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背景介绍一般包括创作背景、时代背景和作者生平。在古诗教学中,适当的进行背景介绍,对帮助学生理解诗歌内容,领会诗歌所蕴涵的思想感情,培养学生对诗歌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对诗歌的鉴赏能力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首先,有些古诗涉及到一定的史实,反映了作者在特定环境中的情感,因此如果不了解作者的创作背景,学生就很难理解诗歌内容和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杜甫43岁的时候,爆发了安史之乱。杜甫和人民一起流浪,饱受战乱之苦,写下了许多反映当时社会现实的诗篇,这些诗中既描写了战争带给人民的痛苦,又表达出作者对劳动人民的同情。就在唐肃宗上元二年,杜甫辗转到达了四川成都,他求亲告友,费尽周折,好不容易在成都浣花溪畔盖起了一座茅屋,暂时结束了辗转飘零的动荡生活,总算有了一个栖身之所,但是,八月的一阵秋风掀走了他屋顶上的茅草,大雨淋漓而至,诗人不得安宁。杜甫长夜难眠,感慨万千,他推己及人,心忧天下,在这样的背景下,他写下了千古传颂的不朽之作——《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由于古今语言的差异,生活环境的变迁所形成的诗人与学生感情之间的距离,以及古诗抽象、精炼、含蓄的特点,造成了学生理解诗歌的困难。因此,在教学这首古诗时,如果在进入诗歌之前能让学生了解作者及其写作背景,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自然就会水到渠成。同时,诗歌末尾“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所蕴涵的杜甫这种在困难时刻,由自己的不幸联想他人,渴望得到“广厦千万间”,只要能让普天下贫寒的人们都得到庇护,即便“吾庐独破”,让我受冻甚至冻死也心甘情愿的崇高理想和博大胸襟,对学生的感染也就自然而然了。
其次,诗歌所表现的思想内容,常常与作者际遇以及创作的时代背景有着密切关系。任何一首诗,作者要表达的意思都不是无病呻吟,也不是凭空而来,都是有感而发。因此必须了解作者生平和创作的时代背景,才能真正领会作品的思想内容及社会意义。
陆游是中国南宋诗人。他生活在一个战乱和动荡的年代。少年时代的陆游随着家人逃难,饱尝流离失所的痛苦。他从小受到父亲强烈爱国思想的熏陶,很早就养成了忧国忧民、渴望国家重建的品格。为了实现自己报效祖国的理想,他特别注意学习兵书。20岁时,他就在一首诗中写下了“上马击狂胡,下马草军书”的诗句,希望自己有一天能亲临战场、杀敌报国。然而直到四十多岁时,他才有机会在军中做一名军官,实现自己多年的愿望。在不到一年的军旅生活中,他身着戎装,来往于前线各地,抗敌将士的艰苦生活和爱国热情,极大地开拓了他的诗歌境界,豪迈而悲壮也成为他一生诗歌创作的基调。陆游一生创作诗歌9300余首。这些诗中大多数都是与抗击侵略者有关的。或者描写火热的军中生活,或者寄托自己对祖国前途命运的深切忧虑和自己空抱一腔报国热情的愁闷心情,他的诗歌始终贯注着炽烈的爱国热情。
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
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
这首《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是绍熙三年(1192)十一月陆游退居家乡山阴时所作,时年六十八岁。当时,金人南侵,宋朝丢失了大半壁江山,诗人由于主张对金作战而被罢官回乡,僵卧孤村,想到自己坎坷的人生,失意之思,病体之痛,家国之愁,这些似乎都已穿越岁月时空,飘飘悠悠,在身边蔓延。然而,诗人并没有沉浸在悲愁中。“僵卧孤村不自哀”,这“不自哀”三个字,便把个人得失,一己恩怨,小我之痛,暂且放在了一边。是啊,在山河破碎,家国沦落,半壁江山尽陷金人的铁蹄之下面前,个人的得失又算得了什么呢?接着一句“尚思为国戍轮台,”一扫低落的情绪,磅礴之气,报国豪情便跃然纸上。