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创新思维形成过程
第一阶段:发散性思维形成阶段。创新型思维的显著特征就是学生在思考问题时,能够对同一问题从不同的角度去观察,能够摆脱传统思考问题的方法,对同一问题可以用不同的方法解决,这是创新性能力形成最显著的特征,也是最基本的特征,它是培养学生创新型思维所应具备的前提条件。在学生不断形成多角度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习惯的同时,学生具备创新思维的前提基础——发散性思维能力逐渐形成,为创新型思维的形成奠定了基础条件。
第二阶段:推理思维形成阶段。学生在发散性思维形成后,不断通过多角度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而在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中,会不断出现没有得到证实的假设命题。在这一阶段,学生会利用已有知识,推理求证假设命题,逐渐形成通过已知知识推理未知知识的习惯。推理思维的形成,是学生具备创新思维能力的一个必要过程,通过推理,发现新知识,创造新事物。
第三阶段:逆向思雏形成阶段。学生在具备发散思维和推理思维之后,能够通过自身的知识和能力判断问题及解决问题,在判断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生如果能不断否定原命题,逆向思考和解决问题,便具备了创新性思维所应具备的基础能力,这是创新型思维形成的一个关键转折点。因为创新型思维要求学生能打破常规,敢于逆向思考和探索,追求没有发现的新事物。
学生在不断发现问题、推理解决问题、逆向思维否定问题、革新知识和观念的过程中,便具备了创新能力所要求具备的最基本素质(图1)。
二、课堂情景—探究一发现模式案例分析
引课
直接设置悬疑,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结合电影2012中诺亚方舟的故事(引起学生对环境的关注,提升学生保护环境的意识),提示学生思索历史时期为什么会出现大洪水和间冰期,教学题目可以直接设置为“历史时期的大洪水”,设题点睛,用悬疑把学生引到教学课题中来。
教学设计过程
1 提供情景,设置悬念
把学生置于大洪水中和大冰期时代(依据学生的心理特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设问:“为什么会出现大洪水和大冰期?”
2 否定命题,开拓思维
教师提供问题,否定地球目前黄赤交角变化会带来影响(通过否定命题,引出多个问题,开拓学生的发散性思维),让学生讨论,同时教师引导,使其多角度思考地理问题。引导方向如图2。
通过对主干命题的否定,带来主干命题的分化,即一种是黄赤交角变大的可能,另一种是黄赤交角变小的可能;在否定中推理:为什么会出现黄赤交角的变化,进一步带来次干命题的分散,学生在次干命题中探究原因,开拓思维;又由黄赤交角的变化由多种原因造成并影响地球上的地表环境,次干命题进一步分化发散。
3 逆向推理,解决问题
否定命题中出现的各级命题的分散,使学生不断升起要解决问题的渴望;否定中带来的对立问题的出现,迫使学生运用已有知识去解决出现的问题,在逆向中探究命题的真元。通过逆向推理探究,学生不但从多个角度理解、解决、分析问题。而且与旧有知识相连接,学习新知识的同时巩固了旧知识,在探究思考中,预习了与此相关的新知识。
上述课程设计仅从中学地理知识的一个重点切入,以此引出大量相关的知识点,可摆脱传统课堂中照本宣科的教学模式,这种小切人、大内容的课程设计,兼顾了教育资源的不均衡和课时的限制,优化了课程教学结构。但在整个情景一探究一发现过程中,教师必须正确引导,紧密结合教材内容和教学目的,以防止命题过度发散,远离课本主要教学内容。
三、课堂情景—探究—发现模式的功能
新课程理念主要是让学生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满足学生不同的地理学习需要,重视对地理问题的探究,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通过上例分析,依据各地的教育资源和课时安排,可以在情景一探究一发现的教学模式中逐步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逆向思维和推理思维,并在此模式中通过虚拟的情景假设、发散问题的总结、推理的探究发现以实现新课程所要求的三维目标。
