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用好课堂生成性资源是促进课堂精彩的必须,它促使教学目标、教学资源、学习方法、教学效果的动态生成。教师只有在教学中善于把握机会,创造性地用好生成性资源,相机诱导,最终会彰显课堂教学的精彩。
一、教学目标的动态生成
学生的个体差异客观存在,使数学课堂呈现出丰富性、多变性和复杂性。学生在复杂多变的数学情境的交互作用过程中产生某种欲望与兴趣,这些生成的目标实际上是一个指向不同个体不同时期的动态目标。教师应及时捕捉这些生成性目标,并将这些作为教学进一步展开的契机。如我在学生已学习“除数是小数的除法”的基础上,进行了一节巩固练习课,出示三道算式让学生独立完成:366÷3.2、0224÷2.8、0.7÷0.6。一生提问:“第三小题除不尽,是不是题目出错?”另一个学生突然大叫起来:“这商后面有无数个6?”这时,大家议论更多了。我最后决定不再上练习课,而是将错就错,直接上“循环小数”。因为在三道题的对比中,学生已认识循环小数和它的特征,这比课本上安排一个算式引出循环小数更好。教学目标就这样在动态中生成,在探究中不断达成了。
二、教学资源的动态生成
数学教学资源包括静态的数学资源(如教材等)和动态的数学资源(如教师的教学机智、突发事件等)。为使数学课程从静态的知识型向动态的生命型转变,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对教材内容进行“二度加工”。整合乃至放弃教学预设,机智生成新的教学资源,使教学富有智慧。如教学二年级“解决问题”中的例题:操场上原来有22人在看木偶戏,跑走了6人,又来了13人,现在看戏的有多少人?课前我这样预设:通过学生演一演看戏的场景,让学生体会“又来了”用加法,“跑走了”用减法。我猜测学生会这样列式:(1)22 13=35(人),35-6=29(人);(2)22-6=16(人),16 13=29(人)。但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学生出现了另一种新的见解:13-6=7(人),22 7=29(人)。生1:“‘13-6’算‘又来的比跑走了多几个人’,所以看戏的人就会多7人,即22 7=29(人)。”生2:“如果又来的人数比跑走的人少,那该怎么办?这时用他的方法就不能解决了。”师:“真是个好问题。你能将两个条件交换一下,又变成一道新题目,真不简单!”生3:“可以做。13-6=7(人),说明跑走的比又来的多7人,就是指操场上多跑了7人,这时人数变少了,所以第二步用减法算,即22-7=15(人)。”生4:“如果题目中只告诉看戏后剩下的人数22人,那怎样求操场上原来的人数?”师:“你真会动脑筋,提出了这么一个有研究价值的问题。”……以上这些资源,都是在使用教材过程中不断挖掘、丰富的。只有有效地开发教学资源,并能智慧地处理,才能成就一节好课。
三、学习方法的动态生成
学习方法是学习者在建构自己的知识过程中动态生成的,这就要求教师在挖掘教材内涵和拓展文本外延中,使学生不断生成新问题,逐渐形成自己特有的学习方法。如教学“三角形三边关系”一课时,我出示一幅帆船图和制作帆船(三角形)两条边的长度为16米、12米,让学生猜测它的另一条边可能是多少,之后根据猜测的三种情况进行验证。但在巩固应用判断一些小棒能否围成三角形中,学生产生了一个新问题:“如果要判断它能否围成一个三角形,要把两边之和加起来三次,才能比较出与第三条边之间的关系,这样有点麻烦。有没有一种更简便、快捷的判断方法?”这时,我引导学生进行讨论,比较三道算式6 8>10、6 10>8、8 10>6中,哪一道算式一下子就能判断出它们是否能围成三角形。学生通过观察、分析,发现了最简便的方法,即两条较短边的和大于第三条长边时就可以围成三角形,从而使学生掌握解决这类问题的最佳方法。
四、教学效果的动态生成
当课堂要素都呈现动态生成的特征时,教学效果也必然随之走向动态生成。因此,学生在学习数学基本知识和技能的同时,应体验知识的形成过程。如教学“三角形的内角和”时,在学生验证三角形内角和是180°后,出示一道拓展题:四边形的内角和是多少度?生1:“因为长方形是特殊的四边形,它的内角和是900×4=360°,所以我猜测一般四边形的内角和也是360°。”师:“能从特殊四边形类推到一般四边形,得出所有四边形内角和是360°的猜想,真不错!那你能进一步说明为什么吗?”生2:“我把一个四边形分成两个三角形(画上一条对角线),每个三角形内角和都是180°,加起来和是360°。”生3:“老师,我认为他的方法是错的。如果在四边形里画两条对角线,就分成了四个三角形,一个三角形内角和是180°,4个三角形就是720°,这样与刚才的结论不就矛盾了吗?”我把问题直接抛给了学生。让他们小组讨论。学生在操作、分析、讨论中,把错误的结论转化为宝贵的课堂资源。
苏霍姆斯基曾经说过:“数学的技巧不在于能预见到课的所有细节,而在于根据当时的具体判断,巧妙在学生不知不觉中作出相应的变动。”因此,教师要巧妙地把握课堂上诸多的生成性要素,这样才能使课堂教学充满活力和彰显精彩。