“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诗人在荒凉孤村的夜晚,听北风萧萧,淫雨洒落,铁马冰河只能在梦中相见,空有一腔抱负而不能施展,家愁国恨何时休!整首诗,作者的满腹愁绪就这样通过大气的笔触一一展现,现实的理想就这样借助厮杀的梦境去实现,就连自身的病痛,大自然的凄风苦雨,也在老而不衰的爱国激情中,在铁马冰河的梦想中,变轻变淡,最终成为一种似有若无的陪衬,使得整首诗洋溢着一种豪迈悲壮的风格,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这种壮怀激烈的悲壮豪情,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永远给人以激励,并以其永恒的魅力永远影响着后人。
再者,在诗歌教学中,如果我们习惯了对背景介绍的重视,学生就会从平时的背景介绍中,了解到所有的古诗作者他们的经历几乎无一平凡。在他们的背后,有着很多鲜为人知的故事,尽管他们的经历、他们的故事或喜或悲,但是可以肯定的是,由于这些故事都很精彩,因此都是中学生们所感兴趣的。比如苏东坡与苏小妹兄妹俩之间的故事、陶渊明与酒的故事、柳宗元一再被贬的故事等等,这些都是学生所喜闻乐见的。学生能从一首古诗的学习当中了解到诗作者身后这些精彩的故事,那么他们对古诗的学习兴趣自然就会提高了。
然而,我们在以往的古诗教学中,由于受应试教育的影响,教师往往只介绍作者的字、号以及所处的时代,便开始讲授诗歌内容,这样虽然节省了时间,但是欲速则不达,学生在理解上很吃力,背诵要花去大量时间,而且在默写时还经常会出现错别字。其实作者简介并不等同于背景介绍。任何一部文学作品,都包含了作者主观审美感受,诗歌更是主体意识的河流,或抒情,或说理,都是有感而发,正如白居易所说:“文章合为时而著,诗歌合为事而作”,每一首诗,都有它产生的社会根源和性格根源,因此,必须对作者所处的社会环境及其个人遭遇作适当的介绍,从中获悉作者的性情特点及写作特色,这样对于诗歌的理解不仅更加全面而具体,而且对情感的把握也会拿捏得更准,同时也为诗歌的吟诵和理解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因此,背景介绍在古诗教学中是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
首先,有些古诗涉及到一定的史实,反映了作者在特定环境中的情感,因此如果不了解作者的创作背景,学生就很难理解诗歌内容和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杜甫43岁的时候,爆发了安史之乱。杜甫和人民一起流浪,饱受战乱之苦,写下了许多反映当时社会现实的诗篇,这些诗中既描写了战争带给人民的痛苦,又表达出作者对劳动人民的同情。就在唐肃宗上元二年,杜甫辗转到达了四川成都,他求亲告友,费尽周折,好不容易在成都浣花溪畔盖起了一座茅屋,暂时结束了辗转飘零的动荡生活,总算有了一个栖身之所,但是,八月的一阵秋风掀走了他屋顶上的茅草,大雨淋漓而至,诗人不得安宁。杜甫长夜难眠,感慨万千,他推己及人,心忧天下,在这样的背景下,他写下了千古传颂的不朽之作——《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由于古今语言的差异,生活环境的变迁所形成的诗人与学生感情之间的距离,以及古诗抽象、精炼、含蓄的特点,造成了学生理解诗歌的困难。因此,在教学这首古诗时,如果在进入诗歌之前能让学生了解作者及其写作背景,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自然就会水到渠成。同时,诗歌末尾“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所蕴涵的杜甫这种在困难时刻,由自己的不幸联想他人,渴望得到“广厦千万间”,只要能让普天下贫寒的人们都得到庇护,即便“吾庐独破”,让我受冻甚至冻死也心甘情愿的崇高理想和博大胸襟,对学生的感染也就自然而然了。
其次,诗歌所表现的思想内容,常常与作者际遇以及创作的时代背景有着密切关系。任何一首诗,作者要表达的意思都不是无病呻吟,也不是凭空而来,都是有感而发。因此必须了解作者生平和创作的时代背景,才能真正领会作品的思想内容及社会意义。