1 设置“悬念”,激发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学习方式,学习兴趣的培养是建立巩同学习动机的源动力。兴趣往往能促使学生自我学习能力的形成,培养其探究性学习精神。情景教学的特点是以优化的情景为空间,以创设情景为主线,根据教材特点、教学方法和学生具体情况,在课堂上营造一种富有情景的氛围,促使课堂变得生动饱满,能迅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因此,情景教学是兴趣教学中一种有效的教学方式。在地理教学情景中设置悬念,结合乡土地理知识,使地理知识的学习具有一定的可知性、未知性和可探究性,更有利于培养学生科学素养以及对地理学科的热爱。
2 否定命题,培养发散思维
地理新课标要求,地理课堂教育要从传统的课堂教育中走出来,发挥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主体作用,培养学生多角度思考分析问题的能力。情景—探究—发现的教学模式,借助情景,侧重于教学知识点的多角度多方面发散,让学生在情景中不断否定命题,主动思考问题;命题问题的分散,让学生多角度、发散性地分析和解决问题,从而不断持续推理过程,这是培养学生创造能力的基础。
3 逆向推理,提升创造能力
知识逆推理旨在最大程度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在不断的否定推断中,增长知识、拓展视野,并在思考中培养创造性解决问题的能力。地理事物的表象在一段时间内是固定单一的,然而形成因素是多方面的综合。在教学活动中,可以恰当设置情景,在教师的精心引导下,进行各命题的预立和否定并进行逆向推理,培养学生创造能力。
4 树立观念,渗透环保意识
新课标在三维目标中明确提出要切实提高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地理教学要求通过课堂教育,升华学生热爱地理、关注地理的情感,树立浓厚的环境保护意识。课堂情景一探究一发现模式在情景引入中着重关注重大地理现象和地理问题,结合乡土地理教育,在逆推理中了解环境,认知环境污染的重大危害,树立学生保护环境的意识,从而提升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图3)。
第一阶段:发散性思维形成阶段。创新型思维的显著特征就是学生在思考问题时,能够对同一问题从不同的角度去观察,能够摆脱传统思考问题的方法,对同一问题可以用不同的方法解决,这是创新性能力形成最显著的特征,也是最基本的特征,它是培养学生创新型思维所应具备的前提条件。在学生不断形成多角度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习惯的同时,学生具备创新思维的前提基础——发散性思维能力逐渐形成,为创新型思维的形成奠定了基础条件。
第二阶段:推理思维形成阶段。学生在发散性思维形成后,不断通过多角度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而在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中,会不断出现没有得到证实的假设命题。在这一阶段,学生会利用已有知识,推理求证假设命题,逐渐形成通过已知知识推理未知知识的习惯。推理思维的形成,是学生具备创新思维能力的一个必要过程,通过推理,发现新知识,创造新事物。
第三阶段:逆向思雏形成阶段。学生在具备发散思维和推理思维之后,能够通过自身的知识和能力判断问题及解决问题,在判断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生如果能不断否定原命题,逆向思考和解决问题,便具备了创新性思维所应具备的基础能力,这是创新型思维形成的一个关键转折点。因为创新型思维要求学生能打破常规,敢于逆向思考和探索,追求没有发现的新事物。
学生在不断发现问题、推理解决问题、逆向思维否定问题、革新知识和观念的过程中,便具备了创新能力所要求具备的最基本素质(图1)。
二、课堂情景—探究一发现模式案例分析
引课
直接设置悬疑,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结合电影2012中诺亚方舟的故事(引起学生对环境的关注,提升学生保护环境的意识),提示学生思索历史时期为什么会出现大洪水和间冰期,教学题目可以直接设置为“历史时期的大洪水”,设题点睛,用悬疑把学生引到教学课题中来。
教学设计过程
1 提供情景,设置悬念
把学生置于大洪水中和大冰期时代(依据学生的心理特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设问:“为什么会出现大洪水和大冰期?”
