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篇用比构佳文

来源 :初中生之友·中旬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inhongwei67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有一种作文的方法是整篇文章都用比喻。通篇是个大比喻,然后在大比喻中,又套用许多小比喻。这样构思行文写出来的文章,通常能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
  这样的文章,其实古已有之,最典型的要数龚自珍的《病梅馆记》,全文只有276字,可谓是精练之极了。在这样不多的字数里,本应该很明显、很快地表达出自己的意图,不应该再去含蓄、委婉,可作者真是艺高人胆大,不仅不直露,而且还相当的含蓄、委婉,不仅题之以“病梅馆”,而且通篇均写馆之梅。完完全全是字字写梅、处处写梅、段段写梅、通篇皆写梅也。与此同时又达到了字字非说梅、处处非说梅、段段非说梅、通篇皆非说梅的效果。文章含蓄、委婉而又毫不晦涩、朦胧,让人读后只要稍加思考就会立即明白,其所说的“梅”是喻指人才的;其所说的“夭梅”“斫梅”“删梅”“锄梅”“遏梅”“缚梅”“病梅”之举,是喻指统治阶级如何摧残人才的;而其所言的“梅之欹”“梅之疏”“梅之曲”“梅之病”……又是喻指人才的被扭曲、变形,人才的病态的。此外,像荀子的《劝学》、孟子的《齐桓晋文之事》和庄子的《庖丁解牛》均为使用比喻行文的佳作。
  比喻是一种非常好用而且容易用的修辞,同学们人人可以使用,只要你比喻恰当、巧妙,即可挥就一篇佳作。
  暂时不会不要紧,请同学们先看下面两文,研究琢磨以便仿写。
  常言说,要给学生一杯水,自己要有一桶水。从教师的职业和专业来说,要比学生的知识多,这是不错的。但这个比喻只强调了知识的量,没有涉及知识的质,没有关注那一桶水的新鲜程度。
  如果不说你那是一桶水,而说是一桶老汤,似乎准确一些吧。你想,老汤可是大厨的法宝,那配料是绝密的,熬制方法是讲究的,味道是独特的。用老汤为喻还有一个好处,每个大厨的老汤都不一样,都是独特的,这更贴近教师的个性化积累。还有,老汤除了底料不变之外,还需要大厨不断加水、加料、熬制。也就是说,一桶水的比喻更注重量的多少,老汤的比喻则更关注质的好坏,同时隐含了不断消耗也不断增量的意思。
  所以,我更愿意把教师的知识积淀比作大厨的老汤。自然,教师就像大厨一样,要有厨艺——教学艺术,要有独特的积淀——老汤以及老汤的熬制工艺流程。在老汤的使用上更是独门绝技,做汤放多少,勾芡放多少,炒菜放多少,都必须心中有数。优秀的大厨不能做什么菜都一味放老汤,那样不仅糟蹋老汤,做出来的菜也都是一个味儿——汤味儿,这肯定是低等的厨子。
  许多青年教师上公开课,仿佛没有自己的老汤,就东家要一点,西家要一点,凑成一碗不知道什么味道的汤,没准儿成了“珍珠翡翠白玉汤”!前几天的教坛新秀评比,一位重点中学的教师讲完课和我闲聊,我对他的课不满意,他就告诉我,学校的各路高手都给他一点自己的老汤,唯独他自己的汤没有放,于是没有发挥出自己的优势,自己也不尽满意。
  我想起自己当年上公开课,不管别人提供什么建议,我始终坚持与我风格接近的我才接受,合乎自己标准的我才采纳,同时要把人家的老汤勾兑到我自己的老汤中,被我的老汤同化,同时为我的老汤增味。也就是说,别看是你给我的老汤,倒进我的桶里就是我的老汤了,因为你再从我的桶里舀出一碗尝尝,那是我的老汤味道,不再是你的老汤味道。
