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
真正意义上的品茶是在老家教书时。那串孤寂日子里常常一个人枯坐陋室,聆听窗外松涛阵阵,鸟雀啁啾,昆虫合奏。然后用从岩缝里滴渗以竹片牵引出的山泉水泡制野茶,在升腾的茶香里构思文字,感受生命被茶水和书香滋润得剔透纯净。
有人说,茶是土做的水。品茶时,觉得与大地靠得极近,能听见大地的脉搏;与世情融得很深,可感受芸芸众生的呼吸。这时,读书能融进书里,情思缱绻;写字能跃然纸上,神行意随。夜幕降临,我常常听磁带里播放的《二泉映月》《春江花月夜》等二胡抑或小提琴曲,百听不厌,在茶叶上下翻飞的轻盈姿态中,想象朦胧月光下,我暗恋的女孩轻歌曼舞,含情脉脉地凝视着自己。陡然,一只黄褐色的蛾子透过破损的窗纸飞进来,“扑簌簌”于茶杯旁扇起杂音,像一块石头,砸碎梦中的影像,甜蜜的单相思稍纵即逝。于是,开始漫无边际地写诗,不厌其烦地往茶杯里添加热水,直至茶水渐淡至无味时,校园里的灯光全部熄灭,只剩下我陋室里的一盏心灯,还在闪烁微弱的光晕。这一点点被书香茶香润泽的光晕,让我渡过寂寥的青春岁月,也让文学开始成为我生命中永远的情人。
忘不了在家乡喝客家野茶的情形。信步踱进一户客家人,主人唤我入座后,一只粗瓷碗盛上白开水递过来,此为供净口用的水。仿若京剧开场前的锣鼓,既为演员留足准备时间,又营造出一点温馨气氛。
此刻,只听见厨房内噼里啪啦一阵阵爆响,一股浓烈的香味窜出厨房,在厅堂里弥漫开来。不久,伴着主人进出的匆匆脚步声,一碟碟客家风味小吃呈现在我面前的方桌上:红薯片,炒得焦黄;炒花生、炒豆子,香气在鼻翼轻灵游走;芥头、大蒜、辣椒、姜片等糖醋小吃浸味十足;还有杨梅干、猕猴桃干……不要说捏一枚细品,单单观其色闻其香便已陶醉了,竟忘却关键的环节是齿颊间放肆的约会。接着主人又盛上一盘热气腾腾的南瓜饼,待佐茶的小吃上齐,主人方泼去我碗中剩余的白开水,随即换上滚烫的野茶水。
告别时,热情的主人没有忘记随口哼唱一首客家情歌:“茶树打籽叮当叮,茶树底下好谈情;万一有人来相问,两人假作拾茶仁。”
更忘不了与伯父一起采野茶的情形。山高水长,峰回路转。于怪石嶙峋、藤蔓缠绕、青苔斑驳间,野茶树呈现暗绿的葱茏。“幽丛半吐枪旗短”,嫩绿水灵的茶芽尖笑盈盈地张望我,抚慰疲惫的心灵。待到茶尖萎凋、揉捻、烘焙……一道道繁杂工序之后,野茶特有的清新幽远的芬芳袅袅上升。“欲语还休道不明,此香只配梦里闻”,我且唤其“梦里香”吧!
