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在路上》中萨尔的酒神精神与日神精神

来源 :青年文学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xy2000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在路上》是由杰克·凯鲁亚克写的具有高度自传性的作品,对其深入研究可以发现小说中渗透了尼采的思想。分析作品中人物的生活经历,也会对人们当下的生活有所启示。本文从生活的痛苦本质,萨尔在酒神精神和日神精神的冲突中苦苦挣扎,以及在两者的和解中获得新生的角度对作品进行分析,从而对萨尔身上的酒神精神和日神精神有了更为深入的了解。
  关键词:酒神精神;日神精神;冲突;和解
  作者简介:杨沛玉(1989-),女,汉族,河南驻马店人,辽宁大学外国语学院2015级英语语言文学专业硕士研究生。
  [中图分类号]:I1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7)-26--01
  一、痛苦的人生
  尼采的酒神精神和日神精神代表着人们面对生活时两种不同的态度,但两者都有一个共同前提,那便是生活的本质是痛苦的。在《在路上》中,当我们为充斥整本书中的疯狂和激情而眩晕时,也不难发现,全书从头到尾投射出生活的本质是痛苦的这一事实。二战刚结束不久,但随着战争到来的并不是人们期待已久的和平而是持续的战争。熱战甫停,冷战便开始了,随后而来的还有朝鲜战争和越南战争,接连的战事使美国民众穷于应付,希望早日结束战争。政治上,麦卡锡主义猖獗,极端的反共主义导致了对人们思想的极度压制。因而小说中处处透露出人们对战争的憎恨和对政治的嘲讽。迪安以讽刺的、玩世不恭的态度评价战争:“这些人想干什么?哈里睡在城里的某个地方……了不起的老哈里……跟我一样,也是密苏里州的人……那肯定是他的小救生艇。[1]”,由此可见人们对战争的憎恶和对政治的消极态度。1929年爆发的经济危机迅速从美国蔓延开来,给人们造成了极度的恐慌,以至于很多年后它的阴影依然萦绕在人们心头。小说中一位西部牛仔回忆了经济危机时凄凉的场景。不仅经济危机对下层民众带来了灾难,文中也说明了自然灾害对人们生活的极大破坏性,在萨尔同特雷在一起的时候,住在他们帐篷旁边的是一家在三十年代自然灾害时期迁徙过去的,他们失去了家园,没了生计,在迁徙之地从早到晚干活也只能勉强住进一个稍微体面的帐篷。该时期的美国社会也令人深感失望,人与人之间相互敌对,彼此隔离,大家只想获得自身利益,甚至不惜以牺牲别人的利益为代价。文中多次提到了萨尔等人同警察的冲突,本质上警察是为人民服务,维护人民的利益的,但是他们却出于私心,随便捏造一个罪名就让人交罚款。人与人的对立,使人与人之间产生了隔阂和不信任,使生活的痛苦本质暴露无遗。
  二、在酒神精神和日神精神的冲突中苦苦挣扎
  在遇到迪安之前,萨尔一直过着一种中规中矩的“日神式”的生活,他有自己的家庭,守着社会规则过日子,而同妻子的离婚及一场大病打破了这平静,他渴望一种令人振奋的生活,而迪安刚好满足了他的愿望。“所谓的酒神精神就是要人们以原始本能的放纵化入忘我之境,在歌舞酣醉的迷狂中忘记人生的苦难,求得人生的解脱。[2]”因此尼采的酒神精神是非理性的,非道德的,它崇尚原始生命力的释放和原始本能的释放。根据尼采对酒神精神的解释可以知道酒神精神就是个体化原则崩溃之时所感到的狂喜,所谓个体化原则的崩溃就是在原始太一依据个体化原则分解的处的个体被丢弃之时,人们重新融入原始太一,从而实现人与自然,人与人的融合。在萨尔刚上路不久,在接近丹佛的一段路上,他免费搭上了两个年轻小伙子驾驶的卡车,车上还有不少其他下层阶级的人们在搭乘这辆车。虽然他们生活贫苦,连吃饭都成了问题,但在共同搭乘那辆车时,他们相处和谐,其乐融融,共同凑钱买酒买烟,然后大家共享,大家聊得热火朝天,虽然夜晚待在没有把手的卡车里并不舒服,但他们热情洋溢,过得快活,他们可谓酒神式的人物。然而萨尔的生活并不是全然的酒神式的生活,他不会像迪安那样想方设法把每一个看上的姑娘弄上床以满足自己的肉欲。他尊重姑娘的选择和人格,面对对性有恐惧的姑娘,他也能控制自己的欲望,不强求姑娘,在墨西哥妓院里,他对那个清冷富有个性的黑姑娘情有独钟,却不忍去亵渎她。因而,萨尔在内心深处依然听从日神精神的引导,从而在酒神精神和日神精神 的冲突中摇摆不定,在“路上”的疯狂生活和停留下来的平静生活之间难以抉择。
  三、在酒神精神与日神精神的和解中获得新生
  尼采认为酒神精神和日神精神是相斗相生的,它们相互斗争的最高目标并非是谁获得最终的胜利,而是两者能够达到一种相对平衡的状态,一种短暂的和解,这才是酒神精神和日神精神最终所要达到的结果。而在“路上”漂泊良久的萨尔也终于意识到这一点,他明白,他不能将一生都浪费在路上,而没有真正的作为,当自己步入暮年回忆往事,倘若生活除了疯狂只剩一片哦空白,那将是一大缺憾,他最终找到了他寻觅良久的姑娘,他们心意相通,疯狂相爱,他最终选择了安顿下来,这样的生活才是正常的生活。它不是完全的日神式的平淡无奇,寡淡无味,也不是酒神式的疯狂,过度。而是在平静的生活下面涌动着无限的激情和生命力。
  结论:
  无论是政治上,经济上,还是社会上,美国人民的生活都是令人难以忍受的,痛苦的生活迫使主人公迫切想要一种疯狂快乐的生活,从而使自己从痛苦和压抑之中拯救出来。但是极度的疯狂并不能长期维持。否则,它不仅给社会带来极大危害,也使个体走向毁灭,只有酒神精神和日神精神相互和解的生活才能继续下去,才是人们想要的幸福生活。
  参考文献:
  [1]凯鲁亚克,王永年译.在路上[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6.
