穆旦诗歌:立足“此岸”与“新的抒情”

来源 :语文建设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rypt207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早在20世纪40年代,王佐良先生就为穆旦的诗歌定了性,说他最好的品质“全然是非中国的”,“他的成功在于他对于古代经典的彻底的无知”。此后的半个多世纪里,不论是推崇穆旦为20世纪中国新诗第一人的赞誉者,还是责难穆旦诗歌晦涩得不知所云的批评派,都未脱出“非中国化”的既有论断。
  的确,穆旦诗中理念、知性和经验支撑的“现代感”,客观对应物、戏剧化手法高发的“非个人化”,人称和视角转换的频繁等,都昭示出“反传统”的审美指向。因此说穆旦的成功受惠于西方现代诗风,是不争的事实。但穆旦毕竟是中国诗人,富有理性实践精神的民族文化心理,和蛰伏在灵魂深处的丰厚艺术传统的制约,决定他的诗不可能完全倒向艾略特、奥登的异域传统,在对抗古典的表象背后,仍有传统精神意蕴、抒情方式的潜隐渗透和内在传承,它的“反传统”说穿了只是反对其模糊而浪漫的诗意和风花雪月式的陈词滥调而已。
  
  一
  
  戴望舒、艾青等受西方文学影响的诗人在思想本质上都是中国式的,穆旦和古典诗歌的深层关联也主要在精神情调上。打眼看去,穆旦诗歌从个体本位出发,似乎与任个人而排众数的西方文化相通,但它心灵化的背后分明有传统诗歌精神的统摄与延伸。他那些以知识分子视角透视、感受现实的诗歌,深层的文化意蕴是以家国为本的入世情感和心理,从中人们仿佛可以触摸到现代中国人灵魂的骚动不安,感受中华民族在特定时代那种痛苦矛盾的感情和精神表征。
  出于对走入艺术却走出人生的“现代诗派”的反拨,穆旦从30年代登上诗坛起,就讨厌经营风花雪月、饮酒弹唱的消闲文字,更不愿做关于未来世界的美丽却虚幻的空头梦想,去构筑纯个人化、技巧化的娱性诗,而是应和现实的感召,执著于“此岸”关怀,要“到人民的搏斗里去,到诚挚的生活里去”,“要以一切拥抱你,你,/我到处看见的人民呵”(《赞美》)。这种要以一切拥抱人民、民族的姿态,既显示了知识分子的正义、良知,也规定了诗人在自身之外寻找诗意的抒情空间的选择,即置身于战争、动乱的文化语境中,其视线与体验无法从现实及政治领域移开,总在九叶诗人走的象征、玄学、现实结合的路线中突出第三维因素,力求将自我探索融入社会,使之上升为群体意识的诗意闪烁。所以他的诗不大写完全属于一己的情感,即便写也是一个知识分子为在时代变幻中完成自我的蜕变、新生,所做的自觉而痛苦的向内反省与否定。
