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以电脑化、数字化、网络化为主要特征的新时代教育已是21世纪教育的发展趋势,信息化成为实现学校跨越式发展的必由之路。国外在网络课程方面起步较早,1989年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的教育研究与探索中心就发表了对该组织成员国应用计算机改进教学的研究报告,题为《教育中的信息技术》。据统计,当时美国辅助教学用的软件开发已超过1万种,澳大利亚、法国、加拿大、意大利和英国辅助教学软件在1000到4000种之间,而这些数字还在不断地增加。由于体育学科的特殊性,世界范围内对体育网络课程研究所取得的成果还不是很多。
当前世界网络课程正向第三代发展。我国的网络课程大部分处于第二代,有一些还处于第一代,只有极少数高校网络学院采用视频会议系统,如北京邮电大学、浙江大学、湖南大学、清华大学的网络学院[2]。我国绝大多数学校的信息技术教育应用模式仍然主要是CAI。基于网络课程教学的效果也并不是很理想。
为进一步引起该领域理论研究者和实践探索者对这一问题的关注,探讨在网络学习环境中体育课程设计的理论与方法,本文拟定以大学生体育网络课程为内容进行研究。
一、大学生体育网络课程的特色
该课程主要是在吸收和继承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追求改革创新与突破发展,充分体现出高、新、精和四结合等特色:
高—即高起点,高标准。
新—即思路新,观点新。
精—即强化精品意识。
四结合—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继承与发展相结合,改革与创新相结合,传统教学与网络技术结合。
二、大学生体育网络课程建设的意义
1.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网络使教与学活动产生了时空的分离,教师不再是直接的教育者,教育目标通过网络课程来实现,教学活动围绕着网络课程展开。教学资源建设是教育信息化的基础,是需要长期建设与维护的系统工程。因此开发适用于网络教育的高质量的课程成了我国教育信息化建设发展的一个非常重要而迫切的课题。
体育是全面发展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大学生学校体育教学是对青少年实施体育教育的基础环节,培养优秀的学校体育工作者是体育院校专业教学的重要任务,体育作为一个特殊专业进行的网络课程的建设必将为教育资源的全面建设树立典范。
2.转变传统教育观念
多年来统治我们各级各类学校的传统教学结构,用一句话来概括就是“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结构。这种教学结构的优点是有利于教师主导作用的发挥,有利于教师对课堂教学的组织、管理与控制,但是它存在着一个很大的缺陷,就是忽视学生的主动性与积极性的发挥,不能把学生的主体地位很好地体现出来,难以培养出富有创造性的创新型人才。信息技术在课程教学中的应用实质上是要改变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结构,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将会逐渐替代以教师为中心的传统教学模式。
大学生体育网络课程的建设将给传统的体育技术课和理论课的教学观念带来变革,不但使教师在“教学相长”的过程中重新审视传统的教学目标、策略、教学方法和教学评价等,而且也要重新审视自己的教育思想和观念;对学生,将给学生的学习过程一种全新的体验和收获。21世纪应当扬弃传统的唯社会本位价值观,也即所谓工具价值观和受西方影响的唯个人本位价值观,转变为在满足社会发展需要,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的基础上,充分尊重人的主体价值,发展人的个性与创造性,使社会价值与主体价值协调平衡,最大限度地满足社會和人发展的需要。
3.培养人才的需要
我国体育教育专业培养目标是培养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适应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实际需要,德、智、体、美全面发展,专业基础宽厚,具有现代教育观念、良好的科学素养和职业道德以及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能从事学校体育与健康的教学、训练、竞赛工作,并能从事学校体育科学研究工作。学校体育学生体育网络课程的建设和应用,不仅是把信息技术作为辅助教或辅助学的工具,而是强调要利用网络与信息技术来营造一种新型的教学环境,该环境应能支持情境创设、启发思考、获取信息、资源共享、多重交互、自主探究、协作学习等多方面要求的教学方式与学习方式,也就是实现一种既能发挥教师主导作用,又能充分体现学生主体地位的教与学的方式。素质教育强调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作用,强调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以及主动构建自己知识与能力结构的自主性。这正是我们的素质教育目标所要求的。
三、大学生体育网络课程的实施
1.大学生体育网络课程的教学设计
大学生体育网络课程的设计应依据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思想,是以“学习者”为中心的设计,网络课程的教学设计应当对教学活动和学习环境做重点设计,二者缺一不可。由于网络课程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学生的自主学习,所以网络课程的基本功能结构也应按学生自主学习的要素来设计。在教学设计中我们应用“主导-主体”教学模式既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又能充分体现学生的认知主体作用,把教师和学生两方面的主动性、积极性都调动起来。它的理论基础是奥苏贝尔“学与教”理论和建构主义的“学与教”理论二者的结合。
2.大学生体育网络课程平台的设计
大学生体育网络课程是为适应大学生利用网络进行体育学习而设计的,网络课程教学系统的设计以“知识点数据库”“练习题库”“学生数据题库”为支撑,以学生web页和教师web页为表现形式。
四、结论与建议
大学生体育网络课程是教育资源中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但也有其局限性,它只能作为传统体育教学的补充来提高大学生体育课的教学效率;它的构建是一个系统工程,必须由一个团队来分工合作完成。建议主管部门领导应加大重视力度,大学生体育网络课程的发展需要更多的专业教师信息化观念的转变,注意规范教学过程,使大学生体育网络课程中的教学资源得到最大化的利用,让网络课程的优势得以最大化的发挥出来。
参考文献:
[1]林君芬.关于我国网络课程现状与问题的思考[J].现代教育技术,2001(1) .
[2]查春华.高校体育专业羽毛球网络课程对创编能力的培养[J].浙江师范大学学报,2008(2).