二
乡下美食多,因原料实,制作细,加上水质优良,柴火灶出锅,所以味道独特,韵味绵长。
最常见的是爆青椒、晒肉、火焙鱼与盐菜煮泥鳅。每次回老家,均可品尝到这些菜肴中的几种。
爆青椒,须选用新鲜长条形偏辣的青椒,先把园子里摘来的青椒洗净、晾水,放在砧板上,平放菜刀把青椒逐个压扁,除去椒蒂。接着将整个青椒放置油鍋里爆炒,其间要注意青椒不停翻边。最后放入生姜、盐、豆豉等,一盘油亮辣香的爆青椒宣告出锅。其味滑嫩喷香,辣劲足,让人胃口大开。
晒肉制作过程别具一格。先将五花肉切成五厘米见方的小块,盛入容器,加盐、酱油适量搅拌,腌制约摸半小时。接着,把腌制好的五花肉,逐块粘上糯米粉,平摊于团箕里晾晒。再将锅洗净烧红,倒入适量茶油,烧至六、七成热时,把火关小,放入晒肉,最后就是小心翼翼地反复翻煎。出锅的晒肉外焦内嫩,油而不腻,还携带阳光的味道,够诱人。
制作火焙鱼,得有耐心。乡亲们先将从溪流中张网捕捞上来的小鱼清理干净,并在日头下晾干水分。接着生火将铁锅烧热准备烘焙。火的温度要高点,铁锅要烧红。然后在铁锅内淋上一层茶油,将小鱼均匀地摆放在铁锅内,小火慢焙。焙好的鱼干用辣椒爆炒,那个香啊,想想就要流口水。
盐菜煮泥鳅这道菜比较复杂。阳春时节,把老了的大白菜摘下洗净,晒七、八成干,切成丝状,放在坛子里压紧。过一段时间,坛内菜丝发酵变黄了,散发点酸味,便可取出晒干,放盐翻匀,置木笼里蒸两个时辰,取出,再晒干。这时,盐菜表面就会开出薄薄的盐花,盐菜就做成了。
在老家,当稻田里水稻抽穗时,肥嘟嘟的泥鳅调皮地钻出泥土,欢快游弋。我与几位堂哥早备好物什,开始捉泥鳅。从山上砍来竹子,劈开,削成细条,按经纬方向,留着小空格,编成“斗”状。待夕阳西下,把篾斗压在水里,底部与泥土零距离,再刨开篾斗前端泥巴,让水漫过半个儿。翌日清晨,将篾斗从水中提起,使篾斗中的水向下方流动,泥鳅便会顺水流乖乖钻进斗内。有时,手巧的堂哥也会用特制钳子,以闪电般的速度伸入水中,将滑滑的泥鳅夹上来。有时,我也直接脱掉鞋子,光着小脚丫在田里撒野。寻觅一个个圆溜溜的泥洞,以指扩展洞口,再慢慢深入,直到拐弯抹角慌乱逃窜的泥鳅映入眼帘,插翅难飞。那种艰辛劳动过后大获全胜的成就感,梦里想起也会咧嘴笑出声来。
盐菜等食材备齐,泥鳅亦捉了半盆,便直接将它们放锅里煮,当然得加点辣椒粉酱萝卜去腥。待水开了再煮一刻钟,这时汤香沁人心脾。舀一匙吃进嘴里“咂吧咂吧”,那种酸甜香辣的滋味,让我全身的骨头都酥软了。
逢野菜疯长时节,回乡可以尝到一些特别的美味。
比如炒雷公屎(我们戏称雷公打雷时屙的屎,又名地皮)。因长在牛粪密布等营养丰富的地方,又往往与苔藓青草混居,采撷的雷公屎颇难清洗。将焯水后的雷公屎与红辣椒、生姜丝、酸菜、葱花等一起炒熟后,其绿中带黄、黄中透红的颜色很美,其味道比炒木耳要强很多。
比如炒野生栀子花。从山上采摘的一朵朵洁白栀子花,洗净后除去中间橙黄色花蕊,然后将栀子花放入热水中焯片刻,挤干水份后放入油锅内清炒,最后撒些蒜泥爆香。我十分喜爱吃这道菜,因为既享受了采撷之趣,又可回味满嘴的花香,感受自己的心灵亦化作一朵栀子花,在老家的原野愉悦绽放。
比如野葱炒鸡蛋或野葱拌豆腐。
“小径红稀,芳郊绿遍,高台树色阴阴见。春风不解禁杨花,蒙蒙乱扑行人面……”今年春季的一个周末,我携家人到河滩踏青,满目青草绿树,杨花缤纷,令我内心无比惬意。 六
《孔乙己》是鲁迅一篇著名短篇小说,里头孔乙己说的一句话“窃书不算偷”,让人忍俊不禁。
我不会像孔乙己,运用“精神胜利法”,装着那种“纯真的狡黠”。我小时候就当过小偷,偷李,不是“窃李”。
这在当时挺正常,一来物质极度匮乏,小孩基本上没有零食吃;二则每家子女普遍有三五个,父母心有余而力不足,管教缺口随时打开;三是农民穷则思变,但凡有土的地方,哪怕再偏远再贫瘠,也会栽上李树桔树柚子树之类,很少管理,让一大帮校园“馋猫”有机可乘。
我那时却“穷开心”,挑食,偏不去僻静处偷散种的果子(因主人施肥少土质差故不嫩不甜),而专挑离小学不远的“谢巫婆”果园里偷水黄李。
水黄李是农民的挚爱,缘于其耐旱耐寒且长果多。初春钻出枝柯的水黄李呈青绿色,硌硬,瘦兮兮的。经“谢巫婆”家肥精心侍弄,到秋时变成黄白或粉红色,圆滚滚,表皮柔软滑润,泛着微光,像豆蔻少女的脸蛋。
熟透的水黄李汁多酸甜,有淡雅的香气漫逸,却往往长在高枝向阳处,好吃不易到手。
有一次,同学良觅来一根竹竿敲打“谢巫婆”果园伸向墙外的水黄李。“咚咚咚”,粉嫩的熟果掉在路上,往往碎裂汁水溢流,洗净后味道锐减。青涩待熟的水黄李掉落最多,像星星散开,我只挑大个的捡,小点的便成为鸟雀的美餐。
另外两位同学明和建想炫耀眼力,他们自诩“百步穿杨”,遂石子齐飞,大小果子纷纷下坠,有时落在我头上,有按摩的感觉,不痛。
于是我建议上树,大家附和着学做孙大圣偷蟠桃,骑在枝干上边尝熟果边说着笑话,何其威风!
