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品德课堂教学收尾艺术探究

来源 :中学教学参考·文综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eruiand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俗话说:“编筐织箩,贵在收口”,“头难起,尾难落”。就课堂教学而言,“口”之所以难“收”,“尾”之所以难“落”,是因为它们是一堂课走向成功的最后一步。心理学研究表明,当课堂教学接近尾声时,学生注意力从兴奋转向疲惫,学生的思维处于抑制状态,如果这时候教师不注意收尾方法,学生就容易走神,课堂效率就会降低。有些教师有时却忽视了这一点,在收尾时匆忙收场,致使课堂教学后劲不足,达不到浑然一体、意味无穷的“终曲”,既影响了教学的整体效果,也使学生感到没兴趣。因此教师在教学收尾时要做到“有利于学生对所学内容的意义建构而进行情境创设”,设计好课堂教学终曲,以获取最佳的教学效果。笔者认为通过创设教学情境来收尾,会使该节课“后劲勃发”。在此,浅谈几种收尾艺术,以抛砖引玉。
  
  一、朗读设疑法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疑解于问。就是说教师在创设问题情境时,要有目的、有计划、有层次地精心设计,提出与教学内容有关的问题,激发学生的求知热情,把学生引入一种与问题有关的情境中。著名教育家杜威提出:“为了激发学生的思维,必须有一个实际的情境作为思维的开始阶段。”教师在课堂上组织学生朗读与教材内容相关的材料,使学生在“读”和“听”的情境体验中从感性思维过渡到理性思维,在气氛活跃的回答中结束一节课。例如,我在讲授“‘一国两制’指引祖国走向完全统一”这个课题时,我是以学生朗读台湾诗人余光中的作品《乡愁》作为创设情境来收尾的。课前,我做好设计,利用小黑板,事先把整首诗歌的内容板书下来,并附加上设问。课堂上,我分配好时间,自己少讲一些,把更多的时间交给学生去阅读教材内容,学生阅读后我只稍作说明,最后叫一个学生朗读这首诗歌,要求读出感情色彩、声情并茂,旁听的学生要边听边思考。那位学生就抑扬顿挫地朗读着,其他学生静悄悄地听,从洪亮的朗读声中感受如画的情景。一幅幅画面浮现在我们的眼前,那些漂泊他乡、骨肉分离的游子盼望“回家”的思念之情深深地触动了我们。学生朗读结束后,全班同学热烈地鼓掌,课堂气氛非常活跃。接着,我趁学生余兴未尽立即问道:“‘浅浅的海峡,深深的乡愁’,乡愁表达了台湾同胞的什么愿望?”学生争先恐后地回答:“表达了两岸统一是包括台湾同胞在内的全体中国人和全世界华人的共同愿望。”然后,我顺水推舟再问:“实现这一愿望的基本方针、最佳方式和最大障碍是什么?”“实现这个共同愿望的基本方针是‘和平统一、一国两制’,两岸统一的最佳方式是‘一国两制’,阻碍两岸统一的最大障碍是国际上干扰和阻挠及台独分裂势力。”学生熟练地运用教材里的知识要点来回答问题,既自然又完美。
  朗读设疑法收尾,在于借助朗读把学生带入情景之中,给学生以思维上的启迪、灵感上的触动,从而引导学生通过动口、动脑来积极参与教学活动,让学生在余音袅袅之中轻松、愉快地解疑答问。采用这样的收尾更具有概括性、思想性、启发性,真正起到了巩固知识、训练思维、锻炼能力、启迪智慧、渗透思想教育的作用,使整个课堂教学成为完美的交响曲。
  
