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百年祭

来源 :南方文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8090888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许多人一直在打听的那个人已经悄悄地去了另外一个世界!
  丁酉年,是西部诗歌高地甘肃的一个灾年。先是诗人、《飞天》原编辑李老乡7月在天津驾鹤西去,然后是编辑家、《飞天》原副主编张书绅8月在兰州不辞而别。李老乡还和大家打了一个招呼,举行了一个体面的告别仪式,而张书绅竟然一声不吭地走了。为了李老乡,我刚刚写下万余字的《丁酉苍茫》;因为张书绅,我又置身于一片铺天盖地的苍茫。
  西部,不,是大西北,一连失去两个诗歌宝贝,诗歌界一时为之疼痛不已。远在云南的诗人于坚,对张书绅的去世尤为伤怀,及至看了我这篇祭文的初稿之后,在我的邮箱里留下了一句令人悲怆的追问:“这个时代还有编辑吗?”
  编辑当然还是有的,但像张书绅这样曾经被广大青年诗人爱戴的“老黄牛”编辑已经很少很少了。 “一代名编”张书绅,这位在20世纪80年代初开设并主持《飞天》“大学生诗苑”专栏,从而引领了新时期中国大学生诗潮的虔心耕耘者,无疑是中国诗歌的良心。
  张书绅殁的消息,我们是在其殁后十几天才知道的。8月28日晚,我和马步升、叶舟、牛庆国等几个人在兰州农民巷一个酒店接待武汉的刘醒龙、广州的朱燕玲和武威的李学辉。席间,叶舟接到一个电话,说着说着叶舟突然异常愤怒,一桌人不知究竟甚是疑惑,尤其是他冲着对方的一句 “你怎么现在才告诉我” 的厉声质问,让人有一种不祥之感。接听完电话后,叶舟先是让大家猜猜是谁的电话,见大家一片茫然,才说是张书绅的儿子,打电话要给他送一本《张书绅诗文纪念集》。停顿了片刻,叶舟神色黯然地告诉大家,张书绅十几天前就走了,其儿子说,之所以没有告诉大家,是因为张书绅立有遗嘱:丧事从简。
  翌日酒醒之后,我想起了甩手而去的张书绅。我想,斯人虽然不辞而别,但我们这些活着而又同城的人不应该漠然处之,甚至息声。而且,他的人生已经不属于他一个人,拥戴其精神的人都有权知道他的去向。而此刻,我必须先在自己心灵的原野上点燃一堆篝火,让人们为一个孤独的人而聚拢在一起,进而看见他并让他看见。所以,一种诗人的良心促使我用一条简短的手机短信把张书绅的死讯发了出去。果不然,不要说兰州城外,兰州城里也没有一个人知道这个消息,一些人甚至不相信。从“大学生诗苑”走出来的诗人、已退休多年的西北师大文学院教授彭金山,两天后还打来电话试探地问我:张老师的死是真的吗?