终于有一天中午,“谢巫婆”发觉了果园闹贼,便叫骂着从河边菜地跑来。我个小,又穿着拖鞋,匆匆跳下围墙时,被隐藏于草丛的碎玻璃刺破脚掌,鲜血直流。我顾不了疼痛,一瘸一拐地奔向伙伴,狼狈逃回学校。
“谢巫婆”的凶恶让我们心有余悸。然而到了来年的某一天,口腹之欲又驱使我们冒险前往老地方。
这次,鬼小精灵地爬越“谢巫婆”果园围墙,正欲“大干一番”时,突然尖叫起来:
“快看,墙角有东西!”
我紧跟着翻过围墙,惊奇地看见一块光滑青石板上,铺开一张皱巴巴的报纸,上头洒满了熟透的水黄李,像许多淘气的眼睛在盯着我,似乎在说:
“老朋友,又来啦!”
上初中后,我从一位自称是“谢巫婆”亲戚的同学那里了解到,“谢巫婆”其实人凶心善,她只是想吓唬一下,没想到让我意外受伤,遂心生愧疚。翌年特意采摘了园子里最大最甜的水黄李,远远发现我们过来,便将李子放置青石板,意思是可随意带走,不要再爬树冒虫咬摔跤被碎玻璃刺脚的风险了。
奇怪的是,自从“谢巫婆”施舍我们水黄李之后,我们再也不愿光顾她家偷李了。谁说小孩没有羞耻心,只是贪玩嘴馋的本性往往占上风而已。
难忘儿时酸酸甜甜的水黄李!
七
糖是好东西。甜,有种悠悠清香,还可充饥。超市里各种糖,包装越来越华丽,味道越来越古怪,已无以往纯粹之甜。奇特的辣、浅淡的咸、倒胃的酸,各种滋味融进甜里,刺激顾客舌尖上的味蕾。
糖越做越高档,却越让我远离。我更留恋儿时的水果糖,其颜色、芬芳与故事,带给我太多缱绻情愫。
童年时家境拮据,却自由快乐,因为游戏繁多,不像现在独生子女“画地为牢”。
玩得最多的是“打仗”。两种武器用得最多,苍耳子是一种。作战双方到野外采集到足够多的苍耳子,相互追逐投射,只要清点双方衣服或毛发上粘附的苍耳子数目,胜负便见分晓。另一种叫苦楝子的武器很可怕,打在身上会溅出米黄汁水,打在头上很痛。只要哪方有人中“弹”喊饶,便自动淘汰。最后,尚有一人坚守阵地的那方赢。
输方通常要集中零花钱去买水果糖,然后大家一道分享。
有时钱不够,糖少人多,怎么办?有细心的伙伴会将水果糖切成两片。
当滑润的糖粒塞进嘴里,大家都不急着吮吸,更不会“囫囵吞糖”,而是让糖粒在舌齿间撞击,发出一种细微却令内心愉悦的声音,仿佛音律里也带着糖的甜香味道。
有颜色的糖纸,也舍不得丢弃。我就常常夹几张在课本里,或珍藏于文具盒里。上课时偶尔打瞌睡抑或想吃零食了,便用鼻子凑近糖纸嗅嗅。甜蜜的闪电,直抵血液与骨髓,穿透饥饿的童年。
糖纸除了让人浮想联翩,还有一个特殊的功能:恶作剧。
放学后,到河边选几粒石子,用糖纸裹紧,放置路口,专等馋嘴小孩出洋相,让开心一刻成为另一种形式的糖。
假糖通常会被路过的小孩拾起,但接下来的场景却迥然不同:
有的剥开糖纸后捏了捏,然后像做贼似的飞快扔掉;有的观察周边环境是否安全,再轻松将糖藏进口袋,准备回家后惬意品尝;有的发现真相后,将假糖复原,悄悄躲在暗处观望,期待他人继续上当。
一次雨后黄昏,街上行人稀少,我死死盯住路口丢的一粒假糖,渴望淘气学生的青睐,满足阴晦天气里不断膨胀的阴晦乐趣。
连续几个晚归学生飘然而过,我与一位邻家小孩正想离开,这时蹒跚走来一位拾荒老嫗。她佝偻着背,提着一个很大的塑料袋,像蜗牛一样走近。
