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在小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呢?激发好奇心;创设情景;合作交流;加强动手操作。
关键词:小学数学 培养 创新意识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2)06(c)-0014-01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教育在培养民族创新精神和创造性人才方面肩负着特殊使命,而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必须从小开始,这就需要作为教师的我们从自身做起,更新教育观念,以创新教育思想为指导,在培养学生掌握知识,发展能力的同时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在小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呢?
1 激发好奇心,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发明千千万,起点一个问。世界上许多发明创造往往是从质疑开始,即从好奇開始,好奇心是小学生的天性,是创新的潜在动力,是创新意识的萌芽。教学中要培养和保护学生的好奇心,引导学生勤于思考,敢于提出问题,并试着解决问题。要为学生创造良好的提问题氛围,交给学生提问题的方法,让学生发现问题,多角度思考问题,多问几个为什么。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需要教师将其贯穿于课堂教学的始终。例如,在讲“乘法的初步认识”时,教师可先让学生进行求相同加数和的加法计算,学生很积极,并且做的很认真。当教师提出让学生写出100个8相加,并计算结果时,好多学生发出了惊奇的声音,“相同加数太多了,多长时间才能写完呀”,教师马上说我知道结果是多少,接着教师让学生随便说出几个相同的一位数相加,都很快说出结果。学生的好奇心就转化成了求知欲,很想知道老师计算的又快又准的原因,学生的创新意识被激发起来了。
2 创设情景,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数学源于实际生活,又为实际生活服务。一旦远离了社会生活实践,数学就会成为无源之水,小学生的思维是以具体形象为主,并逐步向抽象思维过渡。教师必须精心创设教学情境,有效地调动学生主动参与教学活动,使其学习的内部动机从好奇逐步升华为兴趣、志趣、理想以及自我价值的实现。教师就教学内容设计出富有趣味性、探索性、适应性和开放性的情境性问题,并为学生提供适当的指导,通过精心设置支架,巧妙地将学习目标任务置于学生的最近发展区,让学生产生认知困惑引起反思,形成必要的认知冲突,从而促成对新知识意义的建构。因此,在创造性的数学教学中,教师若能善于结合实际出发,巧妙地设置富有“弹性”的活动情境,将学生置身于“问题解决”中去,就可以使学生产生好奇心,吸引学生,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使学生积极主动参与知识的发现,这对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设计符合学生认知水平具有启发性的问题,把学生引入到一种与问题有关的情景中,从而使学生产生了强烈的探究欲望,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如在教学“认识人民币”这一课时,在教室的一角做了一个购物小超市。将各种物品的价格标出来,教师在一旁观察指导,并选出一名同学做售货员,让学生去购物。学生通过购物活动既了解了我们经常用到的各种物品的价格,又加深了学生对各种面值人民币的认识,知道了价格的不同表示方法。既巩固了所学知识,又让学生体会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数学离不开生活。
3 在合作交流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新课程标准提出:“有效的数学活动不能单纯地依靠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数学合作学习是新课程标准理论下的学生互助活动。合作交流可以把学生从单纯的旁观者转变为学习活动的积极参与者,有利于培养学生之间的相互补充,增强交流及整体的竞争意识。通过合作,能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和创新精神,让学生在讨论交流中集思广益共同提高。例如在教学“9加几”时,当“还有多少盒饮料?”这个问题提出来后,我没有急于让学生通过小组合作去解决问题,而是让学生先自己思考解决问题的方法。当学生举起了一双双小手,急于想表达自己的想法时,我说:“孩子们,把你的想法在小组里交流交流。”通过小组的合作交流,出现了多种解决问题的方法,如点数法、接数法、凑十法等。有效的小组合作交流学习在小组成员间形成开放、包容的学习氛围,使小组成员间相互激励、相互促进;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效率;培养了学生的合作精神;激励学生的学习兴趣;满足了学生的表现欲望和成功渴望。在学生大胆说出自己的设想寻求解决方法的同时,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
4 加强动手操作,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小学生的思维特点是从具体形象思维逐步向抽象思维发展的,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及认知规律创造条件,让学生动手操作、演示。通过放手让学生操作,使学生的创新意识在操作中萌芽,并且操作到位,人人参与,个个动手。例如,在教学“认识物体”时,首先让学生观察一下长方体、正方体、球体、圆柱体,接着让学生拿出实物,动手摸一摸、摆一摆,学生马上发现球体的不稳性,圆柱体和长方体的区别,正方体的物体有哪些等。通过学生动手操作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了数学的魅力,引发学生继续探索不断创新。
总之,我们在数学教学中,应用科学的方法对学生加以训练,把握知识与创造能力培养的结合点,适时适度地引导,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鼓励学生进行创造学习,生动活泼,主动地发展自己的创造性素质,学生的创造意识和创造能力就会在数学教学中得到培养。
关键词:小学数学 培养 创新意识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2)06(c)-0014-01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教育在培养民族创新精神和创造性人才方面肩负着特殊使命,而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必须从小开始,这就需要作为教师的我们从自身做起,更新教育观念,以创新教育思想为指导,在培养学生掌握知识,发展能力的同时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在小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呢?