  可是,你的桶里没有老汤,只有清水,甚至只是个空桶,这个时候别人的倒进你的桶里也只是你把别人的老汤稀释了,如果这就是你的老汤的特点,那可太惨了!你就是“某某第二”,永远没有你自己。
  所以,关键是你要尝试熬制自己的老汤。至于熬制的方法,绝对因人而异。
  以上说的是老汤,下面说说活水。
  所谓活水,一方面固然可以指不断为老汤保质增量而加入的那些清水,更主要的还是指你的这些清水的来路。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就是这个意思。源头活水从哪来?水库、河流、深井、山泉,都是来路。譬如书籍、网络等等都是。但是你要学会辨别,你知道,现在很多河流都被污染了,现在出版的许多书籍也同样不够纯正,原创的东西实在太少,别看名头,靠名头骗人的很多。这一下子又说到读书积累了,虽然这都是活水,但这里我不想细说这个问题。只是想把这个我认可的比喻解释一下。
  很多青年教师十分热衷听走穴的名师讲的课。我十分佩服那些名师,他们中的一些人走到哪里都能讲同一节“千锤百炼”的老课,但是我不赞成这样的做法,我知道这样讲备课的成本很低,产出却很高,反正到了一个新地方绝大多数人都是第一次听。我不同意也没有办法,我只能保证我不那样讲,人家那样讲我管不着。但是,我想说,对于走穴的课,别太在意,别那么专注,别只是看人家的厨艺、品人家的老汤,还是关注自己怎样找到源头的活水,熬制自家的老汤。
  【赏析】
  这一篇构思独特的妙文趣文,作者通篇作比。通篇是个大比喻,把老师的知识积淀形象地比喻为大厨的老汤,在大比喻的前提下,又用了许多小比喻,如厨艺比喻教学艺术,老汤熬制的工艺流程比喻教学知识的积淀,老汤的勾芡等使用比喻教学知识的运用等等。大厨做出来的菜是相当美味可口的,是令人垂涎欲滴的。一个优秀的老师,就犹如一个高明的厨师。作者没有抽象地论述,而是用比喻的方法,形象地加以阐述,不仅使论述充分到位,而且形象生动,读来妙趣横生。
其他文献
上课听歌  老师在讲台上讲课,我在下面听歌。  怕老师下来看见,于是想叫同桌帮我把风,我拍拍同桌的肩膀,然后指指我戴了耳机的耳朵,指指老师,再指了指嘴巴。意思是我在听歌,老师走下来了叫一下我。  我同桌若有所思地点点头,然后大声说:“老师,我同桌在听歌,叫你讲课声音小一点。”  当时我就疯了……  电 话  在宿舍还没睡醒呢,该死的电话来了:“你今天有事吗?”  我睡得迷迷糊糊:“没事啊。”  “
自古以来,文人墨客大多喜欢悠游于山水之间,在形态各异的景物中放飞心灵,并从中观照自我,寄托丰富的情思。因此,在他们的作品中,会发现众多色彩斑斓的景物描写。读者阅读这样的文字,大多会顺着作者的思路进行鉴赏。更为奇妙的是,在鉴赏的过程中,读者的心绪渐渐发生了变化。  笔者拟以《短文二篇》中的《答谢中书书》和《记承天寺夜游》两篇文章为例,谈谈怎样在教学中引导学生向景物更深处漫溯。一、基于客观属性,明确景
摘要:阅读方法是阅读能力的重要支撑。统编版初中语文教材通过单元导语、预习、名著阅读导读等渠道,对阅读方法作了相对完善的提示。将统编教材中提示的阅读方法融入阅读教学的路径有三:一是依文体选择阅读取向与阅读方式;二是依文本的个性化特征开发阅读规则,具化阅读目标;三是依教材意图培养个性化阅读策略。  关键词:阅读方法;阅读规则;个性化阅读策略  阅读能力的建构需要相应的阅读方法作为支撑。阅读教学是语文教