天哪,她低头拾塑料瓶时发现了假糖,颤巍巍剥开糖纸,竟咬了一口。
“哎哟——”老妪惨叫声喑哑,却像荆棘抽打我的心房,至今回想起仍有痛感。邻家小孩吓得逃跑了,剩下我,想走过去道歉,却迈不出脚。
这时,我听见老妪轻轻叹了一口气,说了一句让我刻骨铭心的话:
“哎,只怪我老了不中用啦,眼花花的,不怪哪家的调皮鬼!好久没吃糖啊!”
在那个计划经济时代,物质匮乏,老百姓的生活水平普遍低。“甜是啥滋味?”不少人这么问,这很正常,不像现代人,各种糖都吃腻了。
我有时在街上匆匆行走,发现地上遗落的一角硬币,会跟大多数人一样,目光飞快游离,不愿意屈膝去捡。而在上世纪的七十年代,一角钱可买十颗水果糖。即使吃完了,用糖纸包石子的恶作剧,也会引来许多次心甘情愿的弯腰。
责任编辑:刘梅
真正意义上的品茶是在老家教书时。那串孤寂日子里常常一个人枯坐陋室,聆听窗外松涛阵阵,鸟雀啁啾,昆虫合奏。然后用从岩缝里滴渗以竹片牵引出的山泉水泡制野茶,在升腾的茶香里构思文字,感受生命被茶水和书香滋润得剔透纯净。
有人说,茶是土做的水。品茶时,觉得与大地靠得极近,能听见大地的脉搏;与世情融得很深,可感受芸芸众生的呼吸。这时,读书能融进书里,情思缱绻;写字能跃然纸上,神行意随。夜幕降临,我常常听磁带里播放的《二泉映月》《春江花月夜》等二胡抑或小提琴曲,百听不厌,在茶叶上下翻飞的轻盈姿态中,想象朦胧月光下,我暗恋的女孩轻歌曼舞,含情脉脉地凝视着自己。陡然,一只黄褐色的蛾子透过破损的窗纸飞进来,“扑簌簌”于茶杯旁扇起杂音,像一块石头,砸碎梦中的影像,甜蜜的单相思稍纵即逝。于是,开始漫无边际地写诗,不厌其烦地往茶杯里添加热水,直至茶水渐淡至无味时,校园里的灯光全部熄灭,只剩下我陋室里的一盏心灯,还在闪烁微弱的光晕。这一点点被书香茶香润泽的光晕,让我渡过寂寥的青春岁月,也让文学开始成为我生命中永远的情人。
忘不了在家乡喝客家野茶的情形。信步踱进一户客家人,主人唤我入座后,一只粗瓷碗盛上白开水递过来,此为供净口用的水。仿若京剧开场前的锣鼓,既为演员留足准备时间,又营造出一点温馨气氛。
此刻,只听见厨房内噼里啪啦一阵阵爆响,一股浓烈的香味窜出厨房,在厅堂里弥漫开来。不久,伴着主人进出的匆匆脚步声,一碟碟客家风味小吃呈现在我面前的方桌上:红薯片,炒得焦黄;炒花生、炒豆子,香气在鼻翼轻灵游走;芥头、大蒜、辣椒、姜片等糖醋小吃浸味十足;还有杨梅干、猕猴桃干……不要说捏一枚细品,单单观其色闻其香便已陶醉了,竟忘却关键的环节是齿颊间放肆的约会。接着主人又盛上一盘热气腾腾的南瓜饼,待佐茶的小吃上齐,主人方泼去我碗中剩余的白开水,随即换上滚烫的野茶水。
告别时,热情的主人没有忘记随口哼唱一首客家情歌:“茶树打籽叮当叮,茶树底下好谈情;万一有人来相问,两人假作拾茶仁。”
更忘不了与伯父一起采野茶的情形。山高水长,峰回路转。于怪石嶙峋、藤蔓缠绕、青苔斑驳间,野茶树呈现暗绿的葱茏。“幽丛半吐枪旗短”,嫩绿水灵的茶芽尖笑盈盈地张望我,抚慰疲惫的心灵。待到茶尖萎凋、揉捻、烘焙……一道道繁杂工序之后,野茶特有的清新幽远的芬芳袅袅上升。“欲语还休道不明,此香只配梦里闻”,我且唤其“梦里香”吧!
