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教育学意义上,体育是指身体、人体或体质的教育,通过促进智育发展而改造人类自身。人体既是一种自然现象,同时又是一种教育的生命过程。随着研究和实践的深入,尤其是终身体育思想的进一步深化,人们对学校的体育及其功能愈加关注。
体育在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所起的作用和具有的价值我们称之为体育功能。起初人们在日常的生活劳动中不知不觉发展了体育,社会的不断进步,人们对自身的身心健康重视起来,体育观念和体育思维也随之发生了变化,终身体育是整体而长足的体育思想,体现出以人为本的哲学思考。新的时代提出了新的人才标准,我国的学校体育和心理健康教育成为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学校体育在培养真正的全面发展的人才方面具有重要作用,重视心理健康方面的教育已经成为现代学校教育的重要标志之一。它们相对独立而又和谐交融,对提高学生的身心健康水平发挥着重要作用,尤其是高校体育教学在促进学生心理健康发展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高校体育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积极作用
(一)大学生心理健康现状
心理健康是指个体心理和本身及环境条件许可的范围内,所能达到的良好功能状态。一般是指无心理疾病,同时具有一种积极适应与发展的心理状态,通过作出身心调整,在现实生活环境中维持一种良好、有效的生存状态的过程[1]。心理健康对人的生活、学习和工作都有重要意义。
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是以大学生为中心的主体性教育,它直接关注学生心理上的保健、适应和发展,帮助学生解决与此相应的一些心理上的困惑、烦恼和障碍,直接培养并训练学生的自主性、能动性和创造性,具有教育学生自知、自助与助人等方面的育人功能。《全球21世纪议程》指出:“如果没有健康的人,也就不可能有健康的发展。”作为栋良之才的大学生,必须具有健康的体魄,健全的心智,才能迎接社会的挑战。然而长期以来我国高校体育着重于体质的训练提高,忽视对学生心理健康的教育。尤其忽视体育对心理健康的促进功能。
高等教育阶段,新的学习生活环境,新的人际关系,新的学习要求和竞争压力等一系列的问题,都需要大学生们独立地面对和处理,因此也必然会给他们带来一些心理上、思想上的困惑,据教育部调查显示,当代大学生存在的心理问题主要表现在适应性、人际关系、恋爱及性意识困扰、情绪、学业、就业和发展等6大方面。统计表明,这6个方面的问题占全部心理问题的92.5%,成为大学生主要的心理问题,呈现出复杂性和多样性的特点。[2]因此我们要充分认识到高校体育的培养目标与内容,将其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有机结合,促成新的有效的机制。
(二)高校体育促进心理健康教育的积极因素
高校教育中,体育在帮助大学生改善不良心理状态,排除心理困扰,纠正心理缺陷,克服心理障碍,开发心理潜能,提高心理品质等方面,具有其他学科无法替代的特殊作用,是实施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载体和工具。
1.适当的运动锻炼是消除学生心理问题的重要手段,为心理健康发展提供坚实的物质基础
健康的心理有赖于健康的身体,尤其是正常发育的神经系统和大脑。体育能够使学生在获得知识、技术和技能的同时,还会带来情感上的愉悦体验,可以减缓和治疗某些心理障碍、疾病,使紧张、忧愁、焦虑、压抑、沮丧等不良情绪得以宣泄,使人轻松愉快,心情舒畅,促使学生身体健康发展,为心理健康发展提供坚实的物质基础。
2.体育可以提高学生认知能力,体验生命的价值
体育运动要求学生既要能对外界环境作出迅速准确的感知与判断,又能迅速感知、协调自己的身体完成动作。长期的锻炼便能促进人感知觉能力的发展,提高人的反应速度和直觉思维,改善一个人的智力和提高学习效率。良好的体育教学和运动训练能提高学生的注意力、记忆力、想象力、思维力、应变力等认知能力,从而为学习活动和心理健康发展提供有效的保证。
体育竞赛活动是培养学生良好心理素质的有效途径。体育竞赛体现出的竞争意识,会使每一个学生进行挑战极限、超越自我,能够自觉按照真、善、美的尺度,主动地应然地调整内心,在满足精神需要的过程中,体验生命存在的价值、生命延续的价值和超越生命的价值,并不断满足自身健康交往、竞争发展等需要。
3.体育运动能培养学生坚强的意志品质,培养良好的心理素质
