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埃及前军方领导人塞西6月3日被宣布当选总统,5天后即就职。尽管塞西的得票率高达96.91%,选举本身也得到国际监督,但由于候选人仅有“主帅”塞西与“陪跑”萨巴希两位,大选其实并未充分彰显民意,塞西2378万的得票数也远低于其豪言的争取八成选民一说。
对于塞西当选,包括中、美、英、俄、沙特、阿联酋在内多国表示祝贺。但各方关注的是,未来埃及能否顺利实现还政于民、走上民主正轨,会不会重蹈历史旧辙、陷入第三轮“广场革命”与逼宫戏?
与其说刚落下帷幕的是一次竞选,不如说是一场塞西自导自演的政治秀。土耳其副总理伊斯莱尔甚至讽刺道,这是一部“喜剧片”。
事实上,自去年“二次革命”以来,塞西一直在从内政和外交两个方面精心布局,为谋得大位上演现实版《纸牌屋》。
在埃及,能够左右政局的主要是四股力量:军方、伊斯兰政治势力、世俗左翼、世俗自由派。前两者分别掌握国家武装部队与群众基础,旗鼓相当。3年前,17天的革命导致846人死亡,而独裁者穆巴拉克被迫辞职。两年前,穆尔西在决胜轮以51.7%的得票率战胜对手前总理沙菲克,成为埃及首位非军人总统。一年前,塞西联合相对“小众”的世俗两派推翻了穆尔西的伊斯兰政权,并在其后接连以“清场”、“集体死刑”、禁选等方式对穆兄会成员和支持者进行“大清洗”,意图将军方头号劲敌连根拔起。
以巴拉迪为代表的自由派人士原本期待在穆尔西下台后军方能还政于民,没想到军方居然出台严苛限制抗议的法律并拘押活动人士,更没想到塞西居然脱下军装亲自参选总统。恼羞成怒下,自由派干脆退出这场竞争;还留在竞技场上的,就只剩下势力最为单薄、与军方意识形态最为接近的世俗左翼;随后便有了“大主演”塞西与“酱油瓶”萨巴希的“酣战”。在竞选资金(1200万埃镑与30万埃镑)与支持者签名(19万与3.1万)等方面,双方完全不在一个数量级上,最终的结果是不言而喻的。
尽管军方想操纵一场选举并非难事,但要使“军人干政”变得顺理成章,还得在诸多方面把戏做足。塞西的聪明之处在于他并未于“二次革命”伊始就暴露夺权野心,相反,他最初以“民主的护法”姿态出现,否认竞选总统的打算,其后一手安排亲信西德基·苏卜希接任军方统帅,巩固“塞西系”的军中地位,另一面在众人“黄袍加身”的“哀求”中脱下军装,勉为其难地答应参选。如此,从道义上,“窃国者”的形象就摇身变成“救国公”。
外援方面,塞西不仅牢牢抓住金主沙特和阿联酋(穆兄会的金主是卡塔尔),更使尽浑身解数周旋于美俄,从外部增加胜选赢面。
早在今年2月,时任武装部队最高委员会主席的塞西已对俄罗斯进行破冰访问,在签署价值30亿美元的军售协议同时,也取得普京对其参选的支持。塞西这招戳中了美国的要穴。自1978年《戴维营协议》签署以来,美国每年向埃及提供约13亿美元的军援,以换取美国在苏伊士运河地带与埃及领空的特权及埃以和平。虽然去年埃及政变后美国暂停军援以示谴责,但美国不愿30多年的投入与经营前功尽弃,更担心塞西倒向莫斯科会方便俄黑海舰队进入大洋、改变美俄地区军力对比,故当塞西主动以“反恐”为名向美国提出恢复援助的要求时,白宫顺坡下驴,并在塞西当选后表示奥巴马将与之会谈。
反观萨巴希团队,缺钱缺人还缺外援,纵使巡回游说全力拉票,也是没戏。
埃及的总统选举制度可谓先天不足、后天失养。1956年临时宪法规定,总统由议会提名,然后经公民投票选举产生。在实际运作中,候选人只有一个,选是他,不选也是他。
总统“单人竞选”模式在埃及推行了近半个世纪,直到2005年才得以打破。其时,穆巴拉克迫于国内外的压力,首开公民直选总统先河,改写了只有一名总统候选人的历史。然而,2005年的“差额选举”与之前的“等额选举”并无本质差别,同属“非竞争性”选举。游戏规则十分清楚:穆巴拉克无论如何必须赢。选举的程序只是一个华丽的过场,从候选人的资格审议到投票计票,都是经过精心限定与严格把关的,权力轮转的可能性微乎其微。