[3]查春华.羽毛球网络课程设计及其教学实践应用的研究[D]浙江师大硕士毕业论文,2005.
[4]王锦,等.我国网络教育的现状及对策研究[J].中国科技信息,2005(20):111.
[5]宋子成.通用科学方法三百种[M].北京:中国科技齐询服务中心预测开发公司.1984:103.
当前世界网络课程正向第三代发展。我国的网络课程大部分处于第二代,有一些还处于第一代,只有极少数高校网络学院采用视频会议系统,如北京邮电大学、浙江大学、湖南大学、清华大学的网络学院[2]。我国绝大多数学校的信息技术教育应用模式仍然主要是CAI。基于网络课程教学的效果也并不是很理想。
为进一步引起该领域理论研究者和实践探索者对这一问题的关注,探讨在网络学习环境中体育课程设计的理论与方法,本文拟定以大学生体育网络课程为内容进行研究。
一、大学生体育网络课程的特色
该课程主要是在吸收和继承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追求改革创新与突破发展,充分体现出高、新、精和四结合等特色:
高—即高起点,高标准。
新—即思路新,观点新。
精—即强化精品意识。
四结合—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继承与发展相结合,改革与创新相结合,传统教学与网络技术结合。
二、大学生体育网络课程建设的意义
1.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网络使教与学活动产生了时空的分离,教师不再是直接的教育者,教育目标通过网络课程来实现,教学活动围绕着网络课程展开。教学资源建设是教育信息化的基础,是需要长期建设与维护的系统工程。因此开发适用于网络教育的高质量的课程成了我国教育信息化建设发展的一个非常重要而迫切的课题。
体育是全面发展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大学生学校体育教学是对青少年实施体育教育的基础环节,培养优秀的学校体育工作者是体育院校专业教学的重要任务,体育作为一个特殊专业进行的网络课程的建设必将为教育资源的全面建设树立典范。
2.转变传统教育观念
多年来统治我们各级各类学校的传统教学结构,用一句话来概括就是“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结构。这种教学结构的优点是有利于教师主导作用的发挥,有利于教师对课堂教学的组织、管理与控制,但是它存在着一个很大的缺陷,就是忽视学生的主动性与积极性的发挥,不能把学生的主体地位很好地体现出来,难以培养出富有创造性的创新型人才。信息技术在课程教学中的应用实质上是要改变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结构,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将会逐渐替代以教师为中心的传统教学模式。
大学生体育网络课程的建设将给传统的体育技术课和理论课的教学观念带来变革,不但使教师在“教学相长”的过程中重新审视传统的教学目标、策略、教学方法和教学评价等,而且也要重新审视自己的教育思想和观念;对学生,将给学生的学习过程一种全新的体验和收获。21世纪应当扬弃传统的唯社会本位价值观,也即所谓工具价值观和受西方影响的唯个人本位价值观,转变为在满足社会发展需要,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的基础上,充分尊重人的主体价值,发展人的个性与创造性,使社会价值与主体价值协调平衡,最大限度地满足社會和人发展的需要。
3.培养人才的需要
我国体育教育专业培养目标是培养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适应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实际需要,德、智、体、美全面发展,专业基础宽厚,具有现代教育观念、良好的科学素养和职业道德以及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能从事学校体育与健康的教学、训练、竞赛工作,并能从事学校体育科学研究工作。学校体育学生体育网络课程的建设和应用,不仅是把信息技术作为辅助教或辅助学的工具,而是强调要利用网络与信息技术来营造一种新型的教学环境,该环境应能支持情境创设、启发思考、获取信息、资源共享、多重交互、自主探究、协作学习等多方面要求的教学方式与学习方式,也就是实现一种既能发挥教师主导作用,又能充分体现学生主体地位的教与学的方式。素质教育强调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作用,强调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以及主动构建自己知识与能力结构的自主性。这正是我们的素质教育目标所要求的。
三、大学生体育网络课程的实施
1.大学生体育网络课程的教学设计
大学生体育网络课程的设计应依据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思想,是以“学习者”为中心的设计,网络课程的教学设计应当对教学活动和学习环境做重点设计,二者缺一不可。由于网络课程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学生的自主学习,所以网络课程的基本功能结构也应按学生自主学习的要素来设计。在教学设计中我们应用“主导-主体”教学模式既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又能充分体现学生的认知主体作用,把教师和学生两方面的主动性、积极性都调动起来。它的理论基础是奥苏贝尔“学与教”理论和建构主义的“学与教”理论二者的结合。
2.大学生体育网络课程平台的设计
大学生体育网络课程是为适应大学生利用网络进行体育学习而设计的,网络课程教学系统的设计以“知识点数据库”“练习题库”“学生数据题库”为支撑,以学生web页和教师web页为表现形式。
四、结论与建议
大学生体育网络课程是教育资源中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但也有其局限性,它只能作为传统体育教学的补充来提高大学生体育课的教学效率;它的构建是一个系统工程,必须由一个团队来分工合作完成。建议主管部门领导应加大重视力度,大学生体育网络课程的发展需要更多的专业教师信息化观念的转变,注意规范教学过程,使大学生体育网络课程中的教学资源得到最大化的利用,让网络课程的优势得以最大化的发挥出来。
参考文献:
[1]林君芬.关于我国网络课程现状与问题的思考[J].现代教育技术,2001(1) .
[2]查春华.高校体育专业羽毛球网络课程对创编能力的培养[J].浙江师范大学学报,2008(2).
[3]查春华.羽毛球网络课程设计及其教学实践应用的研究[D]浙江师大硕士毕业论文,2005.
[4]王锦,等.我国网络教育的现状及对策研究[J].中国科技信息,2005(20):111.
[5]宋子成.通用科学方法三百种[M].北京:中国科技齐询服务中心预测开发公司.1984:1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