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压控制水平对高血压患者冠状动脉血流储备的影响

来源 :中华心血管病杂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ALOV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观察血压控制水平对高血压患者冠状动脉血流储备(CFR)的影响。

方法

入选2011年1月至2015年7月北京大学第三医院心内科经冠状动脉造影或冠状动脉CT证实各支血管狭窄均<50%,且经超声心动图测定了CFR的患者236例。其中非高血压患者63例,作为非高血压组。经过系统降压治疗的高血压患者173例,按照诊室血压控制水平将高血压患者分为血压控制良好组31例[收缩压/舒张压<120/80 mmHg(1 mmHg=0.133 kPa)],血压控制达标组82例(120 mmHg≤收缩压<140 mmHg,且舒张压<90 mmHg)、血压控制不良组60例(收缩压/舒张压≥140/90 mmHg)。比较上述4组患者CFR的差异,并采用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探讨高血压患者CFR的影响因素。

结果

血压控制不良组和血压控制达标组患者CFR显著低于非高血压组(2.61±0.71和2.87±0.56比3.27±0.71, P均<0.001 ),而血压控制良好组患者CFR与非高血压组比较差异则无统计学意义(3.21±0.85比3.27±0.71, P=0.68)。3组高血压患者各组间CFR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血压控制不良组<血压控制达标组<血压控制良好组,P<0.05)。多因素回归分析结果显示血压控制不良(β=-0.17,P=0.03)、高龄(β=-0.02,P=0.03)是CFR降低的独立危险因素。

结论

将血压控制在120/80 mmHg以下有利于改善冠状动脉狭窄<50%的高血压患者的CFR。血压控制不良是高血压患者CFR降低的独立危险因素。

其他文献
期刊
期刊
目的评价国产三维心脏电生理标测系统用于持续性心房颤动导管消融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采用前瞻性的多中心研究,2011年12月至2014年4月自全国13家中心入选255例持续性心房颤动患者(男184例)。根据患者意愿以2∶1的比例分配至导管消融组(试验组)和药物转复组(对照组)。使用国产三维心脏电生理标测系统及其配套FireMagic™ Cool 3D冷盐水灌注射频消融导管、Columbus™体表参考
目的对一扩张型心肌病和肥厚型心肌病共存的家系成员进行候选致病基因筛查,以期发现该家系的致病基因突变,并初步探讨基因型与表型的关系。方法入选2013年9月云南省第一人民医院收治的扩张型心肌病先证者及其家系成员共26名,另选取体检中心年龄、性别、种族与上述家系成员相匹配的健康云南人215名作为对照。询问先证者及其家系成员的病史、家族史,并进行体格检查、常规心电图和超声心动图检查。由华大基因公司完成先证
目的将介导人组织激肽释放酶1(hTK-1)和人基质金属蛋白酶组织抑制物1(hTIMP-1)基因共表达的重组腺病毒载体转染大鼠颈动脉球囊损伤模型,探讨其对颈动脉球囊损伤后血管内膜增生的影响及可能的机制。方法将46只雄性Sprague-Dawley大鼠按照体重编号后,采用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假手术组(6只)、单纯拉伤组(8只)、对照病毒组(8只)、hTK-1组(8只)、hTIMP-1组(8只)和双基因
期刊
期刊
目的探讨微小RNA(microRNA,miR)-30a表达与心肌纤维化的关系。方法SPF级雄性SD大鼠45只,体重200~220 g。通过结扎冠状动脉前降支的方法,建立大鼠心肌梗死模型,并按照随机数表法分为心肌梗死1周、2周和4周组,鼠数分别为11、13和15只,另假手术组,鼠数16只。彩色超声心动图检测大鼠心功能指标,包括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左心室收缩末期内径(LVESD)、短轴缩
期刊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