正当连任30年总统的穆巴拉克准备故伎重施、打着民主选举的幌子将次子贾迈勒推向第一把交椅时,埃及人终于忍无可忍,摒弃投票站而转战街头。解放广场抗议者们的不满并不止于政府执政失能与穆巴拉克家族权力世袭,还有对于政治原则和政治现实严重不符的愤怒。
第一次广场革命爆发不久,随着穆巴拉克家族垮台,民族民主党瓦解,军方因民怨过大而不得不暂离政治前台,埃及政坛出现真空,为反对派角逐权力制造了最佳契机。于是,2012年举行的总统竞选也就格外激烈。总的说来,上届大选创埃及共和国史上的“四个之最”:候选人最多(13位参选人),最接地气(首轮投票率为46.42%,二轮达51.85%,超过2005年的两倍),最为多元(允许穆兄会下属党成员参与),最有悬念。
与2012年充满火药味与斗争气息的总统大选相比,今年的竞选显得“平和”与“冷清”。首先,获参选资格的总统候选人仅两位,大选结果早成定局,看点寥寥无几。其次,选民投票热情低迷。据统计,截至5月27日下午,投票率尚不足四成。最高选举委员会为粉饰民主、应付舆论,不得不两次延时投票,且恩威并施,一面减免选民前往投票站的交通费,一面以罚款和“叛徒”罪名威胁拒不合作者。
多管齐下拉高投票人数的努力,除了增加一些“被自愿”选票,并不能使最广大选民从心理上接纳一位通过操纵选举上位的军人总统,不公正的选举程序只能削弱选举结果的严肃性。对萨巴希并不感冒的开罗棚户区女性选民马哈茂德夫人称,自己最终投票给萨巴希,只是为了发泄一下对塞西竞选期间独裁手腕的不满。还有年轻选民调侃道,欢迎延长投票时间,这样就可以多放几天假了。
从塞西竞选期间的声明、演说中,不难预测,坐拥军方后盾的新领导班子基本上将坚持“维稳至上、民主缓行”的施政原则。一方面,铲除穆兄会不仅是塞西集团的竞选牌,更是出于肃清政敌的现实利益驱动,未来埃及当局也不会轻饶穆兄会。另一方面,大选前夕,塞西抛出“埃及短时间内无法实现西方民主水准”的论断也颇耐人寻味。
鉴于埃及长期的政教合一与极权传统,及目前的社会失序与政治动荡,秩序重建与体制改革都需要时间,数年内无法在民主化水平上赶英超美实属常事。问题在于,塞西此种表态究竟只是基于现实的无奈感慨,还是未来民主改革不作为的推脱之词?
历史上,政局稳定主要有两种实现方式,其一是通过压缩民众参政空间和增强权力垄断达到的传统刚性稳定,另一种则是通过扩大民众参与和否定专制独裁实现的现代柔性稳定。塞西口中的“维稳”是要实现“独裁的稳定”还是“民主的稳定”,还须拭目以待。
说到底,穆兄会之所以拥有广大的群众基础与深厚的草根根基,并非由于埃及下层民众具有激进的宗教情结或者天生的造反意识,而是在体制内民意表达渠道堵塞的情况下,穆兄会等宗教团体开设的民间清真寺与宗教机构成为仅剩的草根参政场所,打着宗教旗号的聚众示威等非体制内活动成为民意释放的特殊管道。因而,穆兄会在埃及政坛中事实上扮演了一个“弱者武器”的角色。倘若一味打压穆兄会却不拓宽体制内参政空间,威权政体的延续与民众参政诉求高涨间的矛盾依然无法得到解决,动荡的隐患将始终存在,即使没有了穆兄会,新的政敌也会涌现。
总之,埃及当局能否正确处理好“维稳”与“民主”的关系,将是官民意志对立能否纾缓的关键。塞西政权的明智选择,应当是顺应民主化的历史潮流,加大政治改革力度,建立起社会底层参政议政的有效机制,避免激化矛盾。否则,“民主不彰的选举”或将再次导致“抛弃选举的民主”,现行政权恐会步穆巴拉克当局后尘。
对于塞西当选,包括中、美、英、俄、沙特、阿联酋在内多国表示祝贺。但各方关注的是,未来埃及能否顺利实现还政于民、走上民主正轨,会不会重蹈历史旧辙、陷入第三轮“广场革命”与逼宫戏?