高校体育是培养大学生意志品质的重要途径。意志是指人们行动中自觉克服困难,以达到预定目的的心理过程,[3]具体为一个人的持之以恒、坚韧不拔以及顽强独立的精神,体育运动因其特定的行为具有减轻应激反应、降低紧张情绪的作用,因此体育活动可以锻炼人的意志,增强人的心理坚韧性。体育永远伴随着成功与失败,学生承受挫折与失败的能力得到锻炼,可以促进学生的身体潜能和精神潜力的开发与拓展,对于培养学生坚强的毅力、吃苦耐劳精神是最好的实践和锻炼。学生越能克服困难也就越能培养良好的意志品质。通过体育,学生能够明确学习目的,制定个人目标,树立成功的信念,在完成各阶段任务的过程中强化心理素质,勇于拼搏、积极进取,促进身心的全面发展。
4.体育可调节情绪,给人以愉悦和成就感,改善学生的心理状态
情绪是人的需求是否得到满足而产生的一种态度体验,[4]对人的行为活动起着很大的调节作用。而体育活动能直接给人带来愉快和喜悦,并能降低紧张和不安,从而,调控人的情绪,改善心理健康。研究发现,有规律地从事中等强度活动的锻炼者,有利于情绪的改善。体育运动可减少情绪上的负担,通过运动行为的替代作用,减轻或消除情绪障碍,形成良好的心境,改善学生的心理状态,提高学生对生活的信心。心境是一种较稳定、持久,一段时间内会影响人全部行为的情感体验。[5]良好的心境对人的行为具有增力作用,消极的心境会使以往做来很有兴趣的事情变得索然无味、厌倦和烦躁。体育锻炼能使身体产生极大的舒适感。在各种运动中,去感受运动技术动作的力量感、美感、节奏感和韵律感,从而陶冶情操,开阔心胸,激发生活的自信心和进取心,形成豁达、乐观、开朗的良好心境,从而调节人的情绪,心理承受能力得到提高。
5.体育团体活动是有效提高学生社会适应能力的有效方法
学校体育常常以集体的形式进行,尤其是体育游戏、竞技体育和体育竞赛体现群体多向性人际关系。这种师生、学生之间群体多向的人际交往与互动,培养了学生的人际沟通能力。丁肇中教授指出:“人类的心理适应,最主要的就是对于人际关系的适应,所以人类的心理病态,主要是由于人际关系的失调而来。”[5]体育教学的内容和形式实质上就是对社会生活的一种模拟。在这些活动中,学生将获得成功与失败、优势与劣势、群体与个体、合理与不合理等种种体验。如果教师能够有深度地加以引导和教育,使学生通过这种体验去认识体育,认识生活,认识社会,并使这种认识升华到信念、世界观的层面上,将对学生情感的陶冶、人格的塑造、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形成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高校体育加强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功能的途径和方法
(一)高校加强体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目标和评估标准深度融合,提高学生对健康标准的理性认识
体育和心理健康教育是当代高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们相对独立,自成体系,但又互为促进,共同发展,对提高学生的身心健康水平发挥着重要作用。当代高校体育教学内容广泛,涉及体育运动知识与技能、教育心理学与健康心理学知识,以及营养、保健、安全、环境等与学生的生活和健康关系密切的各个方面,而对学生进行理性的心理健康知识教育,有利于大学生树立健康教育的新观念,重视心理健康的维护与促进,能有效地防止大学生各种心理疾病的产生。因此,有效地将两者结合,有目的地挖掘体育中有心理健康教育价值的知识内容,将其融入体育与健康课程之中,大学生达到教育目标所要求的身心健康的标准。高校校体育教学的培养目标及标准应该与心理健康教育特点有机结合并具体化,使之便于体育教师具体操作和检验。
(二)营造浓厚的终身体育氛围,创造理想的体育课堂心理环境,学生获得成功体验
终身体育思想是在当今知识经济时代背景下所提倡的体育观念,是指一个人终身进行体育锻炼和接受体育教育,即要在人的一生中实施体育。[6]它不单是指学生在校期间的教育活动,而是着重解决学生在校期间的体育教育能否使其终身受益的问题。高校必须充分利用其学科优势建立浓厚的体育氛围,让学生在体育中体验成功的快感,促进其个性的健康发展,提高其他学科的教学质量。成功体验是学生在学习活动中取得成功后所产生的自我满足和积极愉快的情绪感受,是提高学生自信心,培养学生勇于创新,积极创造,顽强拼搏,不断超越自我的主要手段。教育的宗旨是促进学生身心的全面发展,把成功体验施教于高等体育教学中,适合大学生文化层次高、接受能力强、反应敏捷、对新知识和高难技术的获得有着强烈的欲望的特点,从而满足学生日益发展的认识能力和求知欲,使学生身心得到健康发展。学生经常体验到成功和自己能力的提高,就会既增强了学习的自信心,又激发和维持了坚持参加体育活动的内部动机,从而调动他们的积极性,树立成功的信念。
(三)根据高校学生特点有针对性的在体育教学中进行适当的心理训练,会极大的促进体育的教育功能
