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坚持可持续发展是当今世界的必由之路,水利作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基础性行业,其可持续发展尤为重要。水土流失对水利的危害十分严重,水土保持是水利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水土保持在水利可持续发展中作用巨大。本文对水利可持续发展的必要性进行了分析,然后阐述了中国水土流失现状和水土流失对水利的危害,最后对水土保持在水利中的积极作用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 水土保持水利可持续发展 作用
中图分类号: TV 文献标识码: A
前言
目前,人类丰富的物质生活和较高的经济水平很大程度上是建立在资源迅速耗竭和环境恶化的基础上。水利工程也是如此。因此,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水利意义重大,这就要说到当前的水土保持。水土流失问题不是只有我国才存在的问题,全世界的许多国家都在致力于治理水土流失。从某些方面来说,水土保持是当今世界面临的重要挑战之一。而且,水土保持对水利可持续发展更是有着不可忽视的重大作用。我们讨论水土保持对水利可持续发展的作用更能引起我们对水土保持的重视。
一、水利可持续发展的必要性
水是人类赖以生存的无可替代的宝贵资源,是社会经济发展的物质基础。经济发展和人类的生活离不开水的供给和保障。水利包含着水资源开发利用、除害、节约水资源、保护水资源等许多内容。水利是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一位的基础设施和基础产业。但是, 目前我国在水资源利用方面存在诸多问题, 主要表现为: 第一, 人均水资源占有量低, 时空分布不均匀, 利用粗放。目前全国总供水量不能满足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与此同时, 我国的水资源利用大多是粗放型, 不注重节水, 浪费严重。到下个世纪中叶, 我国人口将接近16 亿, 社会经济发展要求达到和接近世界发达国家水平, 对水的需求将进一步提高, 供需矛盾将更为突出。第二, 洪涝、干旱灾害频繁。我国洪涝灾害十分频繁, 几乎每年都发生, 加之水利工程及城市、乡村的防洪标准普遍偏低, 灾害损失十分严重。干旱灾害也经常发生, 今后随着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 一次灾害的直接损失将不断加大。第三, 耕地中有效灌溉面积少, 灌溉技术落后, 管理粗放, 水的利用率较低。第四, 我国现有水利工程有相当一部分工程质量不高, 设计标准偏低, 一些水利工程设施老化失修严重, 大中型灌区工程配套不齐, 致效益衰减, 有的工程甚至报废。第五, 水污染十分严重, 水环境问题突出。因此, 只有确保水资源和水利工程的可持续利用, 才能保障国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只有确保水利的可持续发展, 才能保障经济、人口、资源、环境的协调发展。水利可持续发展既是我国总体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 又是整个国民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和保障。21 世纪的中国经济和社会能否顺利实现可持续发展, 将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水资源能否可持续利用。水利的可持续发展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 涉及到很多方面, 如水资源的开发、利用、治理、配置、节约、保护、工程的运用与管理、水利的投资与建设、人才的开发与使用、水土保持、防洪除涝、体制与机制、科教与法规等。其中, 水土保持是水利可持续发展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二、 水土流失对水利的危害
1 、枯水季节水量减少,容易发生涝灾
