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山蜀水笔墨万千

来源 :现代艺术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niudabe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临摹是学习中国山水画的必要阶段,通过临摹把前人的经验学到手。近代山水画大师黄宾虹先生说:“临摹并非创作,但亦为创作之必经之路。我在学画时,先摹元画。以其用笔、用墨佳;次皋明画,以其结构平稳,不易入邪道;再摹唐画,使学能追古;最后临草宋画,以其法备变化多。所以注意者,临摹之后,不能如蚕之吐丝成茧,束缚自身。”可见临摹在研习山水画过程中的重要性。但不能作茧自缚,死搬硬套。
  王旭自幼生活在重庆,巴山蜀水深深地感染和熏陶着他。从小喜欢绘画的他,经常临摹《芥子园画谱》,对一草一木、一山一石、一物一景都认真临摹和练习。随后又临摹了宋代山水画大师的各种山水作品,潜心研究。在此期间,他还经常深入乌江沿岸,对各种古镇、小溪、悬崖、飞瀑进行了仔细的观察及写生采风,画了大量的线描写生作品,也积累了丰富的创作经验。但是就其对山水画的喜爱程度来说,他最钟情的还是雄伟的三峡风光。他经常利用出差,假期顺江而下,观察、写生三峡沿岸风光。在偶然的机会下,他有幸拜著名山水画家,三峡画派代表艺术家之一的姚叶红先生为师,研习中国山水画创作。得到了恩师指点,收获颇丰。姚老师也提出了:艺术要深入生活,绘画要多动脑筋,勤练习,多动笔!这些都深深地影响了王旭的艺术态度。并且在老师的指导下,从宋画入手,系统地学习中国山水画的皴、檫、点、染的传统技法,夯实绘画基础。绘画水平也得到了很大的提高。同时也给王旭的绘画作品注入了新的艺术生命。
  王旭的山水画师承了“三峡画派”习惯的以低求高的表现手法,把三峡激流压到最低位置,而把山岩画到紙的最顶点,甚至纸外。这样提高山势,更觉得雄伟险峻,压低水势,尤感曲折幽深。把三峡的朝云暮雨、山色晴岚表现的丰富细腻,突出浑厚磅礴的气势。画幅的下端,时隐时现于碧波急流中的点点风帆,飘忽涌入画面,更添生动之韵味、惊险之情趣。在设色上,也秉承了师门的重墨重色,来显示三峡的峥嵘伟岸而引人如胜、快意恩仇!同时画面沿袭了他的老师惯用的红色描绘朝霞,将积极进取和不畏艰辛的艺术探索精神呈现于画纸上。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我们期待王旭带给大家更多,更美的山水画作品。
其他文献
一  《刁窗》为川剧传统经典剧目“江湖十八本”之一的《荆钗记》中的一折。川剧《荆钗记》源自南戏同名剧目,因剧中主人公宋人王十朋以木荆钗为聘礼而与钱玉莲结为夫妇,故该剧也名《木荆钗》。《刁窗》紧接王家晚母一计逼嫁玉莲不成,复又擅自修改报喜家书为休书,再逼玉莲改嫁的《逼嫁》一折之后,钱玉莲不从继母意愿——改嫁富豪孙员外,受到逼迫毒打,并被锁在柴房之中,心中万分悲痛,最终被迫刁窗而逃。一路之上,观月影而
秋高气爽,云淡风轻。川派评论一一文艺理论与实践系列学术研讨会之“川北论坛”,在美丽的川北重镇广元召开。刚刚闭幕的中国共产党十九届五中全会,在制定和部署我国“十四五”发展规划和未来十五年的中长期发展战略时,明确提出,到2035年时,要把我国建设成为文化强国。这是继党的“十六大”提出文化强国理念后,对“五位一体”发展目标的正式部署。四川是未来文化强国的有机组成部分。而建设文化强省,川派评论当是应有之议
