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内容摘要:本文以德语专业听力教学现有的问题为导入,分析并对比真实材料与听力教材的区别及其在使用过程中产生的不同影响,探究在课堂上使用真实材料的可行性与难点,尝试提出合理的教学建议,改善课堂效果,为学生今后的交际交往做好准备。
关键词:德语 听力教学 真实材料 课堂效果
大学德语教学主要包括学生听、说、读、写四项基本能力的培养,其目的是使学生在自然语言环境里,能够用德语语言进行交际。在这四项基本能力中,听力是德语学习的重要组成部分,位列四项基本技能之首。对于许多老师而言,听力教学似乎有一个固定形式:上课-做练习册-放录音-学生做题-校对答案-下课。不论是授课形式,还是授课内容都较为单一。而为了提高学生的听力兴趣及真实场景下的应对能力,教师可以尝试在课上使用真实材料。
一.真实材料的定义及意义
到底什么是“真实材料”,目前尚无一个统一的定义,但是语言教育学家们所持观点基本相似[1]。Honnef-Becker认为,不以听者及其需要为前提生成的语篇即可认为是真实材料[2]。Bolten的表述则更加具体,他认为真实文章不可在事后重新加工,其生成过程不可建立在教学目的之上,其来源和真实性都应可据考证。母语者在自然环境中,为了满足自己的需求或者传递信息而生成的语言就是真实材料。综上两种观点笔者认为:真实且在交际中具有实际意义的语言即可被认为是真实材料。
那为什么需要使用真实材料呢?在现阶段的德语教学中,学生在听力课上接触最多的训练材料为听力教材。而现行听力教材中大多是单纯的言语信号,很少出现真实会话环境中的语言特点。这也就意味着,交际时口语中的弱化、同化、停顿等常见且容易引起非本族语者,尤其是德语学习者感知或接受困难的话语特征出现很少。此外在练习里,口语中无法避免的冗余话语,生词、错乱的语法和较大的信息量等因素也会出于教学目的经过加工或改编,会与真实材料存在明显的差别[3]。此外,学生练习中所听到的单词清晰可辨,而真正交流中会吞音,且语速至少要比听力录音快20%,对于学生会造成很大困扰。
二.真实材料使用过程中的注意事项
1.真实材料的特点
真实材料与听力教材相比,主要区别在与语音变化、冗余话语、词汇和语法结构以及信息量等方面。然而,真实的听力材料并不等同于学生有真实的听力动机。
1.1冗余信息
冗余信息是指人们实际交际中所传递的多余信息,包括了重复、赘述、支吾、自我改正等多种形式。冗余信息不会出现在听力教材中,但在日常交流时却无法避免。这些信息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文章内容的连贯性,然而它们并非都是无用的。有些说话者担心自己表述不清晰、对方漏听、没有完全理解或是错误理解表达内容时就会通过冗余信息进一步解释或者再次强调,从而造成信息的重复[4]。
1.2词汇和语法结构
听力教材,尤其是与课本配套的听力教材中的练习会对学生所学课文中出现过的词汇和语法进行强化和巩固,而真实材料中却极有可能出现学生从未接触过的单词或是语法,例如口语、俚语或是新的语法的使用,抑或是不同时态之间的相互替换、对于所学过语法的不规范使用、句子成分或表达内容的省略、词性指代错误等等,会在一定程度上加深学生对于材料的理解难度。
1.3信息量
听力教材的主题多为生活、学习、休闲娱乐等,与德语课文中的主题相互呼应,而真实材料的主题范围面则更广,会涉及常识、文化、政治、经济、哲学等等。这对于知识面较窄、掌握信息量较少的学生来说就会变成一项更大的挑战:学生不仅要将注意力集中在语言本身,还要花费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来理解语言背后的信息。
1.4真实材料与真实听力动机