一、教学目标的动态生成
学生的个体差异客观存在,使数学课堂呈现出丰富性、多变性和复杂性。学生在复杂多变的数学情境的交互作用过程中产生某种欲望与兴趣,这些生成的目标实际上是一个指向不同个体不同时期的动态目标。教师应及时捕捉这些生成性目标,并将这些作为教学进一步展开的契机。如我在学生已学习“除数是小数的除法”的基础上,进行了一节巩固练习课,出示三道算式让学生独立完成:366÷3.2、0224÷2.8、0.7÷0.6。一生提问:“第三小题除不尽,是不是题目出错?”另一个学生突然大叫起来:“这商后面有无数个6?”这时,大家议论更多了。我最后决定不再上练习课,而是将错就错,直接上“循环小数”。因为在三道题的对比中,学生已认识循环小数和它的特征,这比课本上安排一个算式引出循环小数更好。教学目标就这样在动态中生成,在探究中不断达成了。
二、教学资源的动态生成
数学教学资源包括静态的数学资源(如教材等)和动态的数学资源(如教师的教学机智、突发事件等)。为使数学课程从静态的知识型向动态的生命型转变,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对教材内容进行“二度加工”。整合乃至放弃教学预设,机智生成新的教学资源,使教学富有智慧。如教学二年级“解决问题”中的例题:操场上原来有22人在看木偶戏,跑走了6人,又来了13人,现在看戏的有多少人?课前我这样预设:通过学生演一演看戏的场景,让学生体会“又来了”用加法,“跑走了”用减法。我猜测学生会这样列式:(1)22 13=35(人),35-6=29(人);(2)22-6=16(人),16 13=29(人)。但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学生出现了另一种新的见解:13-6=7(人),22 7=29(人)。生1:“‘13-6’算‘又来的比跑走了多几个人’,所以看戏的人就会多7人,即22 7=29(人)。”生2:“如果又来的人数比跑走的人少,那该怎么办?这时用他的方法就不能解决了。”师:“真是个好问题。你能将两个条件交换一下,又变成一道新题目,真不简单!”生3:“可以做。13-6=7(人),说明跑走的比又来的多7人,就是指操场上多跑了7人,这时人数变少了,所以第二步用减法算,即22-7=15(人)。”生4:“如果题目中只告诉看戏后剩下的人数22人,那怎样求操场上原来的人数?”师:“你真会动脑筋,提出了这么一个有研究价值的问题。”……以上这些资源,都是在使用教材过程中不断挖掘、丰富的。只有有效地开发教学资源,并能智慧地处理,才能成就一节好课。
三、学习方法的动态生成
学习方法是学习者在建构自己的知识过程中动态生成的,这就要求教师在挖掘教材内涵和拓展文本外延中,使学生不断生成新问题,逐渐形成自己特有的学习方法。如教学“三角形三边关系”一课时,我出示一幅帆船图和制作帆船(三角形)两条边的长度为16米、12米,让学生猜测它的另一条边可能是多少,之后根据猜测的三种情况进行验证。但在巩固应用判断一些小棒能否围成三角形中,学生产生了一个新问题:“如果要判断它能否围成一个三角形,要把两边之和加起来三次,才能比较出与第三条边之间的关系,这样有点麻烦。有没有一种更简便、快捷的判断方法?”这时,我引导学生进行讨论,比较三道算式6 8>10、6 10>8、8 10>6中,哪一道算式一下子就能判断出它们是否能围成三角形。学生通过观察、分析,发现了最简便的方法,即两条较短边的和大于第三条长边时就可以围成三角形,从而使学生掌握解决这类问题的最佳方法。
四、教学效果的动态生成
当课堂要素都呈现动态生成的特征时,教学效果也必然随之走向动态生成。因此,学生在学习数学基本知识和技能的同时,应体验知识的形成过程。如教学“三角形的内角和”时,在学生验证三角形内角和是180°后,出示一道拓展题:四边形的内角和是多少度?生1:“因为长方形是特殊的四边形,它的内角和是900×4=360°,所以我猜测一般四边形的内角和也是360°。”师:“能从特殊四边形类推到一般四边形,得出所有四边形内角和是360°的猜想,真不错!那你能进一步说明为什么吗?”生2:“我把一个四边形分成两个三角形(画上一条对角线),每个三角形内角和都是180°,加起来和是360°。”生3:“老师,我认为他的方法是错的。如果在四边形里画两条对角线,就分成了四个三角形,一个三角形内角和是180°,4个三角形就是720°,这样与刚才的结论不就矛盾了吗?”我把问题直接抛给了学生。让他们小组讨论。学生在操作、分析、讨论中,把错误的结论转化为宝贵的课堂资源。
苏霍姆斯基曾经说过:“数学的技巧不在于能预见到课的所有细节,而在于根据当时的具体判断,巧妙在学生不知不觉中作出相应的变动。”因此,教师要巧妙地把握课堂上诸多的生成性要素,这样才能使课堂教学充满活力和彰显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