寓教喻人 宣美宜情

来源 :人民音乐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mei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今年元月八日,敬爱的音乐教育家、声乐艺术家喻宜萱先生离开了我们,仙逝而去。望着三个月前我们在喻先生家里给先生过九十九大寿的合影,回味着她老人家豁达的气度、诙谐的谈吐、端庄的面容、爽朗的笑声,油然而生一种深深的依恋。
  喻宜萱先生的一生曾见证了20世纪中国的沧桑巨变,更见证了20世纪中国声乐艺术的历史发展。喻宜萱先生的声乐艺术生涯与20世纪中国声乐艺术的发展是同步的,透过这位世纪老人的人生历程,我们能够看到中国声乐艺术的昨天、今天和明天。
  1909年,喻宜萱出生于江西萍乡,1929年考入上海国立音乐专科学校学习声乐。1933年秋到南京中央大学音乐系任教。1935年,喻宜萱赴美留学,进入纽约伊萨卡的康奈尔大学研究生院,并在美国17个城市举办了独唱音乐会。1939年结束留学生活,回国执教。抗战结束后,辞去教席,专事演唱,先后在中国十几个城市举行巡回独唱音乐会,获盛誉。1941年秋至1945年冬,她又在湖北省立教育学院(后改为国立湖北师范学院)音乐系担任教授,并兼任系主任。1948年,喻宜萱受国际教科文组织委派,赴欧考察音乐教育。1949年10月10日,也就是新中国成立后的第十天,喻宜萱结束在欧洲为期一年的艺术教育考察后毅然回到祖国,并于一年后就职于中央音乐学院,担任声乐系教授兼系主任,直至1984年离任系主任一职,1989年正式从教学岗位上退休(1961—1984年还担任中央音乐学院副院长)。在建国后40年中,喻宜萱孜孜不倦,辛勤耕耘,为新中国声乐教育事业做出了杰出的贡献:培养了以李双江、黎信昌为代表的一大批优秀的歌唱家和声乐教育家;为中央音乐学院声乐系的建立和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逐渐形成了关于“美声”教学的“喻宜萱声乐教学理论”和以“教书育人”为核心的声乐教学思想,并以崇高的思想境界、高尚的人格精神为中国音乐教育事业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喻宜萱先生一生大部分时间都是作为一名高等音乐院校的声乐教授,而她在每一次学习、进修之后又都选择了声乐教学,都回到了课堂。在长达大半个世纪的声乐教学生涯中,喻宜萱勤奋学习、孜孜不倦,教书育人、桃李满天,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纵观喻宜萱先生走过的九十九年,其声乐教学生涯可分为早期、中期、晚期三个时期。
  早期是1933—1949年。这一时期,喻宜萱先生树立了从事音乐教育、声乐教育的理想,初步掌握了从事声乐教学的知识、技能,并开始了她的声乐教学实践。
  1933—1949年的十六年间,喻宜萱先生所走过的路,无疑是一条爱国知识分子不断探索、求知、实践的路。第一,这十六年负笈欧美和在旧中国艰难从事教学及舞台实践的经历,使喻宜萱音乐普及的思想逐渐得以形成,从而为她回国后积极投身新中国音乐文化建设,并为中国音乐教育事业奋斗终身打好了坚实的思想基础。第二,负笈欧美使喻宜萱对西方专业音乐教育,尤其是西方的专业声乐教育有了充分的了解。这无疑也为她回国后作为中央音乐学院声乐学科带头人打好了坚实的专业基础。第三,旧中国六七年的声乐教学实践,也使喻先生深刻感受到了一个国家或民族的兴衰对于一个国家或民族的人能否接受好的艺术教育是何等重要。这显然也极大激发和增强了喻宜萱投身新中国音乐教育的热情。这十六年的经历成为喻宜萱声乐教育事业的铺垫。