学生使用真实材料练习听力不等同于学生具有真实的听力动机。因为对学生来说,不管是真实材料还是练习册,都只是机械性的听力训练。并且如果材料真实且有一定难度的话,学生容易感到沮丧或者产生抗拒心理。
2.真实材料的使用难点及对策
真实材料在课堂中使用的最大难点,在于材料的真实性提高了听力的难度。反对者认为,真实材料不适合在课堂中使用,尤其当授课对象是初学者的时候。对此,Solmecke做过两个实验。在第一个实验中,无任何荷兰语基础的德语教师被要求听一段荷兰语的录音材料。听之前他告知实验对象,也就是这些德语教师,实验的目的是为了了解他们是否能从中获取信息。听力结束之后教师们表示,他们听懂了若干单词,并且愿意尝试在此基础上,从整体把握材料并推测材料内容。第二个实验进行之前,他告知教师们,真实材料必须尽早在课堂中使用。因此他播放了一段三人交谈的录音,与此同时,教师们应思考这段材料在课堂上使用的可能性。而最终所有教师却一致认为,这段录音无法作为听力材料在课上使用:因为连教师都无法全部听懂内容,学生就更是如此。他们不仅会在内容理解上出现问题,还会因此心理受挫。教师如果要在课上使用这段材料,那么他们必须修改或加工影响听力难度的部分内容:例如用学生学过的单词替换原材料中的口语词汇、消除或至少减少材料中的笑声等等。然而这么做,就等于消除了几乎所有真实材料的特点。
两次实验的结果截然不同。在第一个试验中,教师们作为实验对象,对他们的理解能力感到满意,尽管他们只获取了少部分信息。而在第二个实验中,教师们的身份转化成为专业人员之后,便要求改善或是出于教学目的改编听力文章。教师角色的转变改变了他们对于授课材料的态度。两次实验中,他们的侧重点分别为可被理解的信息和无法被理解的信息。也就导致了教师在听力课上几乎都会采用可以被完全理解的材料,例如听力练习册,而忽视了那些因为无法被学生完全理解而变得不适用于课堂的真实材料。然而在日常生活和交际中,人们会倾向于注意那些可以理解的信息。因此,在外语教学中使用真实材料是具有可行性的:学生不仅能从中提高听力技能,更能够熟悉外语对话的特点,在今后的实际生活和工作中更好地用德語交际。
关键词:德语 听力教学 真实材料 课堂效果
大学德语教学主要包括学生听、说、读、写四项基本能力的培养,其目的是使学生在自然语言环境里,能够用德语语言进行交际。在这四项基本能力中,听力是德语学习的重要组成部分,位列四项基本技能之首。对于许多老师而言,听力教学似乎有一个固定形式:上课-做练习册-放录音-学生做题-校对答案-下课。不论是授课形式,还是授课内容都较为单一。而为了提高学生的听力兴趣及真实场景下的应对能力,教师可以尝试在课上使用真实材料。
一.真实材料的定义及意义
到底什么是“真实材料”,目前尚无一个统一的定义,但是语言教育学家们所持观点基本相似[1]。Honnef-Becker认为,不以听者及其需要为前提生成的语篇即可认为是真实材料[2]。Bolten的表述则更加具体,他认为真实文章不可在事后重新加工,其生成过程不可建立在教学目的之上,其来源和真实性都应可据考证。母语者在自然环境中,为了满足自己的需求或者传递信息而生成的语言就是真实材料。综上两种观点笔者认为:真实且在交际中具有实际意义的语言即可被认为是真实材料。
那为什么需要使用真实材料呢?在现阶段的德语教学中,学生在听力课上接触最多的训练材料为听力教材。而现行听力教材中大多是单纯的言语信号,很少出现真实会话环境中的语言特点。这也就意味着,交际时口语中的弱化、同化、停顿等常见且容易引起非本族语者,尤其是德语学习者感知或接受困难的话语特征出现很少。此外在练习里,口语中无法避免的冗余话语,生词、错乱的语法和较大的信息量等因素也会出于教学目的经过加工或改编,会与真实材料存在明显的差别[3]。此外,学生练习中所听到的单词清晰可辨,而真正交流中会吞音,且语速至少要比听力录音快20%,对于学生会造成很大困扰。
二.真实材料使用过程中的注意事项
1.真实材料的特点