研究证明,体育教学的心理训练以消除高校学生各科学习与训练的心理障碍,对高校学生的身心健康具有积极的影响,它可促使大学生自信、主动、活泼热情地参加各种教学和实践活动,进而达到高等教育的教学目的和完成教学任务。因此,在体育教学过程中必须有意识地对学生加强意志和心理训练,让学生主动参与到体育运动中去,从而锻炼自身的心理素质。学生会感觉到自己的主体地位,抛弃盲从心理、依赖心理和屈从心理,培养其独立思考、独立判断、独立排除困难完成任务的能力。同时,通过自身尝试、克服恐惧心理和紧张心理,锻炼自我能力。
(四)提高体育教师的素养
体育教师在教学中要把心理健康教育融于其中,其自身必须具备较高的心理健康水平。孔子说:“其身正,不令而行之;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因此,高校体育教师必须不断进行学习,加强对教育学、心理学理论的学习,更新教育观念,提倡具有普遍适应性和广泛迁移性素质目标的、富于创新精神的教学价值,探究新教学方法,组织培养健康的学生文化,将科学智慧文化与塑造完美人格、高尚道德相结合,将健康体魄的培训与心理健康教育相结合。高校体育教师只有具备健全的心理素质、优良的气质、高尚的道德品质、融洽的人际关系和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才使自己的教育心理理论水平得到提高,提高教学的质量。
体育促进学生的身体发展,为心理健康发展提供坚定的物质基础,为学生们提供了一个改变心态和重建人际关系的新模式。所有这些都能使大学生的交往能力得以发展,人际关系得到改善。而体育自身的新需要与原有心理水平的矛盾,成为推动心理发展的一种动力。根据高校体育的特点,结合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通过高校体育教学手段促进大学生的身心健康,这样使其真正成为社会的合格人才。
参考文献:
[1]江光荣.心理咨询与治疗[M].合肥:安徽人民出版社,1995.
[2]杨晨光.大学生不属于心理疾病高危人群.中国教育报[N].2008-04-04(2).
[3]张旭东.心理学教程[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8.
[4]张厚粲,许燕.大学心理学[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5]张美琴.市场经济条件下领导者的综合素质刍议[J].探索,1997(5):105-107.
体育在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所起的作用和具有的价值我们称之为体育功能。起初人们在日常的生活劳动中不知不觉发展了体育,社会的不断进步,人们对自身的身心健康重视起来,体育观念和体育思维也随之发生了变化,终身体育是整体而长足的体育思想,体现出以人为本的哲学思考。新的时代提出了新的人才标准,我国的学校体育和心理健康教育成为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学校体育在培养真正的全面发展的人才方面具有重要作用,重视心理健康方面的教育已经成为现代学校教育的重要标志之一。它们相对独立而又和谐交融,对提高学生的身心健康水平发挥着重要作用,尤其是高校体育教学在促进学生心理健康发展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高校体育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积极作用
(一)大学生心理健康现状
心理健康是指个体心理和本身及环境条件许可的范围内,所能达到的良好功能状态。一般是指无心理疾病,同时具有一种积极适应与发展的心理状态,通过作出身心调整,在现实生活环境中维持一种良好、有效的生存状态的过程[1]。心理健康对人的生活、学习和工作都有重要意义。
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是以大学生为中心的主体性教育,它直接关注学生心理上的保健、适应和发展,帮助学生解决与此相应的一些心理上的困惑、烦恼和障碍,直接培养并训练学生的自主性、能动性和创造性,具有教育学生自知、自助与助人等方面的育人功能。《全球21世纪议程》指出:“如果没有健康的人,也就不可能有健康的发展。”作为栋良之才的大学生,必须具有健康的体魄,健全的心智,才能迎接社会的挑战。然而长期以来我国高校体育着重于体质的训练提高,忽视对学生心理健康的教育。尤其忽视体育对心理健康的促进功能。
