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当新一轮课改历经七年光阴的时候,我们不免要回眸它的成长过程。这个迎着新世纪曙光诞生的婴儿,在经历了几千个日月的阳光雨露、风霜雪雨后,他成长得怎样了,又给我们带来了什么呢?从下述的几个镜头中,我们不难看出现实的教育正呼唤着什么……
一、现象描述
镜头一:早晨,迎向那一轮朝阳的是一个个行色匆匆的学生,与他们身高、年龄不匹的是他们肩上那沉重的书包,还有那凝重而稚气的面孔。深圳一所小学曾做过一次全校学生书包重量的调查,结果令人吃惊,被调查的小学生书包的平均重量竟达7.5千克!其实早就有人发现了中小学生书包过重的情况,但这些人不是教育家,而是商家。他们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为中小学生发明了旅行箱式的书包,应该说,这些善于捕捉商机的商家的确体察到了孩子们稚嫩的、不堪重负的臂膀!当这些商家因此获得专利而赚大钱的时候,教育工作者们思考的是什么呢?也许还是一脸的无奈与茫然……不管学校、教师想尽什么手段教学,结果都是同唱一首升学考试歌,学生还是殊途同归赴考场!于是,教师不得不继续驾驶着应试教育的这条旧船,让学生大量地做练习、大量地做试卷。这样的现状不能不令我们感慨:我们的孩子,本该是满怀着梦幻和憧憬走向他们心中美丽的校园的,但面对应试教育,学校的功能、学习的享受在哪里?
镜头二:全国课程改革实验区的示范课现场,来自大江南北的、虔诚的教师们认真地聆听着各实验区推出的示范课。这是最前卫的课改信息,这是最具导向性的示范课堂,授课教师用心良苦!
识字课一开始:闯关、过迷宫,又摘果子又种树……一会儿合作:“小组讨论,怎样记住这些字?”一会儿自主:“喜欢哪句就读哪句……”再加上色彩缤纷的课件,学生被刺激得激情万丈,课堂高潮迭起。阅读课《小熊住山洞》的课堂热闹非常,在“你读得真好”、“你是最棒的”、“你再美美地读一下”的赞美声中,学生被夸得自信心满怀,课上没有是非之辨、没有讨论争议,也没有练习与训练,课文被处理成了读和演的剧本。最后教师抛出了拿手的绝招——为课文谱曲,本课在师生的欢歌热舞中落下帷幕……这样的课让听者茫然,难道这就是课改后的新课堂吗?这就是课程标准中提及的利用多种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课程的整合吗?为上这一节课,教师要准备多久?
历史的车轮总是向前的,课改也在前进中不断地成长,而教师亦在实践中趋于成熟。请调整视角,继续追踪我们的镜头!
镜头三:美丽的江城——武汉,全国第六届青年教师大奖赛的现场。近20节课中,80%的赛课教师能够很好地诠释课程改革的精髓与内涵。他们授课的风格各异、方法独到、基本功扎实。有的潇洒自如,闲庭信步;有的慷慨激昂,热情洋溢;有的亲切和蔼,春风化雨;有的朴实从容,深入浅出;有的如行云流水,驾轻就熟。课堂上能够充分调动学习的积极性,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以学定教,应变灵活自如。评价、点拨及时到位,随时能够捕捉到新生成资源,从词到句,从句到篇,自主、合作、探究,不放过一个训练点,处理得恰到好处。他们不单单要教会学生知识,而是要教会学生如何获得知识。
镜头四:东北一所重点小学的关于教师继续教育与专业成长经验交流会。展厅里教师学习的资料和光盘摆了满满一屋子。教师的教案较以前传统的教案相比,多了学生的活动预设,看得出知识的获取是在师生双边活动中共同完成的,并且每课小反思、每单元大反思,教师对课改的认识、学习、感悟的笔记每学期就要记近乎厚厚的两大本。在基本功汇报表演中,我们目睹了在课改中成长起来的新型教师的教学风采,全校80%的教师均上场进行了答辩。课堂上三维目标的落实、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方式的实现、校本课程的开发、三级教材的处理,他们都有独到的见解和恰当的做法。青年教师的基本功表演更是令人折服,粉笔字似书法家美观洒脱,课文朗读似播音员字正腔圆,感情基调把握得准确自然,课件制作精美熟练……
