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和构建生态校园的关系

来源 :文教资料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zcko2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要建设生态大学,就需要构建生态和谐的校园。学生拥有良好的心理素质无疑是建设生态校园的基础之一,只有当学生们有了优良的心态、良好的心理素质,才有利于和谐校园、生态校园的构建。本文首先分析了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对农林类院校构建生态校园的影响,指出了开展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必要性,并就如何做好生态大学的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提出了几点建议。
  关键词: 生态校园 大学生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是指具有正常的智力、积极的情绪、适度的情感、和谐的人际关系、良好的人格品质、坚强的意志和成熟的心理行为等。目前国内的一些研究表明,我国相当一部分在校大学生心理发展落后于生理的发育,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发生率远比一般人群高,且有上升趋势。
  一、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对构建生态校园的影响
  践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建设人民满意的生态大学,构建生态型校园,是多数农林类院校共同的建设目标。生态型校园的“生态”内涵,不仅要求校园环境要达到生态要求,低耗能、低排放,环境优美,有可持续的校园生态环境,而且需要从人文精神、制度文化等方面达到一种生态,包括人事关系、制度文化的和谐,也包括广大师生关系的和谐,这些在一定程度上都是建立在校园稳定、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基础之上。因此,要构建生态校园,做好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无疑是其中一项重要内容。只有广大在校学生拥有了优良的心态、良好的心理素质,才有利于和谐氛围的形成、生态校园的构建。
  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不仅影响学生自身的身心健康,而且关系到校园的稳定和发展。“非稳定状态”校园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大学生心理矛盾和社会矛盾集聚,在这一时期,校园秩序容易被打乱,学生心理容易失衡,心理满意度、快乐感降低。如果控制不力则易引发系列问题,如学生行为发生偏差,自伤、自杀甚至违法犯罪,从而影响校园的稳定、破坏校园的和谐。
  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是学生成才与学校构建生态校园的基础,学生心理健康问题是构建生态校园所必需高度关注和重视的问题。
  二、开展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对构建生态校园的必要性
  大学生是承载了社会、家长高期望值的群体,自我成才欲望强烈,但心理发展尚未成熟,适应能力较差,缺乏社会经验,学业、经济、人际交往、情感及就业压力等矛盾造成了他们的心理负担过重,在不同时期不同阶段表现为不同的心理问题。如:新生入学的适应性、人际关系和学习态度等问题;二、三年级学生自我发展、人际交往、学习等问题;四年级学生的就业去向、考研问题和情感等问题[1]。因此,要构建生态校园,培养身心健康的“生态人才”,必须有针对性地开展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在学生掌握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同时,帮助他们预防和克服不同阶段容易遇到的心理问题,促进他们形成生态、健康的心理素质,更好地融入到校园生态文化中。
