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乡的味道

来源 :西藏文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wordhero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
  真正意义上的品茶是在老家教书时。那串孤寂日子里常常一个人枯坐陋室,聆听窗外松涛阵阵,鸟雀啁啾,昆虫合奏。然后用从岩缝里滴渗以竹片牵引出的山泉水泡制野茶,在升腾的茶香里构思文字,感受生命被茶水和书香滋润得剔透纯净。
  有人说,茶是土做的水。品茶时,觉得与大地靠得极近,能听见大地的脉搏;与世情融得很深,可感受芸芸众生的呼吸。这时,读书能融进书里,情思缱绻;写字能跃然纸上,神行意随。夜幕降临,我常常听磁带里播放的《二泉映月》《春江花月夜》等二胡抑或小提琴曲,百听不厌,在茶叶上下翻飞的轻盈姿态中,想象朦胧月光下,我暗恋的女孩轻歌曼舞,含情脉脉地凝视着自己。陡然,一只黄褐色的蛾子透过破损的窗纸飞进来,“扑簌簌”于茶杯旁扇起杂音,像一块石头,砸碎梦中的影像,甜蜜的单相思稍纵即逝。于是,开始漫无边际地写诗,不厌其烦地往茶杯里添加热水,直至茶水渐淡至无味时,校园里的灯光全部熄灭,只剩下我陋室里的一盏心灯,还在闪烁微弱的光晕。这一点点被书香茶香润泽的光晕,让我渡过寂寥的青春岁月,也让文学开始成为我生命中永远的情人。
  忘不了在家乡喝客家野茶的情形。信步踱进一户客家人,主人唤我入座后,一只粗瓷碗盛上白开水递过来,此为供净口用的水。仿若京剧开场前的锣鼓,既为演员留足准备时间,又营造出一点温馨气氛。
  此刻,只听见厨房内噼里啪啦一阵阵爆响,一股浓烈的香味窜出厨房,在厅堂里弥漫开来。不久,伴着主人进出的匆匆脚步声,一碟碟客家风味小吃呈现在我面前的方桌上:红薯片,炒得焦黄;炒花生、炒豆子,香气在鼻翼轻灵游走;芥头、大蒜、辣椒、姜片等糖醋小吃浸味十足;还有杨梅干、猕猴桃干……不要说捏一枚细品,单单观其色闻其香便已陶醉了,竟忘却关键的环节是齿颊间放肆的约会。接着主人又盛上一盘热气腾腾的南瓜饼,待佐茶的小吃上齐,主人方泼去我碗中剩余的白开水,随即换上滚烫的野茶水。
  告别时,热情的主人没有忘记随口哼唱一首客家情歌:“茶树打籽叮当叮,茶树底下好谈情;万一有人来相问,两人假作拾茶仁。”
  更忘不了与伯父一起采野茶的情形。山高水长,峰回路转。于怪石嶙峋、藤蔓缠绕、青苔斑驳间,野茶树呈现暗绿的葱茏。“幽丛半吐枪旗短”,嫩绿水灵的茶芽尖笑盈盈地张望我,抚慰疲惫的心灵。待到茶尖萎凋、揉捻、烘焙……一道道繁杂工序之后,野茶特有的清新幽远的芬芳袅袅上升。“欲语还休道不明,此香只配梦里闻”,我且唤其“梦里香”吧!