“脱下军装,龙袍加身”
与其说刚落下帷幕的是一次竞选,不如说是一场塞西自导自演的政治秀。土耳其副总理伊斯莱尔甚至讽刺道,这是一部“喜剧片”。
事实上,自去年“二次革命”以来,塞西一直在从内政和外交两个方面精心布局,为谋得大位上演现实版《纸牌屋》。
在埃及,能够左右政局的主要是四股力量:军方、伊斯兰政治势力、世俗左翼、世俗自由派。前两者分别掌握国家武装部队与群众基础,旗鼓相当。3年前,17天的革命导致846人死亡,而独裁者穆巴拉克被迫辞职。两年前,穆尔西在决胜轮以51.7%的得票率战胜对手前总理沙菲克,成为埃及首位非军人总统。一年前,塞西联合相对“小众”的世俗两派推翻了穆尔西的伊斯兰政权,并在其后接连以“清场”、“集体死刑”、禁选等方式对穆兄会成员和支持者进行“大清洗”,意图将军方头号劲敌连根拔起。
以巴拉迪为代表的自由派人士原本期待在穆尔西下台后军方能还政于民,没想到军方居然出台严苛限制抗议的法律并拘押活动人士,更没想到塞西居然脱下军装亲自参选总统。恼羞成怒下,自由派干脆退出这场竞争;还留在竞技场上的,就只剩下势力最为单薄、与军方意识形态最为接近的世俗左翼;随后便有了“大主演”塞西与“酱油瓶”萨巴希的“酣战”。在竞选资金(1200万埃镑与30万埃镑)与支持者签名(19万与3.1万)等方面,双方完全不在一个数量级上,最终的结果是不言而喻的。
尽管军方想操纵一场选举并非难事,但要使“军人干政”变得顺理成章,还得在诸多方面把戏做足。塞西的聪明之处在于他并未于“二次革命”伊始就暴露夺权野心,相反,他最初以“民主的护法”姿态出现,否认竞选总统的打算,其后一手安排亲信西德基·苏卜希接任军方统帅,巩固“塞西系”的军中地位,另一面在众人“黄袍加身”的“哀求”中脱下军装,勉为其难地答应参选。如此,从道义上,“窃国者”的形象就摇身变成“救国公”。
外援方面,塞西不仅牢牢抓住金主沙特和阿联酋(穆兄会的金主是卡塔尔),更使尽浑身解数周旋于美俄,从外部增加胜选赢面。
早在今年2月,时任武装部队最高委员会主席的塞西已对俄罗斯进行破冰访问,在签署价值30亿美元的军售协议同时,也取得普京对其参选的支持。塞西这招戳中了美国的要穴。自1978年《戴维营协议》签署以来,美国每年向埃及提供约13亿美元的军援,以换取美国在苏伊士运河地带与埃及领空的特权及埃以和平。虽然去年埃及政变后美国暂停军援以示谴责,但美国不愿30多年的投入与经营前功尽弃,更担心塞西倒向莫斯科会方便俄黑海舰队进入大洋、改变美俄地区军力对比,故当塞西主动以“反恐”为名向美国提出恢复援助的要求时,白宫顺坡下驴,并在塞西当选后表示奥巴马将与之会谈。
反观萨巴希团队,缺钱缺人还缺外援,纵使巡回游说全力拉票,也是没戏。
从“热选举”到“冷选举”
埃及的总统选举制度可谓先天不足、后天失养。1956年临时宪法规定,总统由议会提名,然后经公民投票选举产生。在实际运作中,候选人只有一个,选是他,不选也是他。
总统“单人竞选”模式在埃及推行了近半个世纪,直到2005年才得以打破。其时,穆巴拉克迫于国内外的压力,首开公民直选总统先河,改写了只有一名总统候选人的历史。然而,2005年的“差额选举”与之前的“等额选举”并无本质差别,同属“非竞争性”选举。游戏规则十分清楚:穆巴拉克无论如何必须赢。选举的程序只是一个华丽的过场,从候选人的资格审议到投票计票,都是经过精心限定与严格把关的,权力轮转的可能性微乎其微。
