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人的精神生活得到了明显的改善,人们的精神生活日益丰富,精神境界有较大提高,但同时也存在着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我国人的精神生活问题的产生有着多方面的原因,从思想层面上看是受西方消费主义思潮的影响,从现实层面上看是受科技、全球化、社会转型三者的负面效应以及市场经济自身的弱点影响所产生。
关键词: 改革开放; 精神生活; 成因
中图分类号: D6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9973(2010)02-0081-04
The Issue of People’s Spiritual Life and Causes since
the Reform and Opening up
CHEN Chun-lian
(Beijing College of Politics and Law, Beijing 100024, China)
Abstract: People’s spiritual life has got great improvement since the reform and opening up in our country. It is getting more and more rich and the spiritual realm of people has been enhanced greatly,but at the same time there are still some problems that can not be ignored. From the view of ideas, the spiritual life’s problems in our country are caused by western consumerism . From the view of reality, they are caused by technology, globalization, social transformation, as well as the negative effects of the weakness of the market economy itself.
Key words: reform and opening up; spiritual life; cause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人民的精神生活水平有了较大提高,精神生活质量有了较大改善,精神生活总的发展趋势是好的,是健康、向上的,但也存在着不少问题。比如,农村居民与城市弱势群体的精神文化生活依然相当贫乏,城乡居民的精神文化生活水平仍然存在较大差距,生产力的发展还不能充分满足人民群众多方面多层次文化精神需求的矛盾依然相当突出。同时,由于社会生活的急剧变化,工作和生活节奏的明显加快,竞争的日趋激烈,也导致人们生活和工作压力增大,各种心理障碍和精神疾病大幅度增加。对此,科技部、文化部曾设立关于“公众精神文化生活”的研究课题:“发展我国城市社区科普工作与提高公众文化精神生活质量的对策研究”和“闲暇时间:我国公众精神文化生活现状的调查与研究”。研究发现,整个国家的进步和人民生活质量的提高是不容置疑的事实,但公众精神文化生活现状存在的问题同样不容忽视。了解和认识这些问题,同时分析和探讨它们产生的原因,对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健康精神生活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改革开放以来人的精神生活问题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人的精神生活存在着不少的问题,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精神文化生活呈现单一化、庸俗化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文化运作呈现商品化,形式呈现快餐化,内容呈现肤浅化。仅就电视这个大众传媒而言,调查显示,除新闻频道(主要指中央电视台和各省级电视台)播放的节目能够体现主旋律以外,其他电视频道的节目,特别是地方台的一些频道充斥着低俗、庸俗的内容,甚至恶俗的(色情、凶杀、低级趣味)文化还在很大程度上占领着人的精神文化生活的空间。[1]61
(二)低收入人群精神文化生活水平不高 经济收入低的人群,一部分由于整日忙于生计,闲暇时间很少,无暇顾及精神文化生活;另一部分闲暇时间虽然很多,但由于自己的收入只能满足基本的物质生活必需,没有条件和能力享受更多的精神文化生活。
(三)老年人精神文化生活比较贫乏
据媒体报道,一些地方老年人的精神文化生活呈现以下几个特点:一是看电视的时间所占比例最高;二是精神文化生活的内容平庸化、行为被动化;三是报刊杂志、文学作品、影视舞蹈、戏曲等文化艺术形式远离老年人,使老年人的精神食粮匮乏。而且老年人的心理障碍和精神疾患也相当普遍。老年人寿命虽普遍延长了,但生活质量并不高。孤独情绪使许多老年人精神紊乱、丧失判断力、暴躁易怒。据调查显示,60岁以上人口中度和重度痴呆患病率为1.28%,80岁以上人口患病率高达10%。[2]
