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领导实践活动中,领导的本质要求是其先进性。而领导的先进作用,主要源于领导者思想观念的先进。因此,探讨领导观念的先进性问题,应是领导科学的重要内涵。
一、领导观念的形成与发展
人的观念、领导者的观念是怎样形成的呢?应当是来源于信息、知识。当信息(知识)被头脑接纳、吸收了,成为人的一种认知,然后经过若干反复(包括信息输入与实践的反复),进一步内化,即与头脑原有系统中的其它信息结合,而相对稳定后,就形成人的观念。领导者的观念形成也是如此。我国传统文化对此早有论述。在《大学》中提到,人们道德修养的形成是“格物、致知、意诚、心正、修身”这样的过程环节,即从认知事物的道理开始,逐步内化形成良好的道德修养(价值观念)。老子也认为,“德”(道德观念)以“道”(客观事物规律)为根,“何以得德?由乎道也”(王弼对《老子》注释)。人的观念来自知识认知与积累,来自实践,它应当是对客观规律的把握。
既然人的观念源于信息、知识的积累与内化,人们的社会实践是形成人的观念,包括领导观念的基础。那么,观念必然是既相对稳定又随着人类社会文明进步而发展和深化的。有未来学学者认为,历史上人们所重视的、崇拜的力量,经历了三个大体的变化时期:早期崇拜暴力的作用;近现代更崇拜金钱(这似与市场经济发展有关);当代信息社会,则趋向崇尚知识、智慧。这可看作是随着人类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人们的观念的一种演变,从中可体会到人类文明轨迹与领导观念之间的联系,说明了领导观念具有阶段性、可变性、时代性。因此,人类社会文明进步,必带来领导观念的发展与深化;同时,领导观念的发展与深化,必促进着人类社会的进步与文明。这是一个辩证规律。认识和把握了它,我们就可以因势利导,在新的时代条件下,发挥主观能动作用,自觉地努力汲取世界先进文化,承传中华传统优秀文化,使领导观念得以更新、思想不断解放,以体现领导的先进本质。
二、领导观念先进性的保持
领导人的思想观念是否先进,当然决非自然地、天生的。先进的思想文化,源于人的社会性,源于人们的实践。也就是说,人们观念更新,文化发展,文明进步,有赖于文化的交融。因此要保持领导思想观念的先进性,必须在学习与承传两方面下工夫。
从横向看,就是主动地学习外来先进文化,让东西文化互补、交融,使外来先进文化与自己国情相结合,即平常讲的“中国化”。我们知道,近几百年来,由于西方国家经济社会率先进入发达状态。因此其先进的文化必影响欠发达的东方,这就是学人所谓的“西学东渐”。马克思主义近百年来对中国的巨大影响就是一例。因此,自觉地学习汲取先进文化,是领导保持观念先进性的一个基本的渠道与方法。
从纵向讲,由于历史是不能割断的,必须自觉地承传自己民族的优秀文化。固然,传统文化必有正负两面,会有精华与糟粕之分。而人们又往往是在民族兴盛时看不到其缺失方面;而在衰落时又会连其优秀部分也加以贬损或否定。因此要吸取这个教训,正确对待传统文化。要特别重视承传传统文化中与当代时代特征相适应的内涵,使优秀传统文化现代化。
由此可知,国际先进文化中国化,中华传统优秀文化现代化,这“两化”的辩证结合,是领导思想观念保持其先进性的必由之路。
三、时代特征与孔学哲理
对传统文化的承传,必有自发与自觉的状况。“自发”是指,前人文化必然潜移默化地影响后人;“自觉”是说,作为领导者承传传统文化,不是为传承而传承,更不是为了复古,而是为了创新,因而应使之与时代特征相结合,这就是笔者讲的“中华传统优秀文化现代化”的含义。
我们看到,当今时代特征是市场化、信息化、全球化、生态化。人类社会关系越来越复杂,元素间的关联度、系统性很强。不同群体(国家、民族、地区、阶层……)的相互牵制、渗透关系强于相互的区分与割裂关系。 “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现象比过去任何历史时期都更明显。由此,解决矛盾的空间更大,手段更多样。既竞争又合作的状况比比皆是。因而,只讲打击、斗争,不讲妥协、和谐的解决矛盾的办法往往难以奏效;那种以把他人致于死地而想求得自身生存不受影响的可能性越来越少……这样的时代特点,必然要求领导观念与之相适应。