二
乡下美食多,因原料实,制作细,加上水质优良,柴火灶出锅,所以味道独特,韵味绵长。
最常见的是爆青椒、晒肉、火焙鱼与盐菜煮泥鳅。每次回老家,均可品尝到这些菜肴中的几种。
爆青椒,须选用新鲜长条形偏辣的青椒,先把园子里摘来的青椒洗净、晾水,放在砧板上,平放菜刀把青椒逐个压扁,除去椒蒂。接着将整个青椒放置油鍋里爆炒,其间要注意青椒不停翻边。最后放入生姜、盐、豆豉等,一盘油亮辣香的爆青椒宣告出锅。其味滑嫩喷香,辣劲足,让人胃口大开。
晒肉制作过程别具一格。先将五花肉切成五厘米见方的小块,盛入容器,加盐、酱油适量搅拌,腌制约摸半小时。接着,把腌制好的五花肉,逐块粘上糯米粉,平摊于团箕里晾晒。再将锅洗净烧红,倒入适量茶油,烧至六、七成热时,把火关小,放入晒肉,最后就是小心翼翼地反复翻煎。出锅的晒肉外焦内嫩,油而不腻,还携带阳光的味道,够诱人。
制作火焙鱼,得有耐心。乡亲们先将从溪流中张网捕捞上来的小鱼清理干净,并在日头下晾干水分。接着生火将铁锅烧热准备烘焙。火的温度要高点,铁锅要烧红。然后在铁锅内淋上一层茶油,将小鱼均匀地摆放在铁锅内,小火慢焙。焙好的鱼干用辣椒爆炒,那个香啊,想想就要流口水。
盐菜煮泥鳅这道菜比较复杂。阳春时节,把老了的大白菜摘下洗净,晒七、八成干,切成丝状,放在坛子里压紧。过一段时间,坛内菜丝发酵变黄了,散发点酸味,便可取出晒干,放盐翻匀,置木笼里蒸两个时辰,取出,再晒干。这时,盐菜表面就会开出薄薄的盐花,盐菜就做成了。
在老家,当稻田里水稻抽穗时,肥嘟嘟的泥鳅调皮地钻出泥土,欢快游弋。我与几位堂哥早备好物什,开始捉泥鳅。从山上砍来竹子,劈开,削成细条,按经纬方向,留着小空格,编成“斗”状。待夕阳西下,把篾斗压在水里,底部与泥土零距离,再刨开篾斗前端泥巴,让水漫过半个儿。翌日清晨,将篾斗从水中提起,使篾斗中的水向下方流动,泥鳅便会顺水流乖乖钻进斗内。有时,手巧的堂哥也会用特制钳子,以闪电般的速度伸入水中,将滑滑的泥鳅夹上来。有时,我也直接脱掉鞋子,光着小脚丫在田里撒野。寻觅一个个圆溜溜的泥洞,以指扩展洞口,再慢慢深入,直到拐弯抹角慌乱逃窜的泥鳅映入眼帘,插翅难飞。那种艰辛劳动过后大获全胜的成就感,梦里想起也会咧嘴笑出声来。
盐菜等食材备齐,泥鳅亦捉了半盆,便直接将它们放锅里煮,当然得加点辣椒粉酱萝卜去腥。待水开了再煮一刻钟,这时汤香沁人心脾。舀一匙吃进嘴里“咂吧咂吧”,那种酸甜香辣的滋味,让我全身的骨头都酥软了。
逢野菜疯长时节,回乡可以尝到一些特别的美味。
比如炒雷公屎(我们戏称雷公打雷时屙的屎,又名地皮)。因长在牛粪密布等营养丰富的地方,又往往与苔藓青草混居,采撷的雷公屎颇难清洗。将焯水后的雷公屎与红辣椒、生姜丝、酸菜、葱花等一起炒熟后,其绿中带黄、黄中透红的颜色很美,其味道比炒木耳要强很多。