1 激发好奇心,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发明千千万,起点一个问。世界上许多发明创造往往是从质疑开始,即从好奇開始,好奇心是小学生的天性,是创新的潜在动力,是创新意识的萌芽。教学中要培养和保护学生的好奇心,引导学生勤于思考,敢于提出问题,并试着解决问题。要为学生创造良好的提问题氛围,交给学生提问题的方法,让学生发现问题,多角度思考问题,多问几个为什么。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需要教师将其贯穿于课堂教学的始终。例如,在讲“乘法的初步认识”时,教师可先让学生进行求相同加数和的加法计算,学生很积极,并且做的很认真。当教师提出让学生写出100个8相加,并计算结果时,好多学生发出了惊奇的声音,“相同加数太多了,多长时间才能写完呀”,教师马上说我知道结果是多少,接着教师让学生随便说出几个相同的一位数相加,都很快说出结果。学生的好奇心就转化成了求知欲,很想知道老师计算的又快又准的原因,学生的创新意识被激发起来了。
2 创设情景,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数学源于实际生活,又为实际生活服务。一旦远离了社会生活实践,数学就会成为无源之水,小学生的思维是以具体形象为主,并逐步向抽象思维过渡。教师必须精心创设教学情境,有效地调动学生主动参与教学活动,使其学习的内部动机从好奇逐步升华为兴趣、志趣、理想以及自我价值的实现。教师就教学内容设计出富有趣味性、探索性、适应性和开放性的情境性问题,并为学生提供适当的指导,通过精心设置支架,巧妙地将学习目标任务置于学生的最近发展区,让学生产生认知困惑引起反思,形成必要的认知冲突,从而促成对新知识意义的建构。因此,在创造性的数学教学中,教师若能善于结合实际出发,巧妙地设置富有“弹性”的活动情境,将学生置身于“问题解决”中去,就可以使学生产生好奇心,吸引学生,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使学生积极主动参与知识的发现,这对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设计符合学生认知水平具有启发性的问题,把学生引入到一种与问题有关的情景中,从而使学生产生了强烈的探究欲望,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如在教学“认识人民币”这一课时,在教室的一角做了一个购物小超市。将各种物品的价格标出来,教师在一旁观察指导,并选出一名同学做售货员,让学生去购物。学生通过购物活动既了解了我们经常用到的各种物品的价格,又加深了学生对各种面值人民币的认识,知道了价格的不同表示方法。既巩固了所学知识,又让学生体会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数学离不开生活。
3 在合作交流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新课程标准提出:“有效的数学活动不能单纯地依靠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数学合作学习是新课程标准理论下的学生互助活动。合作交流可以把学生从单纯的旁观者转变为学习活动的积极参与者,有利于培养学生之间的相互补充,增强交流及整体的竞争意识。通过合作,能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和创新精神,让学生在讨论交流中集思广益共同提高。例如在教学“9加几”时,当“还有多少盒饮料?”这个问题提出来后,我没有急于让学生通过小组合作去解决问题,而是让学生先自己思考解决问题的方法。当学生举起了一双双小手,急于想表达自己的想法时,我说:“孩子们,把你的想法在小组里交流交流。”通过小组的合作交流,出现了多种解决问题的方法,如点数法、接数法、凑十法等。有效的小组合作交流学习在小组成员间形成开放、包容的学习氛围,使小组成员间相互激励、相互促进;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效率;培养了学生的合作精神;激励学生的学习兴趣;满足了学生的表现欲望和成功渴望。在学生大胆说出自己的设想寻求解决方法的同时,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
4 加强动手操作,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小学生的思维特点是从具体形象思维逐步向抽象思维发展的,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及认知规律创造条件,让学生动手操作、演示。通过放手让学生操作,使学生的创新意识在操作中萌芽,并且操作到位,人人参与,个个动手。例如,在教学“认识物体”时,首先让学生观察一下长方体、正方体、球体、圆柱体,接着让学生拿出实物,动手摸一摸、摆一摆,学生马上发现球体的不稳性,圆柱体和长方体的区别,正方体的物体有哪些等。通过学生动手操作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了数学的魅力,引发学生继续探索不断创新。
总之,我们在数学教学中,应用科学的方法对学生加以训练,把握知识与创造能力培养的结合点,适时适度地引导,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鼓励学生进行创造学习,生动活泼,主动地发展自己的创造性素质,学生的创造意识和创造能力就会在数学教学中得到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