倾注活水 方能高效

来源 :小学教学参考(数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njialaogo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数学是一门抽象性强、逻辑严密的基础学科。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巧用多媒体技术辅助教学,引导学生动手操作,优化设计课堂提问,布置多样化、趣味性强的作业等,能提高小学数学教学的效率,提升学生的数学学习能力。
  [关键词]教学效率;小学数学;多媒体技术
  [中圖分类号] G62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9)02-0041-02
  宋代朱熹的诗句“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对我们今天的课堂教学仍有很好的指导作用。好课离不开源头活水,只有给课堂倾注活水,才能使课堂高效。数学是一门抽象性强、逻辑严密的基础学科。一堂数学好课,应是教师教得轻松,学生学得愉快。对此,教师应注重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那么,如何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呢?下面,笔者结合教学实践谈谈几点认识。
  一、巧借多媒体技术辅助教学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学习兴趣越浓,学习就越轻松,掌握的信息也就越多,运用起知识来也越得心应手。学习兴趣还是促进学习的直接动力,影响着教与学的效果。但兴趣不是与生俱来的,它是通过外界环境的新颖性、奇异性和神秘性的刺激来满足学生的好奇探究心理需要而形成的。因此,教师的激发与引导是关键。
  例如,“圆柱的体积”一课,传统教学基本是通过粉笔、教科书、黑板以及教师的讲解来进行的,学生通过想象而获得圆柱的体积计算公式。但学生有时理解有障碍,想象不合理。
  对此,我在教学这一课时,借助多媒体引导学生探究,把圆柱的底面分割成许多个相等的扇形,再把圆柱切开再拼接起来,得到一个近似的长方体(如图1)。
  分割的扇形越多,拼成的图形就越接近长方体。通观看动画演示,学生发现图1右边的长方体是由左边的圆柱体演变而来的,长方体的底面积和圆柱的底面积相等,长方体的高和圆柱的高相等,而长方体的体积=底面积×高,所以得到圆柱的体积=底面积×高。通过动画、图片等音像形式,把枯燥的教学内容生动形象地展示给学生,给学生以新颖和惊奇感,充分调动学生的视觉、听觉甚至触觉等多种感官,使学生在各个环节中始终都保持着兴奋,使其注意力更加集中。这样的教学,比传统的一块黑板加一支粉笔更具吸引力和感染力,大大改变了教师“一支粉笔一张嘴”唱独角戏式的呆板教学方式,使课堂教学变得灵动,变得丰富多彩,使师生间的交流互动更顺畅,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了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二、引导学生动手操作
  在数学教学中,若能通过引导学生动手操作实践来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参与学习,就能使学生在操作中学会细致观察、专心思考、深入探究、准确表述等,可促进学生内化知识,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培养学生的数学能力。在教学过程中,放手让学生动手操作参与知识的发生、形成过程,可激发学生参与学习的兴趣,使他们愿学、乐学、善学,在愉快的操作活动中不知不觉地掌握知识,提升能力。
  例如,在教学“圆锥的体积”时,先准备好等底等高的圆柱、圆锥形容器和水等,再让学生动手测量,通过测量让学生认识到圆柱、圆锥是等底、等高的(如图2)。
  接下来,让学生动手倒水(如图3),探究圆锥和圆柱体积之间存在什么样的关系。
  通过操作实验,学生发现圆锥的体积与同它等底等高的圆柱的体积之间存在以下关系:
  V圆锥=[13]V圆柱=[13]sh
  由此得出圆锥的体积计算公式。这样的教学,学生容易理解,亦易于接受,印象深刻。
  待学生动手操作后,教师让各小组推选一名代表发言。之后,师生一起总结圆锥与圆柱的体积关系。
  实践证明,让学生自己动手操作实践、参与探究发现,比学生独自看、听教师讲解获取知识要牢固得多,且不但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还发掘了学生的数学潜能,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效率。