二、现状分析
新一轮课改走过的七年历程,如同一个人的成长般经历了充满激情的乳儿时期,走过了疑惑丛生的幼年阶段,如今迈进了冷静思考、稳步成长的少年时代。针对新课改正面的效应应当说是毫无疑义的,而反面的呼声亦不绝于耳。笔者认为,不管是褒是贬、是认可是反对,新课改对传统教学的冲击及带给教育者思想上、行为上的改变都是实实在在的。
(一) 教育观念的改变
与传统教育相比,新课程改革呼唤教育智慧,教育智慧呼唤教学智慧,教学智慧呼唤智慧型教师。而我们的教师队伍准备得如何?他们的思想认识、知识结构、教学方法、评价标准有一个完整的体系吗?回答是否定的,穿新鞋走老路的教师比比皆是。
通过强有力的课改培训,教师们逐渐从理性的角度明白了课改的初衷:要求教师以人为本、以学生的身心发展为本,凸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学生是课程的主体,课程是由学生反思、创造性实践而构建的人生意义的活动。新课程以“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基”为基本的价值取向,尊重学生、尊重差异,关注他们的情感体验,让课堂成为生命成长的家园和乐园,使生命得以在充满着灵气、快乐、激情的环境中生长。教师们应如何去实践这新课程倡导的改革灵魂?无疑逃不出那通用的认知规律:认识—实践—再认识—再实践。
(二)教学过程的改变
新课程中教学重点要由原来的重知识传授逐渐向重学生发展转变。落实这一点的先决条件在于教师。重复了几十年的、旧的传统模式一下子能改变得了吗?我的回答是:的确需要时间,还需要专家的引领。几年的时光转瞬即逝,我们终于看到——多数课堂不再是完成“教案剧本”,学生不再是配角演员,而是主体,是探究者、实践者;教师不再是演说家,而是引导者、合作者、点拨者、服务者。传统教学中的三法宝:“权威、记忆、考试”逐渐地回归为生活体验、实践智慧、学习感悟。教师们已开始让学生通过“感知—概括—应用”的思维过程去发现真理,掌握规律。教材的处理不再是照本宣科,而是成为了师生共同探究的载体;教师不再牵着学生走、不再把知识掰开揉碎,变成数不清的“知识点”,塞给学生、喂给学生。课堂教学不再是封闭式的备课形式,而进行了开放性的备课、开放性的教学,倡导师生共同备课、共同寻找获取知识的途径。课堂上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氛围,使学生在兴奋与愉悦中不断通过多种渠道接收着新信息,从而实现对新知识的认识与接纳,并从中发现规律。
(三)教师行为的改变
教育的发展呼唤均衡。不同地区、不同学校对课改的把握程度是不同的。但我们欣喜地看到,多数地区的教师经过专家的引领,经过校本培训及网上学习,教师们逐渐地成熟了,一支新型的具有时代特征的教师队伍正在推动着课改向深化的层面发展。他们懂得了“教师”一词的真正内涵,懂得了终身学习和做反思型教师的重要,懂得了教与学的辩证关系,懂得了“授人以渔”远比“授人以鱼”重要,懂得了如何创造性地使用教材,懂得了只有将情感、体验与学习对象碰撞才能产生火花,而这种火花源自于学生学习过程中产生的内驱力,于是自主性学习成为了课堂的主旋律,教师把“教”的艺术变为“导”的技巧,巧妙地将学生带入学习情境,让他们用自己的眼睛去看,用自己的手去摸,用自己的身心去感悟。
三、课改呼唤教学智慧
“明天的资本,就是智慧。”
——儒佛内尔
课程改革未来的路将如何走?我们呼唤智慧教育!
