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本文基于微课程教学法,以《恐龙》一课的翻转教学为例,探讨翻转课堂对促进学生学习效果提升、学习方式转变的功用。文章循微课程教学法系统化设计之路,从四个方面予以呈现:“提炼达成目标:精准描述,学什么明明白白”“设计学习任务:问题导向,驱动学生‘真思考’”“开发配套资源:浓缩的教,促成自定步调的学”“主导课堂学习:隐退的教师,凸显的学生”。
关键词:翻转课堂;微课程教学法;自主学习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识码:A 论文编号:1674-2117(2018)20-0047-03
自新课程实施以来,教育界对学习方式变革的呼声从未停止,但无论是小组合作学习、先学后教,还是综合实践学习等,都没能从根本上解决学的问题。学生学习态度的被动、学习方式和内容的机械、学习达成目标的松散……都仍是问题。相对于传统教学的“课堂学习 课后作业”的模式来说,翻转课堂“课前学习 课上内化”的形式是一个大大的颠覆。孰优孰劣,最佳的评判者应该是学生,最佳的标准应该是学习的效果。
《恐龙》是一篇知识性的说明文,介绍了恐龙的种类、形态及生活习性。作者多处运用打比方、作比较、列数字等说明方法进行描述,使得读者如见其形、如闻其声,拉近了恐龙与读者的距离,增强了文章的可读性。学习课文之前,学生已经通过多种途径,对恐龙有了较多认识,形成了良好的知识储备。
提炼达成目标:精准描述,学什么明明白白
达成目标是教学目标的转化形式。“达成目标”是学生完成了任务单之后理应抵达的终点,应当具备指引和评价功能。目标忌含糊不清、指向不明,应能让学生看得明明白白。通过深入研读教材,笔者将《恐龙》第一课时的课前自主学习的达成目标设定为:
通过观看微视频、朗读课文,完成任务单给出的学习任务,达到:①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会写“亿、漫、吊、剑、型、畏、猛、齿、匕、谜”,会读“沼、覆、庞、梁、戚、锋”;②了解全文结构,能用关键词表达每个自然段的主要意思;③了解课文介绍的恐龙种类,发现各类恐龙的外形特点。
这一目標中“能读、会写、会读、能用、能说”都很通俗易懂,又指向明确,使得学生对自主学习理应达到的维度和程度一目了然。其中“发现各类恐龙的特点”这一目标中的“发现”一词几番斟酌方才确定,目的在于鼓励学生主动探究有挑战性的学习任务。
如此,通过“任务单 微课”的课前自主学习,保证了学生在家学习知识的质量。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自定步调达成了识字写字、朗读课文、梳理文脉等学习目标,完成了识记、理解等能力提升。在此基础上,笔者把课堂上内化知识、拓展能力、发展核心素养的达成目标设定为:①理解列数字、打比方、作比较等说明方法的表达效果;②会用列数字、打比方、作比较等说明方法仿写一种动物,能与他人分享习作的快乐。
这样,课堂上通过微项目学习,学生真正理解了说明方法的表达效果,并运用说明方法仿写。创作是一种高阶能力,相较于传统课堂上“课上讲课后写”的模式,笔者把“习作和评价”都放置在了课堂上,这样学生能当堂练习,当堂得到反馈,课后再去修改,效果肯定不可同日而语。
设计学习任务:问题导向,驱动学生“真思考”
在精准的达成目标引导下,教师要精心设计与目标对应的学习任务,使得每个目标都有相应的一到两个任务予以落实。因此任务单也绝非传统意义上的预习作业,而是以一个个精心设计的问题引导学生分析问题,进而解决问题,从而完成自主、探究性的学习。
微课程教学法强调问题导向的任务,拒绝习题式的任务,因为习题过于具体,容易使学生孤立地看问题、被动地思考。采用问题导向的任务驱动,为学生的自主学习搭建起学习支架,使得学生在做任务中学会提纲挈领和结构化思考,分析问题并解决问题,逐步培养学生的学习力。
