孤独的宣泄,叛逆的挣扎

来源 :语文建设·下半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ddxf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著名美国作家J·D·塞林格的《麦田里的守望者》,被誉为不可逾越的“现代经典”,小说通过刻画主人公霍尔顿不羁的性格,叛逆的形象以及对理想世界的追寻,揭露了无比黑暗的现实世界。这部作品也以其独特的魅力,奇特的表述鼓舞着一代又一代青少年追寻与进步。本文将本着科学的研究态度,利用科学的研究方法,试论该书的主题特色,力求还原一个真实的守望者形象。
  关键词:霍尔顿 塞林格
  引言
  在美国的现当代文学史上,有一位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大文学家,这就是J·D·塞林格,而他笔下的代表之作——《麦田里的守望者》,则被许多评论家誉为不可逾越的“现代经典”。有人说,如果马克·吐温的经典作品——《赫克尔贝里·芬》是十九世纪美国文坛上划时代的开创性作品,而塞林格的《麦田里的守望者》,则在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后的美国文坛上,占有相似的位置。这部作品,曾经引领了美国半个世纪的文学新潮流,为美国日益萎靡不振,趋于公式化的文坛带来了新鲜的血液。可以毫不犹豫地说,每个处在冷漠世界的美国人都为之倾倒,因此,我们可以将这接近几十年的美国文坛时光称为“塞林格时代”。《麦田里的守望者》之魅力不仅仅限于文学领域之中,也许正如有句话说的那样“文学的魅力来源于生活又归于生活”,此书还深深地深入青少年的血液,影响了整整一代人的生活。本书一经出版便受到了美国评论家的热烈好评,也受到了二战后许多青少年的一致热捧,成为许多大学的必读书目。虽然后来由于有关人员认为该书影响青少年的健康成长,提高了社会犯罪率,一度为美国等相关国家所禁止阅读。但是,《麦田里的守望者》还是以其极具感召力的魅力受到美国青少年的青睐,私下传读,甚至某些大学的帮派也将此书定为入门必读书目。由此可见,本书作为一代青年的思想领航旗帜,对世界青少年的发展起到了深刻的影响。笔者基于本书的深刻魅力,在本文中将在二十世纪的大背景之下,二战后的社会环境之中,主人公霍尔顿及其他事物的描写与情感分析对照,进行深入研究,从而分析研究本书的主题特色。
  一、孤独的宣泄——二战后青少年的精神危机
  正如一句名言所说:一部文学作品最深刻的意义在于创作灵感来源于社会又尽最大魅力感染社会。的确,优秀的文学作品总是来源于现实又为现实世界服务的。在《麦田里的守望者》这部小说中,笔者深入研究发现,其最深刻的主题特色便是结合当时二战后的社会现实,反应二战后青少年的精神危机。主人公霍尔顿既不像美国当时传统小说当中吃苦耐劳的西部牛仔,也不像在华尔街平步青云的商场精英,更不像通过自己努力实现心中“美国梦”的英雄。作者J·D·塞林格将霍尔顿刻画成了一个既对现实抱有不满情绪,又在行动上畏畏缩缩的反英雄形象意义上的小丑角色。
