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内容摘要】克服课堂的“无效教学”是课堂教学改革的迫切要求,本文从初中历史角度,阐述了克服课堂“无效教学”的基本方法。
【关键词】历史课堂 无效教学 学生主体 方法
一位教育家说,“教学有没有效益,并不是指教师有没有教完内容或教得认真不认真,而是指学生有没有学到什么或学生学得好不好。如果学生不想学或者学了没收获,即使教师教得很辛苦也是无效教学。”笔者从教育家的话语中,读懂了一个道理:在课堂教学中,学生是课堂的主体,是学习的主人。课堂教学效益如何不是看教师教得如何,而是看学生学得怎样。那么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如何克服“无效教学”呢?笔者结合初中历史“活动单导学”的课堂教学,进行了尝试和思考。
一、教师的思想解放,是克服课堂“无效教学”的前提
俗话说,思想是行动的前提。要想有改革的行动,就必须有改革的思想。课堂教学要想发挥好学生的主体地位,把学生看着学习的主人,教师就必须解放思想,摆正自己的位置,不能把自己凌驾于学生之上。新课程理念指导下的“活动单导学”,一个显著的特征便是把课堂还给学生,把学生看成是有思想、有情感、有需求的个体,是独立于世的人,而不是成人的附庸或任人打造出来的产品。
新课程改革强调了教师应该是课堂教学中的平等的一员,应积极参加课堂的组织、交流、合作活动,既要当好“导演”,更要当好“演员”,要充当“平等中的首席”。我在历史课堂教学中,非常注重学生的主人地位,不把自己的意志强加在学生身上,有什么想法都征求学生的意见,努力实现学生做主。现在我的历史课堂成了学生智慧的课堂,成了师生共同成长的课堂。这种做法也使我深切体会到,教师的思想解放,真的是克服课堂“无效教学”的前提。
二、将学生推上课堂“前台”,是克服课堂“无效教学”的关键
把学生推到课堂的前台,包括活动单的设计和课堂的组织两个方面。活动单的设计,要由教师单独设计改为由师生共同设计,充分考虑学生的思维特点;课堂的组织要由教师“一言堂”改为由师生一起来交流、合作和探究。
1.将学生推上教学设计前台。教育部基础教育司沈白榆处长说:“调动学生,不在于表面形式,而在于整个课堂的设计、要求,这是教育比较核心的问题。”教学设计的关键要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为学生量体裁衣,让他们学得轻松,学得有劲头,给学生创造一个良好的学习平台。我的历史活动单设计非常重视两个方面:学生的情感交流和思维的层次性。在设置活动形式时,总是先征求部分学生建议,从学生思维能力最近发展区出发,尽可能地多角度设问,体现由易到难,由表及里的设计原则,这样有助于锻炼学生思维的广度和深度。当然,活动单的设计不能流于形式,务必讲究知识点的全面落实,不可忽视教师的导学作用,让学生在明确的知识指引下不断理解知识,灵活运用知识,这样才能真正做到教与学完美结合。
2.将学生推上课堂教学前台。在我的历史课堂教学中,力求采用新颖独特的教学设计,打造激情燃烧的课堂,以达到课堂教学的最佳效果。在教学过程中,我不是停留在课堂表面的热闹上,而是要通过学生的充分展示、检测及时反馈教学效果,从而积极调整教学思路,改变教学方式,强化教学重点,确保面向全体学生。
现在在我的课堂上,学生精于学习、善于合作、勇于表达;学生在课堂上的学习活动投入、旁若无人;学生在“游泳中学会游泳”,在各类活动中学会学习。另外,在我的历史课堂上学生把我要说的话说了,把我要求他们读的书读出来了,解放了老师,这对老师对学生而言是何等的幸福呀!当然学生也有归纳不完整的,这时候我就要助学点拨了。在这个学习阶段,生与生之间,师与生之间,师生与文本之间沟通交流融洽。学习氛围的和谐,又促进了思维的深度和广度,智慧的火花不断闪现。
3.给予学生一定的课堂讨论时间和空间。教师要解放思想,给予学生一定的讨论时间和空间,同时又要避免放羊式,任由学生天马行空,应有放有扶,有放有收,适时适度地观察、引导。那种为了赶时髦,走形式,把小组讨论作为课堂教学的“点缀”、合作学习的“标签”,为讨论而讨论的做法是无效甚至有害的,纯粹是浪费时间,应坚决摒弃!