  怎么会不是真的呢!第一个回信表示哀悼的是从《飞天》飞上诗坛的云南诗人于坚,他先是发了只有一句的悼词“一个伟大的编辑去世了”,十几分钟后他又发来一首即兴创作的悼诗《悼我的编辑张书绅》,并嘱咐我转发。
  于坚的悼诗如下:
  一个伟大的编辑去世了
  那些书还在印
  那些苍白的书
  他永远坐在那些无名手稿之间
  戴眼镜的人 逆来顺受
  他看不见世界
  他只看得见石头和陶罐
  1983年我心怀光明
  走出大学
  朝着一个春天的邮箱
  编辑张书绅住在兰州
  兰花之州
  荒原环绕
  2917年8月28日
  多么悲壮的悼诗,一腔真情,一片肃穆,有“兰花之州,荒原环绕”之气概。于坚发短信要加我微信,因为我一直拒绝网络闹市,没有微信,只好让妻子加了他的微信,将其传播了出去。害怕妻子的微信圈不够广泛,我又通过手机短信发给了一些诗坛中人。一个一辈子默默无闻的人,我们不能让他死得也默默无闻。
  其实,知道大限已到,张书绅早就做好了走的准备。大约在三个月之前,张书绅的妻子张粉兰在单位找到我,说张书绅出了一本书,让我替他送给单位的一些人。张粉兰来时就带着一捆书,书名是《张书绅诗文纪念集》,由现代出版社出版。张书绅要送的书都没有签名,但有一张手写的赠书单,都是曾经或正在甘肃省文联机关工作的人,共51位。书的体式很庞杂,收录了张书绅的杂忆散记6篇、日记10篇、新诗100首、五言诗300首、诗歌评述18篇和别人写他的文章8篇,以及他在《飞天》主持“大学生诗苑”专栏时的读者和作者来信若干。这是张书绅一生出版的唯一的一本著作,在其生命的最后行世,自然十分珍貴。
  很明显,张书绅想通过这本书安排后事,说一些想说的话,留下一些想留下的东西。在书中《“大学生诗苑”印象——读者来信摘抄》一节之前,单独收录了张书绅2014年10月17日写下的一句话:“现在考虑,这篇东西似乎可以与读者见面了。三十年了,还忌讳什么?”
  这最后一句“三十年了,还忌讳什么”,应该是其最初整理这些读者来信时的心绪,作者将其收在书里,无疑也是张书绅编这本书的用意。
  作为一个从合水走出来的文人,张书绅把送书的任务交给我这个合水人,可见还没有忘记我这个小老乡。被其信任,我感到了一种莫大的幸福。所以,我不敢怠慢,立即叮咛办公室的小席,尽快按照那张赠书单把书送到每个人手里。同时,我把属于自己的那本拿回了家,放在床头抽空翻了起来。一般来说,凡是被我放在床头上的书,可能就是我的最爱。
  《张书绅诗文纪念集》是张书绅提前发出的一个讣告。作为一个活着的大编辑,张书绅焉能不知道“纪念集”三个字的含义?所以,他不是老糊涂了,而是有意为之。接到送书的差事不久,《飞天》原主编李云鹏从海南回兰,作为一个从《飞天》飞出来的诗作者和一个后来又在《飞天》工作过一段时间的编辑,我想借机请张书绅、何来等几位《飞天》的老师和现任《飞天》主编马青山坐坐。但是,邀请张书绅时,我打的是张书绅的电话,接电话的却是他的老伴张粉兰。一听我请张老师吃饭,夫人当即连连推辞,说吃饭就算了吃饭就算了。我有些不甘心,又郑重申明了两个理由:一是很久没见张老师了,想见见;二是给张老师说说送书的情况。但是,夫人最后还是婉拒了我的邀请,使我很没有面子。我想,这既是老伴的意思,也是张书绅的态度。事后我才知道,张书绅的手机一直是老伴拿着,以阻挡外界的打扰。其实,事前马青山就说,张书绅肯定请不动,他退休以后谁也不见,很少出来应酬。有一次,《飞天》的一个副主编走到他家楼下打电话请他都没有把他请下来。