  中期是1949—1984年。这一时期,喻宜萱作为中央音乐学院声乐系教授、系主任,丰富教学曲目,编订教学大纲,编写出版教材,引进和培养师资,为中央音乐学院声乐系(后称“声歌系”)成为一个享誉中外的专业声乐教育机构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1949—1984年的35年间,喻宜萱担任声乐系教授,并出任系主任,直到1984年卸任(1961—1984年,她还兼任中央音乐学院副院长一职),为新中国的声乐教育事业呕心沥血,并取得了令人注目的成就。这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第一,作为一位声乐教师,喻宜萱不断加强自身艺术修养,孜孜以求,诲人不倦,为新中国培养了一批出色的歌唱家和声乐教育家。
  喻宜萱不断地钻研声乐教学理论,撰写了《声音训练在歌唱中的重要性》(1980)、《有关声乐艺术的几个问题》(1981)、《美声歌唱》(1982)、《声乐教学漫谈》(1981—1983)、《法国艺术歌曲及其演唱风格》(1984)等学术论文。正是在这种“学无止境”的境界中,喻宜萱自身的学养和业务能力得到了很大的提高。因此,喻宜萱在建国后35年中,培养出了聂中明、胡静华、刘诵芬、周美玉、罗忻祖、陈瑜、文征平、郭凌弼、黎信昌、李光伦、李双江、赵春琳、汪明洁、张松益、薛明、张凤宜、周维民等等一大批声乐人才,为中国声乐艺术的发展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第二,作为中央音乐学院声乐系主任,喻宜萱组织编写教材,制定教学大纲,建立了一支高水平的教师队伍,形成了中央音乐学院声乐学科体系。从1950年中央音乐学院建立伊始,喻宜萱就担任声乐系主任,故教材的编写、教学大纲的制定、教师队伍的建设都是她的重要职责。在建国初期,喻宜萱亲自动手编写教材,首先选取了“五四”以来中国的优秀歌曲,编写了《中国歌曲》(共4集)、《独唱歌曲集》、《声乐教学曲选》等教材,接着又和声乐系全体教师一起选取了西方艺术歌曲及歌剧选曲编写了《法国艺术歌曲》、《外国歌曲选》、《西班牙歌曲集》和《西洋歌剧咏叹调》(共5集)。这些教材体现出喻宜萱开阔的艺术视野,也体现出对中国歌曲的珍视。经过十多年的努力,到“文革”基本形成了中央音乐学院的教材体系。与此同时,喻宜萱还编写了教学大纲,使中央音乐学院声乐系在教育思想、培养目标、课程配置、教学安排、教材选择等方面都体现出了自己的特色。更重要的是,喻宜萱知人善任、广纳贤才,建立了一支高水平的教师队伍。这包括聘请沈湘、蒋英、王增福、李维渤等有舞台经验的歌唱家来校任教;选择周美玉、姜家祥、黄奎春、王秉锐等优秀毕业生留校任教;选派郭淑珍、黎信昌、吴天球等优秀青年教师和学生出国深造、学成回国任教。通过上述三方面的努力,逐渐形成了丰富完善的教材体系、科学合理的教学大纲、素质过硬的教师队伍,为中央音乐学院声乐系成为国际一流声乐教育机构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第三,作为一位具有影响力的声乐教育家,喻宜萱为新中国声乐艺术的发展方向和途径提出了许多有历史意义的见解并逐渐被事实所印证。