“教无定法”,课堂应该永远是千变万化的,而我们教师就应该是这种变化的策划人,并且要努力探讨提高课堂效率的路径,多思考,多实践,多总结,不断自我超越,到达新的境界。
三、建立平等的师生关系,是克服课堂“无效教学”的保证
有人说现代意义上的教学,师生间要相互协商对话,师生都是主体性的人,互为主体,学生应该被看作具有独特个性、自由的人,而不是工具化和物化的人,师生间要精神共享,美美与共。
【关键词】历史课堂 无效教学 学生主体 方法
一位教育家说,“教学有没有效益,并不是指教师有没有教完内容或教得认真不认真,而是指学生有没有学到什么或学生学得好不好。如果学生不想学或者学了没收获,即使教师教得很辛苦也是无效教学。”笔者从教育家的话语中,读懂了一个道理:在课堂教学中,学生是课堂的主体,是学习的主人。课堂教学效益如何不是看教师教得如何,而是看学生学得怎样。那么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如何克服“无效教学”呢?笔者结合初中历史“活动单导学”的课堂教学,进行了尝试和思考。
一、教师的思想解放,是克服课堂“无效教学”的前提
俗话说,思想是行动的前提。要想有改革的行动,就必须有改革的思想。课堂教学要想发挥好学生的主体地位,把学生看着学习的主人,教师就必须解放思想,摆正自己的位置,不能把自己凌驾于学生之上。新课程理念指导下的“活动单导学”,一个显著的特征便是把课堂还给学生,把学生看成是有思想、有情感、有需求的个体,是独立于世的人,而不是成人的附庸或任人打造出来的产品。
新课程改革强调了教师应该是课堂教学中的平等的一员,应积极参加课堂的组织、交流、合作活动,既要当好“导演”,更要当好“演员”,要充当“平等中的首席”。我在历史课堂教学中,非常注重学生的主人地位,不把自己的意志强加在学生身上,有什么想法都征求学生的意见,努力实现学生做主。现在我的历史课堂成了学生智慧的课堂,成了师生共同成长的课堂。这种做法也使我深切体会到,教师的思想解放,真的是克服课堂“无效教学”的前提。
二、将学生推上课堂“前台”,是克服课堂“无效教学”的关键
把学生推到课堂的前台,包括活动单的设计和课堂的组织两个方面。活动单的设计,要由教师单独设计改为由师生共同设计,充分考虑学生的思维特点;课堂的组织要由教师“一言堂”改为由师生一起来交流、合作和探究。
1.将学生推上教学设计前台。教育部基础教育司沈白榆处长说:“调动学生,不在于表面形式,而在于整个课堂的设计、要求,这是教育比较核心的问题。”教学设计的关键要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为学生量体裁衣,让他们学得轻松,学得有劲头,给学生创造一个良好的学习平台。我的历史活动单设计非常重视两个方面:学生的情感交流和思维的层次性。在设置活动形式时,总是先征求部分学生建议,从学生思维能力最近发展区出发,尽可能地多角度设问,体现由易到难,由表及里的设计原则,这样有助于锻炼学生思维的广度和深度。当然,活动单的设计不能流于形式,务必讲究知识点的全面落实,不可忽视教师的导学作用,让学生在明确的知识指引下不断理解知识,灵活运用知识,这样才能真正做到教与学完美结合。
2.将学生推上课堂教学前台。在我的历史课堂教学中,力求采用新颖独特的教学设计,打造激情燃烧的课堂,以达到课堂教学的最佳效果。在教学过程中,我不是停留在课堂表面的热闹上,而是要通过学生的充分展示、检测及时反馈教学效果,从而积极调整教学思路,改变教学方式,强化教学重点,确保面向全体学生。
现在在我的课堂上,学生精于学习、善于合作、勇于表达;学生在课堂上的学习活动投入、旁若无人;学生在“游泳中学会游泳”,在各类活动中学会学习。另外,在我的历史课堂上学生把我要说的话说了,把我要求他们读的书读出来了,解放了老师,这对老师对学生而言是何等的幸福呀!当然学生也有归纳不完整的,这时候我就要助学点拨了。在这个学习阶段,生与生之间,师与生之间,师生与文本之间沟通交流融洽。学习氛围的和谐,又促进了思维的深度和广度,智慧的火花不断闪现。
3.给予学生一定的课堂讨论时间和空间。教师要解放思想,给予学生一定的讨论时间和空间,同时又要避免放羊式,任由学生天马行空,应有放有扶,有放有收,适时适度地观察、引导。那种为了赶时髦,走形式,把小组讨论作为课堂教学的“点缀”、合作学习的“标签”,为讨论而讨论的做法是无效甚至有害的,纯粹是浪费时间,应坚决摒弃!
“教无定法”,课堂应该永远是千变万化的,而我们教师就应该是这种变化的策划人,并且要努力探讨提高课堂效率的路径,多思考,多实践,多总结,不断自我超越,到达新的境界。
三、建立平等的师生关系,是克服课堂“无效教学”的保证
有人说现代意义上的教学,师生间要相互协商对话,师生都是主体性的人,互为主体,学生应该被看作具有独特个性、自由的人,而不是工具化和物化的人,师生间要精神共享,美美与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