  三、优化设计课堂提问
  问题是思维的起点、创造的起步。会提出问题比会解决问题更重要。在数学教学中,课堂提问有着非同寻常的作用。教师应以问题巧“导”学,从而化平淡为生动,化平庸为神奇,使课堂教学引人入胜。课堂提问是激发学生积极思维的动力,是开启学生智慧之门的钥匙,是课堂教学不可或缺的一环。这就要求教师讲究提问的策略和技巧,课前精心设计课堂提问,以保证每堂课都能收到预期的教学效果。问题的设计要做到以下几点:(1)问题设计要难易适中。过难,大部分学生摸不着头脑,久而久之,会丧失学习信心。太容易,则达不到提问的目的,不利于学生对知识的学习和巩固。(2)问题设计要有层次性。由浅入深,层层递进,深入浅出,化难为易。(3) 问题设计选取的角度要恰当。多角度提问,便于学生分析、突破、解决问题。(4)问题设计要有前瞻性,前后呼应,处处伏击。这样的提问设计,有利于学生积极参与问题的探索,且能够对问题有更深入的理解。比如,我国古代有名的“鸡兔同笼”问题:鸡和兔关在同一个笼子里,从上面数一共有20个头,从下面数有64只脚。问鸡和兔各有多少只? 在此,笔者借用北大附中周沛耕老师的教学法:“同学们,闭上眼睛,想象一下,你手里正拿着一根魔法棒。魔法棒一挥,这20只动物就发生了神奇的变化:所有的鸡全都飞了起来——停在空中,所有的兔都举起两只前脚——站立起来。”学生不约而同地笑了起来,兴趣盎然。于是笔者抓住时机、启迪思维、立刻发问:“你能计算出此时站立在地上的脚是几只吗?” 学生很快算出有64-2×20=24(只)。进一步引导:“这是谁的脚呢?”“兔子的。”学生很快明白:“原来兔子有24÷(4-2)=12只,鸡有20-12=8只。”通过精心设计提问,将复杂、抽象的数学问题化为生动形象的生活故事,使得数学知识也由深奥变得简单,学生兴致高昂,学习效率很高。
  课堂提问只有做到有的放矢、循序渐进,才能充分体现提问的目的性,充分体现提问的有效性,进而提高教学效率。
   四、布置多样化、趣味性强的作业
  素质教育赋予了数学作业新的内涵——促进学生理解、掌握知识与技能,形成与发展良好的情感态度、正确的世界观和科学的价值观,充分挖掘学生的潜能。为此,作业要多样化,可采用书写、观察、操作、猜想、实验、推理、交流等多种方式,作业内容要是富有挑战性的、现实的、有意义的内容,以促进学生全面、和谐、可持续发展。因此,教师设计作业要具有创造性,不能照本宣科,要以人为本,注重体现学生的主体性,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观能动性,促进学生积极思维,使数学作业真正成为提高学生数学素养的有效手段和重要保障。另外,布置作业要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不仅要有知识性,也要有趣味性,满足学生的好奇心理。如:1.校园里有一排树木,从前往后数,桂花树在第2棵,香樟树在第8棵。它们之间有多少棵树?2.今天小娅读一本科幻书,她从第13页读到了第18页,明天该读第19页了。她今天读了多少页?3.学校教室排成一排,我们教室左边有1间教室,右边有3间教室。这一排共有多少间教室?4.同学们排队跳舞,小明的前面有2人,后面有3人,左边有3人,右边有2人,参加跳舞的小朋友一共有多少人?5.从甲地通往乙地有2条路,从乙地通往丙地有3条路,那么,从甲地到丙地共有几种不同的路径?以上问题可先让学生动脑思考,寻求答案,对于学生不好理解的题目,教师再组织学生操练,这样学生对知识的印象会更加深刻。
  总之,教师要深刻认识到提高数学教学效率的重要性,要想方设法提高数学教学效率。提高数学教学效率虽不是一蹴而就的,但如果我们能做到适时巧借多媒体辅助教学,积极引导学生动手操作,优化设计课堂提问,布置多样化、趣味性强的作业,那么就能够不断提高数学教学效率,提升学生的数学学习水平,使数学教学迈上一个新台阶。
  (责编 黄春香)
其他文献
[摘 要]教育是一种鼓励,是一种感悟,是润物无声。刘德武的“找规律”一课,体现了在数学教育中把较难的概念融于学生熟悉的情境中,让他们在具体的事物中感悟数学知识的本质,轻松攻破教学难点,学生不仅获得安全感,更学会了如何有序表达。  [关键词]鼓励 感悟 润物无声  [中图分类号] G62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6)29-035  听过很多名师的课,但刘德武
[摘 要]知识分为事实性知识、概念性知识、程序性知识及元认知知识,在每个大类下又分为若干个子类。以“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的教学为例,通过展示流程图和应用流程图进行教学,厘清计算流程的同时促进了学科之间的融合发展。  [关键词]流程图;算法;应用;注意事项;算理  [中图分类号] G62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8)35-0025-02  由于算法可操作性强