辞赋,是我国特有的一种文学体式,源远流长。从本质上讲,它应是诗与散文结合的衍生体。源于先秦时期,经历了诸子短赋,楚辞骚赋,直到汉代,因司马相如、扬雄等一代大师倡导,形成辞赋创作的一代高峰,使辞赋的文学体例正式确立。  2021年6月9日,建党百年华诞前夕,适逢国际档案日,四川省档案馆举行“赋史”佳作《中共百年华诞赋》入馆收藏仪式, 该长卷由刘昌文创作文本、黎光成创作书法。  辞赋,是我国特有的一种
1 980年6月5日,在时任成都市长米建书的亲自倡导下,成都画院正式成立,为成都艺术界再添重镇。成都画院是我国改革开放后,四川省成立的第一家政府画院,其前身可追溯至一千多年前后蜀主孟昶在成都建立的“西蜀翰林图画院”,这也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皇家画院”。中国国家画院也视“西蜀翰林图画院”为我国画院之始祖。如今这所四川地区成立最早的现代公立画院,已走过整整40年,亭亭如盖、枝繁叶茂。  建院40年以来
吴逝冰《徐氏泥彩塑》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徐氏泥彩塑”第二代传人徐兴国,四川大英县人,生于1953年,自幼随其父徐得亲学雕塑、绘画、书法。徐得亲是清末民初享有“杨塑罗画盖过天下”的川中塑像名师杨子园、罗体成的关门弟子。  徐兴国父子在继承传统技艺基础上努力探索实践,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泥塑工藝。近年,徐兴国潜心立著,将从艺三十余年的经验和体会整理汇编成二十多万字的《徐氏泥彩塑技法》,为后人留下了宝
苏晓苑  著名编剧、优秀青年女作家。  1995年,凭借科幻小说《“幽灵”列车》获得第7届中国科幻银河奖三等奖。1996年至今在成都电视台工作。2015年,被评为四川省第九届十佳电视艺术工作者。创作了警匪剧《生命逃亡》、家庭伦理剧《芙蓉花开》、爱情剧《楼市丽人行》、都市情感剧《婚姻时差》、古代传奇剧《花木兰传奇》、年代剧《那年花开月正圆》等十余部优秀的电视剧剧本。  一部影视剧的成功播出,我们首先
引言:2016年12月27日,“丝路之魂·敦煌艺术大展暨天府之国与丝绸之路文物特展”在成都拉开大幕,为成都及旅游的人们送上一份辛酉年春节艺术盛宴。当我们走进展览大厅,端详着一件件精美文物,聆听一行行动人解说时,脑海中不由自主的浮现出20世纪90年代参观敦煌博物馆时情景。目睹一代巨匠张大千用3年时间绘制的敦煌壁画,荡人心脾的艺术馨香扑面而来。回川后,我们从四川省博物馆馆藏200多幅张大千临摹敦煌壁画
中国书法从来就没有离开过中国的文化精神,这是源于儒家祖师孔子学说的“学以致用”理论,所以书写表达的是汉字的意义,而所说的书写美,诸如墨色枯湿、线条流畅旷达、笔墨一波三折、字形端庄典雅等等审美标准无不与中国的文化精神有关联,随着书法历史的进程,中国的文化精神自然而然地也就成了书法的文化精神。  书法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所以,书法不可背离文化精神。  然而,当今书法却轻道而重术,将书法技法放在首位,
“青春不是年华,而是心境,青春不是桃面、丹唇、柔膝,而是深沉的意志,恢宏的想象,炙热的恋情,青春是生命的深泉在涌流”。青春是一本仓促的书,但书中的文字印在泛黄的时间里,因为某种信仰,某种守望,永不褪色,永不剥落……  对于20岁的《现代艺术》来说,也是如此。伴着千禧年的曙光,《现代艺术》在2000年的时候创刊了。岁月不居,时光荏苒,20年弹指一挥间。作为四川省文艺舆论的宣传主阵地,在省委宣传部的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