陆游是中国南宋诗人。他生活在一个战乱和动荡的年代。少年时代的陆游随着家人逃难,饱尝流离失所的痛苦。他从小受到父亲强烈爱国思想的熏陶,很早就养成了忧国忧民、渴望国家重建的品格。为了实现自己报效祖国的理想,他特别注意学习兵书。20岁时,他就在一首诗中写下了“上马击狂胡,下马草军书”的诗句,希望自己有一天能亲临战场、杀敌报国。然而直到四十多岁时,他才有机会在军中做一名军官,实现自己多年的愿望。在不到一年的军旅生活中,他身着戎装,来往于前线各地,抗敌将士的艰苦生活和爱国热情,极大地开拓了他的诗歌境界,豪迈而悲壮也成为他一生诗歌创作的基调。陆游一生创作诗歌9300余首。这些诗中大多数都是与抗击侵略者有关的。或者描写火热的军中生活,或者寄托自己对祖国前途命运的深切忧虑和自己空抱一腔报国热情的愁闷心情,他的诗歌始终贯注着炽烈的爱国热情。
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
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
这首《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是绍熙三年(1192)十一月陆游退居家乡山阴时所作,时年六十八岁。当时,金人南侵,宋朝丢失了大半壁江山,诗人由于主张对金作战而被罢官回乡,僵卧孤村,想到自己坎坷的人生,失意之思,病体之痛,家国之愁,这些似乎都已穿越岁月时空,飘飘悠悠,在身边蔓延。然而,诗人并没有沉浸在悲愁中。“僵卧孤村不自哀”,这“不自哀”三个字,便把个人得失,一己恩怨,小我之痛,暂且放在了一边。是啊,在山河破碎,家国沦落,半壁江山尽陷金人的铁蹄之下面前,个人的得失又算得了什么呢?接着一句“尚思为国戍轮台,”一扫低落的情绪,磅礴之气,报国豪情便跃然纸上。“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诗人在荒凉孤村的夜晚,听北风萧萧,淫雨洒落,铁马冰河只能在梦中相见,空有一腔抱负而不能施展,家愁国恨何时休!整首诗,作者的满腹愁绪就这样通过大气的笔触一一展现,现实的理想就这样借助厮杀的梦境去实现,就连自身的病痛,大自然的凄风苦雨,也在老而不衰的爱国激情中,在铁马冰河的梦想中,变轻变淡,最终成为一种似有若无的陪衬,使得整首诗洋溢着一种豪迈悲壮的风格,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这种壮怀激烈的悲壮豪情,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永远给人以激励,并以其永恒的魅力永远影响着后人。
再者,在诗歌教学中,如果我们习惯了对背景介绍的重视,学生就会从平时的背景介绍中,了解到所有的古诗作者他们的经历几乎无一平凡。在他们的背后,有着很多鲜为人知的故事,尽管他们的经历、他们的故事或喜或悲,但是可以肯定的是,由于这些故事都很精彩,因此都是中学生们所感兴趣的。比如苏东坡与苏小妹兄妹俩之间的故事、陶渊明与酒的故事、柳宗元一再被贬的故事等等,这些都是学生所喜闻乐见的。学生能从一首古诗的学习当中了解到诗作者身后这些精彩的故事,那么他们对古诗的学习兴趣自然就会提高了。
然而,我们在以往的古诗教学中,由于受应试教育的影响,教师往往只介绍作者的字、号以及所处的时代,便开始讲授诗歌内容,这样虽然节省了时间,但是欲速则不达,学生在理解上很吃力,背诵要花去大量时间,而且在默写时还经常会出现错别字。其实作者简介并不等同于背景介绍。任何一部文学作品,都包含了作者主观审美感受,诗歌更是主体意识的河流,或抒情,或说理,都是有感而发,正如白居易所说:“文章合为时而著,诗歌合为事而作”,每一首诗,都有它产生的社会根源和性格根源,因此,必须对作者所处的社会环境及其个人遭遇作适当的介绍,从中获悉作者的性情特点及写作特色,这样对于诗歌的理解不仅更加全面而具体,而且对情感的把握也会拿捏得更准,同时也为诗歌的吟诵和理解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因此,背景介绍在古诗教学中是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