(四)精神文化消费出现畸形化倾向
主要表现为:(1)精神文化消费的比重太轻,人们对精神文化消费的重视程度不够。一些人重物质消费,轻精神文化消费,一些家庭花重金购买高档家具、豪华别墅,但对购买图书、订阅报刊这些智力性和发展性的精神文化消费投入甚少;(2)精神文化消费结构出现重娱乐性、消遣性消费,轻发展性、智能性消费的现象。一些地方对发展性、智能性精神文化消费的场所与设施投入太少,发展缓慢。一些人的精神文化消费层次、格调低,大搞“白色消费”、“灰色消费”,如不惜耗巨资修造坟墓,有的不仅修祖坟,还为自己选坟地,有的送葬像大规模游行,动用上百辆汽车、摩托车,甚至用金银首饰等为死者作殉葬品。
(五)信仰危机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确立、计划经济体制的信仰根基的变化以及作为国家主导信仰内容的一度弱化,一些人丧失了其赖以生存的精神支柱。表现在人们的精神生活上,则是出现了一定的信仰危机。比如,一些人表现出对“权”、“钱”的极度崇拜;一些人“淡化政治”、“躲避崇高”、“淡化共产主义信仰”等等。信仰危机给人们带来的是精神的痛苦、意义的失落、价值的迷茫、灵魂的虚无,它使人生活在无根感、疏离感、漂泊感之中。
(六)在价值观方面,某种程度上出现了“价值多元”、“价值真空”和“价值错位”的现象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加快,西方文化价值观日益渗入并得到广泛传播,使我国的传统文化价值观念受到前所未有的冲击。西方文化中重分析思维、重竞争、求效率、尊重个体、价值观求变等,强烈地冲击着中国传统文化中重整体、重和谐、以集体利益为重、重义轻利、价值观求稳的传统。在中国传统文化与西方文化的交融与碰撞、推进现代文化发展的过程中,一些人往往感到无所适从,难以依据自己已有的认知经验,合理而准确地选择和认同某一社会价值观念,在思想上认识上出现了价值真空、价值多元、价值错位等现象,从而产生了程度不同的心理困扰和精神痛苦。
(七)患有心理疾病的人数持续上升
改革是一场广泛而深刻的革命,它不仅涉及到旧体制中不适合生产力和经济基础发展的某些环节和方面,而且触及到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以及社会生活和个人生活的方方面面,社会的变革要求人的生存方式、生活方式、行为方式以及人格等也要发生相应的转变。由于不适应、不习惯社会变革所带来的生存环境的变化,对剧烈动荡且陌生的社会现实感到捉摸不定,在新的现实环境面前感到无所适从,人们的生存焦虑感加剧,不少人出现了心理失调,患有心理疾病。“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以来,我国进行的一系列社会心理状况以及精神疾病流行病学调查结果都显示,人们的心理困扰不断加剧、心理健康水平日益恶化。”[3]“据国家教委对全国12.6万大学生的抽样调查表明,大学生因心理压力而患心理疾病的比率高达20.23%。而国家经济体制改革委员会在1996年的调查报告中显示,有68.5%的居民觉得生活有压力。总体上看,人们较普遍地患有不同程度的心理疾病。”[1]107,108 2007年,国务院下发《关于进一步加强精神卫生工作指导意见的通知》,指出:“目前,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期,各种社会矛盾增多,竞争压力加大,人口和家庭结构变化明显,严重精神疾病患病率呈上升趋势……精神卫生已成为重大的公共卫生问题和突出的社会问题。” 据北京市自杀心理危机研究与干预中心公布的数据显示:在中国,每年有28.7万人死于自杀,有200万人自杀未遂。平均每两分钟就有1人死于自杀,2人自杀未遂。据推算,我国目前有数千万人承受着各种心理疾病的困扰,到2020年,我国心理和精神疾病负担将上升到疾病总负担的1/4。
二、我国人的精神生活问题产生的原因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人的精神生活存在的种种问题既有消费主义思潮的影响,又有现实层面的原因。
(一)消费主义思潮的影响
随着资本主义启蒙思想的发展,特别是世界工业化进程的加快推进和科学技术的日新月异,消费主义思潮逐步大行其道,在西方产生了很大影响。这一思潮的主要特点就是,只重视物质财富的增加和物质生活的提高,只重视物质生活的享受和感性欲望的满足,而忽视、排斥甚至否定人的精神生活的作用和价值,宣扬“人活着就是为了吃、喝、玩、乐”的腐朽、消极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在这种人生观、价值观的引导下,享乐主义、拜金主义就成为必然。曾风靡整个西方的现代化学成因论就宣称:“如果一个人想要得到快乐幸福,他需要做的一切只不过是使身体的感官愉快而已。”[4]154这种哲学成为享乐主义的理论基础,也成为风靡西方世界的人生观。