一听这一情况,我就释然了,对于一个住在没有电梯的七层楼上的老人,让其上下楼对其是一种无情的折磨。我看过收在《张书绅诗文纪念集》中汶川地震时作者的几篇日记,感到当时的张书绅犹如死里逃生那样惊险和狼狈。如此,那天我们聚会时张书绅没有来。饭前,我给李云鹏带了张书绅送他的《张书绅诗文纪念集》。李云鹏翻了翻书幽幽地说,这个书名好像不对劲呀!似乎是马青山接过了话头:这恐怕是张老师有意起的一个书名。的确,随后我也在《张书绅诗文纪念集》中找到了依据:“四年前,我患了严重的心脏病,住院两次,微创手术一次。眼下,尚存十一种病,早停止一切社会活动,在家服药养病……”从书中看,其所说的“四年前”,应该是2010年3月心肌梗死搭支架,那一次差点要了他的命。   从《张书绅诗文纪念集》中可以看到,诗人伊沙早在20多年前就给张书绅写过“点赞”文章。伊沙发在1996年5月号《阳关》杂志《大家的张老师》一文中这样写道:“80年代的大学生都是在对‘朦胧诗’的模仿中写诗的,张老师和他的‘大学生诗苑’为他们展示了另一种可能性,为‘第三代——后朦胧’的崛起打下了坚实的基础。这是张老师之于中国现代诗发展的重大贡献,能以一名普通编辑的身份,仅通过一份刊物六个页码的一个栏目,便做出如此重大贡献者,偌大诗坛,谁为第二?”张书绅究竟是怎么成就这一番诗歌淘金大业的呢,除了如前所述,这期《阳关》在刊发伊沙的文章时还配发了责任编辑林染的编者附言:“编者前些年亲睹的一幕至今萦绕脑海:一位谢顶的、微胖的长者,星期天伏在《飞天》办公桌上,一封封给作者们回信。那的确是一个星期天!他是张书绅。编者还知道,张书绅每天还把大量的诗稿装在挎包内带回家审处,一封封回信到深夜……” 伊沙在这篇文章中还提到了于坚在“大学生诗苑”的成长经历。因为站在大西北细读全国大学生诗歌,《飞天》诗歌编辑张书绅几乎看瞎了眼睛。于坚在2000年《飞天》创刊五十周年特刊上《历史不能忘记》一文中说:“我从未见过《飞天》默默无闻的诗歌编辑张书绅先生,但我一直记得他。《飞天》在伟大的敦煌附近,那是一个神灵飞舞的地方。在我写作道路上,在那样的时代,遇到这样一位编辑,我以为有如神助。我听说他的眼睛不大好使了,这有什么关系呢,这是一个可以看见诗歌的人。”
  于坚当然是一个被慧眼看见的诗人。心高气傲的于坚一直惦记着张书绅。2015年9月我在云南晋宁与他一起参加《大家》杂志举办的一个诗歌活动时,一见面他就很是急切地问张书绅的近况,给我讲述那些让他难以忘怀的纯美的诗歌往事。
  早期,除了伊沙、于坚、沈奇和马启昕,专门给张书绅及其“大学生诗苑”写过文章的诗人还有陆健、王若冰、曹剑、丹若和于进等人,其情其义,已经在诗坛上汇集成一条诗话的溪流。而在张书绅的祭日里,或许在以后不流失的岁月里,关于他的文字可能会从许多诗人的心底喷涌而出。正如伊沙20年前所描述的那样:“一位普通的诗歌编辑,被如此众多的人长久地谈论着,这在今天应该被视为我们这个时代的传奇。”不仅如此,时至今日,许多成名的诗人都在打听当初“大学生诗苑”的编辑张书绅。
  伊沙深情依旧。在这篇文章收尾之际,伊沙给我发来了写给张书绅的悼诗。我没有想到伊沙会给已逝的张老师再写一首诗。这位我亲眼看见头像被一个粉絲穿在T恤衫上的诗坛牛人,今年5月我宅在西安蝠斋时曾经给他发过一个希望一聚的短信,但其至今都没有给我一个字的回复,而却因为张书绅去世的一个群发短信回复了我一首尺幅巨大分量不轻的悼诗。伊沙题为《诗人,请将我擦去——悼念张书绅先生》的悼诗,分8节,长达85行。作者在诗前还引了《汉书·司马迁传》中那句名言作题记:“人固有一死,死有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伊沙的这首悼诗,对于本文不可或缺,虽然长了一点,但我还是想以分行的诗歌书写的方式引用于此,给悲伤的伊沙和于坚同样庄严的诗歌仪态:
  一
  平凡而伟大的编辑
  每稿必复
  在稿末
  用铅笔
  写下意见
  以方便作者
  用橡皮擦去
  另投他处
  二
  平凡而伟大的编辑
  像一位
  免费授课的
  家庭教师
  帮我度过
  最艰难的习作期
  唯一一首的发表
  有他改过的标题
  三
  平凡而伟大的编辑
  宣告我诗的出道
  1988年10月号《飞天》
  “大学生诗苑”栏目
  一半篇幅给了
  《伊沙诗抄(10首)》
  那是史上最隆重的
  一次发表
  将“诗抄”——这在当年
  只有烈士才有的待遇
  给了一位在校大学生的
  口语诗
  四
  平凡而伟大的编辑
  像真正得道的活佛
  给诗歌的信众摸顶
  摸过后来的朦胧后
  摸过后来的第三代
  摸过后来的后现代
  摸过中国诗歌铁军
  超过一大半的将帅兵马
  他才是中国诗歌黄埔军校的校长啊
  偏居兰州
  庙小神大
  五
  平凡而伟大的编辑
  我曾怀着朝圣之心
  想要拜见他
  2002年我们一家人
  到达兰州
  就是想见他一面
  同样蒙恩于他的
  老友唐欣告知
  先生几近失明
  已经谢绝访客
  我也只好放下
  六
  平凡而伟大的编辑
  我想让他
  为我骄傲
  曾有其他
  扶我上战马的人
  对我的后来
  颇有微词
  大有意见
  甚至引为耻辱
  而他始终
  未吐一字
  不论夸还是骂
  但我总觉得
  他坐在黑暗中
  用失明的双目
  一直在看着我
  七
  平凡而伟大的编辑
  在后来
  又做了我做
  编辑的老师
  教会我奉献
  而不索取
  但是与之相比
  我还是得到太多
  只有想到他时
其他文献
她不是陶渊明的南山,是我们村的南山。  她不是一座,是从东到西的一行。  驮篮山、尖山、寨山、牛角山,一座比一座高,像向世人演示等差系列。她们的顶,或圆或尖,体现了造山运动发动者在几千万前的多样灵感。  据说,寨山上安过军寨,杨文广南征,在此停驻。那支大宋军队在山东坡操练射箭,箭矢落处,后来成为村子,村名叫杨令箭。山脚下的村子,则叫花沟。  那些山,离我们宋家沟村有三四里路。几个绿森森的巨大存在,
秋风送爽,丹桂飘香。转眼间,秋天已经悄悄来到了我们身边,学校的桂花樹也在不知不觉间开出了美丽的桂花。  每次下课后,同学们都喜欢来到桂花树的旁边。粗壮的树干上长着细细的树冠,绿绿的叶子上面还有小小的花束,好像小星星一样,点缀在绿叶之间,散发出一股清香的味道。  这些小小的桂花不仅漂亮,而且还有很多作用呢。第一,它能让校园变得香喷喷的,大家学习起来也会精神十足;第二,桂花可以用来泡茶,泡出来的桂花茶
我常常会想起石头兄弟,一个自讨苦吃的人,乐在其中。他是一个喜欢同自己谈话的人,一个愿意和自己谈话的人,想必他的思想和感情一定是往纯粹的地方走,这样的兄弟我喜欢。有些时候,我们对面坐着,不说话。一壶茶是距离。也许很久没有一个字吐出,他就那样端坐在我的心里。石头写诗,身体力行地写。不知道他什么时间会在什么地方,那个地方一定是他愿意去的地方,没有人能够阻挡了一个人想去。他从那个地方回来后就写诗,或者在路