智慧是力量的源泉,智慧是创造的源泉,智慧是财富的源泉。国家督学成尚荣教授指出:“课堂教学改革就是要超越知识教育,从知识走向智慧,从培养知识人转为培养智慧者;用教育哲学指导和提升教育改革,就是要引领教师和学生爱智慧、追求智慧。”我们相信,人的智慧将成为一种生产力、一种资源和资本。知识经济时代之后,人类将进入智慧经济时代。
智慧的教育需要教育的智慧。当我们的教育停留在教师带着知识走向学生的时候,教师的知识是最重要的;但当我们的教育已经发展到教师带着学生走向智慧的时候,教师的智慧无疑就更加重要了。叶澜教授在《教师角色与教师发展新探》一书中将教育智慧归结为解决教育教学中的新情况、新问题的能力,转化教育矛盾和冲突的教育机智,及时选择、调节教育行为的魄力,促进学生积极发展和创造的魅力等。我们认为,教育智慧是教师良好的教学行为的体现,是一种崇高的品质。孔子云:“不愤不启,不悱不发。”“愤者,心求通而未得;悱者,口欲言而未能。”“愤”与“悱”是一种疑非疑、懂非懂、知未知的状态。“愤悱”其实是教育者刻意寻求的一种时机,一种激发兴趣和调动探求的手段。当学生有疑问时,你能启发他顿悟出来;当学生心理出现矛盾时,你能用巧妙的方法进行疏通;当学生心有余而力不足时,你能及时地捕捉并“授之以渔”,这就是教育改革呼唤的智慧。
“用心灵塑造心灵,用智慧启迪智慧”,这是课改赋予教育工作者的使命。我们应该带着真诚与爱心走进学生,带着敏锐与智慧走进课堂,给学生以心灵和智慧的启迪。
(一)智慧教学鼓励学生质疑
一位美国归来的学者谈到,中国的教育与美国的教育相比,最大的区别就是,美国的家长们每天问孩子的话是“今天你提问了没有”,而中国的教育,家长们关注的是“今天你没有不懂的问题吧”。“学贵有疑”,敢于怀疑,才可能引发思考,才可能推陈出新,课堂应该是怀疑与思辨的地方。我们要引导鼓励学生大胆质疑,时时有求知渴望、时时提出为什么,向教材、向教师挑战,要让学生懂得提出问题比解决问题更重要。只有这样,学生才有希望、才有个性、才有进步、才有创新。教师们可以课前问问学生有什么疑问,课尾问问他们还有什么不懂的问题,甚至我们也可以主动设置一些问题,交给学生在课中、课后去争议辩明。
(二)智慧教学营造思考氛围
我们要引导学生逐渐形成敏锐的思考和分析问题的能力,要有独特的见解、要说出与众不同的观点、要有“亮剑”精神。我们要为学生营造敢想、敢说的开放性思维氛围,创设平等交流、自由讨论、畅说争鸣的环境,锻炼学生创造性的多元思维问题的能力,允许争论不休、言之有理的辩驳,允许学生扰乱预设的教学思路,让课堂充满生机。这样的课堂,才能点燃思维的火焰。
(三)智慧教育挖掘文本价值
文本给予我们的知识信息量是无穷无尽的,师生在文本研究学习的过程中,需要智慧的猛烈碰撞、心灵的默契相通、认识的分歧合拢、情感的交融升华,就文本的价值进行师生与文本的对话、师生的相互对话、生生的相互对话。师生应共同走进文本,一起研究、一起感悟、一起激动。教师要怀着童心、真心、耐心,去倾听学生的真情言辞、奇思妙想、百家争鸣。这样,学生才能从文本中真正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才能走进文本的字里行间与文本交流,才能真正学会读书。
(四)智慧教育激励探究天性
学生对未知的事物都充满了好奇心,探究是学生的天性。学生的这种浓烈的求知欲望,恰好是一种可贵的学习动力。在课堂上,教师要把每个学生看成是学习的主人,要让每位学生成为自主探究的研究者,要以帮助者、合作者和参与者的身份出现,为学生出谋划策,让学生体悟“曲径通幽”的乐趣,不要冷眼旁观,堵塞探究的通道。
(五)智慧教育走进生活课堂
学习即生活,生活即学习,这是新课标倡导的理念之一。学生是生活中的一分子,天天在生活中学习,在学习中生活。当教师把学生领进文本后,学生把自己的生活融入到文本中去,又与文本中的人与事构成的生活进行结合,从而感悟、体验生活就更加深刻了,然后再从文本中出来,回到生活中去,勃发出生活与学习的激情,使文本这种静态的语言文字在学生的思维中荡漾起来,变化成动态的画卷,成为充满生命力的学习与生活构件,从中享受收获智慧的惬意。
教育的智慧源于爱,改革的成功源于不懈的追求。我们一路蹒跚走来,课改让我们有了新的感悟,那就是——课改呼唤智慧课堂,智慧教育成就课改大业!