西方流行这样的一句话:“如果能带来感官享受,那就做——如果不能,就不做。”[4]584人们“本来想更多、更充分地享受人生,但由于精神超越水平的降低,却使人失去了精神尊严,使人的吃、喝、玩、乐与动物的摄食、发情、嬉戏只有复杂程度的区别而无本质的区别,即它不仅未使人生的意义更加丰富,反而使人生的意义趋于贫乏,这便是享乐主义所内蕴的矛盾。”[5]享乐主义从人的自然本性出发,把人的生理本能需要看成是人生的最高追求,认为人活着就是要追求个人的物质生活享受,并用享受物质财富的多少来衡量人及人生的价值,它没有为精神的追求留下空间,使人类失去了超越自身的能力。在欲望的膨胀及物质的充盈背后,恰恰是人的精神的极度空虚和意义世界的严重倾斜。消费主义思潮同样影响着我国人的精神生活。尤其是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在市场经济的大发展和全球化大潮中,享乐至上之风和物质追求至上之风在我国一些人中间滋生蔓延,他们盲目追求物质生活和物质享受,鼓吹物质生活高于一切,否认精神力量的重要性,忽视和淡漠精神生活。他们不要“理想”、只要“金钱”,不要“信念”、只要“私利”,不要“精神”、只要“物质”,不要“奉献”、只要“索取”,缺乏精神动力,产生精神空虚。这不可避免地导致其精神生活异常贫乏,精神家园严重荒芜。
(二)工具理性与价值理性断裂,在人的活动中目的与手段错位
工具理性与价值理性是人类理性的两个有机组成部分,各自有其产生的理由并发挥其独特作用。它们本应各司其职,密切合作。然而,在当前,随着西方社会物欲的膨胀,工具理性片面发展,功利原则和工具理性被推崇至极端,功利思想睥睨一切,形成对人文理性、价值理性的挤压之势,人的活动中目的与手段严重错位,使人逐步成为一种没有感情的“僵化”了的存在物,精神危机日渐加重。对于整个人类的命运而言,过度的欲望会造成毁灭性的灾难,而刺激人的欲望过度膨胀的则是工具理性。价值理性,按照学术界的普遍理解,它“在本质上是人的生命理性”,“是人自身发展的主体尺度,它涵盖生存意义覆盖下的道德价值、理想价值、情感价值等,具有明确的目的合理性与终极关怀性。”[6]从人的价值来看待价值理性和工具理性的关系,就是目的与手段的关系。所谓用价值理性校正和引导工具理性,就是把人的价值作为目的,把工具理性导致的科学技术作为手段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从这个意义上说,人的物化、单面化、异化并不在于工具理性的发展,而在于把它惟一化、绝对化,从而排斥价值理性、颠倒价值理性和工具理性的关系。过分重视工具理性,工具理性与价值理性本末倒置,重视手段的正确性而忽视目的的合理性,导致了科学技术与经济的高速发展,而精神生活的日益匮乏,精神危机的日益加重。正如马尔库塞所说,工具理性以可计算性为自身存在的前提,其定量分析的方法,“导致根据数学结构来阐释自然,把现实同一切内在的目的分割开来,从而把真与善、科学与伦理分割开来。”[7]也就是说,人被抽象地、数学化地处理以后,也就从有着内在生命丰富性的存在变成了空心的数学化的存在。这就出现了工具理性与价值理性二者关系的扭曲与断裂,必然导致人性的工具化、贫乏化以及人性、人的精神层面的断裂。
(三)科技的负面效应
科技是一种在历史上起推动作用的力量。在现代社会发展中,科技是经济腾飞乃至整个社会发展的核心动力。然而,科技是一柄双刃剑,其社会作用是双重的,它在增强人改造世界能力的同时也放大了人的破坏能力,科技在军事和其他领域中的不当运用,使人类自身乃至整个地球面临着毁灭的危险。事实表明,“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带给人们诸多的益处,一些人因此而养尊处优,不知不觉把自己变成了高科技的奴隶。”[8]对此,贝尔曾写道:“科技的发达拓展了人类的生存空间,扩大了人的视界与自我意识,增强了人对自然的控制和利用,然而,根本的问题亦接踵而至:现代知识全、专、精,现代人却感到空前的渺小和无助,宗教与人生分离,年轻一代与年老一代的‘代沟’,使沟通受阻,科技思想一味膨胀而浸渍人文科学的地盘,并对人文价值置若罔闻,造成现代人有丰富的‘知识’,却缺乏领悟人生意义的‘智慧’和应付现代复杂情况所需的整体性思维。”[9]现代社会对人性的漠视、实用追求对道德文明的取代、物质至上与精神堕落的悖反等等,都是人文关怀堕入工具理性陷阱的真实写照。马克斯•韦伯把这种现象称为工具合理性与价值合理性的悖论。这一悖论使科学技术走向了拒斥人的反面,越来越严重地困扰着人的精神生活。近年来,虚拟网络技术的迅速发展和普及还滋生了一些新的精神生活异化现象。有的人整天沉湎于网络中不可自拔,用人与机器(电脑)的虚幻交往代替了人与人的现实交往,以致出现所谓“因特网中毒症”,导致这些人身心受损,人性扭曲,性格偏执,不思学业,不思工作,完全丧失对家庭、社会、国家、民族的责任感。这种精神生活上的异化已成了当今时代妨碍人的全面发展的一个突出问题。
(四)社会转型的负面效应