  穆旦经常面向时代、现实、人民、民族命运等宽阔的情思地带,做忧患的人生担待,和对芸芸众生的终极关怀。这种倾向在涉足诗坛不久即初露端倪,如《一个老木匠》对社会底层不幸的诗意抚摸,揭示了诗人和世界之间的异己关系,冷寂客观的场景里隐匿着一股同情、悲切的忧郁情绪。诗中的忧患是挚爱的关切,更是命运的惋叹。进入40年代后穆旦更加关注现实,像《农民兵》,从普通的生命看到人间的不公,从生命对生命的压迫发掘社会良心,”他们是工人而没有劳资,/他们取得而无权享受,/他们是春天而没有种子,/他们被谋害从未曾控诉”,字里行间充溢着对社会底层的感叹牵念,抒情主体有别于居高临下的“启蒙”,使诗指向了对灵魂的拷问,甚至不无超越庸俗的口头政治的反战情绪。也正是基于对民众的“大爱”,诗人才从“不能够流泪的”(《赞美》)农夫身上,透视出一个民族内忍坚强的品质,赞美中华脊梁——农民的献身精神,让人感受到民族的力量和希望。同时,和爱相对应的与生俱来的批判意识被激发得强悍无比,不遗余力地发掘现实的黑暗、丑恶与荒谬。“我们是廿世纪的众生骚动在它的黑暗里,/我们有机器和制度却没有文明/我们有复杂的感情却无处归依/我们有很多的声音而没有真理/我们来自一个良心却各自藏起”(《隐现》),悖论式的混乱逻辑,却以可怕、顽固的方式存在于生活之中,展示了人受制于环境、难以改变环境的悲剧底蕴。穆旦这种“拥抱人民”的姿态,这种寻找诗与现实、时代契合的精神立场,注定了他的诗不论怎样接受欧风美雨的浸淫,骨子里仍然镌刻着典型的中国情感和中国经验。“勃朗宁,毛瑟,三号手提式,/或是爆进人肉去的左轮,/它们能给我绝望后的快乐,/对着漆黑的枪口,你们会看见/从历史扭转的弹道里,/我是得到了二次的诞生”(《五月》),这种工业式的意象比喻、矛盾乖悖的心理分析、陌生的语境转换,以及充满力度的抽象,全然似奥登的笔墨和对传统模式的定点爆破。但透过形式的雾障人们惊奇地发现:那内隐、沉痛的负重意识,那屈原似的理性精神自觉,正是传统忧患意识、实践理性的现代变形与再生。在这里,极其现代的技巧传达的竟是极其现实的战争感受,和民族心灵的历史震颤。
  如果穆旦的诗仅仅停留于此,也就没有什么令人刮目之处。他超人的选择是:执著于时代、现实但却不过分依附于时代、现实,就事论事,而是力图超越具体时空和具象、具事限制,以主体融入后感同身受的冷静思索,自然地发掘隐伏在具体事件背后的理性晶体,给读者展开一片思想的家园,让人走向生活、生命中深邃隐秘的深处,获得智慧的顿悟与提升。体察底层民众生活的《荒村》《从空虚到充实》等诗是这样,写于1945年前后包括《农民兵》在内的《抗战诗录》更是如此。如著名的《旗》:“我们都在下面,你在高空飘扬,/风是你的身体,你和太阳同行……四方的风暴,由你最先感受,/是大家的方向,因你而胜利固定,/我们爱慕你,如今属于人民”,与其说是战争中“旗”的描绘,不如说是战争中“旗”的思考:“旗”是方向、中心,是力量的源泉、光荣的象征,而奠定这一切的是英雄们的流血和牺牲。“旗”是领导,“我们”是民众:“旗”常想飞出物外却为地面拉紧,隐喻着领导超出民众却必须扎根、受制于民众。文化、哲学等理性波光对情思河流的照射,给人豁然通明的感觉。穆旦诗歌既无天马行空的玄奥,又少大而无当的空洞,让读者对兼具感人肺腑与启人心智功能的诗歌有了更深层的理解,和当时的左翼诗歌或者抗战诗歌比较,确实是以另一种姿态走近、拥抱人民的。
  