正当连任30年总统的穆巴拉克准备故伎重施、打着民主选举的幌子将次子贾迈勒推向第一把交椅时,埃及人终于忍无可忍,摒弃投票站而转战街头。解放广场抗议者们的不满并不止于政府执政失能与穆巴拉克家族权力世袭,还有对于政治原则和政治现实严重不符的愤怒。
第一次广场革命爆发不久,随着穆巴拉克家族垮台,民族民主党瓦解,军方因民怨过大而不得不暂离政治前台,埃及政坛出现真空,为反对派角逐权力制造了最佳契机。于是,2012年举行的总统竞选也就格外激烈。总的说来,上届大选创埃及共和国史上的“四个之最”:候选人最多(13位参选人),最接地气(首轮投票率为46.42%,二轮达51.85%,超过2005年的两倍),最为多元(允许穆兄会下属党成员参与),最有悬念。
与2012年充满火药味与斗争气息的总统大选相比,今年的竞选显得“平和”与“冷清”。首先,获参选资格的总统候选人仅两位,大选结果早成定局,看点寥寥无几。其次,选民投票热情低迷。据统计,截至5月27日下午,投票率尚不足四成。最高选举委员会为粉饰民主、应付舆论,不得不两次延时投票,且恩威并施,一面减免选民前往投票站的交通费,一面以罚款和“叛徒”罪名威胁拒不合作者。
多管齐下拉高投票人数的努力,除了增加一些“被自愿”选票,并不能使最广大选民从心理上接纳一位通过操纵选举上位的军人总统,不公正的选举程序只能削弱选举结果的严肃性。对萨巴希并不感冒的开罗棚户区女性选民马哈茂德夫人称,自己最终投票给萨巴希,只是为了发泄一下对塞西竞选期间独裁手腕的不满。还有年轻选民调侃道,欢迎延长投票时间,这样就可以多放几天假了。
大乱还是大治?
从塞西竞选期间的声明、演说中,不难预测,坐拥军方后盾的新领导班子基本上将坚持“维稳至上、民主缓行”的施政原则。一方面,铲除穆兄会不仅是塞西集团的竞选牌,更是出于肃清政敌的现实利益驱动,未来埃及当局也不会轻饶穆兄会。另一方面,大选前夕,塞西抛出“埃及短时间内无法实现西方民主水准”的论断也颇耐人寻味。
鉴于埃及长期的政教合一与极权传统,及目前的社会失序与政治动荡,秩序重建与体制改革都需要时间,数年内无法在民主化水平上赶英超美实属常事。问题在于,塞西此种表态究竟只是基于现实的无奈感慨,还是未来民主改革不作为的推脱之词?
历史上,政局稳定主要有两种实现方式,其一是通过压缩民众参政空间和增强权力垄断达到的传统刚性稳定,另一种则是通过扩大民众参与和否定专制独裁实现的现代柔性稳定。塞西口中的“维稳”是要实现“独裁的稳定”还是“民主的稳定”,还须拭目以待。
说到底,穆兄会之所以拥有广大的群众基础与深厚的草根根基,并非由于埃及下层民众具有激进的宗教情结或者天生的造反意识,而是在体制内民意表达渠道堵塞的情况下,穆兄会等宗教团体开设的民间清真寺与宗教机构成为仅剩的草根参政场所,打着宗教旗号的聚众示威等非体制内活动成为民意释放的特殊管道。因而,穆兄会在埃及政坛中事实上扮演了一个“弱者武器”的角色。倘若一味打压穆兄会却不拓宽体制内参政空间,威权政体的延续与民众参政诉求高涨间的矛盾依然无法得到解决,动荡的隐患将始终存在,即使没有了穆兄会,新的政敌也会涌现。
总之,埃及当局能否正确处理好“维稳”与“民主”的关系,将是官民意志对立能否纾缓的关键。塞西政权的明智选择,应当是顺应民主化的历史潮流,加大政治改革力度,建立起社会底层参政议政的有效机制,避免激化矛盾。否则,“民主不彰的选举”或将再次导致“抛弃选举的民主”,现行政权恐会步穆巴拉克当局后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