水土流失的首要后果是使枯水季节水量减少,严重的是水源枯竭,河道断流,具体表现在两个方面:第一,使土壤蓄水量减少。土壤颗粒间的空隙占土壤总体积的30~50%,空隙是水份存在的空间,是涵养水源的关键,由于土壤随水而去,贮水空间就随之丧失,土壤的蓄水量也因此减少,从水文角度讲,增强了径流的年内变化,使洪水季节水更多,枯水季节水更少。第二,水土流失使得梯田、水塘、水凼、水库、湖泊、河道等发生淤积,蓄水容积减小,蓄水量也相应减少,也同样使汛期水更多,枯季水更少。因此,水土流失容易造成涝灾。
2 、增加地表径流,加剧洪水泛滥
水土流失使枯水季节水量减少,但在洪水季节恰恰相反。水土流失严重的地区,植被大部分遭到了破坏,同时,山区更容易发生水土流失。当暴雨发生时,由于地面坡度大,植被不够,坡面截流能力较差,土壤表层涵水能力低,使得降雨强度远远大于土壤入渗速度,雨水来不及入渗,迅速大量产流,瞬时形成山洪,洪水过程与暴雨过程相似,陡涨陡落,历时短暂,凶猛的洪水夹杂泥沙倾泻而下,使下游人民的生命财产遭受严重损失。
3 ,造成河库淤塞,降低水利工程的效益
由于表层土壤裸露,在水力的侵蚀下,大量泥沙随地表径流流向塘库、江河,一方面淤积的泥沙减少了库容,削弱了水库的防洪能力,减少水库的使用寿命,严重时易造成漫坝、垮坝等灾害,另一方面造成沟渠江河河床拾高,严重影响行洪能力,致使洪水宣泄不畅,水位上涨,因此经常出现10 年一遇的流量20 年一遇的水位现象。
4、 容易引发山体滑坡、泥石流等灾害
由于植被破坏、径流改变,土壤乃至地质结构受到影响,一遇暴雨,极易形成山体滑坡和泥石流,造成山洪灾害。滑坡、泥石流等灾害除了冲毁房屋、道路、电力通讯等设施外,也将破坏农田、水塘、水凼、水库等水利设施,严重的还会影响航运,使河道断流。
5 、水环境质量下降
由于洪水增大,发生次数增加,表层土壤以泥沙形式进入水体,水体中含沙量增加,增加了水的浊度。同时,流失的土壤中含有大量的有机质及残存的农药、肥料等物质,这些物质随土壤一起进入水体,使水体的面源污染加大。水土流失越严重,进入水体的污染物就越多,水污染越严重;如前所述,水土流失使水库、湖泊、河道等发生淤积,同时,枯水季节水量減少,因此,造成水体的稀释自净能力下降,水环境容量减少,水污染速度加快。
三、水土保持在水利可持续发展中的作用
水土流失危害十分严重,影响水资源的利用,在某种程度上讲,是中国的头号环境问题。遏制水土流失,实施水土保持,是当前唯一选择,尤其是在一些水土流失严重、生态环境脆弱的地区,如三峡库区。水土保持是防治水土流失,保护、改良和合理利用水土资源,维护和提高土地生产力,以利于充分发挥水土资源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建立良好生态环境的综合科学技术。具体说来,水土保持在水利中的作用主要有:
1、减少洪涝灾害的发生。水土保持可以维持或增加土壤的入渗量,一些工程水土保持措施(如梯田、水凼、水库等)还可以拦蓄径流,一方面在汛期可以削减洪峰,提高防洪能力,另一方面,在枯水季节可以补充径流,减少径流的年际变化。
2、水土保持可以减少水土流失量,很多水土保持设施(如水平梯田、小山塘、排灌沟渠等)还可以拦泥拽沙,增加塘库蓄水,提高水利工程的效益,减少水库、湖泊、河道等的淤积,延长水库的使用寿命。
3、水土保持可以减少滑坡、泥石流等灾害的发生,从而也降低了滑坡、泥石流对水利工程损坏率。
4、水土保持可以提高水环境的质量。
结束语
人类社会文明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坚持水利的可持续性发展是根本的保障,水利作为保障社会经济与物质的高速发展的根本保障,可持续发展的战略举措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与作用。水土的流失对水利的可持续发展产生的反作用非常巨大,可见,水土保持是保证水利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环节与内容,在水利的可持续发展中有着非常重要与积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 刘忍来.水土保持在水利可持续发展中的作用[J]. 水利科技与经济. 2007(10) :152—164
[2] 向道友,黄广翔,韩金超.浅谈胜利农场水土流失治理在水利可持续发展中的作用[J]. 水利科技与经济. 2010(06) :326—334