  [2]李醒尘.西方美学史教程[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4.
其他文献
1937年7月7日,抗日战争全面爆发之后,国民党政府为了方便指挥调动军队,开始增设军一级建制。国民革命军第51师和第58师组成了第74军,后第57师也编入第74军。  自第74军组建之后
摘 要:《黑烟之歌》(The Song of Smoke)由19 世纪美国著名黑人学者威廉·爱得华·伯格哈特·杜波依斯 (William Edward Burghardt Du Bois)所著。本文旨在运用诺思洛普·弗莱原型批评理论从原型人物、原型主题解读诗歌《黑烟之歌》,挖掘其神话原型色彩。  关键词:原型批评;原型人物;原型主题  作者简介:马媛(1991-),女,回族,新疆乌鲁木齐人,新疆大
金铁锁(Psammosilene tunicoides W. C. Wu et C. Y. Wu),石竹科金铁锁属,为单一种属植物。金铁锁又名独鹿角姜、土人参、独丁子、昆明沙参、金丝矮陀陀、蜈蚣七、对叶七等,主要分布于贵州、云南、四川等中国西南地区,主要生长在松林内,沙质、石灰质荒地或山坡,花期为六月到九月。金铁锁为“云南白药”系列产品重要原料药物之一,并曾收载于1977版《中国药典》。金铁锁以根
摘 要:李奎报是高丽后半期的杰出的作家,是爱国主义诗人,也是现实主义作家,是朝鲜古代最伟大的诗人之一。《东明王篇》是其早期创作的三大咏史诗之一,是诗人爱国主义的彰显,更是其民族自主意识的体现。不仅在一定程度上对后期的咏史诗有所开创,而且以多种方式为后世了解本民族历史文化留下了珍贵的文本和资料。  关键词:李奎报;《东明王篇》;民族自主意识  作者简介:张淼(1992.6-),女,汉族,河南南阳人,
摘 要:《藻海无边》是简·里斯的成名作,也是西方现代主义小说重要的代表作之一,自发表以来小说中女主人公的悲惨命运就受到了广泛的关注。文章依据福柯对疯癫和权力关系理论阐述对《藻海无边》中女主人公安特瓦内特的疯癫进行探讨,分析其疯癫的成因,揭示父权话语及殖民主义话语通过建构女性疯癫达到剥夺女性话语权的目的,表达了里斯强烈的人文关怀和批判精神。  关键词:《藻海无边》;疯癫;权力;知识;话语  作者简介
摘 要:奈保尔的最后两部半自传体小说《半生》和《魔种》借助主人公威利漂泊的一生来探寻其身份追寻的过程。小说中,主人公威利企图丢掉原来的身份而建立一种全新的身份,以及后来在具有了多重身份的背景下试图找回原有的身份的尝试都是失败的,唯有认识到多元身份背景的存在,建构一种杂糅的身份,才有助于找到身份的归属感。  关键词:流散;身份追寻;杂糅  作者简介:牛双颖,山西师范大学在读研究生。  [中图分类号]
摘 要:斯蒂芬·克莱恩的第一部小说《街头女郎玛吉》描述了纽约贫民窟女孩玛吉的悲惨命运,被认为是美国小说的里程碑。本文回顾了《玛吉》的两个版本及其历经五年的出版历程,探究了作品从自费出版到正式出版,从被忽视、谴责到被公众接受、认可这一系列的转变,旨在帮助读者深化对克莱恩及其作品的认知,更好地理解文学作品的出版需要付出勇气和艰辛。  关键词:克莱恩;玛吉;出版;版本  作者简介:邵林(198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