中国的现代社会转型从生产方式的转变来看,主要表现为物质生产由人工作业向机器作业转变,管理模式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由此导致的是生产资料主要通过市场来调控和配置,利益主体和利益关系日益趋向多样化。社会生产方式的这种变革必然在客观上产生出人的新的需要,因为“需要是同满足需要的手段一同发展的,并且是依靠这些手段发展的。”[10]而提升个人素质,增强合作意识,具备市场经营和管理的能力等等,就成为人们在社会转型时期所主动追求的自我目标。然而,在生产方式转变过程中特别是在市场经济发展的过程中,市场经济所内蕴的诸多矛盾,如商品生产所体现的物的关系与人的关系、为他性与为己性、谋利性与服务性等之间的冲突逐渐显露出来。而这些矛盾的出现或尖锐化成为了社会生产方式合理转变的巨大障碍,同时在客观上就产生了协调和解决这些矛盾的强烈的社会需要。转型期的中国社会所产生的对原有的社会——经济结构一定程度的解构,以及所产生的破坏力和发展的能量并存。由此导致文化——精神结构一定程度的变化。这种变化不以年龄、代际为界,不以地位高低为限,社会各阶层人群都被卷入其中。应当看到,在社会转型时期,由于社会利益格局的重组、利益关系的改变、利益分配方式的变革,传统的公平观念受到冲击,社会的贫富差距增大,导致一些人心理失衡、心理负荷加重,“社会转型必然要求和促进人的生存方式、生活方式、行为方式以及人格发生相应的转变。社会转变是不可逆转的,对每个人来说不仅是无情的、不可抗拒的,而且是漫长的、艰巨的,甚至是痛苦的。因此,对新的社会变革和现实环境无法适应,在精神上感到迷茫,在心理上出现失落、焦虑和烦恼已成为必然。”“这迫切要求我们去关注人的精神世界和精神生活,认真有效地解决人的精神世界中的问题,为人们提供一种能代表、反映和体现他们共同心声的精神理念和精神支柱。”[11]
(五)市场经济自身的弱点
建立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一场深刻的社会革命。它必然会引起人们在思维方式、思想观念、价值取向、人生态度等方面的一系列变化,“当前,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极大地改变了人们的传统价值取向,它使人们从长期的物质禁欲的社会条件下解放出来,但同时又使一些人转向了重物质轻精神的另一个极端。”[8]在市场机制条件下,个人能力和个人关系是通过劳动产品的交换来实现和确认的,这在一定程度上容易把人变成物的附属,产生人的物化现象,使人产生对物(货币、商品)的某种崇拜和迷信,从而把人与人的关系乃至人自己变成商品,使人畸变为只具有物质层面而无精神素养的单向度的人,人的精神生活就会出现危机。这具体表现为两个方面:其一是人们精神生活的空间受到过分挤压,对理想的追求、对人生意义的深层体验在一些人的生活中常常很容易让位于对物质利益的追求。其二是实用理性的过度膨胀导致人的精神生活失去应有的理性特征,使得人们的信仰目标和对象容易转换成虚幻的存在物,以超越现实世界或虚度人生的消极方式来与科学理性相对抗。市场经济在给我国经济带来巨大的发展、促使综合国力大大提高的同时,也不可避免地带来诸如社会竞争加剧、精神压力增大、就业形势严峻、贫富和城乡以及地区差距拉大等社会问题。同时也引发了文化和价值观的分化,带来了社会成员思想观念的多样化和个体自我意识的强化,使一些人的价值观产生混乱。突出表现是用金钱来衡量一切的市场价值往往会越出市场的范围而造成拜金主义,使人们陷入精神困惑之中。所以,党中央早就告诫我们,要在充分肯定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给我们社会带来的巨大成就和巨大活力的同时,非常清醒地看到,“市场自身的弱点和消极方面也会反映到精神生活中来”。[13]
参考文献:
[1]马惠娣.休闲:人类美丽的精神家园[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4:61.
[2]沈渔邨.我国精神病学和精神卫生学21世纪面临的挑战和对策[EB/OL].(2010-03-08)[2010-03-15].http://www.nihe.org.cn/news.php?id=37.
[3]李强.当代中国人的心理困扰[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4:3.
[4]柏忠言,张蕙兰.西方社会病[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3.
[5]卢风.人类的家园——现代文化矛盾的哲学反思[M].长沙:湖南大学出版社,1996:124,125.
[6]胡建.启蒙的价值目标与人类解放[M].上海:学林出版社,2000:257.
[7]〔德〕马尔库塞.单向度的人[M].重庆:重庆出版社,2001:124.
[8]廖小琴.精神生活质量的衡量标准再探讨[J].探索,2007,(2).
[9]王岳川.后现代主义文化研究[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2:140.
[10]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 559.
[11]刘耀霞.关注人的精神世界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J].理论导刊,2006,(2).