高等教育阶段,新的学习生活环境,新的人际关系,新的学习要求和竞争压力等一系列的问题,都需要大学生们独立地面对和处理,因此也必然会给他们带来一些心理上、思想上的困惑,据教育部调查显示,当代大学生存在的心理问题主要表现在适应性、人际关系、恋爱及性意识困扰、情绪、学业、就业和发展等6大方面。统计表明,这6个方面的问题占全部心理问题的92.5%,成为大学生主要的心理问题,呈现出复杂性和多样性的特点。[2]因此我们要充分认识到高校体育的培养目标与内容,将其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有机结合,促成新的有效的机制。
(二)高校体育促进心理健康教育的积极因素
高校教育中,体育在帮助大学生改善不良心理状态,排除心理困扰,纠正心理缺陷,克服心理障碍,开发心理潜能,提高心理品质等方面,具有其他学科无法替代的特殊作用,是实施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载体和工具。
1.适当的运动锻炼是消除学生心理问题的重要手段,为心理健康发展提供坚实的物质基础
健康的心理有赖于健康的身体,尤其是正常发育的神经系统和大脑。体育能够使学生在获得知识、技术和技能的同时,还会带来情感上的愉悦体验,可以减缓和治疗某些心理障碍、疾病,使紧张、忧愁、焦虑、压抑、沮丧等不良情绪得以宣泄,使人轻松愉快,心情舒畅,促使学生身体健康发展,为心理健康发展提供坚实的物质基础。
2.体育可以提高学生认知能力,体验生命的价值
体育运动要求学生既要能对外界环境作出迅速准确的感知与判断,又能迅速感知、协调自己的身体完成动作。长期的锻炼便能促进人感知觉能力的发展,提高人的反应速度和直觉思维,改善一个人的智力和提高学习效率。良好的体育教学和运动训练能提高学生的注意力、记忆力、想象力、思维力、应变力等认知能力,从而为学习活动和心理健康发展提供有效的保证。
体育竞赛活动是培养学生良好心理素质的有效途径。体育竞赛体现出的竞争意识,会使每一个学生进行挑战极限、超越自我,能够自觉按照真、善、美的尺度,主动地应然地调整内心,在满足精神需要的过程中,体验生命存在的价值、生命延续的价值和超越生命的价值,并不断满足自身健康交往、竞争发展等需要。
3.体育运动能培养学生坚强的意志品质,培养良好的心理素质
高校体育是培养大学生意志品质的重要途径。意志是指人们行动中自觉克服困难,以达到预定目的的心理过程,[3]具体为一个人的持之以恒、坚韧不拔以及顽强独立的精神,体育运动因其特定的行为具有减轻应激反应、降低紧张情绪的作用,因此体育活动可以锻炼人的意志,增强人的心理坚韧性。体育永远伴随着成功与失败,学生承受挫折与失败的能力得到锻炼,可以促进学生的身体潜能和精神潜力的开发与拓展,对于培养学生坚强的毅力、吃苦耐劳精神是最好的实践和锻炼。学生越能克服困难也就越能培养良好的意志品质。通过体育,学生能够明确学习目的,制定个人目标,树立成功的信念,在完成各阶段任务的过程中强化心理素质,勇于拼搏、积极进取,促进身心的全面发展。
4.体育可调节情绪,给人以愉悦和成就感,改善学生的心理状态
情绪是人的需求是否得到满足而产生的一种态度体验,[4]对人的行为活动起着很大的调节作用。而体育活动能直接给人带来愉快和喜悦,并能降低紧张和不安,从而,调控人的情绪,改善心理健康。研究发现,有规律地从事中等强度活动的锻炼者,有利于情绪的改善。体育运动可减少情绪上的负担,通过运动行为的替代作用,减轻或消除情绪障碍,形成良好的心境,改善学生的心理状态,提高学生对生活的信心。心境是一种较稳定、持久,一段时间内会影响人全部行为的情感体验。[5]良好的心境对人的行为具有增力作用,消极的心境会使以往做来很有兴趣的事情变得索然无味、厌倦和烦躁。体育锻炼能使身体产生极大的舒适感。在各种运动中,去感受运动技术动作的力量感、美感、节奏感和韵律感,从而陶冶情操,开阔心胸,激发生活的自信心和进取心,形成豁达、乐观、开朗的良好心境,从而调节人的情绪,心理承受能力得到提高。
5.体育团体活动是有效提高学生社会适应能力的有效方法
学校体育常常以集体的形式进行,尤其是体育游戏、竞技体育和体育竞赛体现群体多向性人际关系。这种师生、学生之间群体多向的人际交往与互动,培养了学生的人际沟通能力。丁肇中教授指出:“人类的心理适应,最主要的就是对于人际关系的适应,所以人类的心理病态,主要是由于人际关系的失调而来。”[5]体育教学的内容和形式实质上就是对社会生活的一种模拟。在这些活动中,学生将获得成功与失败、优势与劣势、群体与个体、合理与不合理等种种体验。如果教师能够有深度地加以引导和教育,使学生通过这种体验去认识体育,认识生活,认识社会,并使这种认识升华到信念、世界观的层面上,将对学生情感的陶冶、人格的塑造、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形成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高校体育加强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功能的途径和方法