  二
  
  与“尚情”的中国诗歌传统相比,穆旦似乎是反抒情的,他理意丰盈的诗是典型的知性写作。但实质上穆旦“是中国少数能做自我思想,自我感受,给万物以深沉的生命的同化作用的抒情诗人之一”,他的诗从未放弃对抒情性的坚守,并因之接通了传统诗歌的血脉,又以冷峻理智的“新的抒情”,为中国诗歌传统增添了新的内涵。穆旦十分推崇诗中的感情因素,以为卞之琳的《慰劳信集》“‘新的抒情’成分太贫乏”,“缺乏伴着那男人内容所应有的情绪的节奏”:认为徐迟的“抒情的放逐”观太绝对,消极的感伤、风雅之情应祛除,但不能完全放逐抒情,“为了表现社会或个人在历史一定发展下普遍地朝着光明面的转进,为了使诗和这时代成为一个感情的大谐和,我们需要‘新的抒 情”’。在这种观念笼罩下,穆旦的诗始终坚守抒情的特质。
  表现之一是不但早期诗有浪漫气息,即便在西南联大追求现代主义、贬斥浪漫主义几成时尚的40年代也毫不例外。穆旦大学时代从浪漫主义之门跨进诗的殿堂,《旷野》《野兽》等都言说浪漫时节的浪漫心事,30年代后期的《我看》还充满浪漫激情,“照得见华兹华斯、雪莱、济慈的某些光彩”,《合唱》的热烈情绪、高昂音调和一泻千里的气魄,以理性精神为依托礼赞新生的中国,很有感情强度和思想力度。这些诗尽管有时也间接抒情,但表现的情感基本是单向度的,而单向度情感的沉浸正是浪漫主义诗歌首要、内在的特征。进入写作理性抽象之诗的40年代后,穆旦也并不缺少浪漫情怀,只是现实的遭遇使他情感内化,表现出更强烈的主体焦虑和悲悯情怀罢了。“事实上已承认了大地是母亲,/又把几码外的大地当做敌人,/用烟幕来掩蔽,用枪炮射击,/不过招来损伤:真正的敌人从未在这里”(《野外演习》),诗在书写一种抗日情绪,冷却的热情保证了诗人扎根于战争现实,同时又能远离具体时空限制,从整个人类文化的高度审视战争,使诗获得哲学的理性和层次。“多少人的青春在这里迷醉,/然后走上熙攘的路程……他曾经爱你的变化无尽,/旅梦碎了,他爱你的愁绪纷纷”(《赠别》),此间的情诗更“从情感意识到情感表现……很有些浪漫派的”,虽然意象的流动与生命过程的冷静沉思结合,把感情藏得很深,但爱的执著专一、坚贞内敛仍然遮掩不住。
  表现之二是穆旦诗歌虽然常将笔触伸向宇宙、时代等博大空间,但它们几乎都是从个人、个体、“我”这个几乎为穆旦唯一书写对象的角度切入的。和艾略特不同,穆旦在诗中不是消泯自我、逃避个性,而是尽量彰显抒情主体,让”我”大量出现。而浪漫主义诗歌恰恰强调个人性,“我”的不断出现即反证了穆旦诗歌具备浪漫诗歌的核心特征。尤其像《我》《三十诞辰有感》等自我解剖的诗,更时时以“我”的存在支撑起一个带自传色彩的穆旦形象。应该说,穆旦那种自审意识铸成的对异化和焦虑的体验、那种自我搏斗和否定的残酷,新诗史上极其少见。“生命永远诱惑着我们/在苦难里,渴寻安乐的陷阱”“一个平凡的人,里面蕴藏着/无数的暗杀,无数的诞生”(《控诉》),这是诗人为谋求上进进行的残酷心理分析与心理折磨:人只有战胜自己和自己的欲望才能前行。《我》表明生命个体从脱离母胎开始就残缺而孤独,在文明荒野上的跋涉有时是虚妄的,什么都无法把握,其悲观情绪与生命的焦虑都不无鲁迅的影像。必须承认,穆旦诗中的“我”并不稳定、统一,叙述主体一会是“我”一会是“他”一会是“你”,或者“我们”“他们”,常变化不定,矛盾分裂,甚至虚幻,可究其实都是“我”的变体。“我”以不同的形态和方式出现,反映了诗人分裂、残缺的心理结构:他既关心国家、民族命运,又不愿放弃人的解放的终极目的,不愿被泯灭于国家意识形态和大众话语之中。这种人称的不断转移,在代指自我情感的同时,也增加了文本不易把握的特性。
  
