聪明过头是愚蠢

来源 :商周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xzapricot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公款宴请转入地下,這是某些地方某些人员对付中央八条规定的“聪明”之举。媒体最近报道,某省国企老总借宴请同学之名,同时邀请了几名省市官员。宴请的地点放置企业的食堂里。美其名曰是“职工餐”,但龙虾、刺参等高档名菜应有尽有。实际這场宴请与高档酒店并无差别。更让客人感到放心的是,纪委等部门不会到企业内部抽查铺张浪费问题,而在高档酒店就完全凭运气了。
  上有政策下有对策,這些年历来几乎都是如此,上面出台个新政策新规定,合我意则拥护照办,不合我意则消极对抗。不明火执仗,却专找缝隙钻。规定四菜一汤,好,就四个菜:海参、鲍鱼、龙虾、鹅肝,一汤:鱼翅或燕窝汤。花得比七大碟子八大碗还要多。這次中央的决心很大,有人期望一阵风过去,但半年有余了,上面抓得越来越严。似乎没有“刮风”的意思。于是有人便另辟蹊径。职工食堂里辟出单间,装修的豪华程度不比外面酒店逊色。厨师从大酒店里聘请,材料进最高档的。有人觉得這还不保险,干脆租用私人住宅,然后改为“会所”。地点隐蔽了,吃喝上再上保险。喝高档酒先把商标撕毁,茅台酒倒进瓶里冒充山泉水,即便有外人无意发现也不怕。现在,在外面的酒店宾馆大吃大喝的人确实少了。高档酒店宾馆效益大幅下滑,但对有些人来说,依旧没断着吃喝。而且越吃越觉得聪明无比。
  应该看到,中央的八条规定下达后,得到绝大多数的干部欢迎拥护。這些年来吃喝风不仅滋长了腐败,而且也摧残了一些干部的身体。许多人因为无节制地吃喝,或者是被动地吃喝,弄出一身毛病。个别人甚至为此“献身”。干部本人特别是家属,都希望改变這种可怕的“慢性自杀”状况。中央的规定,恰合大多数人的心意。
  然而,正如有人所说,盛宴招待是国人的习惯,也是這些年来约定俗成的一种礼遇。吃不吃喝不喝,吃得好坏,喝得是否满足,成了衡量热情与诚意的一种标志。无论是下级接待上级,同行招待同行,还是兄弟单位部门相交往来,吃喝档次是重要的分水岭。满意与不满意,看的是招待如何。“喝恣了”,比任何评价都高。如果“没喝恣”,那便是赔了夫人又折兵。许多单位迎接上级检查,功夫不是下在如何把工作做好,而是煞费苦心去研究接待。接待的分量超过工作。干得好不如吃得好喝得好。不是戏言。所以,這次中央虽然下达了文件,但对有些人来说“惯性”的动作一下子很难改变过来。堂而皇之不敢了,就来隐秘的。
  当然一个巴掌拍不响。私设盛宴的人固然糊涂,那些馋嘴去吃的人,更不明智。“迎风上”,這种做法本身就有“对抗”的意思,再像做贼一样去滑溜嘴皮子,能获何益?显得自己勇敢,还是在显示自己地位特殊:如此情境下还有人来请,地球离开自己真就不转了。有人说,国人现在交流的平台就是酒局。没了,受不了。借企业宴请捎带着请政府官员,实际上就是在变相恢复這种所谓的平台。其目的再明确不过:不能失去吃喝這块被有些人深深眷恋的阵地。
  实际上中央从没规定不能吃喝,不能招待。正常合理的接待不可能没有,但绝不是有事无事就撮一顿,自己人请自己人,相互请,轮流请,反复请。动辄成千上万的花费,不心痛,不在乎。泱泱大国再大再富有,也架不住海吃,乱吃。况且我们现在的国情,并不富足,需要用钱的地方很多。
  贯彻中央规定,不能抱有侥幸心理,更不能自作聪明。那种见了红灯绕着走的老观念,也应该更新一下了。时代进步了,原来行得通的一些做法,不一定灵了。执意坚持,换来的只能是咎由自取。
其他文献
期刊
养老问题是2016年两会最热民生话题之一,人口与经济是密不可分的,人口老龄化问题的突出必然会对经济产生深远的影响.河南省作为全国常住人口第三大省,人口老龄化进程逐步加快
商贸物流蓬勃兴起作为国内最大的现代化医药配送中心,上海医药物流中心是上海医药股份有限公司为适应现代物流需要、提高物流效率而兴建的现代物流中心,耗资1.7亿元,占地近80
空气中弥漫着芬芳,漾起柔柔的清漪。我晶莹的泪,潸然落下,打湿了日记本扉页上稚嫩的字迹——“我们一起携手并肩”。啊,那些年,种种景象浮现在眼前……纤长的手指微微颤抖着
在新搭的戏台子前,我不小心踩到了一个人的脚,抬起头,刚想说“对不起”,却突然觉得眼前这个与我年龄相仿的长发女孩儿有点眼熟.rn竟然是她?rn尘封的儿时记忆,不禁再一次出现
期刊
酒不仅能载情,也能治病.《中国古代医典》云:“酒通血脉,御寒气,行药势.治风寒痹痛,筋脉挛急,胸痹,心腹冷痛.”自制药酒,在我国已盛行了数千年.菊花酒、屠苏酒、人参酒、蛇酒
[案情简介]rn2005年1月份,江苏省某建筑公司(以下简称某建筑公司)承建了浙江某工程,该工程是由某建筑公司的项目经理李某全权负责管理,李某对于该项目自负盈亏,并给某建筑公
汽车出口首遭置疑rn去年的中国“陆风车事件”,被欧洲舆论界炒得沸沸扬扬,甚至有媒体给陆风车戴上“敢死车”的帽子,大有“置之死地而后快”之势.10月21日,一些欧洲议会的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