参考文献:
[1]李彦丽,翟军卫.教师教育智慧的表征与生成.
[2]叶澜.教师角色与教师发展新探.
一、现象描述
镜头一:早晨,迎向那一轮朝阳的是一个个行色匆匆的学生,与他们身高、年龄不匹的是他们肩上那沉重的书包,还有那凝重而稚气的面孔。深圳一所小学曾做过一次全校学生书包重量的调查,结果令人吃惊,被调查的小学生书包的平均重量竟达7.5千克!其实早就有人发现了中小学生书包过重的情况,但这些人不是教育家,而是商家。他们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为中小学生发明了旅行箱式的书包,应该说,这些善于捕捉商机的商家的确体察到了孩子们稚嫩的、不堪重负的臂膀!当这些商家因此获得专利而赚大钱的时候,教育工作者们思考的是什么呢?也许还是一脸的无奈与茫然……不管学校、教师想尽什么手段教学,结果都是同唱一首升学考试歌,学生还是殊途同归赴考场!于是,教师不得不继续驾驶着应试教育的这条旧船,让学生大量地做练习、大量地做试卷。这样的现状不能不令我们感慨:我们的孩子,本该是满怀着梦幻和憧憬走向他们心中美丽的校园的,但面对应试教育,学校的功能、学习的享受在哪里?
镜头二:全国课程改革实验区的示范课现场,来自大江南北的、虔诚的教师们认真地聆听着各实验区推出的示范课。这是最前卫的课改信息,这是最具导向性的示范课堂,授课教师用心良苦!
识字课一开始:闯关、过迷宫,又摘果子又种树……一会儿合作:“小组讨论,怎样记住这些字?”一会儿自主:“喜欢哪句就读哪句……”再加上色彩缤纷的课件,学生被刺激得激情万丈,课堂高潮迭起。阅读课《小熊住山洞》的课堂热闹非常,在“你读得真好”、“你是最棒的”、“你再美美地读一下”的赞美声中,学生被夸得自信心满怀,课上没有是非之辨、没有讨论争议,也没有练习与训练,课文被处理成了读和演的剧本。最后教师抛出了拿手的绝招——为课文谱曲,本课在师生的欢歌热舞中落下帷幕……这样的课让听者茫然,难道这就是课改后的新课堂吗?这就是课程标准中提及的利用多种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课程的整合吗?为上这一节课,教师要准备多久?
历史的车轮总是向前的,课改也在前进中不断地成长,而教师亦在实践中趋于成熟。请调整视角,继续追踪我们的镜头!
镜头三:美丽的江城——武汉,全国第六届青年教师大奖赛的现场。近20节课中,80%的赛课教师能够很好地诠释课程改革的精髓与内涵。他们授课的风格各异、方法独到、基本功扎实。有的潇洒自如,闲庭信步;有的慷慨激昂,热情洋溢;有的亲切和蔼,春风化雨;有的朴实从容,深入浅出;有的如行云流水,驾轻就熟。课堂上能够充分调动学习的积极性,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以学定教,应变灵活自如。评价、点拨及时到位,随时能够捕捉到新生成资源,从词到句,从句到篇,自主、合作、探究,不放过一个训练点,处理得恰到好处。他们不单单要教会学生知识,而是要教会学生如何获得知识。
镜头四:东北一所重点小学的关于教师继续教育与专业成长经验交流会。展厅里教师学习的资料和光盘摆了满满一屋子。教师的教案较以前传统的教案相比,多了学生的活动预设,看得出知识的获取是在师生双边活动中共同完成的,并且每课小反思、每单元大反思,教师对课改的认识、学习、感悟的笔记每学期就要记近乎厚厚的两大本。在基本功汇报表演中,我们目睹了在课改中成长起来的新型教师的教学风采,全校80%的教师均上场进行了答辩。课堂上三维目标的落实、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方式的实现、校本课程的开发、三级教材的处理,他们都有独到的见解和恰当的做法。青年教师的基本功表演更是令人折服,粉笔字似书法家美观洒脱,课文朗读似播音员字正腔圆,感情基调把握得准确自然,课件制作精美熟练……