[3] 李希华,宋祥海.浅谈水土保持在水利可持续发展中的作用[J]. 价值工程. 2010(21) :142—133
[4] 徐志民,阮利明.水土保持在水利可持续发展中的作用分析[J]. 科技创新导报. 2011(22) :63—72
关键词: 水土保持水利可持续发展 作用
中图分类号: TV 文献标识码: A
前言
目前,人类丰富的物质生活和较高的经济水平很大程度上是建立在资源迅速耗竭和环境恶化的基础上。水利工程也是如此。因此,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水利意义重大,这就要说到当前的水土保持。水土流失问题不是只有我国才存在的问题,全世界的许多国家都在致力于治理水土流失。从某些方面来说,水土保持是当今世界面临的重要挑战之一。而且,水土保持对水利可持续发展更是有着不可忽视的重大作用。我们讨论水土保持对水利可持续发展的作用更能引起我们对水土保持的重视。
一、水利可持续发展的必要性
水是人类赖以生存的无可替代的宝贵资源,是社会经济发展的物质基础。经济发展和人类的生活离不开水的供给和保障。水利包含着水资源开发利用、除害、节约水资源、保护水资源等许多内容。水利是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一位的基础设施和基础产业。但是, 目前我国在水资源利用方面存在诸多问题, 主要表现为: 第一, 人均水资源占有量低, 时空分布不均匀, 利用粗放。目前全国总供水量不能满足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与此同时, 我国的水资源利用大多是粗放型, 不注重节水, 浪费严重。到下个世纪中叶, 我国人口将接近16 亿, 社会经济发展要求达到和接近世界发达国家水平, 对水的需求将进一步提高, 供需矛盾将更为突出。第二, 洪涝、干旱灾害频繁。我国洪涝灾害十分频繁, 几乎每年都发生, 加之水利工程及城市、乡村的防洪标准普遍偏低, 灾害损失十分严重。干旱灾害也经常发生, 今后随着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 一次灾害的直接损失将不断加大。第三, 耕地中有效灌溉面积少, 灌溉技术落后, 管理粗放, 水的利用率较低。第四, 我国现有水利工程有相当一部分工程质量不高, 设计标准偏低, 一些水利工程设施老化失修严重, 大中型灌区工程配套不齐, 致效益衰减, 有的工程甚至报废。第五, 水污染十分严重, 水环境问题突出。因此, 只有确保水资源和水利工程的可持续利用, 才能保障国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只有确保水利的可持续发展, 才能保障经济、人口、资源、环境的协调发展。水利可持续发展既是我国总体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 又是整个国民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和保障。21 世纪的中国经济和社会能否顺利实现可持续发展, 将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水资源能否可持续利用。水利的可持续发展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 涉及到很多方面, 如水资源的开发、利用、治理、配置、节约、保护、工程的运用与管理、水利的投资与建设、人才的开发与使用、水土保持、防洪除涝、体制与机制、科教与法规等。其中, 水土保持是水利可持续发展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二、 水土流失对水利的危害
1 、枯水季节水量减少,容易发生涝灾
水土流失的首要后果是使枯水季节水量减少,严重的是水源枯竭,河道断流,具体表现在两个方面:第一,使土壤蓄水量减少。土壤颗粒间的空隙占土壤总体积的30~50%,空隙是水份存在的空间,是涵养水源的关键,由于土壤随水而去,贮水空间就随之丧失,土壤的蓄水量也因此减少,从水文角度讲,增强了径流的年内变化,使洪水季节水更多,枯水季节水更少。第二,水土流失使得梯田、水塘、水凼、水库、湖泊、河道等发生淤积,蓄水容积减小,蓄水量也相应减少,也同样使汛期水更多,枯季水更少。因此,水土流失容易造成涝灾。