  二
  乡下美食多,因原料实,制作细,加上水质优良,柴火灶出锅,所以味道独特,韵味绵长。
  最常见的是爆青椒、晒肉、火焙鱼与盐菜煮泥鳅。每次回老家,均可品尝到这些菜肴中的几种。
  爆青椒,须选用新鲜长条形偏辣的青椒,先把园子里摘来的青椒洗净、晾水,放在砧板上,平放菜刀把青椒逐个压扁,除去椒蒂。接着将整个青椒放置油鍋里爆炒,其间要注意青椒不停翻边。最后放入生姜、盐、豆豉等,一盘油亮辣香的爆青椒宣告出锅。其味滑嫩喷香,辣劲足,让人胃口大开。
  晒肉制作过程别具一格。先将五花肉切成五厘米见方的小块,盛入容器,加盐、酱油适量搅拌,腌制约摸半小时。接着,把腌制好的五花肉,逐块粘上糯米粉,平摊于团箕里晾晒。再将锅洗净烧红,倒入适量茶油,烧至六、七成热时,把火关小,放入晒肉,最后就是小心翼翼地反复翻煎。出锅的晒肉外焦内嫩,油而不腻,还携带阳光的味道,够诱人。
  制作火焙鱼,得有耐心。乡亲们先将从溪流中张网捕捞上来的小鱼清理干净,并在日头下晾干水分。接着生火将铁锅烧热准备烘焙。火的温度要高点,铁锅要烧红。然后在铁锅内淋上一层茶油,将小鱼均匀地摆放在铁锅内,小火慢焙。焙好的鱼干用辣椒爆炒,那个香啊,想想就要流口水。
  盐菜煮泥鳅这道菜比较复杂。阳春时节,把老了的大白菜摘下洗净,晒七、八成干,切成丝状,放在坛子里压紧。过一段时间,坛内菜丝发酵变黄了,散发点酸味,便可取出晒干,放盐翻匀,置木笼里蒸两个时辰,取出,再晒干。这时,盐菜表面就会开出薄薄的盐花,盐菜就做成了。
  在老家,当稻田里水稻抽穗时,肥嘟嘟的泥鳅调皮地钻出泥土,欢快游弋。我与几位堂哥早备好物什,开始捉泥鳅。从山上砍来竹子,劈开,削成细条,按经纬方向,留着小空格,编成“斗”状。待夕阳西下,把篾斗压在水里,底部与泥土零距离,再刨开篾斗前端泥巴,让水漫过半个儿。翌日清晨,将篾斗从水中提起,使篾斗中的水向下方流动,泥鳅便会顺水流乖乖钻进斗内。有时,手巧的堂哥也会用特制钳子,以闪电般的速度伸入水中,将滑滑的泥鳅夹上来。有时,我也直接脱掉鞋子,光着小脚丫在田里撒野。寻觅一个个圆溜溜的泥洞,以指扩展洞口,再慢慢深入,直到拐弯抹角慌乱逃窜的泥鳅映入眼帘,插翅难飞。那种艰辛劳动过后大获全胜的成就感,梦里想起也会咧嘴笑出声来。
  盐菜等食材备齐,泥鳅亦捉了半盆,便直接将它们放锅里煮,当然得加点辣椒粉酱萝卜去腥。待水开了再煮一刻钟,这时汤香沁人心脾。舀一匙吃进嘴里“咂吧咂吧”,那种酸甜香辣的滋味,让我全身的骨头都酥软了。
  逢野菜疯长时节,回乡可以尝到一些特别的美味。
  比如炒雷公屎(我们戏称雷公打雷时屙的屎,又名地皮)。因长在牛粪密布等营养丰富的地方,又往往与苔藓青草混居,采撷的雷公屎颇难清洗。将焯水后的雷公屎与红辣椒、生姜丝、酸菜、葱花等一起炒熟后,其绿中带黄、黄中透红的颜色很美,其味道比炒木耳要强很多。
  比如炒野生栀子花。从山上采摘的一朵朵洁白栀子花,洗净后除去中间橙黄色花蕊,然后将栀子花放入热水中焯片刻,挤干水份后放入油锅内清炒,最后撒些蒜泥爆香。我十分喜爱吃这道菜,因为既享受了采撷之趣,又可回味满嘴的花香,感受自己的心灵亦化作一朵栀子花,在老家的原野愉悦绽放。