  在高校扩招的形势下,竞争的激烈,人际关系的复杂,知识的不断更新,理想与现实的冲突……都给学生们造成了巨大的心理压力,也给他们的身心健康带来了一定的威胁。心理异常或有心理疾病的大学生,往往具有自卑感和孤独感,不能从集体中吸取力量,不可能有坚强的意志,往往一遇到困难便自暴自弃,而难以树立远大的理想。面对新形势下生态校园的构建,必须保持学生心理的健康,培养他们自立、自强、自律的良好心理素质,锻炼他们的社会交往能力,使他们敢于面对困难、挫折与挑战,为学业、事业成功奠定坚实的心理基础。从某种意义上讲,学生心理是否健康发展,制约着学校人才综合素质的培养,因而,要构建稳定、生态的校园,加强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势在必行。
  三、对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促进生态校园构建的几点建议
  (一)认清作用,把心理健康教育纳入学生必修课程。
  当前,不少高校把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仅仅局限在预防、减少少数学生心理障碍、心理疾病的发生,以及异常心理行为问题的矫正、治疗方面。这实际上是将心理健康教育与心理治疗,改善和提高心理健康水平与矫正、治疗心理异常混为一谈了。依照这种认识,必然把心理健康教育的对象局限于少数存在心理障碍的大学生身上,从而丧失了对多数学生的教育。
  开设心理健康教育相关课程是普及心理健康知识的重要途径,但多数高校只开设了一些公共选修课,许多学生接触不到心理健康知识,也认识不到心理咨询的作用、意义,以致于当产生心理问题时,不会主动进行甚至回避心理咨询。
  就学生个体而言,每个学生在成长过程中,都有一个认识自己、认识环境、调整自己、适应环境的过程。每一个大学生在校期间,都需要接受心理健康教育。心理健康教育应当无偏颇、无成见、无条件地面向全体学生,一切教育活动都要顾及全体学生。在此基础上,再针对学生的心理差异,采取面向全体、重视个别的行动策略。
  因此,我认为高校有必要开设一门以上有关心理健康教育的相关课程作为在校生的必修课程,着重引导学生形成健康的心理和学会心理疾病的预防。
  (二)重视管理,建立学生心理健康档案。
  心理健康档案建设是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环节与途径。学生心理健康档案可以记录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和个性特征,反映学生现有的心理面貌,能较全面地掌握学生的心理健康状态,有利于开展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和预防个别学生心理问题的产生。在学生入学后,学校应及时建立他们的心理健康档案。在内容设计上可以包括以下两大方面。
  一是可能影响学生心理发展的基本资料,可以设计登记表和参考学生学籍档案等方式进行搜集,应包括:(1)学生基本情况。包括:姓名、专业班级、性别、出生年月、民族、政治面貌、兴趣爱好、教育简历等。(2)家庭情况。包括:家庭成员构成,父母文化程度、职业和健康状况,家庭的经济状况,家庭氛围,家长的教育方式,家族疾病史等。(3)学生本人身体健康状况。包括:学生以前有无重大疾病、慢性病、传染病及现在的健康状况等。(4)既往心理健康状况。包括以前的心理健康状况、是否进行过心理咨询或治疗、有无创伤史等[2]。
  二是反映学生心理状况和特点的资料。这部分资料可以通过心理测试获得,在国内使用较多的有:症状自评量表(简称SCL-90)、卡特尔16种人格因素测验(简称16PF)、大学生人格问卷(简称UPI)、中国大学生心理健康相关评定量表等,可根据侧重点不同进行选择。
  通过心理健康档案建设可以反映出学生心理健康的一般状况,透视出学生心理状况的共性问题,为在全校范围有效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提供可靠的依据。还可以筛选出可能有心理问题的学生,为后继的心理咨询和危机干预提供依据,确保有较严重心理问题的学生得到及时的帮助和治疗,使部分问题消失在萌芽状态。学生心理健康档案一经建立,必须由专门人员进行科学管理,并确保心理健康档案得到合理地利用,同时做好保密工作。
  (三)壮大专业队伍,提高辅导员心理健康教育专业技能。
  随着学校的发展,高校学生数量日益增多,来自不同地域、家庭的大学生进入校园,心理健康教育的任务也随之增大。针对这个现状,当前高校的心理健康教育部门在一定程度上还满足不了在校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需求,仍然缺乏受过专门训练的专业队伍。高校应充分发挥学校心理健康教育部门的主导作用,通过对辅导员的专业培训,来壮大心理健康教育队伍,为构建生态校园提供保障。
  辅导员从事心理健康教育有其优越性:熟悉学生,工作热情高,责任心强,心理素质好。但也有不足,容易受思想政治教育观念的束缚,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角色与心理咨询员的角色会有冲突,影响心理咨询的质量,这就需对从事心理咨询工作的辅导员加强心理学知识和心理咨询技能的培训,不断提高他们的理论水平和实际操作技能及从事心理健康教育科学研究的能力,这样才能在知识、技能、时间、精力等方面保证心理健康教育的质量。