2 、增加地表径流,加剧洪水泛滥
水土流失使枯水季节水量减少,但在洪水季节恰恰相反。水土流失严重的地区,植被大部分遭到了破坏,同时,山区更容易发生水土流失。当暴雨发生时,由于地面坡度大,植被不够,坡面截流能力较差,土壤表层涵水能力低,使得降雨强度远远大于土壤入渗速度,雨水来不及入渗,迅速大量产流,瞬时形成山洪,洪水过程与暴雨过程相似,陡涨陡落,历时短暂,凶猛的洪水夹杂泥沙倾泻而下,使下游人民的生命财产遭受严重损失。
3 ,造成河库淤塞,降低水利工程的效益
由于表层土壤裸露,在水力的侵蚀下,大量泥沙随地表径流流向塘库、江河,一方面淤积的泥沙减少了库容,削弱了水库的防洪能力,减少水库的使用寿命,严重时易造成漫坝、垮坝等灾害,另一方面造成沟渠江河河床拾高,严重影响行洪能力,致使洪水宣泄不畅,水位上涨,因此经常出现10 年一遇的流量20 年一遇的水位现象。
4、 容易引发山体滑坡、泥石流等灾害
由于植被破坏、径流改变,土壤乃至地质结构受到影响,一遇暴雨,极易形成山体滑坡和泥石流,造成山洪灾害。滑坡、泥石流等灾害除了冲毁房屋、道路、电力通讯等设施外,也将破坏农田、水塘、水凼、水库等水利设施,严重的还会影响航运,使河道断流。
5 、水环境质量下降
由于洪水增大,发生次数增加,表层土壤以泥沙形式进入水体,水体中含沙量增加,增加了水的浊度。同时,流失的土壤中含有大量的有机质及残存的农药、肥料等物质,这些物质随土壤一起进入水体,使水体的面源污染加大。水土流失越严重,进入水体的污染物就越多,水污染越严重;如前所述,水土流失使水库、湖泊、河道等发生淤积,同时,枯水季节水量減少,因此,造成水体的稀释自净能力下降,水环境容量减少,水污染速度加快。
三、水土保持在水利可持续发展中的作用
水土流失危害十分严重,影响水资源的利用,在某种程度上讲,是中国的头号环境问题。遏制水土流失,实施水土保持,是当前唯一选择,尤其是在一些水土流失严重、生态环境脆弱的地区,如三峡库区。水土保持是防治水土流失,保护、改良和合理利用水土资源,维护和提高土地生产力,以利于充分发挥水土资源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建立良好生态环境的综合科学技术。具体说来,水土保持在水利中的作用主要有:
1、减少洪涝灾害的发生。水土保持可以维持或增加土壤的入渗量,一些工程水土保持措施(如梯田、水凼、水库等)还可以拦蓄径流,一方面在汛期可以削减洪峰,提高防洪能力,另一方面,在枯水季节可以补充径流,减少径流的年际变化。
2、水土保持可以减少水土流失量,很多水土保持设施(如水平梯田、小山塘、排灌沟渠等)还可以拦泥拽沙,增加塘库蓄水,提高水利工程的效益,减少水库、湖泊、河道等的淤积,延长水库的使用寿命。
3、水土保持可以减少滑坡、泥石流等灾害的发生,从而也降低了滑坡、泥石流对水利工程损坏率。
4、水土保持可以提高水环境的质量。
结束语
人类社会文明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坚持水利的可持续性发展是根本的保障,水利作为保障社会经济与物质的高速发展的根本保障,可持续发展的战略举措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与作用。水土的流失对水利的可持续发展产生的反作用非常巨大,可见,水土保持是保证水利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环节与内容,在水利的可持续发展中有着非常重要与积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 刘忍来.水土保持在水利可持续发展中的作用[J]. 水利科技与经济. 2007(10) :152—164
[2] 向道友,黄广翔,韩金超.浅谈胜利农场水土流失治理在水利可持续发展中的作用[J]. 水利科技与经济. 2010(06) :326—334
[3] 李希华,宋祥海.浅谈水土保持在水利可持续发展中的作用[J]. 价值工程. 2010(21) :142—133
[4] 徐志民,阮利明.水土保持在水利可持续发展中的作用分析[J]. 科技创新导报. 2011(22) :63—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