比如炒野生栀子花。从山上采摘的一朵朵洁白栀子花,洗净后除去中间橙黄色花蕊,然后将栀子花放入热水中焯片刻,挤干水份后放入油锅内清炒,最后撒些蒜泥爆香。我十分喜爱吃这道菜,因为既享受了采撷之趣,又可回味满嘴的花香,感受自己的心灵亦化作一朵栀子花,在老家的原野愉悦绽放。
比如野葱炒鸡蛋或野葱拌豆腐。
“小径红稀,芳郊绿遍,高台树色阴阴见。春风不解禁杨花,蒙蒙乱扑行人面……”今年春季的一个周末,我携家人到河滩踏青,满目青草绿树,杨花缤纷,令我内心无比惬意。 六
《孔乙己》是鲁迅一篇著名短篇小说,里头孔乙己说的一句话“窃书不算偷”,让人忍俊不禁。
我不会像孔乙己,运用“精神胜利法”,装着那种“纯真的狡黠”。我小时候就当过小偷,偷李,不是“窃李”。
这在当时挺正常,一来物质极度匮乏,小孩基本上没有零食吃;二则每家子女普遍有三五个,父母心有余而力不足,管教缺口随时打开;三是农民穷则思变,但凡有土的地方,哪怕再偏远再贫瘠,也会栽上李树桔树柚子树之类,很少管理,让一大帮校园“馋猫”有机可乘。
我那时却“穷开心”,挑食,偏不去僻静处偷散种的果子(因主人施肥少土质差故不嫩不甜),而专挑离小学不远的“谢巫婆”果园里偷水黄李。
水黄李是农民的挚爱,缘于其耐旱耐寒且长果多。初春钻出枝柯的水黄李呈青绿色,硌硬,瘦兮兮的。经“谢巫婆”家肥精心侍弄,到秋时变成黄白或粉红色,圆滚滚,表皮柔软滑润,泛着微光,像豆蔻少女的脸蛋。
熟透的水黄李汁多酸甜,有淡雅的香气漫逸,却往往长在高枝向阳处,好吃不易到手。
有一次,同学良觅来一根竹竿敲打“谢巫婆”果园伸向墙外的水黄李。“咚咚咚”,粉嫩的熟果掉在路上,往往碎裂汁水溢流,洗净后味道锐减。青涩待熟的水黄李掉落最多,像星星散开,我只挑大个的捡,小点的便成为鸟雀的美餐。
另外两位同学明和建想炫耀眼力,他们自诩“百步穿杨”,遂石子齐飞,大小果子纷纷下坠,有时落在我头上,有按摩的感觉,不痛。
于是我建议上树,大家附和着学做孙大圣偷蟠桃,骑在枝干上边尝熟果边说着笑话,何其威风!
终于有一天中午,“谢巫婆”发觉了果园闹贼,便叫骂着从河边菜地跑来。我个小,又穿着拖鞋,匆匆跳下围墙时,被隐藏于草丛的碎玻璃刺破脚掌,鲜血直流。我顾不了疼痛,一瘸一拐地奔向伙伴,狼狈逃回学校。
“谢巫婆”的凶恶让我们心有余悸。然而到了来年的某一天,口腹之欲又驱使我们冒险前往老地方。
这次,鬼小精灵地爬越“谢巫婆”果园围墙,正欲“大干一番”时,突然尖叫起来:
“快看,墙角有东西!”
我紧跟着翻过围墙,惊奇地看见一块光滑青石板上,铺开一张皱巴巴的报纸,上头洒满了熟透的水黄李,像许多淘气的眼睛在盯着我,似乎在说:
“老朋友,又来啦!”