  (四)多种干预措施相结合,降低学生人际关系敏感度。
  良好的人际关系是实现有效沟通、增强社会适应能力、实现个人价值的重要前提。大学生群体中存在人际关系敏感问题,表现为社交回避及苦恼、害羞、社交焦虑等。人际关系不良是影响学生心理健康的主要因素之一,有研究显示,人际关系存在障碍的学生往往有更多的心理健康问题[3-4]。所以降低人际关系敏感水平,带来的不只是人际关系的改善,同时也会增进心理健康水平。只有学生人际关系和谐了,才有利于和谐、生态校园的构建。
  我认为,团体心理咨询、人际关系工作坊、心理健康知识专题讲座及个别心理咨询这四种方式对大学生人际关系敏感问题均有较好的干预效果。其中,人际关系工作坊与团体心理咨询干预效果更明显,这两种方式效果相对明显的原因可能是:(1)成员间增加了接触、交往和互动的机会。学生在团体中一起参加活动、讨论、角色扮演等,促进了成员间的相互交往。(2)在人际互动中体验到相互接纳、相互支持,改变了对人际交往的歪曲认知。(3)在活动中学会了倾听、相互关注、畅所欲言,增进了人与人之间的相互了解。
  各高校在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工作上一直在不断探索,从各种心理健康教育部门的成立,到二级学院心理辅导站的增设,都为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创造了较好的平台和条件。在农林类院校构建生态校园的背景下,认清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加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力度,是非常必要的。心理健康教育应当纳入高校人才培养的基础工程,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帮助他们健康发展,为生态大学的建设,创造稳定、和谐的校园环境。
  
  参考文献:
  [1]明俊.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探究[J].科教文汇,2007,(7):26-27.
  [2]隋丽丽,杨秀文.建立大学生心理健康档案的有效方法[J].兰台世界,2007,(8):25-26.
  [3]凌苏新,陈卫旗.广州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与教育对策[J].心理科学,2000,23(5):628-629.
  [4]姚利民.大学生人际交往能力的调查研究[J].吉林教育科学.高教研究,2000,(3):49-51.
其他文献
拓扑学是高师院校数学与应用数学专业所开设的一门专业必修课,随着教材内容的不断更新与完善,教学改革的推行与实施,对于高师院校拓扑学课程教学法的探索也势在必行。因此教学改
摘要:文章作者通过对中国传统绘画写意特征、格式塔完形理论及两者相互联系的探讨,对中国传统绘画的写意内涵进行了分析研究。  关键词:中国传统绘画 写意 格式塔心理学 完形内涵    一般说来,中国画对生活中实体形象进行提炼、概括时,运用的不是写实手法,而是试图通过形象的“意似”和“神韵”,揭示其本质特征,注重含蓄,强调寄寓性,简单说来就是——写意。因此在欣赏中国画时,往往是寓目之初,觉得形象比较稚朴
语文课程理念的一系列重要更新,热切呼唤着教师角色相应做出深刻的转换。这种转换是教师伴随着中国基础教育改革的实质性推进和现代语文课程的新成长而发生的,是教师面向教育未
摘 要: 在新形势下,构筑符合学分制要求的教务管理模式是高校管理科学化、规范化和现代化对于教学管理工作提出的新要求。本文分析了高校教务管理的现状,以及学分制下管理模式的主要特征,探讨了学分制条件下教务管理模式构建的内容和途径。  关键词: 高校教务管理 学分制 信息网络化    教务管理工作是高校教学管理工作的核心,起着承上启下、沟通内外的作用,教务管理的水平直接影响到教学秩序的稳定和教学质量的提
摘 要: 高校实行依法治理是贯彻中央依法治国方略,维护师生合法权益,提高办学质量和应对国际高等教育竞争的需要,但人治传统的影响,教育法制的不健全,高校管理人员法治意识的薄弱,管理缺乏透明性等因素制约了高校依法治理的实施。高校应推进民主政治建设,完善实体和程序制度,提升管理人员的法律素质,强化法制宣传,进一步改善高校的依法治理。  关键词: 依法治校 制约因素 改善途径    面对教育国际化发展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