  二、音乐熏陶法
  
  黑格尔说过:“音乐是情感的艺术,它可以直接进入人的情感世界。”课堂上通过播放音乐来激活学生的想象思维、激发学生的情感体验,也是一种巧妙的收尾艺术。比如,在讲述初三思想品德课“中国社会主义文化的主要特点”这一内容时,我是这样设置情景的:我事先用MP3手机下载了宋祖英演唱的歌曲《大地飞歌》,待最后讲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是民族性与开放性、继承性与创造性相统一的文化”这个特点时,我拿出手机说:“我现在和同学们一起欣赏一首歌,曲目是《大地飞歌》。”学生一听很高兴,个个注视着我打开手机,“踏平了山路唱山歌,撒开了渔网唱渔歌。唱起那牧歌牛羊多,多过了天上的群星座座。牡丹开了唱花歌,荔枝红了唱甜歌。唱起那欢歌友谊长,长过了刘三姐门前那条河。唱过春歌唱秋歌,唱过茶歌唱酒歌。唱不尽满眼的好风景,好日子天天都放在歌里过。唱过老歌唱新歌,唱过情歌唱喜歌。唱不尽今朝好心情,好歌越唱大路越宽阔……”那清脆、甜润、悠扬的歌声伴随着音乐的节奏在教室里回荡、在耳边萦绕,学生们个个听得那么入神,犹如进入了如诗如梦的音乐殿堂。学生欣赏完毕后,回过神来时,我作了简单的点评:《大地飞歌》不纯粹是一首歌,它已经成为广西民族文化的一个品牌。这个文化品牌保留了一些原汁原味的原生态民歌特点,也继承了壮乡民歌的传统,同时又立足当代,不断地结合新的实践加以创新,含有民族性、继承性和创造性的特点。这种文化品牌既积极吸收了国内外民歌的优秀成果,又参与国际民歌的交流和合作,带有开放性。通过这样有条有理地小结,加上学生们的音乐体验,学生们更加明白:我国社会主义文化是具有“四性”相统一的特点的。
  通过音乐视听能有效地刺激学生的各种感观,吸引学生有意注意,提高认知兴趣,促进所学知识的内化。另外还增强了教学渲染力,达到趣味性和教育性的统一;发挥了教学特有的功效,为课堂增添灵气,让教与学的双边活动更为丰富多彩。
  
  三、图片展示法
  
  鲁迅先生说过:“没有兴趣的学习无异于一种苦役,没有兴趣的地方就没有智慧和灵感。”课堂教学结尾运用直观形象的图片影视资料,让学生去体验,去探究,去感受,把学生的思维引入深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在轻松的氛围中再次进入兴奋状态。
  譬如,在讲解初二思想品德课“故意污损国家保护的文物、名胜古迹,损毁公共场所雕塑”这一违法行为时,课前我准备好了这方面内容的图片资料视频。在即将下课的最后几分钟里播放展示给学生观看。耳闻不如目睹,感观不如直观,学生面对现实的图片资料,犹如身临其境,感到耳目一新,从而进一步了解到什么是文物、什么是名胜古迹、什么是雕塑。既调动了学生对中国古文化的热情,又使学生感受到了中华文化的独特魅力。
  图片展示收尾艺术需要教师的智慧,教师要“眼中有情境、手中有资源、心中有学生”。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本着“在情境中体验、在体验中感悟、在感悟中明理”的理念,教师营造的情境收尾才能给学生思维注入活力,只有这样我们的课堂教学才能真正达到最佳效果。
  总之,教师在课堂上如果能为一节课的收尾巧妙地设境布景,并做到匠心独运,定会给自己的课堂教学活动带来无穷无尽的裨益,也让学生在快乐的“享受”中度过美轮美奂的一堂课。
  
  参考文献
  [1]胡兴松.思想政治课教学艺术论[M].广州:广东教育出版社,2000.
  [2]吴效锋.新课程高效率教学[M].沈阳:辽宁大学出版社,2006.
  [3]孙全军.有效教学和谐课堂——初中思想品德[N].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2008-05(1).
  [4]吴臻儒.主体参与课堂实务[M].沈阳:辽宁大学出版社,2009.
  (责任编辑 袁 妮)
其他文献
世界博览会是以展示人类在社会、经济、文化和科技等领域成就的国际性大型展示会。从历史上看,举办世博会不仅给参展国家带来发展机遇,扩大国际交流和合作,还能对举办城市及周边
中小企业是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据统计资料显示,由中小企业创造的产品和服务价值已占到国内生产总值的60%,上缴税收占全国的53%,完成发明专利占全国65%,开发新产品占
夏威夷之夜,岛上华灯齐放.向她的来访者展示着最壮观优美的景致。轻柔的晚风,从火奴鲁鲁的港湾上踏来,摇曳着海面点点繁星的倒影。“扑通”、“扑通”,飞鱼这群可爱的生物时不时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