同时也让人们看到了,以和谐、中庸、包容为特点的中华传统文化,更适应着时代的要求。因此不少学者认为“和谐哲学是人性(人本)的升华,是社会发展永恒的目标取向”,“和谐哲理会伴随经济的全球化而‘东学西渐’”。去年(2009年10月)美国国会众议院以361票赞成,47票反对通过了一项决议案,纪念孔子诞辰2560周年。一些议员指出,孔子的思想,“为人文社会带来无价的贡献”,“对全球各个领域做出重要贡献”……这足以说明,自觉地把握中华传统优秀哲理,是促使领导观念具有时代性,保持先进性的关键所在。
四、领导者应加强对和谐、中庸、包容等哲理的理解
“和谐”——和谐是中华传统优秀文化哲学中的核心范畴。和谐是客观事物发展的内在需求。“同而不和,和而不同”,客观世界的“同”,只能是相对的,如果只强调同(一元化),必单调、强制,这并非和谐;只有不同(多元)才存在和谐。《中庸》指出,“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达到“中”与“和”,那么天地(自然界)就各安其位(即处于正常状态,当今可看作生态平衡),世界万事万物就健康成长。客观世界是辩证地存在与发展的,“万物负阴而抱旧,冲气以为和”(《老子》)。事物都是对立(阴阳)的统一,它的运动(冲气)就需要和谐。因此,和谐不仅是人类的主观愿望,而且首先和根本的是事物发展,人类存在的本意、内涵。也就是说,必须明确和谐是客观世界(自然与社会)存在的必然规律,违反它就会受惩罚。因此,和谐的理念应是领导先进理念的基本内涵。
“中庸”——它可以说是孔学中最高的哲学范畴,我们可以从下面多角度理解其含义。因为任何事物都必处于时空关系中,中庸意指在空间关系上,不偏不倚,正好居中;在时间关系上,不早不迟,正合时宜。因此中庸就是适中、适合、符合客观实际。而从处事角度看,中庸就是既不欠火候(不及),又不过头(过之),“过犹不及”,“过之”和“不及”都非中庸。从心理角度看,则要求动态平衡,不过激(狂),不消极保守(猬)。在道德思想上,是“以直报怨,以德报德”(《论语·宪问》)(不是以怨報怨,也不是以德报怨)。尤其在认识论、在政治领域,则是不能左,不能右,坚持实事求是的正确政治路线。在《老子》第五章中提出“守中”概念,其前提是“天地不仁”,即自然界没有情感问题,“天若有情天亦老”,自然界既能给人类以生存环境,又会给人类带来灾难,它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因此人类要把握客观规律就是“守中”。老子提出的“守中”概念与孔子的“中庸”概念,有着内在深奥的联系。目前不少国内外学者都运用中庸哲理去解决现实问题。去年美国学者(安妮·吴)著文认为,处理中美关系要用中庸之道,两国都对此关系“不要过于乐观,也不过于悲观”。“不能是永远的朋友,也不会是永远的敌人”。认为中庸之道就是“以务实手段解决问题”。认为“只有中庸之道,才能打造平衡的关系”。因此,中庸含有哲学上实事求是和“度”的意义,是一个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哲学范畴。
“包容”——包容、宽容、兼容、容忍……概念是“容”的延伸。古人有云,“有容乃大”,“海纳百川”。《老子》认为,“知常容,容乃公”。知道懂得客观规律的常理(常),就能包容,而能够包容就有公心,才能做到“天下为公”。老子又指出,“江海之所以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故能为百谷王。”就是说能“善下”,就可以心胸开宽、海纳百川、包容并蓄、强大起来。因此,“包容”这个概念是中华传统哲学极其重要的理念。儒家、道家都对它作出深刻的论述,包容理念与排斥、嫉恨、树敌、孤独、自傲、欺压等人类的消极倾向是对立的。是对人的社会性、人性的积极概括和反映。它与和谐、中庸理念有着内在的联系,为人类生存发展所必需,应是当代领导的重要观念。