  1949—1984年这35年间,喻宜萱先生逐渐从舞台转向讲台,将身心全部投入声乐教学之中,并取得为人瞩目的艺术成就,进而成为一个颇有影响的声乐教育家。但也不难发现,这一时期喻宜萱的声乐教学理论和实践,尤其是关于中国声乐艺术的论述,也或多或少打上了时代的烙印,其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也经受了时代的洗礼。然而,她又始终保持着对声乐艺术的热爱,对声乐教育事业的忠诚,对民族声乐艺术的珍视以及教书育人的理想。透过喻宜萱这一时期的声乐教学生涯,不难看到一个从海外学成回国的知识分子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中所表现出的热忱和奉献精神以及建国后35年中国声乐艺术所走过的艰难历程。
  
  后期是1985年至2008年。这一时期,喻宜萱离开领导岗位,逐渐退居教学一线,潜心著述,撰文立说,为中国声乐教育事业的兴旺和发展留下了宝贵的财富。
  1984年,喻宜萱不再担任中央音乐学院声乐系主任、中央音乐学院副院长的职务,1989年也正式从声乐教学岗位上退休。在1984年后的20多年中,喻先生虽已退休,但仍心系声乐教学,心系中国声乐艺术。这不仅是常给登门求教者上课,对声乐教育事业及青年歌唱家及声乐教师给予关心,更重要的是笔耕不辍,潜心写作,撰文立说,对自己一生的声乐教学生涯进行了全面的梳理和总结,并对声乐教学中的一些问题进行了很深的学术性研究,为中国声乐艺术的发展留下了宝贵财富。这一时期,作为声乐学者的喻先生主要进行了三个方面的学术性工作。
  
  第一,对自身声乐教学理论和实践进行总结。这主要是编辑出版了《我与音乐》、《喻宜萱声乐艺术》两本专著。这两本专著作为两个论文集,刊载了喻宜萱卸任后撰写的《我与声乐艺术》的长篇回忆录,也辑录了曾在报刊上发表的论文(但进行了重新整理)以及1984年以后撰写的论文和译文。这些文字都体现出了喻先生的学养。尤其是作为回忆录的《我与声乐艺术》描述了喻宜萱的人生轨迹,道出了她一生与声乐艺术所结下的不解之缘。透过回忆录中朴实、清新而充满情感的文字,我们不仅能看到喻先生毕生从事声乐教育的心路历程,而且还能看到喻先生的声乐教学思想及她的的思想境界、人格精神和学术理想。
  第二,对西方声乐文献的研究。这主要是翻译了三篇声乐论文:皮埃尔
其他文献
本文的大标题——“合唱和谐”是李岚清同志为前不久在广东省中山市举办的“首届社会主义新农村合唱大会”的题词。这幅题词虽然只有四个字,但寓意深刻,既是在倡导人们通过参加合唱活动来共建和谐,又是对合唱这种形式在构建和谐社会中的作用的一种肯定。岚清同志的这幅题词,使这次活动的主办方和所有来自农村的合唱团深受鼓舞。  那么,合唱在人们的社会生活中,尤其是在构建和谐社会中到底能起到哪些作用呢?我想,我们既不能
在义务教育阶段中小学全面推行“县管校聘”是全国基础教育改革的重要内容,有利于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保障学校办学自主权,有利于教师流动,激发教师队伍活力。但由于编制、人事等种种因素,也由于历史积淀原因,工作涉及面广,难度大,矛盾多,被称为“基础教育改革的深水区”。2019年,宜城市开启“市管校聘”改革工作,2020年,改革工作深入推进全面展开。经过两年的实践探索,达到了预期目标,基本解决了教师配置不
2007年9月15日晚,金湘歌剧/音乐剧作品音乐会“歌剧情”在北京音乐厅举行。音乐会集中上演8部歌剧和音乐剧作品选段,包括歌剧《原野》《楚霸王》《杨贵妃》《八女投江》《热瓦普恋歌》《屋外有热流》以及音乐剧《日出》《Beautiful Warrior》等。这些剧是对金湘二十年歌剧创作生涯的集中回顾。当晚的音乐会精彩异常,无论从北京交响乐团的演奏,到迪里拜尔、魏松、丁毅、孙禹、尤泓斐、沈娜等13位歌唱