  比如野葱炒鸡蛋或野葱拌豆腐。
  “小径红稀,芳郊绿遍,高台树色阴阴见。春风不解禁杨花,蒙蒙乱扑行人面……”今年春季的一个周末,我携家人到河滩踏青,满目青草绿树,杨花缤纷,令我内心无比惬意。   六
  《孔乙己》是鲁迅一篇著名短篇小说,里头孔乙己说的一句话“窃书不算偷”,让人忍俊不禁。
  我不会像孔乙己,运用“精神胜利法”,装着那种“纯真的狡黠”。我小时候就当过小偷,偷李,不是“窃李”。
  这在当时挺正常,一来物质极度匮乏,小孩基本上没有零食吃;二则每家子女普遍有三五个,父母心有余而力不足,管教缺口随时打开;三是农民穷则思变,但凡有土的地方,哪怕再偏远再贫瘠,也会栽上李树桔树柚子树之类,很少管理,让一大帮校园“馋猫”有机可乘。
  我那时却“穷开心”,挑食,偏不去僻静处偷散种的果子(因主人施肥少土质差故不嫩不甜),而专挑离小学不远的“谢巫婆”果园里偷水黄李。
  水黄李是农民的挚爱,缘于其耐旱耐寒且长果多。初春钻出枝柯的水黄李呈青绿色,硌硬,瘦兮兮的。经“谢巫婆”家肥精心侍弄,到秋时变成黄白或粉红色,圆滚滚,表皮柔软滑润,泛着微光,像豆蔻少女的脸蛋。
  熟透的水黄李汁多酸甜,有淡雅的香气漫逸,却往往长在高枝向阳处,好吃不易到手。
  有一次,同学良觅来一根竹竿敲打“谢巫婆”果园伸向墙外的水黄李。“咚咚咚”,粉嫩的熟果掉在路上,往往碎裂汁水溢流,洗净后味道锐减。青涩待熟的水黄李掉落最多,像星星散开,我只挑大个的捡,小点的便成为鸟雀的美餐。
  另外两位同学明和建想炫耀眼力,他们自诩“百步穿杨”,遂石子齐飞,大小果子纷纷下坠,有时落在我头上,有按摩的感觉,不痛。
  于是我建议上树,大家附和着学做孙大圣偷蟠桃,骑在枝干上边尝熟果边说着笑话,何其威风!
  终于有一天中午,“谢巫婆”发觉了果园闹贼,便叫骂着从河边菜地跑来。我个小,又穿着拖鞋,匆匆跳下围墙时,被隐藏于草丛的碎玻璃刺破脚掌,鲜血直流。我顾不了疼痛,一瘸一拐地奔向伙伴,狼狈逃回学校。
  “谢巫婆”的凶恶让我们心有余悸。然而到了来年的某一天,口腹之欲又驱使我们冒险前往老地方。
  这次,鬼小精灵地爬越“谢巫婆”果园围墙,正欲“大干一番”时,突然尖叫起来:
  “快看,墙角有东西!”
  我紧跟着翻过围墙,惊奇地看见一块光滑青石板上,铺开一张皱巴巴的报纸,上头洒满了熟透的水黄李,像许多淘气的眼睛在盯着我,似乎在说:
  “老朋友,又来啦!”
  上初中后,我从一位自称是“谢巫婆”亲戚的同学那里了解到,“谢巫婆”其实人凶心善,她只是想吓唬一下,没想到让我意外受伤,遂心生愧疚。翌年特意采摘了园子里最大最甜的水黄李,远远发现我们过来,便将李子放置青石板,意思是可随意带走,不要再爬树冒虫咬摔跤被碎玻璃刺脚的风险了。
  奇怪的是,自从“谢巫婆”施舍我们水黄李之后,我们再也不愿光顾她家偷李了。谁说小孩没有羞耻心,只是贪玩嘴馋的本性往往占上风而已。
  难忘儿时酸酸甜甜的水黄李!