[12]中共中央关于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若干重要问题的决议[Z].北京:人民出版社,1996:5.
[责任编辑、校对:杨栓保]
关键词: 改革开放; 精神生活; 成因
中图分类号: D6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9973(2010)02-0081-04
The Issue of People’s Spiritual Life and Causes since
the Reform and Opening up
CHEN Chun-lian
(Beijing College of Politics and Law, Beijing 100024, China)
Abstract: People’s spiritual life has got great improvement since the reform and opening up in our country. It is getting more and more rich and the spiritual realm of people has been enhanced greatly,but at the same time there are still some problems that can not be ignored. From the view of ideas, the spiritual life’s problems in our country are caused by western consumerism . From the view of reality, they are caused by technology, globalization, social transformation, as well as the negative effects of the weakness of the market economy itself.
Key words: reform and opening up; spiritual life; cause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人民的精神生活水平有了较大提高,精神生活质量有了较大改善,精神生活总的发展趋势是好的,是健康、向上的,但也存在着不少问题。比如,农村居民与城市弱势群体的精神文化生活依然相当贫乏,城乡居民的精神文化生活水平仍然存在较大差距,生产力的发展还不能充分满足人民群众多方面多层次文化精神需求的矛盾依然相当突出。同时,由于社会生活的急剧变化,工作和生活节奏的明显加快,竞争的日趋激烈,也导致人们生活和工作压力增大,各种心理障碍和精神疾病大幅度增加。对此,科技部、文化部曾设立关于“公众精神文化生活”的研究课题:“发展我国城市社区科普工作与提高公众文化精神生活质量的对策研究”和“闲暇时间:我国公众精神文化生活现状的调查与研究”。研究发现,整个国家的进步和人民生活质量的提高是不容置疑的事实,但公众精神文化生活现状存在的问题同样不容忽视。了解和认识这些问题,同时分析和探讨它们产生的原因,对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健康精神生活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改革开放以来人的精神生活问题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人的精神生活存在着不少的问题,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精神文化生活呈现单一化、庸俗化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文化运作呈现商品化,形式呈现快餐化,内容呈现肤浅化。仅就电视这个大众传媒而言,调查显示,除新闻频道(主要指中央电视台和各省级电视台)播放的节目能够体现主旋律以外,其他电视频道的节目,特别是地方台的一些频道充斥着低俗、庸俗的内容,甚至恶俗的(色情、凶杀、低级趣味)文化还在很大程度上占领着人的精神文化生活的空间。[1]61
(二)低收入人群精神文化生活水平不高 经济收入低的人群,一部分由于整日忙于生计,闲暇时间很少,无暇顾及精神文化生活;另一部分闲暇时间虽然很多,但由于自己的收入只能满足基本的物质生活必需,没有条件和能力享受更多的精神文化生活。
(三)老年人精神文化生活比较贫乏
据媒体报道,一些地方老年人的精神文化生活呈现以下几个特点:一是看电视的时间所占比例最高;二是精神文化生活的内容平庸化、行为被动化;三是报刊杂志、文学作品、影视舞蹈、戏曲等文化艺术形式远离老年人,使老年人的精神食粮匮乏。而且老年人的心理障碍和精神疾患也相当普遍。老年人寿命虽普遍延长了,但生活质量并不高。孤独情绪使许多老年人精神紊乱、丧失判断力、暴躁易怒。据调查显示,60岁以上人口中度和重度痴呆患病率为1.28%,80岁以上人口患病率高达10%。[2]
(四)精神文化消费出现畸形化倾向