“谢谢这美丽的相遇……”“爱自己的孩子是女人,爱别人的孩子是女神……”“为了孩子我们共同努力!”“可爱的幼教人让努力常态化,希望我们今天都能有所收获”……  9月29日,2018长江传媒幼儿教师助力计划全省公益巡回讲学洪湖特训营在可爱的幼教老师们激情飞扬的展示中拉开序幕。  “要想孩子会游戏,我们要自己有游戏精神。我们先来玩两个游戏,大家一起来……”武汉市武昌区学科带头人、武昌区优秀青年教师,湖北
此时此刻让我发言,真是千言万语涌上心头。中国人民解放军已经建军80周年了,在这80年的历史进程中,我跟着共产党和人民军队走过了59年,经历了三次战争,虽然战争的硝烟已经散去,但是,往事如潮、历历在目……  1948年初的哈尔滨是很冷的,我们睡的床铺上却没有褥子,只能睡在草垫子上,我们的伙食里没有菜金,大家只能开地种菜,一日三餐要吃一顿稀饭,刷牙没有牙膏,洗脸没有香皂。解放沈阳之后,我加入了共青团的
在我国当代的作曲家中,朱践耳先生是中国专业音乐创作领域中最为杰出、最有影响力的作曲家之一。本文分析的交响乐——大合唱《英雄的诗篇》①(1959—1960年)是朱践耳留学柴科夫斯基音乐学院的毕业作品,曾为苏联国家电台收购,并在1962年的“上海之春”中引起轰动。  《英雄的诗篇》以毛泽东的六首诗词作为文学基础,而毛泽东的诗词具有大气磅礴的气势、深刻的哲理、丰富的想象力和风格绝殊的气质,必然要求音乐具
初春的北京音乐厅依旧车水马龙,3月28日,上海音乐学院声乐系民族声乐教研室主任、女高音歌唱家方琼教授,在这里举行个人独唱音乐会,吸引了全国各地众多的同仁与声乐爱好者。中国音乐家协会主席傅庚辰先生,声乐教育家金铁霖先生,声乐教育家郭淑珍先生,作曲家赵季平先生,声乐教育家黎信昌先生及上海音乐学院副院长徐孟东先生等前往祝贺。  音乐会的舞台上没有绚烂的鲜花装点;没有音响设备的修饰;也没有庞大的交响乐队支
前言    托马斯·库恩的新编史学理论提出了“范式”的理论概念。他在《科学革命的结构》中讲道:“科学史家不追求一门旧学科对我们目前优势地位的永恒贡献,而且尽力展示出那门学科在它盛行时代的历史整体性。”我们可以用这种观点来审视艺术歌曲,这是用一种新编史学的观点来看历史问题。本文试从“范式”这个理论来谈谈艺术歌曲的音乐史发展脉络,以及它作为一个范式的基本特征及其更换。  艺术歌曲在19世纪出现有它的社
2007年10月中旬,歌剧《霸王别姬》在北京首演后的一天,我应中国歌剧研究会新任主席王祖皆之约,参加了“2008中国歌剧论坛”策划草案的讨论会。会议的规模不大,是在解放军歌剧院的贵宾室举行的,参加的人有歌研会新班子的主席王祖皆,常务副主席金曼,副主席李小祥、戴玉祥,秘书长李晓云,老班子的田川、胡士平、刘诗嵘、卢森,正巧在京的居其宏(南京)、韩万斋(四川),音乐周报的评论版编辑傅显舟和我等人。新班子
桐先生(1923年1月—2011年7月)是我国著名的作曲家、音乐教育家、音乐理论家。从20世纪40年代开始,桑先生创作了大量优秀的音乐作品,开创了我国最早运用自由无调性技法创作的先河。20世纪80年代至21世纪初,桑先生先后撰写了《和声的理论与运用》(上、下册)①、《和声学专题六讲》②、《和声学教程》③、《半音化的历史]进》④四部专著。专著构成桑桐学术思想的主体内容,既对和声理论作系统的概括,又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