  七
  糖是好东西。甜,有种悠悠清香,还可充饥。超市里各种糖,包装越来越华丽,味道越来越古怪,已无以往纯粹之甜。奇特的辣、浅淡的咸、倒胃的酸,各种滋味融进甜里,刺激顾客舌尖上的味蕾。
  糖越做越高档,却越让我远离。我更留恋儿时的水果糖,其颜色、芬芳与故事,带给我太多缱绻情愫。
  童年时家境拮据,却自由快乐,因为游戏繁多,不像现在独生子女“画地为牢”。
  玩得最多的是“打仗”。两种武器用得最多,苍耳子是一种。作战双方到野外采集到足够多的苍耳子,相互追逐投射,只要清点双方衣服或毛发上粘附的苍耳子数目,胜负便见分晓。另一种叫苦楝子的武器很可怕,打在身上会溅出米黄汁水,打在头上很痛。只要哪方有人中“弹”喊饶,便自动淘汰。最后,尚有一人坚守阵地的那方赢。
  输方通常要集中零花钱去买水果糖,然后大家一道分享。
  有时钱不够,糖少人多,怎么办?有细心的伙伴会将水果糖切成两片。
  当滑润的糖粒塞进嘴里,大家都不急着吮吸,更不会“囫囵吞糖”,而是让糖粒在舌齿间撞击,发出一种细微却令内心愉悦的声音,仿佛音律里也带着糖的甜香味道。
  有颜色的糖纸,也舍不得丢弃。我就常常夹几张在课本里,或珍藏于文具盒里。上课时偶尔打瞌睡抑或想吃零食了,便用鼻子凑近糖纸嗅嗅。甜蜜的闪电,直抵血液与骨髓,穿透饥饿的童年。
  糖纸除了让人浮想联翩,还有一个特殊的功能:恶作剧。
  放学后,到河边选几粒石子,用糖纸裹紧,放置路口,专等馋嘴小孩出洋相,让开心一刻成为另一种形式的糖。
  假糖通常会被路过的小孩拾起,但接下来的场景却迥然不同:
  有的剥开糖纸后捏了捏,然后像做贼似的飞快扔掉;有的观察周边环境是否安全,再轻松将糖藏进口袋,准备回家后惬意品尝;有的发现真相后,将假糖复原,悄悄躲在暗处观望,期待他人继续上当。
  一次雨后黄昏,街上行人稀少,我死死盯住路口丢的一粒假糖,渴望淘气学生的青睐,满足阴晦天气里不断膨胀的阴晦乐趣。
  连续几个晚归学生飘然而过,我与一位邻家小孩正想离开,这时蹒跚走来一位拾荒老嫗。她佝偻着背,提着一个很大的塑料袋,像蜗牛一样走近。
  天哪,她低头拾塑料瓶时发现了假糖,颤巍巍剥开糖纸,竟咬了一口。
  “哎哟——”老妪惨叫声喑哑,却像荆棘抽打我的心房,至今回想起仍有痛感。邻家小孩吓得逃跑了,剩下我,想走过去道歉,却迈不出脚。
  这时,我听见老妪轻轻叹了一口气,说了一句让我刻骨铭心的话:
  “哎,只怪我老了不中用啦,眼花花的,不怪哪家的调皮鬼!好久没吃糖啊!”
  在那个计划经济时代,物质匮乏,老百姓的生活水平普遍低。“甜是啥滋味?”不少人这么问,这很正常,不像现代人,各种糖都吃腻了。
  我有时在街上匆匆行走,发现地上遗落的一角硬币,会跟大多数人一样,目光飞快游离,不愿意屈膝去捡。而在上世纪的七十年代,一角钱可买十颗水果糖。即使吃完了,用糖纸包石子的恶作剧,也会引来许多次心甘情愿的弯腰。
  责任编辑:刘梅
其他文献
草原的清晨衰草连天,薄雾拢起,远处的景物影影绰绰。几只乌鸦从远处飞来,在村子上空盘旋,然后落在了村委会前面的操场上,“呱呱呱”地叫嚷着,从操场这头飞到那头,脑袋左右摇晃着,像是在等待什么。  这时,一位头戴桃红色围巾,身子紧裹着一件红绿相间藏袍的阿佳,朝井边走了过来。她提着一个白色的粗布口袋,在离操场很近的位置停下来,将布口袋放下。显然是宽大的藏袍影响到她的行动,她便将一条着红色丝绒衣的胳膊从袖筒
【关键词】核心素养;数学实验整体化;圆周角  数学实验整体化教学工作中,圆周角知识的教学,要求教师利用实践操作的方式指导学生学习相关知识,并潜移默化地形成核心素养,有效地增强其数学学习的素质与水平,将教学实验整体化的积极作用充分发挥。  一、核心素养下数学教学实验整体化的重要价值  (一)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关键能力  数学教学的过程中,采用实验整体化的教学方式,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关键能力。主要因为实验