二、现状分析
新一轮课改走过的七年历程,如同一个人的成长般经历了充满激情的乳儿时期,走过了疑惑丛生的幼年阶段,如今迈进了冷静思考、稳步成长的少年时代。针对新课改正面的效应应当说是毫无疑义的,而反面的呼声亦不绝于耳。笔者认为,不管是褒是贬、是认可是反对,新课改对传统教学的冲击及带给教育者思想上、行为上的改变都是实实在在的。
(一) 教育观念的改变
与传统教育相比,新课程改革呼唤教育智慧,教育智慧呼唤教学智慧,教学智慧呼唤智慧型教师。而我们的教师队伍准备得如何?他们的思想认识、知识结构、教学方法、评价标准有一个完整的体系吗?回答是否定的,穿新鞋走老路的教师比比皆是。
通过强有力的课改培训,教师们逐渐从理性的角度明白了课改的初衷:要求教师以人为本、以学生的身心发展为本,凸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学生是课程的主体,课程是由学生反思、创造性实践而构建的人生意义的活动。新课程以“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基”为基本的价值取向,尊重学生、尊重差异,关注他们的情感体验,让课堂成为生命成长的家园和乐园,使生命得以在充满着灵气、快乐、激情的环境中生长。教师们应如何去实践这新课程倡导的改革灵魂?无疑逃不出那通用的认知规律:认识—实践—再认识—再实践。
(二)教学过程的改变
新课程中教学重点要由原来的重知识传授逐渐向重学生发展转变。落实这一点的先决条件在于教师。重复了几十年的、旧的传统模式一下子能改变得了吗?我的回答是:的确需要时间,还需要专家的引领。几年的时光转瞬即逝,我们终于看到——多数课堂不再是完成“教案剧本”,学生不再是配角演员,而是主体,是探究者、实践者;教师不再是演说家,而是引导者、合作者、点拨者、服务者。传统教学中的三法宝:“权威、记忆、考试”逐渐地回归为生活体验、实践智慧、学习感悟。教师们已开始让学生通过“感知—概括—应用”的思维过程去发现真理,掌握规律。教材的处理不再是照本宣科,而是成为了师生共同探究的载体;教师不再牵着学生走、不再把知识掰开揉碎,变成数不清的“知识点”,塞给学生、喂给学生。课堂教学不再是封闭式的备课形式,而进行了开放性的备课、开放性的教学,倡导师生共同备课、共同寻找获取知识的途径。课堂上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氛围,使学生在兴奋与愉悦中不断通过多种渠道接收着新信息,从而实现对新知识的认识与接纳,并从中发现规律。
(三)教师行为的改变
教育的发展呼唤均衡。不同地区、不同学校对课改的把握程度是不同的。但我们欣喜地看到,多数地区的教师经过专家的引领,经过校本培训及网上学习,教师们逐渐地成熟了,一支新型的具有时代特征的教师队伍正在推动着课改向深化的层面发展。他们懂得了“教师”一词的真正内涵,懂得了终身学习和做反思型教师的重要,懂得了教与学的辩证关系,懂得了“授人以渔”远比“授人以鱼”重要,懂得了如何创造性地使用教材,懂得了只有将情感、体验与学习对象碰撞才能产生火花,而这种火花源自于学生学习过程中产生的内驱力,于是自主性学习成为了课堂的主旋律,教师把“教”的艺术变为“导”的技巧,巧妙地将学生带入学习情境,让他们用自己的眼睛去看,用自己的手去摸,用自己的身心去感悟。
三、课改呼唤教学智慧
“明天的资本,就是智慧。”
——儒佛内尔
课程改革未来的路将如何走?我们呼唤智慧教育!
