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审题准确,是写好作文的基础和前提。在进行考场作文时,需要我们根据不同类型的题型,采取不同的审题对策。
一、准确把握已知项
全命题作文和话题作文,都给全了题目或话题。我们在审题时要注意以下几点:
一是找准题眼。所谓“题眼”,主要是指题目中标明主要限制的关键词语,是写作内容的“重心”。一般而言,它是指主谓短语类文题中的谓语,偏正短语类文题中的修饰语,动宾短语类文题中的动词,疑问句式文题中的疑问代词等。比如,2010年中考上海卷“黑板上的记忆”、江苏无锡卷“难忘的决定”的题眼分别是“黑板上”和“难忘”;湖北十堰卷“这也是一种爱”、江苏泰州卷“他(她,它)也很重要”的题眼都是“也”;山东枣庄卷“发现诗意”的题眼是“发现”,等等。对题眼,要通过直接解词释义、近义辨析、置换比较等方式,准确、深入把握准其确切意思。比如,通过比较“发现”和“发觉”这两个词,我们发现,“发觉”侧重于心理活动,“发现”应该是在看到的基础上的知道和感悟。这样,我们就能比较准确地把握其意思。
二是明晰关系。短语类试题或话题,我们要明晰短语中词语之间的关系,从而准确地选材立意。比如,“我参与,我快乐”,因为“参与”,所以“快乐”,我们可以理解为“参与”是“快乐”的原因,“快乐”是“参与”后的情绪反映;“成长,需要竞争”(广西梧州中考题)是主谓短语,凸显了“竞争”对于成长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从那天开始”(内蒙古呼和浩特中考题)是偏正短语,要求写出行为、思想的起点。
三是吃透含义。比如,2010年广东湛江“别丢了你的钥匙”一题,审题时不应停留在“钥匙”一词的本义上,而应该结合导语,找出其比喻义——“解决问题的方法、策略、条件、思想”等。这样,你的写作才会走出狭小天地,迎来开阔空间。又比如,副词“依然”“其实”“也”“真”“最”等对题意有着极其重要的影响。“依然”体现出无怨无悔,即使错了、亏了,也不改初衷;“其实”预示着一个误会——起初认为是那样,后来因为某一际遇,发现原来是这样;“也”说明原有别人是这么做、这么想的,这个前提要交代清;“真”,标志着发自内心,行文时一定要有由衷的抒情;“最”,折射着一种对比,必须经过铺垫、衬托、对比等来突出“这一个”。
二、恰当导出未知项
半命题作文的题目既给出了已知项,也留下了空白,有着一定的未知项。对于已知项,可以运用上面讲的方法帮助审题。在此基础上,还要遵循“语言通顺、合乎语法、表意准确”的方针,对接自己熟悉的生活,从中找出恰当的词语,填到空白处。题目补充完整后,要试读一下,看看语言是否通顺,语法是否准确,语意是否明白。比如2010年安徽省的中考题“不会变的是 ”,根据题中的“不会变”,暗示还有已变和将变的事物,“变”的是外在形式,“不变”的是内在本质特征。据此,我们可在题目空缺中填写一名词、形容词或短语等,如:亲情、真爱、友谊、坚强、信念、真诚、追求……这么一来,就可以找到恰当的写作内容。
三、善于捕捉重点项
材料作文的导向和限制,主要体现在材料中:材料为写作者提供一种特定的写作情景,起到规定写作范围、提示思维方向的作用。读懂材料、把握中心是审题的中心环节。其中,对于没有中心句的材料,要提炼出材料的主题,将其作为写作的中心;有关键句、中心句的材料,要找出关键句(开头句、结尾句、对话句、过渡句、结语句)或中心句,作为立意的方向。下面,我们可以来看看2010年天津市中考作文题给出的材料:
2010年5月31日,《光明日报》发表时评《不要让“儿童节”变成“消费节”》。文章指出,时下许多儿童想在“六一”实现的愿望多与吃喝玩乐有关。一些家长也带着孩子到商场里买这买那,消费起来毫不手软。对此,专家呼吁:不要让“儿童节”变成单一的“儿童消费节”,要让儿童节变得更有意义。
回眸刚刚走过的童年,对于怎样过一个有意义的儿童节,你一定有自己的看法。请就此写一篇文章,可以结合自己的经历或见闻来谈,也可以自选一个角度发表见解。
这则材料在列举了现象和报刊、专家观点之后,给出了关键句“回眸刚刚走过的童年,对于怎样过一个有意义的儿童节,你一定有自己的看法”,其中的重点是“怎样过一个有意义的儿童节”,这就是命题者给出的写作话题。据此写作,你的文章自然扣题。
四、高度重视关联项
除了题目本身之外,各种题型的文题都有“写作要求”或“说明”,有些全命题、半命题和话题作文还有导语。这些,都是文题的有机组成部分,也要认真阅读、斟酌。特别是其中提出的文体、字数、文面、用名、内容(比如人称)等方面的限制,一定要予以足够的重视,切实落到实处。至于鼓励考生大胆去做、尽情发挥的“开放式要求”,比如“立意自定”“文体自选”等,就不必太在意,不要浪费时间去细细琢磨了。
审题的目的,是为了按照命题者的意图写出佳作。所以,动笔之前,我们不妨梳理一下题目的若干限制和要求,并将其落实到笔下的文章里。
【模拟演练】
模拟题:给心灵放个假
要求:①写一篇600字左右的文章;②不得透露个人的相关信息;③不得抄袭。
【审题点拨】
要抓住题眼去思考。写作前我们先要弄清“放假”应该怎么理解,心灵为什么要“放假”,心灵应该怎样“放假”。其实,我们如果倒过来想,思路就容易展开了。心灵放假肯定是因为负荷太重,是因为压力太大,是因为太忙碌。体力上的负荷可以卸下,心灵上的压力不也可以释放吗?知道了这些,我们就可以从心灵放假的必要性,或者心灵放假的积极意义,或者心灵放假的途径等方面下笔。理解得越深,想得越全面,思维的触角就张得越开,写出来的作文就越好。
(本文谢绝网络转载)
(编辑 白 鸟)
一、准确把握已知项
全命题作文和话题作文,都给全了题目或话题。我们在审题时要注意以下几点:
一是找准题眼。所谓“题眼”,主要是指题目中标明主要限制的关键词语,是写作内容的“重心”。一般而言,它是指主谓短语类文题中的谓语,偏正短语类文题中的修饰语,动宾短语类文题中的动词,疑问句式文题中的疑问代词等。比如,2010年中考上海卷“黑板上的记忆”、江苏无锡卷“难忘的决定”的题眼分别是“黑板上”和“难忘”;湖北十堰卷“这也是一种爱”、江苏泰州卷“他(她,它)也很重要”的题眼都是“也”;山东枣庄卷“发现诗意”的题眼是“发现”,等等。对题眼,要通过直接解词释义、近义辨析、置换比较等方式,准确、深入把握准其确切意思。比如,通过比较“发现”和“发觉”这两个词,我们发现,“发觉”侧重于心理活动,“发现”应该是在看到的基础上的知道和感悟。这样,我们就能比较准确地把握其意思。
二是明晰关系。短语类试题或话题,我们要明晰短语中词语之间的关系,从而准确地选材立意。比如,“我参与,我快乐”,因为“参与”,所以“快乐”,我们可以理解为“参与”是“快乐”的原因,“快乐”是“参与”后的情绪反映;“成长,需要竞争”(广西梧州中考题)是主谓短语,凸显了“竞争”对于成长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从那天开始”(内蒙古呼和浩特中考题)是偏正短语,要求写出行为、思想的起点。
