泪眼模糊的我没看清他的出生月日,就那么走过去了。正如人与人之间,无论多近多远,多亲多疏,都有模糊之处。信疆,好走。
其他文献
瓮安事件之后,“现在很多百姓动不动就以瓮安事件威胁干部”,维稳成为贵州各级政府及政法部门工作的重中之重。    2008年,贵州瓮安“6·28事件”震惊中外。“一些社会矛盾长期积累,多种纠纷相互交织,矿群纠纷、移民纠纷、拆迁纠纷突出,干群关系紧张,治安环境不够好,”贵州省委书记石宗源当时的表态令国人意外,“这起事件看似偶然,实属必然,是迟早都会发生的。”  在瓮安事件发生前的6月15日,贵州德江县
生为一个敏感的人,很不适合在北京生活。如同马未都说的:“都说人太敏感不行,但是我走在街上,看见那么多难看的建筑,我接受不了,我就是对这个敏感,就是不高兴。”  这点我很同意。不知道每天会有多少人因为总体这么难看的城市一天心情都不好。  每天开车上班经过三环的时候,都会看见央视大楼,看着它如同一个有机体一样逐日生长。北京正如几年前听到中奥成功时所预感到的那样,正在沿着城市宏大叙事的道路一骑绝尘。其间
1989年东欧变天,随后苏联解体,俄罗斯走上民主化之路。对于我国,当时是很大的警惕:中国不能成为第二个苏联。  20年后,苏联灭亡了,俄罗斯却没有死。俄国的灵魂,在苏联的躯壳解体之后,又在普京的强人执政上复活了。苏联之后的俄罗斯,走上一条什么样的道路,20年后回顾,是一个很有趣的问题。  从苏联到俄罗斯是进化还是退却?是从黑暗走向光明,还是一切都重归野蛮?苏联的命运,是在戈尔巴乔夫手上开始逆转的。
2007年3月15日,吴幼明终于被辞退了。他泣不成声,觉得对不起家里的老父。  20岁时,吴幼明成为一名警察。按照父亲的设想,现在34岁的他至少应该是科长,再过5到10年,应该是处长。但现在,一切已经不可能了。  “我不是反抗体制的英雄,我只是个小人物,只是一个希望保持独立思考的小警察。”面对蜂拥而至的媒体,吴幼明一遍一遍强调这一点。    被期待的轨迹    3月30日,吴幼明带着妻子一起去西塞
为“一年级生”马英九打分顾训中    马英九以765万张的高票当选中华民国第十二任“总统”已经一周年了。近期,海峡两岸及海外诸多媒体纷纷发表各式言论,评述马“总统”一年来的执政成绩。窃以为,台岛眼下发生的一切,此后若干年间大陆或将经历。因此关注今日之台湾,有益于大陆的未来。  那么,应该如何为执政一周年的马英九打分呢?纵观媒体的评判标准,多以一年来台湾民众的感受为要,且更多关注与民生相关的经济等问
罗雷(深圳恒创通达投资有限公司总经理)  今年以来央企以雷霆之势在全国主要城市的土地拍卖中频频夺得“地王”,已经成了中国房地产市场一道独特的风景。由此也引发诸多的热议与猜想。  央企“地王”在一定程度上引发了两种“恐慌”,一是老百姓对未来房价的恐慌。既然应该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央企都开始当“地王”了,那楼价还有不涨的希望吗?老百姓总会很直接地认为央企的背后就是党中央、国务院,要不怎么叫央企呢!第二
2006年12月27日,备受关注的爱眼协会筹办人之一董坚诉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不履行法定职责一案宣判,北京市第一中级人民法院驳回董坚的诉讼请求。  对于这样的一个判决结果,董坚的代理人夏霖律师表示,本案是一个赢不起而输得起的案件。而董坚本人,则在判决下达后提出了上诉。对于上诉的结果,当事人和律师都不甚乐观,但是作为中国公民自由结社第一案,他们始终希望在法律的道路上能够走得更远一些。  这起案件的起
当局外人描述香港电影时,往往会用“多产”这个词,因为香港曾经出产过大量的功夫片;又或者会说“老练”,因为像《花样年华》这样的香港电影曾经获得国际大奖。但事实上,曾经是世界上最繁忙和最有创意的电影工业的香港电影,因为资金和创意的缺乏,已经衰落很久了。去年,香港电影的产量只有50部,这与1990年代鼎盛时期平均200余部的年产量根本不能同日而语。  受到盗版、互联网、本地市场萎缩、好莱坞的竞争、观众日
在国内民众都沉浸在国庆和中秋节的假期之时。正常运转的国际资本市场,却因澳大利亚央行的一次加息行为,“打扰”了原本的运行轨迹。  10月6日,澳大利亚联储宣布加息25个基点,将其基准利率提升至3.25%。这是澳央行最近19个月以来首次升息,在发达国家中是紧随以色列之后加息,在G20国家中则是开启加息进程的“领头羊”。  资源密集型的国家,如澳大利亚、新西兰、巴西等,是最早一批受益于全球经济复苏的经济
被称为“第三次土地革命”的那些来自各地对现有土地制度的挑战都是以探索、试验的形式。在各地政府明里暗里的支持下进行的。名目各种各样,而且多数是用各种“优厚条件”和“发展前景”让农民“自愿”的。结果大同小异,就是各地政府和资本集团在利益的驱动下,设法让农民赖以生存的土地支配权不再属于自己。  其实,我们不能断言这样的探索有无问题。改革到今天,再次出现对既有土地制度的探索,已经不单是经济层面而是行政体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