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刚:追寻辐射效应领域的希望之花

来源 :军工文化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nowdrango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从四川大学原子核物理专业毕业,我在原子能院从事科研工作已经30多年了。回望一下,我对今天的自己很满意。带领着辐射效应研究团队从无到有,从小到大,到现在成立了国防科技工业抗辐照应用技术创新中心,每一阶段的目标都实现了。我对未来充满了信心。如果有什么感悟的话,就一句话,做科研一定要有事业心。”聊到这些,郭刚的脸上洋溢出灿烂又略带腼腆的微笑。
  郭刚博士,中国原子能科学研究院核物理研究所辐射效应研究室主任,原子能院辐射效应研究领域的学术带头人。在他的带领下,核物理所的辐射效应研究团队不断壮大,建立了国内首台重离子微束单粒子效应机制研究装置;建成了国内首台航天器件重离子单粒子效应专用辐照装置,相关工作荣获国防科技进步二等奖;组织了国内首次中能质子辐射效应模拟实验研究,研究团队现已成为国防抗辐照应用技术领域一支不可或缺的重要力量。2017年,以原子能院为主依托单位,国防科技工业抗辐照应用技术创新中心成立,他出任副主任,同年,他被聘为哈尔滨工业大学兼职教授,并获得原子能院首届“优秀研究生导师”称号。
  仰望星空,脚踏实地
  他所取得的成绩跟他的事业一样不断在开花结果:研究团队从成立之初的8人壮大到现在的25人,带出的学生已有二十多人,许多已成了该领域的科研骨干。未来,他还有很多的事要做,在他的眼里也充满了希望。
  “这个世界上唯有两样东西能让我们的心灵感到深深地震撼:一是我们头上灿烂的星空,一是我们内心崇高的道德法则。”这是德国哲学家康德的名言,既道出了人类对自我道德价值的永恒追求,又表达了人们对探究宇宙的天然信念。我国近年来航天事业的发展引入瞩目,人造卫星上天,航空飞船升空,中国空间站建设……一次次的突破,不断振奋着国人的信心。但大家在欢欣鼓舞的同时,可能很少关注到一些基础研究领域对航天事业的发展作出的重要贡献。就像郭刚和他的团队所从事的辐照效应研究,虽然不算引入注目,却是各类航天器件飞天前不可缺少的重要一环。
  航天器在太空运行时,空间恶劣的辐射环境会影响在航天器中工作的微电子器件性能,这是造成航天器发生在轨故障乃至灾难性后果的主要因素之一,而进行微电子器件的辐射效应地面模拟试验并对其进行抗辐照性能评估是保证航天器安全可靠运行的重要手段。郭刚团队依托北京HI-13串列加速器建立了重离子单粒子效应专用辐照装置,在该装置开展辐射效应地面模拟实验,为我国航天部门提供了大量微电子器件的辐射效应实验数据,在保证航天任务的顺利完成中发挥了重要作用。该装置是我国目前开展辐射效应研究的重要实验平台,为我国抗辐射加固事业的快速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一路向前,使命光荣
  从2000年至今,郭刚负责航天器件单粒子效应模拟实验技术研究已经18年的时间了,他说,虽然自己一直在核物理所从事科研工作,但對于辐射效应研究,算半路出家。创业初期真是摸着石头过河。在这个过程中经历了各种困难,也体会了各种成功的喜悦。研究团队从“十五”期间没项目、没经费,到“十一五”期间获得国防基础重点项目、国防预研子专题支持,再到“十二五”期间获得国防科技进步二等奖,并成立原子能院重点实验室,当前“十三五”期间获得国家自然基金重大项目、国防预研专题支持,并牵头成立了“国防科技工业抗辐照应用技术创新中心”。
  “一路走来,每一步都踏实有力,每一个阶段都成果丰硕。在接下来的规划中还有很多的事情要做,希望把当前的辐照效应研究从航天领域逐渐延伸到近地空间、地面的关键设施,最终能广泛为核工业、生物医学事业等作贡献。”回顾和展望中,郭刚的眼里闪着光,能感受到科研本身给他带来的快乐。
  2002年,郭刚作为访问学者在日本原子能机构从事重离子微束单离子效应机制的研究。被问到国内外差距的看法,他犹豫了一下说道,“实事求是地说,当时的差距确实是全方位的。”问他有没有想留在国外,他坚定的说,“没有!当时国外虽然条件好,待遇高,但是感觉没有根,像一个局外人,反而加深了心里的紧迫感。想着通过自己的努力,尽量缩小自己所在研究领域与国外相比。”这些年,他的确实现了心中的承诺,他骄傲的说道:“现在与国外比起来,差距已经缩小很多了,而且现在主要是在规模和体量上的差距,在质量和精度上我们某些方面已经可以与国外比肩,甚至有些领域我们还出现了领跑!”
