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秀10号水稻在沿淮稻区的种植表现及高产栽培技术

来源 :现代农业科技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aiwenta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介绍了优质中熟中粳稻苏秀10号在沿淮稻区的种植表现,根据示范种植经验总结出其高产栽培技术,以期为沿淮稻区高产栽培提供技术指导。
  关键词中熟中粳稻;苏秀10号;种植表现;高产;栽培技术;沿淮稻区
  中图分类号S511.048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 1007-5739(2011)09-0073-02
  
  苏秀10号中熟中粳稻新品种是浙江省嘉兴市农业科学院与东海守俊水稻研究所及江苏连云港市苏乐种业科技有限公司合作利用秀水09//丙0-502/秀水09组合回交选育而成(国审稻2010045)。近2年在沿淮稻区的建湖、射阳、阜宁、盐都、兴化、金湖等地布点示范种植,综合表现优异[1],该品种生育期适中、高产稳产、出米率高、稻米优质、售价高、抗倒性强、抗多种病害。
  1种植表现
  1.1农艺性状
  该品种国审生育期为156 d,南移到沿淮稻区生育期缩短,移栽稻151 d,直播稻136 d,比淮稻5号早熟5 d左右,既可避开高温热害(产生大量空秕粒),又可避免低温冷害(抽穗不结实或结实率降低)等气象性灾害及麻雀破浆等鸟类损害而造成的损失,这对沿淮稻区特定的地理位置和气候生态带尤为重要。同时便于下茬大、小麦适时种植,是稻麦连作双高产的理想品种。该品种国审株高为100 cm左右,南移到沿淮稻区植株变矮,茎秆粗壮富有弹性,抗倒性强。2009—2010年沿淮稻区苏秀10号水稻示范点周围的不少品种发生大面积倒伏,但该品种未倒伏。沿淮稻区水稻种植期内常出现强降雨及台风暴雨气象性灾害,这对增收节支十分重要。该品种株型紧凑,分蘖力中等,苗期长相清秀,穗长为16.3 cm,平均每穗粒数为151.4粒(最大穗262粒),千粒重为24.7 g,属中大穗型粳稻品种,熟期秆青籽黄,成熟度整齐。
  1.2品质抗性
  该品种国审垩白率为21%,垩白度仅1.5%,米色晶莹腹白很小,胶稠度84 mm,直链淀粉含量16.4%,蒸饭煮粥清香可口,味感好,深受食米者的喜爱,稻谷金黄、色泽好看,达国家优质稻谷标准2级。该品种出糙率高,达86.5%,整精米率高达71.9%,与淮稻5号、武育粳3号、华粳7号、淮稻13号相当,深受稻米收购者、生产商的喜爱,稻米售价高。该品种对稻瘟病ZD7、ZE3、ZG1均表现0级(免疫),对ZB10、ZC15、ZF1表现3级(中抗),穗颈瘟2级(中抗),对白叶枯病S-49-6、浙173、px079表现为1级(高抗),对KS-6-6表现为3级(中抗),对MR(纹枯病)表现为3级(中抗)、对条纹叶枯病表现为高抗,对稻曲病表现为中抗,且黑条矮缩病轻。上述所举病害对沿淮稻区水稻产量的形成影响较大(轻者减产,重者绝收,而且影响米质),该品种抗病性好,能明显减少农药的施用量,是沿淮稻区生产无公害健康优质大米理想品种[2]。
  1.3产量及适应性
  该品种2008年参加国家黄淮粳稻组区域试验,平均产量高达9.543 6 t/hm2,比9优418增产3.1%(差异极显著),比豫粳6号增产19.8%(差异极显著);2009年续试平均产量高达9.442 5 t/hm2,比9优418增产6.8%(差异极显著),2年国家区试平均产量9.493 5 t/hm2,比9优418增产4.9%(差异极显著)。2009—2010年在沿淮稻区布点16处,平均产量高达11.26 t/hm2,个别示范户(盐城市粮棉原种场学滩1组夏朝锦)0.33 hm2地,平均产量达12 619.5、12 318.0 kg/hm2,年差异率不大,显示出苏秀10号水稻不仅高产而且稳产,增产潜力大,是沿淮稻区丰产的首选品种之一。该品种经审定适宜在江苏淮北、河南沿黄和豫南籼改粳稻区、山东南部、安徽沿淮及淮北地区种植,近2年在江苏沿淮、苏中等地引种,作移栽(人工、机插)稻、直播稻种植成功,并且实现高产稳产的目标,是近年来中熟中粳水稻中综合表现较为突出的品种。
  2高产栽培技术
  2.1适期播种,合理密植
  落谷时间人工移栽应适当推迟到5月上中旬,机插秧宜在5月中、下旬,移栽秧龄35 d左右。直播稻最佳落谷期为6月上旬,最迟应在6月20日前播完,以期9月中旬齐穗,10月下旬成熟,确保扬花灌浆期少受高温热害、低温冷害的危害[4]。移栽稻苗床用种量为600~675 kg/hm2,人工移栽株行距10 cm×23 cm或10 cm×30 cm,每穴3~4苗,栽34.5万~37.5万穴/hm2,基本苗90万~120万根/hm2;机插秧株行距13 cm×32 cm,每穴4~5苗,栽30万穴/hm2左右,基本苗114万根/hm2左右;直播稻用种量75~90 kg/hm2,基本苗300万~360万根/hm2,以期成穗367.5万~390.0万穗/hm2,从而实现1.2 t/hm2的目标产量。