[摘 要]《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指出:“数学教学要使学生在理解和掌握数学知识与技能的同时,感悟数学思想和方法,积累基本的数学活动经验。”集合思想是数学中最基本的思想,对学生理解题意、解答问题和提高数学素养具有重要作用,能让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得到切实而有效的发展。  [关键词]集合思想 数学教学 学习兴趣 数形结合 数学思维  [中图分类号] G62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
[摘要]利用来源于现实的主题开发跨学科融合课程,是促成理性思维与人文底蕴共同提高的有效路径。以“赛制的奥妙”教学为例,通过创设“有温度”的情境,搭建“有支架”的教学,设置“有挑战”的习题,提升学生数学核心素养。  [关键词]学科融合;赛制;自主探究;素养提升  [中图分类号]  G62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 2020) 26-0024-02  在全国教育
[摘 要]和声课堂基于“以学生为主体”这一出发点,力求充分调动“教”与“学”两方面的积极作用,使学生积极、主动、创造性地参与学习探究的全过程。基于差异的探究,教师要打造人人“发声”的平台,从而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探究的主动性和思维的创造性。  [关键词]和声课堂;主体地位;数学教学  [中图分类号] G62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8)23-0010-0
[摘 要]数学基本活动经验是学生个人经验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生学习数学、提高数学素养的重要基础之一,它的产生和形成过程实质上是学生经历数学活动的过程。通过对人教版三年级上册新增内容“利用拼图策略解决问题”的教学实践,和其他同类新增内容的编排进行联系,谈帮助学生积累基本活动经验的策略。  [关键词]活动;经验;积累  [中图分类号] G62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
[摘 要]教师可以采取观察、操作等教学手段,让学生获得对厘米这个长度单位的直观感性认识。初步建立空间观念,然后再引导学生运用厘米的相关知识进行简单的测量、估算等操作,逐步深化学生对“厘米”的认识。  [关键词]操作;估测;厘米;课堂教学  [中图分类号] G62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8)02-0043-01  长度单位有千米、米、分米、厘米、毫米等,但
[摘 要]每一名学生都是一个小宇宙,点燃学生的小宇宙,才能让课堂迸发不一样的能量,呈现不一样的精彩。以“除数是小数的除法”的教学为例,通过课前访谈学生,让学生先带着研究单进行探究后再自主学习,使学生在多种学习方式中获得成长。  [关键词]课堂教学;课前访谈;探究;自主生长  [中图分类号] G62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7)14-0007-01  教育只
[摘 要]数学学习是从感性认识开始的:操作,激发学生的思维;实验,促进学生的思维;观察,发散学生的思维。  [关键词]直观 操作 实验 观察 思维 发散 促进 激发  [中图分类号] G62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6)05-022  数学学习是从感性认识开始的,所以在数学课堂中,教师应加强直观演示的教学,引导学生对学习素材进行多层面、多角度、多维度的观察
[摘 要]受传统教学理念的影响,教师往往只注重数学题目的 “别样设计”,追求学生解题方法的“别样训练”。教学创新并非一定要追求与别人不一样的设计,而应跳出原有的固定模式。作为教师,应学会设计好的问题,把“一问一答式”的问题教学改为“板块式”的问题教学,从“直白教学”走向“留白教学”,促使学生的思维从单线和零碎走向多线有系统,从而顺应学生的学习需求,提升学生的数学思维。  [关键词]留白;别样;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