(一)高校加强体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目标和评估标准深度融合,提高学生对健康标准的理性认识
体育和心理健康教育是当代高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们相对独立,自成体系,但又互为促进,共同发展,对提高学生的身心健康水平发挥着重要作用。当代高校体育教学内容广泛,涉及体育运动知识与技能、教育心理学与健康心理学知识,以及营养、保健、安全、环境等与学生的生活和健康关系密切的各个方面,而对学生进行理性的心理健康知识教育,有利于大学生树立健康教育的新观念,重视心理健康的维护与促进,能有效地防止大学生各种心理疾病的产生。因此,有效地将两者结合,有目的地挖掘体育中有心理健康教育价值的知识内容,将其融入体育与健康课程之中,大学生达到教育目标所要求的身心健康的标准。高校校体育教学的培养目标及标准应该与心理健康教育特点有机结合并具体化,使之便于体育教师具体操作和检验。
(二)营造浓厚的终身体育氛围,创造理想的体育课堂心理环境,学生获得成功体验
终身体育思想是在当今知识经济时代背景下所提倡的体育观念,是指一个人终身进行体育锻炼和接受体育教育,即要在人的一生中实施体育。[6]它不单是指学生在校期间的教育活动,而是着重解决学生在校期间的体育教育能否使其终身受益的问题。高校必须充分利用其学科优势建立浓厚的体育氛围,让学生在体育中体验成功的快感,促进其个性的健康发展,提高其他学科的教学质量。成功体验是学生在学习活动中取得成功后所产生的自我满足和积极愉快的情绪感受,是提高学生自信心,培养学生勇于创新,积极创造,顽强拼搏,不断超越自我的主要手段。教育的宗旨是促进学生身心的全面发展,把成功体验施教于高等体育教学中,适合大学生文化层次高、接受能力强、反应敏捷、对新知识和高难技术的获得有着强烈的欲望的特点,从而满足学生日益发展的认识能力和求知欲,使学生身心得到健康发展。学生经常体验到成功和自己能力的提高,就会既增强了学习的自信心,又激发和维持了坚持参加体育活动的内部动机,从而调动他们的积极性,树立成功的信念。
(三)根据高校学生特点有针对性的在体育教学中进行适当的心理训练,会极大的促进体育的教育功能
研究证明,体育教学的心理训练以消除高校学生各科学习与训练的心理障碍,对高校学生的身心健康具有积极的影响,它可促使大学生自信、主动、活泼热情地参加各种教学和实践活动,进而达到高等教育的教学目的和完成教学任务。因此,在体育教学过程中必须有意识地对学生加强意志和心理训练,让学生主动参与到体育运动中去,从而锻炼自身的心理素质。学生会感觉到自己的主体地位,抛弃盲从心理、依赖心理和屈从心理,培养其独立思考、独立判断、独立排除困难完成任务的能力。同时,通过自身尝试、克服恐惧心理和紧张心理,锻炼自我能力。
(四)提高体育教师的素养
体育教师在教学中要把心理健康教育融于其中,其自身必须具备较高的心理健康水平。孔子说:“其身正,不令而行之;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因此,高校体育教师必须不断进行学习,加强对教育学、心理学理论的学习,更新教育观念,提倡具有普遍适应性和广泛迁移性素质目标的、富于创新精神的教学价值,探究新教学方法,组织培养健康的学生文化,将科学智慧文化与塑造完美人格、高尚道德相结合,将健康体魄的培训与心理健康教育相结合。高校体育教师只有具备健全的心理素质、优良的气质、高尚的道德品质、融洽的人际关系和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才使自己的教育心理理论水平得到提高,提高教学的质量。
体育促进学生的身体发展,为心理健康发展提供坚定的物质基础,为学生们提供了一个改变心态和重建人际关系的新模式。所有这些都能使大学生的交往能力得以发展,人际关系得到改善。而体育自身的新需要与原有心理水平的矛盾,成为推动心理发展的一种动力。根据高校体育的特点,结合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通过高校体育教学手段促进大学生的身心健康,这样使其真正成为社会的合格人才。
参考文献:
[1]江光荣.心理咨询与治疗[M].合肥:安徽人民出版社,1995.
[2]杨晨光.大学生不属于心理疾病高危人群.中国教育报[N].2008-04-04(2).
[3]张旭东.心理学教程[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8.
[4]张厚粲,许燕.大学心理学[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5]张美琴.市场经济条件下领导者的综合素质刍议[J].探索,1997(5):105-1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