有一种精神叫作郎平,有一种坚持叫作中国女排,有一个梦叫作“中国梦”。  镜头中展现出训练馆墙上斑驳的痕迹,让我感到无比惊奇,柔弱的排球怎么可以把坚硬的墙壁砸成这样?这需要排球与墙壁多少次的撞击才能打出这样的“千疮百孔”!一万次?十万次?还是一百万次?我不禁感叹:那可不是一个个简单的坑,那是女排姐姐们的汗水、血水与泪水在墙上“孕育”出的巨大奖章!此时讓我想到“铁杵磨成针”,那不仅仅是个成语故事,还是
时近中午,妈妈建议我教弟弟妹妹多识些字,培养一下学习心态,每天总是满屋疯跑,嬉闹不断,会逐渐让玩心胜过学习心。 我点头赞许,至少可以让这房间里能够安静下来。  思慮一番,我找出书本,拽过弟弟妹妹,很严肃地告诉他们:要开始学习了。弟弟妹妹看着我,虽然有点茫然,但还是点头同意了。我立刻进入角色,指着书中第一个字念起来:“jiao,教师的‘教’,跟我读。”弟弟反应倒挺快,立刻跟着读:“jiao,睡觉的‘
谎言是一股奇怪的力量,有时候善意的谎言会给人带来温暖、感动,而为了一己私欲说出的谎言不仅伤害了我们爱的人,自己也会惭愧、后悔。  一天,我走在回家的路上,看见有人在捧着奶茶杯吸着奶茶,那十分享受的样子,让我分外羡慕。因为妈妈从来不让我喝奶茶,说那是垃圾食品,不能吃。以前班上有同学问我有没有喝过时,我总支支吾吾答不上来。想起以前的事,我想喝奶茶的心更蠢蠢欲动,但一想到妈媽的训诫,我便犹如霜打的茄子—
周末,爸爸带我去文化中心,体验飞机模拟驾驶。  到达文化中心,我換上机长制服,进入了驾驶舱,立刻被眼前的景象惊呆了,五块巨大的电子屏幕犹如真飞机的机窗一般,而左边、右边、前面和头顶则全是密密麻麻的按钮。教练给我介绍说:“这里是真正的波音737飞机驾驶舱,飞行员平时就是在这里训练的。”随后教了我飞行的要点。一切准备就绪,我右手推动油门,飞机开始快速滑行,再拉起方向舵,飞机昂头直冲云霄,这次飞行的目的
中国最早的小学生白话文作文,淳朴的日常语言,自由的思想表达,广泛的写作素材,大胆的想象,一切都带着启蒙时期的诚实和趣味。  我的好友,名叫智群,是同我在一处读书的。她非常用功读书,终日埋头在书本上,所以每次都考第一名,先生也很喜欢她。我和她是最知己的朋友,我有什么不懂的地方,她便告诉我,她有不懂的地方,我也告诉她。所以全年级的同学和先生们都称赞我们是两个最好的朋友。  这学期她忽然不来读书了,我心
很久以前,有一个很不起眼的小镇,有一天,一种可怕的流行病肆虐了这个小镇。奇怪的是,这种病并不向其他小镇传染,镇上的居民能逃的都逃了,逃不出去的,都心惊胆战地躲在家里。  一天,小镇上来了一位少女,她乌黑的长发披在背后,一只眼睛用绷带裹住了。大家觉得她很奇怪,居然不带任何護具。她在已经荒废了的街道上开了一家药店,声称自己的药可以治愈流行病,但镇上的人都怀疑她,没有人相信她,直到她真的治愈了一位勇敢的
空 镜  当你静止  躺卧着  当市声 人语声  风声水声远去  当树叶 鸟羽  灰尘与静电凝滞  当体内的暗流  渐至模糊  湮灭  呼吸松弛  松弛到  简直没有呼吸  当躯体像只空蝉蜕  当人世像一具  通往冥界的幽暗长方体  深入隧道  不满意的人  你隔壁连着数日的  乱糟糟的工地  在钝坐着的人耳里,  就像是外头房间里有个  不满意的人,没错  正是对你不满,  就像外头这个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