主要表现为:(1)精神文化消费的比重太轻,人们对精神文化消费的重视程度不够。一些人重物质消费,轻精神文化消费,一些家庭花重金购买高档家具、豪华别墅,但对购买图书、订阅报刊这些智力性和发展性的精神文化消费投入甚少;(2)精神文化消费结构出现重娱乐性、消遣性消费,轻发展性、智能性消费的现象。一些地方对发展性、智能性精神文化消费的场所与设施投入太少,发展缓慢。一些人的精神文化消费层次、格调低,大搞“白色消费”、“灰色消费”,如不惜耗巨资修造坟墓,有的不仅修祖坟,还为自己选坟地,有的送葬像大规模游行,动用上百辆汽车、摩托车,甚至用金银首饰等为死者作殉葬品。
(五)信仰危机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确立、计划经济体制的信仰根基的变化以及作为国家主导信仰内容的一度弱化,一些人丧失了其赖以生存的精神支柱。表现在人们的精神生活上,则是出现了一定的信仰危机。比如,一些人表现出对“权”、“钱”的极度崇拜;一些人“淡化政治”、“躲避崇高”、“淡化共产主义信仰”等等。信仰危机给人们带来的是精神的痛苦、意义的失落、价值的迷茫、灵魂的虚无,它使人生活在无根感、疏离感、漂泊感之中。
(六)在价值观方面,某种程度上出现了“价值多元”、“价值真空”和“价值错位”的现象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加快,西方文化价值观日益渗入并得到广泛传播,使我国的传统文化价值观念受到前所未有的冲击。西方文化中重分析思维、重竞争、求效率、尊重个体、价值观求变等,强烈地冲击着中国传统文化中重整体、重和谐、以集体利益为重、重义轻利、价值观求稳的传统。在中国传统文化与西方文化的交融与碰撞、推进现代文化发展的过程中,一些人往往感到无所适从,难以依据自己已有的认知经验,合理而准确地选择和认同某一社会价值观念,在思想上认识上出现了价值真空、价值多元、价值错位等现象,从而产生了程度不同的心理困扰和精神痛苦。
(七)患有心理疾病的人数持续上升
改革是一场广泛而深刻的革命,它不仅涉及到旧体制中不适合生产力和经济基础发展的某些环节和方面,而且触及到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以及社会生活和个人生活的方方面面,社会的变革要求人的生存方式、生活方式、行为方式以及人格等也要发生相应的转变。由于不适应、不习惯社会变革所带来的生存环境的变化,对剧烈动荡且陌生的社会现实感到捉摸不定,在新的现实环境面前感到无所适从,人们的生存焦虑感加剧,不少人出现了心理失调,患有心理疾病。“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以来,我国进行的一系列社会心理状况以及精神疾病流行病学调查结果都显示,人们的心理困扰不断加剧、心理健康水平日益恶化。”[3]“据国家教委对全国12.6万大学生的抽样调查表明,大学生因心理压力而患心理疾病的比率高达20.23%。而国家经济体制改革委员会在1996年的调查报告中显示,有68.5%的居民觉得生活有压力。总体上看,人们较普遍地患有不同程度的心理疾病。”[1]107,108 2007年,国务院下发《关于进一步加强精神卫生工作指导意见的通知》,指出:“目前,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期,各种社会矛盾增多,竞争压力加大,人口和家庭结构变化明显,严重精神疾病患病率呈上升趋势……精神卫生已成为重大的公共卫生问题和突出的社会问题。” 据北京市自杀心理危机研究与干预中心公布的数据显示:在中国,每年有28.7万人死于自杀,有200万人自杀未遂。平均每两分钟就有1人死于自杀,2人自杀未遂。据推算,我国目前有数千万人承受着各种心理疾病的困扰,到2020年,我国心理和精神疾病负担将上升到疾病总负担的1/4。
二、我国人的精神生活问题产生的原因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人的精神生活存在的种种问题既有消费主义思潮的影响,又有现实层面的原因。
(一)消费主义思潮的影响
随着资本主义启蒙思想的发展,特别是世界工业化进程的加快推进和科学技术的日新月异,消费主义思潮逐步大行其道,在西方产生了很大影响。这一思潮的主要特点就是,只重视物质财富的增加和物质生活的提高,只重视物质生活的享受和感性欲望的满足,而忽视、排斥甚至否定人的精神生活的作用和价值,宣扬“人活着就是为了吃、喝、玩、乐”的腐朽、消极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在这种人生观、价值观的引导下,享乐主义、拜金主义就成为必然。曾风靡整个西方的现代化学成因论就宣称:“如果一个人想要得到快乐幸福,他需要做的一切只不过是使身体的感官愉快而已。”[4]154这种哲学成为享乐主义的理论基础,也成为风靡西方世界的人生观。西方流行这样的一句话:“如果能带来感官享受,那就做——如果不能,就不做。”[4]584人们“本来想更多、更充分地享受人生,但由于精神超越水平的降低,却使人失去了精神尊严,使人的吃、喝、玩、乐与动物的摄食、发情、嬉戏只有复杂程度的区别而无本质的区别,即它不仅未使人生的意义更加丰富,反而使人生的意义趋于贫乏,这便是享乐主义所内蕴的矛盾。”