上初中后,我从一位自称是“谢巫婆”亲戚的同学那里了解到,“谢巫婆”其实人凶心善,她只是想吓唬一下,没想到让我意外受伤,遂心生愧疚。翌年特意采摘了园子里最大最甜的水黄李,远远发现我们过来,便将李子放置青石板,意思是可随意带走,不要再爬树冒虫咬摔跤被碎玻璃刺脚的风险了。
奇怪的是,自从“谢巫婆”施舍我们水黄李之后,我们再也不愿光顾她家偷李了。谁说小孩没有羞耻心,只是贪玩嘴馋的本性往往占上风而已。
难忘儿时酸酸甜甜的水黄李!
七
糖是好东西。甜,有种悠悠清香,还可充饥。超市里各种糖,包装越来越华丽,味道越来越古怪,已无以往纯粹之甜。奇特的辣、浅淡的咸、倒胃的酸,各种滋味融进甜里,刺激顾客舌尖上的味蕾。
糖越做越高档,却越让我远离。我更留恋儿时的水果糖,其颜色、芬芳与故事,带给我太多缱绻情愫。
童年时家境拮据,却自由快乐,因为游戏繁多,不像现在独生子女“画地为牢”。
玩得最多的是“打仗”。两种武器用得最多,苍耳子是一种。作战双方到野外采集到足够多的苍耳子,相互追逐投射,只要清点双方衣服或毛发上粘附的苍耳子数目,胜负便见分晓。另一种叫苦楝子的武器很可怕,打在身上会溅出米黄汁水,打在头上很痛。只要哪方有人中“弹”喊饶,便自动淘汰。最后,尚有一人坚守阵地的那方赢。
输方通常要集中零花钱去买水果糖,然后大家一道分享。
有时钱不够,糖少人多,怎么办?有细心的伙伴会将水果糖切成两片。
当滑润的糖粒塞进嘴里,大家都不急着吮吸,更不会“囫囵吞糖”,而是让糖粒在舌齿间撞击,发出一种细微却令内心愉悦的声音,仿佛音律里也带着糖的甜香味道。
有颜色的糖纸,也舍不得丢弃。我就常常夹几张在课本里,或珍藏于文具盒里。上课时偶尔打瞌睡抑或想吃零食了,便用鼻子凑近糖纸嗅嗅。甜蜜的闪电,直抵血液与骨髓,穿透饥饿的童年。
糖纸除了让人浮想联翩,还有一个特殊的功能:恶作剧。
放学后,到河边选几粒石子,用糖纸裹紧,放置路口,专等馋嘴小孩出洋相,让开心一刻成为另一种形式的糖。
假糖通常会被路过的小孩拾起,但接下来的场景却迥然不同:
有的剥开糖纸后捏了捏,然后像做贼似的飞快扔掉;有的观察周边环境是否安全,再轻松将糖藏进口袋,准备回家后惬意品尝;有的发现真相后,将假糖复原,悄悄躲在暗处观望,期待他人继续上当。
一次雨后黄昏,街上行人稀少,我死死盯住路口丢的一粒假糖,渴望淘气学生的青睐,满足阴晦天气里不断膨胀的阴晦乐趣。
连续几个晚归学生飘然而过,我与一位邻家小孩正想离开,这时蹒跚走来一位拾荒老嫗。她佝偻着背,提着一个很大的塑料袋,像蜗牛一样走近。
天哪,她低头拾塑料瓶时发现了假糖,颤巍巍剥开糖纸,竟咬了一口。
“哎哟——”老妪惨叫声喑哑,却像荆棘抽打我的心房,至今回想起仍有痛感。邻家小孩吓得逃跑了,剩下我,想走过去道歉,却迈不出脚。
这时,我听见老妪轻轻叹了一口气,说了一句让我刻骨铭心的话:
“哎,只怪我老了不中用啦,眼花花的,不怪哪家的调皮鬼!好久没吃糖啊!”
在那个计划经济时代,物质匮乏,老百姓的生活水平普遍低。“甜是啥滋味?”不少人这么问,这很正常,不像现代人,各种糖都吃腻了。
我有时在街上匆匆行走,发现地上遗落的一角硬币,会跟大多数人一样,目光飞快游离,不愿意屈膝去捡。而在上世纪的七十年代,一角钱可买十颗水果糖。即使吃完了,用糖纸包石子的恶作剧,也会引来许多次心甘情愿的弯腰。
责任编辑:刘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