近年来,每当西方感恩节一到,大街小巷的商家便借势促销宣传,感恩短信也随之弥漫。一年三百六十五天,仿佛感恩的情绪都统统集中在这一天。感恩节的纪念意义无可厚非,但文化消费、语言文字之下更重要的,应该是化感恩为一种内在的品性与坚定的行动。  人生在世,本来就不单是一个人的事。从呱呱落地到长大成人,灌注了父母的心血,也汇聚了社会的资源。“鸦有反哺之义,羊有跪乳之恩。”有时,一点一滴的回报,便是最深最重的心
毫无疑问,从美国明星、科技界名人、体育明星等群体中传递过来的“冰桶挑战”,在名人、明星中爆发,也必然在平民中席卷开来。  明星先是在微博等账号上“表演”给你看,明星跟媒体互动(比如媒体人(亦是名人)参与其中,甚至新浪娱乐作为一个“二次元”的账号也可以参与其中,进而扩展到普通微博用户、名人身上,然后是地方名流、学术明星、知识分子等群体,接着还有那些诸如饭店开张、品牌展示会、开机典礼等等大小活动,也一
这是一个文体不断翻新的时代。互联网的兴旺发达,为各种文体的问世、流行创造了独特条件。这些流行文体像是激起的浪花或泥沙,有些留下,有些随风而去。值得关注的是,网络体的流行,绝非莫名其妙,更不是无缘无故,它折射出的无疑是复杂的社会情绪。  凡客体:找回自我的话语权  “爱网络,爱自由,爱晚起,爱夜间大排档,爱赛车,也爱59块帆布鞋。我不是什么旗手,不是谁的代言,我是韩寒,我只代表我自己。我和你一样,我
教过高中毕业班的教师都知道,高考复习进入到高三下学期,各学科考试次数明显增多,除了月考、模拟考等大型考试,更多的是周考及三天两头的套题训练等小考。语文——这一高考分值占大头的学科自然难于幸免。  如此大量而频繁的考试,多数学生在日复一日的机械答题中疲惫不堪,不少老师则在无停歇地阅卷中心力交瘁。  摆脱这一窘境,表面看来极为简单:大幅度减少考试次数即可。而实际却不容如此乐观:因为不少学校的领导和老师
同学们,你们或许对今年春节联欢晚会上傅琰东叔叔表演的魔术《年年有余》还记忆犹新。4条红色金鱼和2条黑色金鱼在傅叔叔的口令下进行变换队形表演,它们时而“齐步走”,时而“向左转”,时而“向右转”,时而“交叉”,甚至“解散”。能让在水中自由自在游玩的金鱼如此听话,真是令人难以置信。之后,傅叔叔再接再厉,将一幅“莲鱼图”中的金鱼变到鱼缸里,而后又把鱼缸里的鱼变回画中。这个魔术极大地吸引了观众们,现场爆发出
“谢宇,不好了,我们宿舍出大事了。”放学了,我和谢宇抱着书本,边聊边往宿舍走去,忽然,朱古力慌慌张张地向我们跑过来,一边说一边拉起谢宇的手就跑。  “哎,发生了什么事啊?等等我啊!”我也跟着跑起来,好奇地追问。  我、谢宇、朱古力、赵云云、陈芳芳、林雅韵、朱碧云、黄雯,我们八个女孩儿,虽不在同一个班级,却同属初二年级。我们相亲相爱,团结一心,平日里,有谁碰到什么困难,我们一起帮忙解决。我们情如姐妹
我父亲是一个修自行车的,在街角处摆着摊子。每当放学经过摊前时,我总会远远地绕过去,我为父亲的职业感到自卑啊。家里过得非常拮据,父亲每天就早出晚归,尽量多挣几个钱。一个冬天的晚上,我上完晚自习回到家中,母亲对我说:“你去看看你爸爸吧!这么晚了还没有回来。”  寒风凛冽,我站在远处注视着父亲。父亲蜷着上身,一边双手放在嘴边呵气取暖,一边不停地跺脚。街上空荡荡的,但父亲还抱着侥幸的心理等待要修车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