[5]享乐主义从人的自然本性出发,把人的生理本能需要看成是人生的最高追求,认为人活着就是要追求个人的物质生活享受,并用享受物质财富的多少来衡量人及人生的价值,它没有为精神的追求留下空间,使人类失去了超越自身的能力。在欲望的膨胀及物质的充盈背后,恰恰是人的精神的极度空虚和意义世界的严重倾斜。消费主义思潮同样影响着我国人的精神生活。尤其是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在市场经济的大发展和全球化大潮中,享乐至上之风和物质追求至上之风在我国一些人中间滋生蔓延,他们盲目追求物质生活和物质享受,鼓吹物质生活高于一切,否认精神力量的重要性,忽视和淡漠精神生活。他们不要“理想”、只要“金钱”,不要“信念”、只要“私利”,不要“精神”、只要“物质”,不要“奉献”、只要“索取”,缺乏精神动力,产生精神空虚。这不可避免地导致其精神生活异常贫乏,精神家园严重荒芜。
(二)工具理性与价值理性断裂,在人的活动中目的与手段错位
工具理性与价值理性是人类理性的两个有机组成部分,各自有其产生的理由并发挥其独特作用。它们本应各司其职,密切合作。然而,在当前,随着西方社会物欲的膨胀,工具理性片面发展,功利原则和工具理性被推崇至极端,功利思想睥睨一切,形成对人文理性、价值理性的挤压之势,人的活动中目的与手段严重错位,使人逐步成为一种没有感情的“僵化”了的存在物,精神危机日渐加重。对于整个人类的命运而言,过度的欲望会造成毁灭性的灾难,而刺激人的欲望过度膨胀的则是工具理性。价值理性,按照学术界的普遍理解,它“在本质上是人的生命理性”,“是人自身发展的主体尺度,它涵盖生存意义覆盖下的道德价值、理想价值、情感价值等,具有明确的目的合理性与终极关怀性。”[6]从人的价值来看待价值理性和工具理性的关系,就是目的与手段的关系。所谓用价值理性校正和引导工具理性,就是把人的价值作为目的,把工具理性导致的科学技术作为手段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从这个意义上说,人的物化、单面化、异化并不在于工具理性的发展,而在于把它惟一化、绝对化,从而排斥价值理性、颠倒价值理性和工具理性的关系。过分重视工具理性,工具理性与价值理性本末倒置,重视手段的正确性而忽视目的的合理性,导致了科学技术与经济的高速发展,而精神生活的日益匮乏,精神危机的日益加重。正如马尔库塞所说,工具理性以可计算性为自身存在的前提,其定量分析的方法,“导致根据数学结构来阐释自然,把现实同一切内在的目的分割开来,从而把真与善、科学与伦理分割开来。”[7]也就是说,人被抽象地、数学化地处理以后,也就从有着内在生命丰富性的存在变成了空心的数学化的存在。这就出现了工具理性与价值理性二者关系的扭曲与断裂,必然导致人性的工具化、贫乏化以及人性、人的精神层面的断裂。
(三)科技的负面效应
科技是一种在历史上起推动作用的力量。在现代社会发展中,科技是经济腾飞乃至整个社会发展的核心动力。然而,科技是一柄双刃剑,其社会作用是双重的,它在增强人改造世界能力的同时也放大了人的破坏能力,科技在军事和其他领域中的不当运用,使人类自身乃至整个地球面临着毁灭的危险。事实表明,“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带给人们诸多的益处,一些人因此而养尊处优,不知不觉把自己变成了高科技的奴隶。”[8]对此,贝尔曾写道:“科技的发达拓展了人类的生存空间,扩大了人的视界与自我意识,增强了人对自然的控制和利用,然而,根本的问题亦接踵而至:现代知识全、专、精,现代人却感到空前的渺小和无助,宗教与人生分离,年轻一代与年老一代的‘代沟’,使沟通受阻,科技思想一味膨胀而浸渍人文科学的地盘,并对人文价值置若罔闻,造成现代人有丰富的‘知识’,却缺乏领悟人生意义的‘智慧’和应付现代复杂情况所需的整体性思维。”[9]现代社会对人性的漠视、实用追求对道德文明的取代、物质至上与精神堕落的悖反等等,都是人文关怀堕入工具理性陷阱的真实写照。马克斯•韦伯把这种现象称为工具合理性与价值合理性的悖论。这一悖论使科学技术走向了拒斥人的反面,越来越严重地困扰着人的精神生活。近年来,虚拟网络技术的迅速发展和普及还滋生了一些新的精神生活异化现象。有的人整天沉湎于网络中不可自拔,用人与机器(电脑)的虚幻交往代替了人与人的现实交往,以致出现所谓“因特网中毒症”,导致这些人身心受损,人性扭曲,性格偏执,不思学业,不思工作,完全丧失对家庭、社会、国家、民族的责任感。这种精神生活上的异化已成了当今时代妨碍人的全面发展的一个突出问题。
(四)社会转型的负面效应