  攻坚克难,探索追寻
  科研从来都是一项枯燥又费时的工作。在进行重离子微束研究时,郭刚经常为了半天的实验,连续加班2个多月。24小时实验装置不能离人,常常辛苦了好长时间,实验数据结果不理想又得推倒重来。现在,我国对电子元器件的测试需求非常大,一年大概有10,000多小时的需求量,但现在我国相关装置只能提供1,500小时左右的测试时间。时间紧,任务重,加班是家常便饭的事情,失败也是平常不过的体验,只有不断的吸取经验,调整方案,精确数据,才能从上百次的实验中换来一次成功的喜悦。
  当问他从大学毕业就一直保持在科研一线的工作,没有想过要改变,他摇摇头说, “没有,反而这项工作做的越久,越发自内心的喜爱,不要把工作当成工作,把它当成事业去做,就能克服各种困难,也有不断前行的动力。”
  现在郭刚的重心除了科研以外,他还把更多的精力放在了育人上,科研必须后继有人。现在的研究团队非常年轻,35岁以下的比例超过了四分之三。年轻有年轻的优势,团队充满了活力,但也有不少的担忧。现在的年轻人选择多,想法多,面对的实际问题也多,如何留出优秀的科研人才也是郭刚一直在思考的问题,他说,最重要的就是没有私心,要尽可能的帮助年轻的科研人员迅速成长,给他们机会和展示的平台,也要多争取科研项目,尽其所能的提高员工的收入。我们既要坚持核工业“四个一切”的精神,也要尽可能的让我们干事创业的员工有获得感。提到他,他的学生纷纷对他竖起大拇指, “郭老师是一个特别严谨的人,在科研上对我们要求特别严格,但郭老师又是一个特别有耐心的人,遇到问题都给我们详细的解答。”
  站在新的时代,郭刚对未来充满了期许,期待着辐射效应研究能不断拓宽深度和广度,可以为核工业、生物医学等领域提供更多的支持,期待着科技创新中心能为前沿科学多出原创成果,解决关键问题,期待着更多的科研成果转化和军民融合的实现,期待着能早日建成国家实验室,承担更多的国家重大科研项目。他说,你可能没有察觉,但每个个体,每件事物其实每时每刻都置身于辐射环境中,辐射的研究不断深入,将会对宇宙、对世界、对国家,对每个普通个体都会带来影响。
  新的时代,新的期许,新的奋斗,郭刚正用他孜孜不倦的探索和精益求精的科学态度,用实际行动不断诠释着“以身许国、敢为人先、严谨求实、”的四〇一精神,带领着他年轻的研究团队不断追寻着我国辐射效应研究领域的希望之花!
其他文献
随着我国物质文明建设工作的持续推进,食品安全问题已经成为民众关心的基本问题。本文研究食品微生物检验技术现状及发展趋势,具体探讨中,先对食品微生物检验进行简要说明,并
王震,这位“80”后航门女将,十年磨剑,筑梦航空,在航空试飞领域展示着她傲人的技术风采。  “我从2005年8月进入目标特性专业,这么多年一直没变。我是计算机专业出身,就想把学校的知识都用在工作中,踏实干呗”,王震淡淡地说。  所有的试飞新人入院都要先跟着师傅一起干,王震也和大家一样,帮着老师傅校对技术报告、试飞报告、海量数据处理和分析。枯燥的日子里,她在字里行间学习着老师们的经验,不断添加自己的
央企楷模颁奖辞  一群航天科工人,一腔报国强军情,一部创新创业史。不图名利,惟精惟诚,铸就国之利器,傲视长空海疆。你们“吐丝织网”,让人民立于身后,只为胜利捷报回响万里长空。  你们是长缨锐旅,你们是胜利之师!  有这样一群倾尽心血,为导弹设计控制中枢“大脑”的英雄团队,他们承担着我国空天防御导弹控制系统设计与试验任务。为了让导弹更加“聪明敏捷,他们百折不挠,集智攻关,突破和掌握了多项国际尖端制导
只要国外没有做的的和做不成的,我都要想办法把它做出来。因为火炸药研究已融入了我的生命之中。  黑火药是现代火炸药的始祖,也是我国古代四大发明之一。然而近代以来,中国的火炸药技术却远远落后于西方大国。  和人们熟知的探月工程、载人航天等高科技行业相比,火炸药领域显得有些“默默无闻”。不少年轻学子也因该专业基础、枯燥又危险而对它避而远之。可自从19岁带着“强国先强军”的信念跨入“哈军工”开始,王泽山就
东北工业集团党委按照“把方向、管大局、保落实”的职责定位,以加强党的全面领导为保证,抓学教筑根魂、抓基层强基础、抓深化增活力、抓融合促发展、抓纪律严保证,将党建活力转化为发展活力,将党建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以高质量党建引领企业高质量发展,保持了持续稳定、规模效益型发展。  经营发展重创新,不忘嘱托“积厚度”  牢记嘱托,开展总书记视察企业三周年纪念活动。组织全体中层以上领导人员开展“主动找差距、奋
晴空如碧,一只雄鹰振翼而上。  黑色机轮滑入跑道,银灰之翼冲上云霄。航空人激动地仰望天空,情不自禁地追随它的身影,那飞速抬升的,不仅是海军在公司修理的首架歼10飞机,更是航空工业长飞(以下简称“长飞”)迈进三代机维修市场的希望!千淘万漉虽辛苦,吹尽黄沙始到金。首架海军歼10飞机于2017年11月9日首飞成功、11月26日顺利归建部队。  顶层策划 系统实施  首架海军歼10飞机进厂大修,对长飞产品
素质教育要贯穿美术教学的全过程,美术教学要注重对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力求使学生成为一个全面发展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