泡 水  泡水,就是洗澡,泡温泉。  康定多温泉,这跟地处横断山脉核心地段,地质结构多变化有关。城南有榆林宫温泉,东南方向的贡嘎山温泉现在声名日隆,但最有名的还是二道桥温泉。二道桥温泉位于康定城北四五公里的地方,远近适中,在过去县城里几乎没有洗浴行业的日子,去二道桥泡水,是康定人日常生活中的一件大事。  记得小时候,每每说到去二道桥泡水,总是很兴奋。头一天,家里人会为这似乎很隆重的事情进行认真筹备
一、回忆  那年寒假,为了庆祝我顺利获得地质学学位,我乘上了久负盛名的南极探险船乌斯怀亚号来到南极。  乌斯怀亚号破冰船最初为美国机构诺阿(美国国家海洋与大气管理局)的勘测船,经过改造翻新,最终成为世界上最先进的加强极地船。这艘船机动灵活,可以驶入环境严酷的海域,甚至能登陆南极大陆。这艘船核定载员84人,没有违反《南极公约》中一次登陆不能超过100人的规定,又能让更多旅客欣赏南极美景。乌斯怀亚号虽
班丹是目前西藏文坛上相当活跃的一位优秀作家。他的散文清秀活泼、洒脱自若,充满生活志趣,透射着人生智慧,是西藏文坛难得的不承载文化重负的言情说志散文。他的小说创作不但很好地借鉴了西方现代主义文学的叙述技巧,而且从西藏民间文学中获取艺术资源,不少篇章把二者融合贯通地用于其中,非常高妙,取得了不错的艺术效果。他的小说在地域背景的设置上,对阿里高原和古格王朝的着意凸显,是西藏当代文学的一大亮点。从艺术表现
一  冬日的暖阳普照在美丽的拉萨城,熙熙攘攘的大街上留下人们匆忙的脚步,似乎没人感激这个冬日的暖阳,就像无人过问路旁的磕长头的信徒是从哪里来一样。丹增拎着一包东西疲惫地坐在药店门口旁的台阶上,点燃一支香烟后毫无目地的看着街上的行人,心却飞到遥远的济南,飞到韩丽的和两个母亲的身边。丹增的眼神中流露出一种发自内心的,刻苦铭心的、唯独他才能表露出倾慕的亮光。  01年酷热的济南人民医院住院部8号病房,两
张慧霞,毕业于西藏民族学院汉语言文学专业,现为西藏人民出版社汉文编辑室副主任、副编审。业余喜欢文学创作,有文学作品和评论散见于报刊杂志。  小说《藏婚》是作者羽芊写的第一部长篇小说,以“兄弟共妻”、“姐妹共夫”的婚姻情感生活为主线,展现了西藏曾经存在的一种家庭形式、一妻多夫制下藏族儿女对爱情的追求以及在追求中所遭遇的困惑。探讨了藏族女性主体意识在藏汉文化交汇时的觉醒,以及其在文化他者影响下实现自我
27岁那年,怀揣着走向讲台的梦想,王君琴如愿以偿地成为了一名教师。“那时的我以为教师只是站在讲台上拿着课本,照着大纲给学生讲课的教书人,根本无法想象自己会骑着单车穿梭在和平区通往各所学校的一条条大街上,无法想象自己能掌握多门技术并教给不同年a级的中小学生们,更无法想象自己能带领着代表天津市的队伍去参加全国性比赛……”  天津市和平区劳技中心为全区中小学提供10几种课程,而王君琴也根据自己的专业特长
從远处或者高处  可以俘获你的身影  家门前的那棵树  晓得你的伤疤  从远处或者高处  可以亲近你的身影  对面山上的积雪  翻阅过你的族谱  从远处或者高处  可以渗入你的身影  我心中的那条河  会带你继续流浪
窗和棂都保持着寒冷的姿态  陽光在撒播生机  沙发是入定的哲人  我拾起一支蘸墨的毛笔  它写下的黑色字迹  洇散成一枚佝偻的肺  鸟飞行的高空到底有多高  扎破天空的鸣叫  唤醒了无眠的清晨  卡夫卡为我移植了  一只昆虫的梦境  用与众不同的呼吸  够向每一个忙碌的  生活的角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