  2.2科学灌水,合理施肥
  移栽秧要浅水浅插、寸水活棵、浅水促分蘖、无水上水,九叶期基本封行(预期计穗90%左右时)及时控制无效分蘖,晒田要轻搁、分次搁田,以后干湿交替,抽穗后间歇灌水,保持根壮叶旺,灌浆期不可缺水,直到收割前5~7 d断水,直播稻田应在八叶期视情况控制无效分蘖搁田,其他相同。应根据本田地力(中钾中磷、高钾低磷、高磷低钾田类型),测土配方用肥,对长期用无机肥的田块应及时补施有机肥,并多施微量元素肥,尤其是氮磷钾、硅肥合理配用。施足基肥,一般施优质复合肥(例如博帝森、史丹利复合肥)300 kg/hm2、尿素225 kg/hm2,直播稻田基肥于播种前和二叶一心期分2次施用,以免影响种子发芽出苗和欲速伤苗,硅肥作基肥用750 g/hm2。施好蘖肥,五至七叶期分2次施水稻分蘖肥,每次用尿素150 kg/hm2,直播稻田每次施225 kg/hm2,并且注意平衡。巧施穗肥,移栽秧于九叶期搁田后上水施尿素120 kg/hm2,优质复合肥150 kg/hm2,直播田八叶期施用。精用微肥,于水稻分蘖期、拔节期、灌浆期施用绿剑、艾可多、美洲液肥、膨果素等微肥;在水稻拔节前7~10 d(齐穗前40 d),施用5%的调环酸钙(立丰灵),以提高水稻抗倒伏能力、争大穗、争籽粒饱满,提高产量品质及出米率。
  2.3病虫草害防治
  根据田间病虫害发生情况,选用低毒高效、持效期长、无残留、无抗性的药剂及时防治,播种前晒种2~3 d,用咪鲜胺·恶线清复配剂浸种预防恶苗病和干尖线虫病[5]。二叶一心期用艾可多 藜芦碱防治水稻飞虱、蓟马、叶蝉等,化解残留除草剂促苗生长;四叶一心期用绿剑 杀虫单 藜芦碱防治飞虱、大螟,促苗矮化健长;六叶一心期,用凯明六安 毒死蜱 美洲液肥,防治水稻稻象甲、飞虱、赤枯病等病虫害,七至八叶期用73%肟菌胺·戊唑(全拿)或爱可(20%烯肟菌胺·戊唑醇) 三唑磷·辛硫磷 艾可多或美洲叶肥复配剂防治水稻纹叶枯病、螟虫等病虫害;九叶期用杜邦·升氏 快箭灭火龙防治水稻病虫害,破口前5~7 d用杜邦·升氏 毒死蜱 阿维菌素防治病虫害,齐穗90%用好力克 阿维菌素 艾可多防治病害,灌浆期用艾可多 膨果素 毒死蜱防治病虫害1~2次即可。除草时要选对水稻危害性小、持效期长、杀草谱广、无残留对症的除草药剂,如千重浪、施田补、稻杰、千金等,使用丁·噁乳油不可超量,以免影响水稻分蘖和产量(使用丁·噁乳油、二氯喹啉酸后的稻田最好在苗期防治病虫害时加入艾可多或健丽壮或害休或奈安等叶面肥,以解除除草剂药害)。
  2.4及时收获
  要获得水稻高产,适时收获是一个重要环节。一般在完熟期(枯熟期)收获,即抽穗后45 d左右,应避免过晚收获。
  3参考文献
  [1] 赵磊.沿淮地区水稻免耕直播高效栽培技术[J].现代农业科技,2008(15):224.
  [2] 王健,袁彩勇,孔宪旺.中粳稻淮稻9号育种实践探析[J].现代农业科技,2009(13):57.
  [3] 朱建峰.麦稻两季高产栽培技术及配套建设路径探讨[J].现代农业科技,2009(13):78.
  [4] 谭华英,李红昌.优质水稻高产高效栽培技术[J].现代农业科技,2009(23):44.
  [5] 孙爱华.水稻常见病害的防治[J].现代农业科技,2008(19):169.
其他文献
随着茶文化精神内涵的不断丰富,其对社会教育各学科领域的影响程度越来越广、越来越深。本文围绕"课程思政"的思路,将茶文化的精神内涵迁移与融合到高职院校意识形态工作之中
随着人们健身意识的增强,女性对运动文胸的需求量和舒适性要求越来越高,运动文胸的个性化定制也逐渐发展。但目前市场上的大多数运动文胸还未能满足女性对运动文胸的要求,常
在中国加入世贸的背景下,为适应来自国际和国内日益剧烈的市场竞争的需要,继续保持或增创企业核心竞争优势,企业在人力资源方面需要通过有效管理达到以下几个方面的目标:(一)科学合
应用原子荧光光谱法测定土壤中的砷含量,不同的消解方法测定值有所差异,应用电热板消解和微波消解处理标准样品,分析2种消解方法的优缺点。结果表明:采用电热板消解的测定值
话语是高校辅导员开展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手段和媒介,掌握话语权就是掌握主动权。面对时代发展之势,教育主体中心地位不断弱化、教育客体意识状态紊乱使得辅导员提升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