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心脏性猝死的一级预防研究:基本原理和设计方案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iaxianfeiain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背景

根据国内外慢性心力衰竭(心衰)治疗指南,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降低的心脏性猝死高危人群已被列入植入型心律转复除颤器(ICD)或心脏再同步治疗除颤器(CRT-D)的Ⅰ类适应证。我国慢性心衰患者心脏性猝死的风险程度如何?作为心脏性猝死的一级预防,根据中国现状,提供中国ICD/CRT-D植入适应证的证据是亟待解决的重大问题。对于LVEF<0.35同时QRS波增宽(≥120 ms)的慢性心衰患者,植入器械应该首选心脏再同步治疗起搏器(CRT-P)还是CRT-D(后者比前者的费用平均贵4~6万),这是国内外尚未解决的问题。

基本原理

心脏性猝死发病率高,抢救成功率低。目前ICD或CRT-D作为最有效的预防心脏性猝死的治疗方式已被国外指南列为Ⅰ类推荐,并且在发达国家广泛应用。但其他人群缺少ICD预防心脏性猝死的大规模临床研究资料,照搬欧美的研究结果是否合适?

设计方案

慢性心衰患者一级预防研究(POSCD-China)是一项前瞻性、多中心、注册研究,纳入800例成功植入ICD、CRT-P或CRT-D的慢性心衰患者,排除心脏性猝死的二级预防病例。所有患者在接受器械植入前均按照慢性心衰治疗指南接受优化的药物治疗。计划随访24个月。所有患者的随访终点包括全因死亡、猝死、心血管死亡、再入院、心功能评级、室性心律失常、ICD或CRT-D的电治疗等。

结论

POSCD-China研究将明确我国慢性心衰患者的猝死风险,并比较LVEF降低合并QRS波增宽的慢性心衰患者在心脏性猝死一级预防治疗时,接受CRT-P与CRT-D治疗的差别。

其他文献
期刊
目的评价固定螺旋主动固定导线(Fineline Ⅱ EZ,美国波科公司)植入术中及术后3个月参数变化情况,评价其安全性。方法2012年1月至2013年9月在青岛大学附属医院156例缓慢性心律失常患者行单腔或双腔起搏治疗,心室起搏导线均选用固定螺旋主动固定导线,经左或右侧锁骨下静脉置于右心室流出道间隔部,分别于导线旋入心肌即刻、旋入后5 min、术后即刻、术后3个月测试起搏参数:起搏阈值、导线阻抗和
【摘要】兴趣对于学生的学习非常重要,可以说是一种无形的动力,学习兴趣能够直接影响学习效率。如果教师能让学生对物理学习产生兴趣,就已经实现一半的教学目标了,已经将学生带入到一个良好的发展轨道里面。对于教师如何激发学生物理学习的兴趣,是需要从物理学科特点出发的,结合农村初中学生的特点,迎合学生的喜好,应用能够引起学生学习兴趣的教学方式。  【关键词】农村;初中物理;教学  一、利用有趣的物理实验,激发
期刊
目的评估左心室不同部位心内膜与外膜起搏对心力衰竭(心衰)犬心脏的电激动同步性以及复极离散度的影响及其差异。方法12只比格犬,体重(12.5±1.7)kg。使用随机数字法平均分为2组(正常组和心衰组)。利用右心室心尖部快速起搏制作慢性心衰模型。左心室放置64极篮状电极导线进行电生理标测。通过左心室不同部位起搏(心底部心内膜与心外膜,心尖部心内膜与心外膜)记录并测量体表12导联心电图的QT间期、T波峰
【摘要】自微课传入我国以来,越来越多的学校将微课视作能融合信息技术与教学工作的优秀载体,微课的快速發展促进了我国传统教学模式的改变。教师可应用微课变革学习方式,推动教学改革,促进信息技术与教育工作的深度融合。文章旨在使微课教学更好地融入教学活动,并促进以微课为中心的教学制度进一步适应时代发展,保证我国教育事业的根本任务和总体目标的实现,以及微课相关教学事业的健康发展。  【关键词】微课;高中化学 
期刊
期刊
背景心房颤动(房颤)的发生和调控机制不清,药物和导管消融是主要治疗方法。国外研究证实导管消融优于药物治疗,但我国缺乏前瞻性、大样本的临床研究。房颤发生机制和干预方法学研究旨在探讨房颤发生和调控机制,并对其治疗方法学进行评估,包括两部分内容:①房颤的发生机制(SMAF)研究;②药物和导管消融治疗房颤的对比(CAPA)研究。基本原理①SMAF研究:房颤的发生和维持涉及电重构、结构重构和神经重构。SMA
期刊
【摘要】小学英语很早以前就被确立为基础课程,并且已经逐步标准化,因此,初中英语也应朝着标准化课程的方向發展。全国的教育部门应认真研究当地的中学英语教科书,要努力让小学英语教科书与中学英语教科书建立最佳联系。  【关键词】中小学英语;衔接  一、新课标下小学英语和初中英语课堂教学有效衔接的问题  (一)教学内容的衔接问题  中小学英语课本的内容关系不密切,主要是由于英语教材的版本不尽相同。当前,许多
期刊
背景发生在无器质性心脏病的室性心律失常又称为特发性室性心律失常(IVA),其中大多数起源于左心室或右心室流出道。目前关于特发性流出道室性早搏(IOTPVC)与非持续性室性心动过速(NSVT)的流行病学调查、预后以及临床干预均缺乏大样本的循证医学证据。基本原理相关研究表明,不同负荷的IOTPVC/NSVT可能对患者的影响不同。IC类抗心律失常药物和β受体阻滞剂对IVA有效,导管消融是IVA的一线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