责任编辑:周振国
一、领导观念的形成与发展
人的观念、领导者的观念是怎样形成的呢?应当是来源于信息、知识。当信息(知识)被头脑接纳、吸收了,成为人的一种认知,然后经过若干反复(包括信息输入与实践的反复),进一步内化,即与头脑原有系统中的其它信息结合,而相对稳定后,就形成人的观念。领导者的观念形成也是如此。我国传统文化对此早有论述。在《大学》中提到,人们道德修养的形成是“格物、致知、意诚、心正、修身”这样的过程环节,即从认知事物的道理开始,逐步内化形成良好的道德修养(价值观念)。老子也认为,“德”(道德观念)以“道”(客观事物规律)为根,“何以得德?由乎道也”(王弼对《老子》注释)。人的观念来自知识认知与积累,来自实践,它应当是对客观规律的把握。
既然人的观念源于信息、知识的积累与内化,人们的社会实践是形成人的观念,包括领导观念的基础。那么,观念必然是既相对稳定又随着人类社会文明进步而发展和深化的。有未来学学者认为,历史上人们所重视的、崇拜的力量,经历了三个大体的变化时期:早期崇拜暴力的作用;近现代更崇拜金钱(这似与市场经济发展有关);当代信息社会,则趋向崇尚知识、智慧。这可看作是随着人类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人们的观念的一种演变,从中可体会到人类文明轨迹与领导观念之间的联系,说明了领导观念具有阶段性、可变性、时代性。因此,人类社会文明进步,必带来领导观念的发展与深化;同时,领导观念的发展与深化,必促进着人类社会的进步与文明。这是一个辩证规律。认识和把握了它,我们就可以因势利导,在新的时代条件下,发挥主观能动作用,自觉地努力汲取世界先进文化,承传中华传统优秀文化,使领导观念得以更新、思想不断解放,以体现领导的先进本质。
二、领导观念先进性的保持
领导人的思想观念是否先进,当然决非自然地、天生的。先进的思想文化,源于人的社会性,源于人们的实践。也就是说,人们观念更新,文化发展,文明进步,有赖于文化的交融。因此要保持领导思想观念的先进性,必须在学习与承传两方面下工夫。
从横向看,就是主动地学习外来先进文化,让东西文化互补、交融,使外来先进文化与自己国情相结合,即平常讲的“中国化”。我们知道,近几百年来,由于西方国家经济社会率先进入发达状态。因此其先进的文化必影响欠发达的东方,这就是学人所谓的“西学东渐”。马克思主义近百年来对中国的巨大影响就是一例。因此,自觉地学习汲取先进文化,是领导保持观念先进性的一个基本的渠道与方法。
从纵向讲,由于历史是不能割断的,必须自觉地承传自己民族的优秀文化。固然,传统文化必有正负两面,会有精华与糟粕之分。而人们又往往是在民族兴盛时看不到其缺失方面;而在衰落时又会连其优秀部分也加以贬损或否定。因此要吸取这个教训,正确对待传统文化。要特别重视承传传统文化中与当代时代特征相适应的内涵,使优秀传统文化现代化。
由此可知,国际先进文化中国化,中华传统优秀文化现代化,这“两化”的辩证结合,是领导思想观念保持其先进性的必由之路。
三、时代特征与孔学哲理
对传统文化的承传,必有自发与自觉的状况。“自发”是指,前人文化必然潜移默化地影响后人;“自觉”是说,作为领导者承传传统文化,不是为传承而传承,更不是为了复古,而是为了创新,因而应使之与时代特征相结合,这就是笔者讲的“中华传统优秀文化现代化”的含义。
我们看到,当今时代特征是市场化、信息化、全球化、生态化。人类社会关系越来越复杂,元素间的关联度、系统性很强。不同群体(国家、民族、地区、阶层……)的相互牵制、渗透关系强于相互的区分与割裂关系。 “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现象比过去任何历史时期都更明显。由此,解决矛盾的空间更大,手段更多样。既竞争又合作的状况比比皆是。因而,只讲打击、斗争,不讲妥协、和谐的解决矛盾的办法往往难以奏效;那种以把他人致于死地而想求得自身生存不受影响的可能性越来越少……这样的时代特点,必然要求领导观念与之相适应。