智慧是力量的源泉,智慧是创造的源泉,智慧是财富的源泉。国家督学成尚荣教授指出:“课堂教学改革就是要超越知识教育,从知识走向智慧,从培养知识人转为培养智慧者;用教育哲学指导和提升教育改革,就是要引领教师和学生爱智慧、追求智慧。”我们相信,人的智慧将成为一种生产力、一种资源和资本。知识经济时代之后,人类将进入智慧经济时代。
智慧的教育需要教育的智慧。当我们的教育停留在教师带着知识走向学生的时候,教师的知识是最重要的;但当我们的教育已经发展到教师带着学生走向智慧的时候,教师的智慧无疑就更加重要了。叶澜教授在《教师角色与教师发展新探》一书中将教育智慧归结为解决教育教学中的新情况、新问题的能力,转化教育矛盾和冲突的教育机智,及时选择、调节教育行为的魄力,促进学生积极发展和创造的魅力等。我们认为,教育智慧是教师良好的教学行为的体现,是一种崇高的品质。孔子云:“不愤不启,不悱不发。”“愤者,心求通而未得;悱者,口欲言而未能。”“愤”与“悱”是一种疑非疑、懂非懂、知未知的状态。“愤悱”其实是教育者刻意寻求的一种时机,一种激发兴趣和调动探求的手段。当学生有疑问时,你能启发他顿悟出来;当学生心理出现矛盾时,你能用巧妙的方法进行疏通;当学生心有余而力不足时,你能及时地捕捉并“授之以渔”,这就是教育改革呼唤的智慧。
“用心灵塑造心灵,用智慧启迪智慧”,这是课改赋予教育工作者的使命。我们应该带着真诚与爱心走进学生,带着敏锐与智慧走进课堂,给学生以心灵和智慧的启迪。
(一)智慧教学鼓励学生质疑
一位美国归来的学者谈到,中国的教育与美国的教育相比,最大的区别就是,美国的家长们每天问孩子的话是“今天你提问了没有”,而中国的教育,家长们关注的是“今天你没有不懂的问题吧”。“学贵有疑”,敢于怀疑,才可能引发思考,才可能推陈出新,课堂应该是怀疑与思辨的地方。我们要引导鼓励学生大胆质疑,时时有求知渴望、时时提出为什么,向教材、向教师挑战,要让学生懂得提出问题比解决问题更重要。只有这样,学生才有希望、才有个性、才有进步、才有创新。教师们可以课前问问学生有什么疑问,课尾问问他们还有什么不懂的问题,甚至我们也可以主动设置一些问题,交给学生在课中、课后去争议辩明。
(二)智慧教学营造思考氛围
我们要引导学生逐渐形成敏锐的思考和分析问题的能力,要有独特的见解、要说出与众不同的观点、要有“亮剑”精神。我们要为学生营造敢想、敢说的开放性思维氛围,创设平等交流、自由讨论、畅说争鸣的环境,锻炼学生创造性的多元思维问题的能力,允许争论不休、言之有理的辩驳,允许学生扰乱预设的教学思路,让课堂充满生机。这样的课堂,才能点燃思维的火焰。
(三)智慧教育挖掘文本价值
文本给予我们的知识信息量是无穷无尽的,师生在文本研究学习的过程中,需要智慧的猛烈碰撞、心灵的默契相通、认识的分歧合拢、情感的交融升华,就文本的价值进行师生与文本的对话、师生的相互对话、生生的相互对话。师生应共同走进文本,一起研究、一起感悟、一起激动。教师要怀着童心、真心、耐心,去倾听学生的真情言辞、奇思妙想、百家争鸣。这样,学生才能从文本中真正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才能走进文本的字里行间与文本交流,才能真正学会读书。
(四)智慧教育激励探究天性
学生对未知的事物都充满了好奇心,探究是学生的天性。学生的这种浓烈的求知欲望,恰好是一种可贵的学习动力。在课堂上,教师要把每个学生看成是学习的主人,要让每位学生成为自主探究的研究者,要以帮助者、合作者和参与者的身份出现,为学生出谋划策,让学生体悟“曲径通幽”的乐趣,不要冷眼旁观,堵塞探究的通道。
(五)智慧教育走进生活课堂
学习即生活,生活即学习,这是新课标倡导的理念之一。学生是生活中的一分子,天天在生活中学习,在学习中生活。当教师把学生领进文本后,学生把自己的生活融入到文本中去,又与文本中的人与事构成的生活进行结合,从而感悟、体验生活就更加深刻了,然后再从文本中出来,回到生活中去,勃发出生活与学习的激情,使文本这种静态的语言文字在学生的思维中荡漾起来,变化成动态的画卷,成为充满生命力的学习与生活构件,从中享受收获智慧的惬意。
教育的智慧源于爱,改革的成功源于不懈的追求。我们一路蹒跚走来,课改让我们有了新的感悟,那就是——课改呼唤智慧课堂,智慧教育成就课改大业!
参考文献:
[1]李彦丽,翟军卫.教师教育智慧的表征与生成.
[2]叶澜.教师角色与教师发展新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