  霍尔顿是一位中产阶级普普通通的青少年,也可以说是西方资本主义社会的典型。然而,他却又是个具有叛逆色彩的青少年,他接连被学校开除,头戴红色猎人帽,身穿晴雨两用衣游荡在街头之上,与现实社会格格不入。他的母亲神经衰弱对他漠不关心;他的父亲只顾赚钱却忽视职业道德;他的表哥更是为了金钱与物质上的丰裕出卖自己的文学作品,迎合烂俗的大众喜好;学校标榜自己的目标是培养更加优秀的学生,然而培养出的人才却懂得伪装,对上司阿谀奉承;潘西中学的校长哈斯先生更是一个势利中人,奉承有钱人家的孩子,却不屑于照顾衣着穷酸者……这一切的一切,都让霍尔顿看透了现实生活中的黑暗与浑噩,感到十分的厌恶与悲哀。他奋起反抗,对这些行为提出了很多异议,他反对虚伪的现实社会,提倡纯真的情感,他厌恶了以金钱与利益为衡量价值标杆的资本主义社会准则,提倡追求纯粹崇高的理想。这一切的一切,从某种意义上也说明,霍尔顿之“垮掉的一代”都是对于现实社会的变形反抗而已。
  从表面意义上说,霍尔顿身上集中了很多二战后青少年的很多不良嗜好,他浑浑噩噩玩世不恭。但是我们也可以从这个方面得知他是受社会环境影响造成的,正是因为人与人之间的冷漠与虚伪,才使得这个世界如此悲哀。应当说,霍尔顿所处的当时社会,是一个被“现实化,物质化,金钱化”的资本主义社会,人与人之间的距离被无限拉大,只能靠伪装和客套来相互取暖,以填埋内心的空虚。应当说,《麦田里的守望者》通过对霍尔顿离开学校独自前往纽约所遇到的人与事物的描写,真实形象地反映了当时二战后青少年的彷徨,悲哀与不安。由此,霍尔顿也成为了一代青年的代表,永载史册。
  二、叛逆的挣扎——人性对社会的妥协与无奈
  《麦田里的守望者》一书中具有特色的另一大主题便是描写了作者对人性的妥协与悲哀,笔者以“叛逆的挣扎”作为标题也正是想象征这一思想。霍尔顿是叛逆的,他极尽张狂,以三天的不告之旅宣示着对资本主义物质社会的不满,开始了“叛逆”的旅途,然而,这些叛逆的行为是不可能为资本主义世界带来翻天覆地的改变的,甚至连故事的结局,也告知读者说这只是一种无望的“挣扎”,三日之旅更是表达了人性对社会的妥协与无奈。
  笔者认为小说当中霍尔顿的那顶“红色猎人帽”正是象征了霍尔顿的叛逆精神。在小说当中,红色猎人帽已经超越了单纯的帽子那样简单的物质存在,而是成为了霍尔顿的反叛精神所在,是反对资本主义社会靡靡之音的鲜明旗帜。小说中多次描写了霍尔顿怀着悲伤抑郁的心情带着红色猎人帽走在大街上,这个时候,红色猎人帽便象征着霍尔顿叛逆的精神态度。然而,这种鲜亮的行为艺术并不能阻挡资本主义世界的侵蚀,霍尔顿最终也结束了他的叛逆之旅,回到了父母身边。
  理想的幻灭打破了霍尔顿所有美好的幻想,霍尔顿向往自由、纯洁的精神世界,然而他却太过于懦弱,天真,以及无力,他受不得一丝的污染与干扰,更受不了丝毫的虚伪与背叛,这种极度的纯净梦想导致霍尔顿最终失败。虽然小说的主体部分总充斥着失望,痛哭以及抑郁等一系列的悲伤情绪,然而在现实的大背景之下,霍尔顿也必须找一条属于自己的道路。出路在哪里?霍尔顿其实从一开始便在寻找一条解脱自我冲出世俗虚伪世界的道路,然而,在经历了一系列的挫折之后,他却又终于回归现实。在小说结局时,霍尔顿仍然没有找到什么解决之路可以离理想世界更近一步,仍然对于现实世界充满迷茫之感,然而不管怎样,他都有了活下去的勇气。《麦田里的守望者》对于霍尔顿的精神世界以及现实世界的描写可谓是淋漓尽致,它对于美国二战时期青少年精神危机的揭露以及对待人性的无奈与妥协之情刻画得尤其深入。也正是在作家J·D·塞林格的带领之下,美国众多青少年得到了心灵上的慰藉,开始了精神之旅。 语
  参考文献
  [1]董衡撰等.美国文学简史[M].人民文学出版社,1987.
  [2]黄铁池.当代美国小说研究[M].上海学林出版社,2000.
  [3]J·D·塞林格.施咸荣译.麦田里的守望者[M].南京:译林出版社,1998.
  [4]杨仁敬.二十世纪美国文学史[M].青岛出版社,1999.