2 否定命题,开拓思维
教师提供问题,否定地球目前黄赤交角变化会带来影响(通过否定命题,引出多个问题,开拓学生的发散性思维),让学生讨论,同时教师引导,使其多角度思考地理问题。引导方向如图2。
通过对主干命题的否定,带来主干命题的分化,即一种是黄赤交角变大的可能,另一种是黄赤交角变小的可能;在否定中推理:为什么会出现黄赤交角的变化,进一步带来次干命题的分散,学生在次干命题中探究原因,开拓思维;又由黄赤交角的变化由多种原因造成并影响地球上的地表环境,次干命题进一步分化发散。
3 逆向推理,解决问题
否定命题中出现的各级命题的分散,使学生不断升起要解决问题的渴望;否定中带来的对立问题的出现,迫使学生运用已有知识去解决出现的问题,在逆向中探究命题的真元。通过逆向推理探究,学生不但从多个角度理解、解决、分析问题。而且与旧有知识相连接,学习新知识的同时巩固了旧知识,在探究思考中,预习了与此相关的新知识。
上述课程设计仅从中学地理知识的一个重点切入,以此引出大量相关的知识点,可摆脱传统课堂中照本宣科的教学模式,这种小切人、大内容的课程设计,兼顾了教育资源的不均衡和课时的限制,优化了课程教学结构。但在整个情景一探究一发现过程中,教师必须正确引导,紧密结合教材内容和教学目的,以防止命题过度发散,远离课本主要教学内容。
三、课堂情景—探究—发现模式的功能
新课程理念主要是让学生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满足学生不同的地理学习需要,重视对地理问题的探究,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通过上例分析,依据各地的教育资源和课时安排,可以在情景一探究一发现的教学模式中逐步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逆向思维和推理思维,并在此模式中通过虚拟的情景假设、发散问题的总结、推理的探究发现以实现新课程所要求的三维目标。
1 设置“悬念”,激发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学习方式,学习兴趣的培养是建立巩同学习动机的源动力。兴趣往往能促使学生自我学习能力的形成,培养其探究性学习精神。情景教学的特点是以优化的情景为空间,以创设情景为主线,根据教材特点、教学方法和学生具体情况,在课堂上营造一种富有情景的氛围,促使课堂变得生动饱满,能迅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因此,情景教学是兴趣教学中一种有效的教学方式。在地理教学情景中设置悬念,结合乡土地理知识,使地理知识的学习具有一定的可知性、未知性和可探究性,更有利于培养学生科学素养以及对地理学科的热爱。
2 否定命题,培养发散思维
地理新课标要求,地理课堂教育要从传统的课堂教育中走出来,发挥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主体作用,培养学生多角度思考分析问题的能力。情景—探究—发现的教学模式,借助情景,侧重于教学知识点的多角度多方面发散,让学生在情景中不断否定命题,主动思考问题;命题问题的分散,让学生多角度、发散性地分析和解决问题,从而不断持续推理过程,这是培养学生创造能力的基础。
3 逆向推理,提升创造能力
知识逆推理旨在最大程度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在不断的否定推断中,增长知识、拓展视野,并在思考中培养创造性解决问题的能力。地理事物的表象在一段时间内是固定单一的,然而形成因素是多方面的综合。在教学活动中,可以恰当设置情景,在教师的精心引导下,进行各命题的预立和否定并进行逆向推理,培养学生创造能力。
4 树立观念,渗透环保意识
新课标在三维目标中明确提出要切实提高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地理教学要求通过课堂教育,升华学生热爱地理、关注地理的情感,树立浓厚的环境保护意识。课堂情景一探究一发现模式在情景引入中着重关注重大地理现象和地理问题,结合乡土地理教育,在逆推理中了解环境,认知环境污染的重大危害,树立学生保护环境的意识,从而提升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图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