角膜后表面散光对Toric人工晶状体矫正效果的影响

来源 :中华眼视光学与视觉科学杂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redric_c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评价角膜后表面散光对临床Toric人工晶状体(IOL)矫正效果的影响。

方法

回顾性系列病例研究。选择天津医科大学眼科医院准备行白内障超声乳化摘除术患者36例(36眼),角膜散光为1.0~3.0 D,其中顺规散光(顺规组)18眼,逆规散光(逆规组)18眼。根据角膜模拟散光值(SimK,未考虑角膜后表面散光)计算植入相应型号的Toric IOL。术前使用Lenstar进行眼部生物测量,手动角膜曲率计与Pentacam分别测量3.0 mm直径范围内SimK及全角膜散光(TCA,考虑了角膜后表面散光),并使用SimK与TCA进行全眼目标散光(TRA)的计算。术后3个月使用i-Trace进行3.0 mm直径范围验光,并检查Toric IOL轴位。采用矢量分析方法将TRA与术后i-Trace验光得到的残余散光(RA)进行比较。根据两者差值即散光矫正误差(ERA)(其中SimK方法为ERA1,TCA方法为ERA2),定量分析角膜后表面散光对Toric IOL矫正效果的影响。将2种计算方法获得的TRA按照矢量进行分解,与RA进行相应矢量方向上的配对t检验分析。

结果

36眼总体角膜后表面散光为(0.39±0.30)D,其中顺规组为(0.51±0.32)D,逆规组为(0.26±0.19)D。36眼中ERA1=0.38×(φ+96)°,ERA2=0.12×(φ+93)°,两者相差0.26 D。其中顺规组ERA1=0.65×(φ+87)°,ERA2=0.13×(φ+92)°,两者相差0.52 D;逆规组ERA1=0.28×(φ+3)°,ERA2=0.05×(φ+4)°,两者相差0.23 D。将总体、顺规组、逆规组SimK得到的TRA与RA进行比较,其K(φ)成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2.28、3.51、1.92,P<0.05),K(φ+45)成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TCA得到的TRA与RA进行比较,其K(φ)、K(φ+45)成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此外,顺规组角膜散光普遍过矫,逆规组角膜散光普遍欠矫。

结论

忽略角膜后表面散光会导致Toric IOL矫正误差增加,术后RA增大。顺规散光容易出现散光过矫,逆规散光容易出现散光欠矫。采用TCA计算选择Toric IOL可以减小ERA,提高Toric IOL矫正效果。

其他文献
期刊
期刊
期刊
期刊
期刊
期刊
期刊
期刊
期刊
目的研究肝素表面处理丙烯酸酯人工晶状体(IOL)的临床疗效。方法前瞻性自身左右眼随机对照研究。选取双眼年龄相关性白内障硬度相似的患者20例(40眼),行双眼白内障超声乳化吸除手术,随机一眼植入肝素表面处理过的丙烯酸酯IOL为观察组,另一眼植入传统丙烯酸酯IOL为对照组。术前1 d,术后1 d、1周、1个月及3个月检查眼部情况,激光前房闪辉仪检测前房闪辉值。2组之间视力及前房闪辉值比较采用配对样本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