  三
  
  那么穆旦诗歌“新的抒情”新在何处?它新在要“有理性地鼓舞人们去争取那个光明的东西”,和艾略特以“脑神经的运用”代替“血液的激荡”不同,它是血液的激荡与脑神经并用,从情绪出发同时以理节情。他深知要改变新诗思想肤浅的现实,必须书写发现的惊异,所以自觉探索一种理性化的深度抒情模式:协调感性和知性、个性化和非个性化,兼顾抒情和思想的发现,在复杂、矛盾而困惑焦虑的情感主调中融入经验成分,进行深度的“冷”抒情。于是他的诗不再是单纯的情绪,而转换成一种提纯、升华的经验,一种跨越一般意义抒情的知性化抒情。那里有对自我的探索、对生死观的阐发、对选择和承担的思考。《隐现》写死的恐惧和悲凉,更以“人”的名义思考死亡,存在主义观念的介入使对死亡的认识指向了生命意义的维度。《诗八首》是以现代意识审视爱情的本质,是经过无数次感情、感觉、思想的丰富体验而提炼出的经验哲学。“水流山石间沉淀下你我,/而我们成长,在死底子宫里。/在无数的可能里一个变形的生命/永远不能完成他自己”(之二),爱的瞬间体验和生死的终极思考相伴随,生发出一种形而上的辩证意识,上帝造人又不断扼杀人的生命和情感,使人永远无法完整,爱的这一半始终不能与另一半彻底融合。“无数的可能”“变形的生命”与“完成他自己”间互为联系又否定的缠绕,使恋爱是人的第二次生命的观点不攻自破,爱充满危险的悲剧本质不证自明。《春》中有青春炽热的生命欲望表现,更让人领悟春天到了,生命“等待着新的组合”的理性启迪。需要指出的是,穆旦诗歌的痛苦、深沉的情感基调,与现实的纷乱苦难、诗人个体的敏感弱质有关,但更在于传统诗歌抒情基调的影响,因为在“欢愉之辞难工,而穷苦之言易好”的定向审美原则支配下,古典诗歌千年来一致地悲凉。
  穆旦诗歌的知性化抒情品质确实缘于艾略特、奥登等的思想知觉化理论的引发,也和中国诗歌传统天人合一、神与物游的悟性智慧,尤其是“反传统的原型”——宋诗有更内在的联系。在古诗中,唐诗突出情蕴,宋诗多有思想;唐诗重感性,宋诗重知性;唐诗以抒情为主,宋诗以说理做筋骨。或者说,宋诗是充满才学、议论的学问之诗、学者之诗,具有政治上的浓厚道统观念、文化上的鲜明理性意识、人生观上的沧桑体验和艺术上以文为诗的革新精神。㈨穆旦的诗有唐诗的抒情意蕴,也有宋诗的思想成分,它们不仅表达感情,而且着重表达对生活的领悟和思考,其对生命的理性思考和宋诗基本是一脉相承的。受宋诗启示的知性选择,既是诗人节制感情的结果,也带来了诗歌感情的节制。这种深度抒情模式,丰富、充实和提升了传统“抒情”概念的内涵,和左翼诗人以概念代抒情的功利论、感伤派诗人以感伤代抒情的宣泄论划开了界限,堪称一种“新的抒情”。
  穆旦诗歌正是以立足“此岸”关怀的“拥抱人民”姿态,和知性化“新的抒情”方式,以及对艺术“形式感”的先在自觉,与传统之间建立了深层的精神对话和艺术联系,自成一格,找到了在诗坛的位置。其实西化和传统在穆旦诗中并非势若水火,并且像受惠于西方诗歌一样,穆旦受惠于古典诗歌很多。若说对西方诗歌的借鉴开拓了穆旦的视野,丰富了他的技巧,对古典诗歌的继承则保证了他能够逐渐摆脱对西方诗歌的模仿,走向独立的创造。穆旦诗歌启示我们:一味向西方寻求移植和一味向古典寻求继承,均不可取,只有东西合璧、传统和现代融汇,方可使理想的新诗出现。
其他文献
摘 要 目的:探討完善冠心病合并室壁瘤的手术治疗。方法:25例冠心病合并室壁瘤病人采用低温室颤左室引流、不阻断升主动脉的方法保护心肌,分别行单纯室壁瘤心外折迭术,三明治缝合术,心腔内成形术,所有病人同期行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结果:23例手术成功,5例术后心功能不全,3例心律失常。结论:手术的成功和方法同患者的低温室颤左室引流和不阻断升主动脉的技术行室壁瘤切除手术有益于术后恢复,左室重建成形、冠状动
我们自出生以来就开始接触语文了,所以每人都会对语文学习有着独特的见解,我作为一名新的高一学生,想对初中的语文学习发表一下自己的看法。  初中的语文学习主要分为三大块儿。第一是基础,第二是阅读,第三是写作。那么我就按照这三块儿来分别说。  首先是基础,毋庸置疑,这是非常有必要学的。它可以让我们读对字音,写对字形,写通顺的句子。然而,现在的考试,就字音这一项讲,是非常死的,一点也不灵活。有些字音,我们
摘 要 目的:观察辛伐他汀除调脂作用外,对2型糖尿病患者血糖有无影响。方法:选择2型糖尿病患者40例,符合1999年WHO糖尿病诊断标准,并血脂异常符合2007年中国成人血脂异常防治指南的标准,遵医嘱进食,固定活动量,在原降血糖药物不变的基础上,加辛伐他汀(京必舒新)20mg每晚睡前口服。比较治疗前及12周結束时空腹血糖、三餐后2小时血糖、糖化血红蛋白、总胆固醇、甘油三酯、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低密
痔疮包括内痔、外痔、混合痔,是肛门直肠底部及肛门黏膜的静脉丛发生曲张而形成的一个或多个柔软的静脉团的一种慢性疾病,如长期不治疗,可引起习惯性便秘,贫血,面色苍白,全身乏力,心理压力过重,痔核如果崁顿,还可以引起感染,坏死,特别是中老年人,可诱发一些心脑血管疾病。  笔者在10余年的基层卫生工作中对痔疮手术总结出以下几点心得体会。    痔疮手术心得  问诊要全面,仔细。从病人病史的发展初期到现在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