真实材料与听力教材相比,主要区别在与语音变化、冗余话语、词汇和语法结构以及信息量等方面。然而,真实的听力材料并不等同于学生有真实的听力动机。
1.1冗余信息
冗余信息是指人们实际交际中所传递的多余信息,包括了重复、赘述、支吾、自我改正等多种形式。冗余信息不会出现在听力教材中,但在日常交流时却无法避免。这些信息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文章内容的连贯性,然而它们并非都是无用的。有些说话者担心自己表述不清晰、对方漏听、没有完全理解或是错误理解表达内容时就会通过冗余信息进一步解释或者再次强调,从而造成信息的重复[4]。
1.2词汇和语法结构
听力教材,尤其是与课本配套的听力教材中的练习会对学生所学课文中出现过的词汇和语法进行强化和巩固,而真实材料中却极有可能出现学生从未接触过的单词或是语法,例如口语、俚语或是新的语法的使用,抑或是不同时态之间的相互替换、对于所学过语法的不规范使用、句子成分或表达内容的省略、词性指代错误等等,会在一定程度上加深学生对于材料的理解难度。
1.3信息量
听力教材的主题多为生活、学习、休闲娱乐等,与德语课文中的主题相互呼应,而真实材料的主题范围面则更广,会涉及常识、文化、政治、经济、哲学等等。这对于知识面较窄、掌握信息量较少的学生来说就会变成一项更大的挑战:学生不仅要将注意力集中在语言本身,还要花费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来理解语言背后的信息。
1.4真实材料与真实听力动机
学生使用真实材料练习听力不等同于学生具有真实的听力动机。因为对学生来说,不管是真实材料还是练习册,都只是机械性的听力训练。并且如果材料真实且有一定难度的话,学生容易感到沮丧或者产生抗拒心理。
2.真实材料的使用难点及对策
真实材料在课堂中使用的最大难点,在于材料的真实性提高了听力的难度。反对者认为,真实材料不适合在课堂中使用,尤其当授课对象是初学者的时候。对此,Solmecke做过两个实验。在第一个实验中,无任何荷兰语基础的德语教师被要求听一段荷兰语的录音材料。听之前他告知实验对象,也就是这些德语教师,实验的目的是为了了解他们是否能从中获取信息。听力结束之后教师们表示,他们听懂了若干单词,并且愿意尝试在此基础上,从整体把握材料并推测材料内容。第二个实验进行之前,他告知教师们,真实材料必须尽早在课堂中使用。因此他播放了一段三人交谈的录音,与此同时,教师们应思考这段材料在课堂上使用的可能性。而最终所有教师却一致认为,这段录音无法作为听力材料在课上使用:因为连教师都无法全部听懂内容,学生就更是如此。他们不仅会在内容理解上出现问题,还会因此心理受挫。教师如果要在课上使用这段材料,那么他们必须修改或加工影响听力难度的部分内容:例如用学生学过的单词替换原材料中的口语词汇、消除或至少减少材料中的笑声等等。然而这么做,就等于消除了几乎所有真实材料的特点。
两次实验的结果截然不同。在第一个试验中,教师们作为实验对象,对他们的理解能力感到满意,尽管他们只获取了少部分信息。而在第二个实验中,教师们的身份转化成为专业人员之后,便要求改善或是出于教学目的改编听力文章。教师角色的转变改变了他们对于授课材料的态度。两次实验中,他们的侧重点分别为可被理解的信息和无法被理解的信息。也就导致了教师在听力课上几乎都会采用可以被完全理解的材料,例如听力练习册,而忽视了那些因为无法被学生完全理解而变得不适用于课堂的真实材料。然而在日常生活和交际中,人们会倾向于注意那些可以理解的信息。因此,在外语教学中使用真实材料是具有可行性的:学生不仅能从中提高听力技能,更能够熟悉外语对话的特点,在今后的实际生活和工作中更好地用德語交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