中国的现代社会转型从生产方式的转变来看,主要表现为物质生产由人工作业向机器作业转变,管理模式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由此导致的是生产资料主要通过市场来调控和配置,利益主体和利益关系日益趋向多样化。社会生产方式的这种变革必然在客观上产生出人的新的需要,因为“需要是同满足需要的手段一同发展的,并且是依靠这些手段发展的。”[10]而提升个人素质,增强合作意识,具备市场经营和管理的能力等等,就成为人们在社会转型时期所主动追求的自我目标。然而,在生产方式转变过程中特别是在市场经济发展的过程中,市场经济所内蕴的诸多矛盾,如商品生产所体现的物的关系与人的关系、为他性与为己性、谋利性与服务性等之间的冲突逐渐显露出来。而这些矛盾的出现或尖锐化成为了社会生产方式合理转变的巨大障碍,同时在客观上就产生了协调和解决这些矛盾的强烈的社会需要。转型期的中国社会所产生的对原有的社会——经济结构一定程度的解构,以及所产生的破坏力和发展的能量并存。由此导致文化——精神结构一定程度的变化。这种变化不以年龄、代际为界,不以地位高低为限,社会各阶层人群都被卷入其中。应当看到,在社会转型时期,由于社会利益格局的重组、利益关系的改变、利益分配方式的变革,传统的公平观念受到冲击,社会的贫富差距增大,导致一些人心理失衡、心理负荷加重,“社会转型必然要求和促进人的生存方式、生活方式、行为方式以及人格发生相应的转变。社会转变是不可逆转的,对每个人来说不仅是无情的、不可抗拒的,而且是漫长的、艰巨的,甚至是痛苦的。因此,对新的社会变革和现实环境无法适应,在精神上感到迷茫,在心理上出现失落、焦虑和烦恼已成为必然。”“这迫切要求我们去关注人的精神世界和精神生活,认真有效地解决人的精神世界中的问题,为人们提供一种能代表、反映和体现他们共同心声的精神理念和精神支柱。”[11]
(五)市场经济自身的弱点
建立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一场深刻的社会革命。它必然会引起人们在思维方式、思想观念、价值取向、人生态度等方面的一系列变化,“当前,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极大地改变了人们的传统价值取向,它使人们从长期的物质禁欲的社会条件下解放出来,但同时又使一些人转向了重物质轻精神的另一个极端。”[8]在市场机制条件下,个人能力和个人关系是通过劳动产品的交换来实现和确认的,这在一定程度上容易把人变成物的附属,产生人的物化现象,使人产生对物(货币、商品)的某种崇拜和迷信,从而把人与人的关系乃至人自己变成商品,使人畸变为只具有物质层面而无精神素养的单向度的人,人的精神生活就会出现危机。这具体表现为两个方面:其一是人们精神生活的空间受到过分挤压,对理想的追求、对人生意义的深层体验在一些人的生活中常常很容易让位于对物质利益的追求。其二是实用理性的过度膨胀导致人的精神生活失去应有的理性特征,使得人们的信仰目标和对象容易转换成虚幻的存在物,以超越现实世界或虚度人生的消极方式来与科学理性相对抗。市场经济在给我国经济带来巨大的发展、促使综合国力大大提高的同时,也不可避免地带来诸如社会竞争加剧、精神压力增大、就业形势严峻、贫富和城乡以及地区差距拉大等社会问题。同时也引发了文化和价值观的分化,带来了社会成员思想观念的多样化和个体自我意识的强化,使一些人的价值观产生混乱。突出表现是用金钱来衡量一切的市场价值往往会越出市场的范围而造成拜金主义,使人们陷入精神困惑之中。所以,党中央早就告诫我们,要在充分肯定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给我们社会带来的巨大成就和巨大活力的同时,非常清醒地看到,“市场自身的弱点和消极方面也会反映到精神生活中来”。[13]
参考文献:
[1]马惠娣.休闲:人类美丽的精神家园[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4:61.
[2]沈渔邨.我国精神病学和精神卫生学21世纪面临的挑战和对策[EB/OL].(2010-03-08)[2010-03-15].http://www.nihe.org.cn/news.php?id=37.
[3]李强.当代中国人的心理困扰[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4:3.
[4]柏忠言,张蕙兰.西方社会病[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3.
[5]卢风.人类的家园——现代文化矛盾的哲学反思[M].长沙:湖南大学出版社,1996:124,125.
[6]胡建.启蒙的价值目标与人类解放[M].上海:学林出版社,2000:257.
[7]〔德〕马尔库塞.单向度的人[M].重庆:重庆出版社,2001:124.
[8]廖小琴.精神生活质量的衡量标准再探讨[J].探索,2007,(2).
[9]王岳川.后现代主义文化研究[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2:140.
[10]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 559.
[11]刘耀霞.关注人的精神世界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J].理论导刊,2006,(2).
[12]中共中央关于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若干重要问题的决议[Z].北京:人民出版社,1996:5.
[责任编辑、校对:杨栓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