同时也让人们看到了,以和谐、中庸、包容为特点的中华传统文化,更适应着时代的要求。因此不少学者认为“和谐哲学是人性(人本)的升华,是社会发展永恒的目标取向”,“和谐哲理会伴随经济的全球化而‘东学西渐’”。去年(2009年10月)美国国会众议院以361票赞成,47票反对通过了一项决议案,纪念孔子诞辰2560周年。一些议员指出,孔子的思想,“为人文社会带来无价的贡献”,“对全球各个领域做出重要贡献”……这足以说明,自觉地把握中华传统优秀哲理,是促使领导观念具有时代性,保持先进性的关键所在。
四、领导者应加强对和谐、中庸、包容等哲理的理解
“和谐”——和谐是中华传统优秀文化哲学中的核心范畴。和谐是客观事物发展的内在需求。“同而不和,和而不同”,客观世界的“同”,只能是相对的,如果只强调同(一元化),必单调、强制,这并非和谐;只有不同(多元)才存在和谐。《中庸》指出,“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达到“中”与“和”,那么天地(自然界)就各安其位(即处于正常状态,当今可看作生态平衡),世界万事万物就健康成长。客观世界是辩证地存在与发展的,“万物负阴而抱旧,冲气以为和”(《老子》)。事物都是对立(阴阳)的统一,它的运动(冲气)就需要和谐。因此,和谐不仅是人类的主观愿望,而且首先和根本的是事物发展,人类存在的本意、内涵。也就是说,必须明确和谐是客观世界(自然与社会)存在的必然规律,违反它就会受惩罚。因此,和谐的理念应是领导先进理念的基本内涵。
“中庸”——它可以说是孔学中最高的哲学范畴,我们可以从下面多角度理解其含义。因为任何事物都必处于时空关系中,中庸意指在空间关系上,不偏不倚,正好居中;在时间关系上,不早不迟,正合时宜。因此中庸就是适中、适合、符合客观实际。而从处事角度看,中庸就是既不欠火候(不及),又不过头(过之),“过犹不及”,“过之”和“不及”都非中庸。从心理角度看,则要求动态平衡,不过激(狂),不消极保守(猬)。在道德思想上,是“以直报怨,以德报德”(《论语·宪问》)(不是以怨報怨,也不是以德报怨)。尤其在认识论、在政治领域,则是不能左,不能右,坚持实事求是的正确政治路线。在《老子》第五章中提出“守中”概念,其前提是“天地不仁”,即自然界没有情感问题,“天若有情天亦老”,自然界既能给人类以生存环境,又会给人类带来灾难,它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因此人类要把握客观规律就是“守中”。老子提出的“守中”概念与孔子的“中庸”概念,有着内在深奥的联系。目前不少国内外学者都运用中庸哲理去解决现实问题。去年美国学者(安妮·吴)著文认为,处理中美关系要用中庸之道,两国都对此关系“不要过于乐观,也不过于悲观”。“不能是永远的朋友,也不会是永远的敌人”。认为中庸之道就是“以务实手段解决问题”。认为“只有中庸之道,才能打造平衡的关系”。因此,中庸含有哲学上实事求是和“度”的意义,是一个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哲学范畴。
“包容”——包容、宽容、兼容、容忍……概念是“容”的延伸。古人有云,“有容乃大”,“海纳百川”。《老子》认为,“知常容,容乃公”。知道懂得客观规律的常理(常),就能包容,而能够包容就有公心,才能做到“天下为公”。老子又指出,“江海之所以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故能为百谷王。”就是说能“善下”,就可以心胸开宽、海纳百川、包容并蓄、强大起来。因此,“包容”这个概念是中华传统哲学极其重要的理念。儒家、道家都对它作出深刻的论述,包容理念与排斥、嫉恨、树敌、孤独、自傲、欺压等人类的消极倾向是对立的。是对人的社会性、人性的积极概括和反映。它与和谐、中庸理念有着内在的联系,为人类生存发展所必需,应是当代领导的重要观念。
责任编辑:周振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