三是吃透含义。比如,2010年广东湛江“别丢了你的钥匙”一题,审题时不应停留在“钥匙”一词的本义上,而应该结合导语,找出其比喻义——“解决问题的方法、策略、条件、思想”等。这样,你的写作才会走出狭小天地,迎来开阔空间。又比如,副词“依然”“其实”“也”“真”“最”等对题意有着极其重要的影响。“依然”体现出无怨无悔,即使错了、亏了,也不改初衷;“其实”预示着一个误会——起初认为是那样,后来因为某一际遇,发现原来是这样;“也”说明原有别人是这么做、这么想的,这个前提要交代清;“真”,标志着发自内心,行文时一定要有由衷的抒情;“最”,折射着一种对比,必须经过铺垫、衬托、对比等来突出“这一个”。
二、恰当导出未知项
半命题作文的题目既给出了已知项,也留下了空白,有着一定的未知项。对于已知项,可以运用上面讲的方法帮助审题。在此基础上,还要遵循“语言通顺、合乎语法、表意准确”的方针,对接自己熟悉的生活,从中找出恰当的词语,填到空白处。题目补充完整后,要试读一下,看看语言是否通顺,语法是否准确,语意是否明白。比如2010年安徽省的中考题“不会变的是 ”,根据题中的“不会变”,暗示还有已变和将变的事物,“变”的是外在形式,“不变”的是内在本质特征。据此,我们可在题目空缺中填写一名词、形容词或短语等,如:亲情、真爱、友谊、坚强、信念、真诚、追求……这么一来,就可以找到恰当的写作内容。
三、善于捕捉重点项
材料作文的导向和限制,主要体现在材料中:材料为写作者提供一种特定的写作情景,起到规定写作范围、提示思维方向的作用。读懂材料、把握中心是审题的中心环节。其中,对于没有中心句的材料,要提炼出材料的主题,将其作为写作的中心;有关键句、中心句的材料,要找出关键句(开头句、结尾句、对话句、过渡句、结语句)或中心句,作为立意的方向。下面,我们可以来看看2010年天津市中考作文题给出的材料:
2010年5月31日,《光明日报》发表时评《不要让“儿童节”变成“消费节”》。文章指出,时下许多儿童想在“六一”实现的愿望多与吃喝玩乐有关。一些家长也带着孩子到商场里买这买那,消费起来毫不手软。对此,专家呼吁:不要让“儿童节”变成单一的“儿童消费节”,要让儿童节变得更有意义。
回眸刚刚走过的童年,对于怎样过一个有意义的儿童节,你一定有自己的看法。请就此写一篇文章,可以结合自己的经历或见闻来谈,也可以自选一个角度发表见解。
这则材料在列举了现象和报刊、专家观点之后,给出了关键句“回眸刚刚走过的童年,对于怎样过一个有意义的儿童节,你一定有自己的看法”,其中的重点是“怎样过一个有意义的儿童节”,这就是命题者给出的写作话题。据此写作,你的文章自然扣题。
四、高度重视关联项
除了题目本身之外,各种题型的文题都有“写作要求”或“说明”,有些全命题、半命题和话题作文还有导语。这些,都是文题的有机组成部分,也要认真阅读、斟酌。特别是其中提出的文体、字数、文面、用名、内容(比如人称)等方面的限制,一定要予以足够的重视,切实落到实处。至于鼓励考生大胆去做、尽情发挥的“开放式要求”,比如“立意自定”“文体自选”等,就不必太在意,不要浪费时间去细细琢磨了。
审题的目的,是为了按照命题者的意图写出佳作。所以,动笔之前,我们不妨梳理一下题目的若干限制和要求,并将其落实到笔下的文章里。
【模拟演练】
模拟题:给心灵放个假
要求:①写一篇600字左右的文章;②不得透露个人的相关信息;③不得抄袭。
【审题点拨】
要抓住题眼去思考。写作前我们先要弄清“放假”应该怎么理解,心灵为什么要“放假”,心灵应该怎样“放假”。其实,我们如果倒过来想,思路就容易展开了。心灵放假肯定是因为负荷太重,是因为压力太大,是因为太忙碌。体力上的负荷可以卸下,心灵上的压力不也可以释放吗?知道了这些,我们就可以从心灵放假的必要性,或者心灵放假的积极意义,或者心灵放假的途径等方面下笔。理解得越深,想得越全面,思维的触角就张得越开,写出来的作文就越好。
(本文谢绝网络转载)
(编辑 白 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