其他文献
萧琬融  台湾高雄人,现居成都。现为成都市书法家协会会员、蜀都书画院理事、蓉台书画社理事、成都海外联谊会会员、中华文化管理协会两岸经济文化交流会会员、成都广播电视大学特聘书画教师。  师从台湾院体派工笔画家蔡显裔先生、台湾标准草书学会常务理事苏见来老师、蜀中书法大家谢季筠老师等。作品《蜂舞芙蓉图》入选第十三届全国美展,书法作品连续入选第三、四、五届“两岸一家亲”书画交流展。2019年8月于崇州白塔
剪纸 60cm×100cm 2015年  “漢家秦地月,流影照明妃。一上玉关道,天涯去不归。汉月还从东海出,明妃西嫁无来日。燕支长寒雪作花,蛾眉憔悴没胡沙。生乏黄金枉图画,死留青冢使人嗟。”是王昭君一生的写照。以王昭君为题材创作的剪纸作品既是对历史的回顾、追忆和思考,也是对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女性永远是艺术创作的源泉,有影响力的女性更是艺术家热情讴歌的对象,每个艺术家都有责任为国家的文艺事业贡献
李世灵《温柔的橙色》  李世灵  1996年生,四川资阳人,现为四川省消防救援总队甘孜州支队宣传员。2013年9月应征入伍,2015年7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加入消防救援隊伍6年以来,先后参加了2014年康定“11·22”地震救援,2017年九寨沟“8·8”地震救援,2018年西藏昌都“10·11”“11·03”两次堰塞湖抢险救援。
羌绣 59cm×120cm 2021年  作品《红船》历时3个月,主要采用长短针、齐针绣、散针绣、掺针绣、打籽绣、柳针绣、扭针绣等多种针法。以红船为主体,意在纪念在南湖的一艘游船上召開的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  在新的形势下,继承和弘扬“红船精神”,对于加强党的先进性建设,进一步巩固党的执政地位,完成党的执政使命,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云珍羌绣生活体验馆  云珍羌绣生活体验
摘要:诗人里尔克是二十世纪鼎鼎有名的诗人之一,他与罗丹的接触为诗人里尔克彻底打开了诗歌观察、感受和创作的新视野,从罗丹那里不仅真正完成了自己从早期的主观向客观的“事物诗”的转变,与抽象的诗歌相比,作为客观存在的事物诗感受力更强。  关键词:诗歌 里尔克 事物诗 启示  引言  1902年夏天,里尔克接到一份专题论文的工作而来到巴黎,当时并不知名的小诗人里尔克不得不为里夏德穆特尔编辑出版的德国新艺术
2019年9月17日至20日,由四川省沫若艺术院主办的“四川省首届艺术产业骨干人才培训班”在四川省沫若艺术院成功举办。参加此次培训班的近50位学员,均为四川省艺术产业领域中突出的代表,分别来自成都、绵阳、乐山、资阳、眉山、雅安、遂宁、攀枝花等地。  9月17日上午,开班仪式在沫若艺术院传媒教室举行,四川省文联党组副书记、副主席兼秘书长李兵,四川省文化产业商会会长张建华出席开班仪式并讲话,开班仪式由
“神话是一种核心性传播力量,它使仪式具有原型意义,使神谕成为选型叙述。因此神话就是原型,虽然为了方便起见,我们在提到叙述时说神话,再提到意义时说原型。”[1]原型是一些联想群,与符号不同,它们常常是复杂可变化的。在既定的语境中,它们常常有大量特别的已知联想物,这些联想物都是可交际的,因为特定文化中的大多数人很熟悉它们。  对于南方作家福克纳的创作,芬克尔斯坦曾指出,“他(指福克纳)是第一个把主要文
吴奇   四川省美术家协会会员,成都市美术家协会会员,成都诗婢家画院画师。   更夜雨落,无眠静坐,再思三十余年来道友画伴吴奇君隽作。吴君以孤行一意,寂守绘事,不求闻达,以心灵关照天地本初的生命哲思,毅然踏上非主流艺术表现道路。打破绘事传承的具体时空关系,把中国传统精神的天人合一,物我两忘的哲学自然观,伸引向更深邃广阔的幽玄空间。不再窠臼传统山水画符号认知中的某些常态特征,却在天地万物流转,瞬息万
一、谈“口”话谚语,感受传统饮食文化  师:同学们,我可以问一个私密的问题吗?请问你们家里各有多少人?  (学生和老师讲悄悄话)  师:我听了三位同学的回答,有的说是三口人,有的说是五口人,还有的说是六口人。我们为什么说“口”呢?“口”与什么有关?  生:嘴巴。  师:嘴巴与什么有关?吃。按偏旁部首来分,用“口”作偏旁的字是很多的。这些字不仅被用来描述吃,还用来描绘人的生活形态。比如说古典文学作品
中国自古有“君子以文会友”的传统。文人结群交流大抵兴起于魏晋,如后世熟知的竹林七贤、兰亭修禊等,至中唐大历十才子所结“诗社”以后,渐发展为“结社”形式的交流。书画界雅集,早期有影响的如北宋王诜、苏轼等“西园雅集”,明末董玄宰等“画中九友”。蜀中文脉深厚,据《中国美术社团漫录》统计,自清乾隆年间上海平远山房书画会成立起至20世纪中期的150余年间,巴蜀地区就占有全国319个绘画社团中的15个。绘画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