根据课前学习的三条达成目标,笔者相应地给出了四个学习任务,其中有三个学习任务都是以启发性的问题提出的,需要学生改变被动学习、接受喂养的思维方式,主动分析、整合、创造。例如,任务二“找一找:哪几个字容易写错?试一试:假如发现了容易写错的字,你有没有办法不写错?”这两个问题的提出,旨在引导学生关注识字写字的方法,使得学习具有举一反三的意义;再如,任务三“每个自然段主要写了什么?请按照教学视频中的方法画出课文结构图。”这一问题的设计,旨在训练学生整体把握课文主要结构的能力——这一能力也是中年级阅读教学的训练重点之一,实践证明可能一开始并不是每一个学生都能够准确地提炼出关键词,但是,经过一个阶段的训练,学生抽象概括的思维能力会得到显著提升。
开发配套资源:浓缩的教,促成自定步调的学
翻转课堂是否成功的关键在于,学生课前是否有高质量的自主学习。那么,当学生循着精准目标的指引,投身于问题导向的学习任务中且遇到困难时,就需要教师给予指导了。而教师通过对任务的设计,以及对学情的把握,提前预估了学生的需求,便可以针对性地开发配套的数字化学习资源,如教学视频。
根据课前任务单,笔者针对“学习生字词”“抓关键词,画课文结构图”“抓说明方法,悟写作效果”这三个知识点制作了一个教学视频,支持学生完成相应的学习任务。其中,第二个知识点为梳理文章结构,这是中年级阅读教学重点。实现的路径有很多,如拟小标题法、围绕课题拓展法、段意联结法等。基于本文的表达特点,笔者采用了比较匹配的“抓关键词法”理清结构,解释段落关键词的意义,并进一步细化为“摘词法”和“合并法”。课文一共六个段落,如果每一段都在教学视频中逐一呈现讲解,势必把教师课堂中满堂灌变成教师视频中满堂灌,令学生生厌,也违背了“让学”的本意。因此,笔者选择了有代表性的第二段和第一段作示范。比如学习第二段,先读一读,然后发现中心句——关键词一般都在中心句里,有原词的就直接圈画摘取,提炼出“种类和形态”这一关键词;而学习第一段时,此段没有中心句,那么分别提炼出“生活环境”“活动范围”两个词语,然后去冗存精,运用合并法,确定“生活环境”这一关键词。 在微課程教学法中,先学后教是一个伪命题,这是因为教师在学生在家自主学习之前,已经通过设计问题导向的学习任务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又录制讲课视频支持学生完成有难度的学习任务。这些视频,时长一般在5到8分钟,远远少于一节课的40分钟,但达成的目标等于甚至大于一节课,原因就在于教学视频是提前录制,教师站在系统设计、优化教学的高度设计和制作,思路清晰,巧妙突破重难点,无科学性错误,有动态引导、提纲挈领、印象深刻的可视化效果,能很好地帮助学生完成任务单给出的任务。学生观看时,可以根据个人需要实现暂停、重复等播放功能,而教师则跨越时空限制,成为每一位学生个体学习的帮助者,帮助基础不同的学生进行个性化学习。因此,不存在“先学后教”的问题,重要的是体现“教师主导新境界”。
主导课堂学习:隐退的教师,凸显的学生
还记得笔者初次观摩微课程教学法翻转课堂时,提笔半天却只记下寥寥数笔,只想伸长脖子去看学生手中神奇的“任务单”;自己执教,课堂上学生正在创作,习惯性地来回巡视,却被指导专家叫住“作壁上观”。看着、感受着像是“作业坊”一样的语文课堂,语文教师似乎就是出几道题目检测一番学生,然后布置一个创作的题目让学生写,整节课似乎都在写作业,这让笔者倍感陌生和疑惑。
值得庆幸的是,在这期间笔者得到了金陵先生的指导,在理论学习和实践体验中,笔者逐渐更新对“翻转”中教师功能、角色的认识和对“翻转”中学生学习方式的认识。
从学生学习的效果和热情来看,我们不难发现,学生适应并喜欢翻转教学,因为,翻转课堂给学生带来了人性化的、自主性的、合作性的学习。整个学习过程中,学生是参与学习的主体,而不是旁观、欣赏的角色。他们课前在家里根据自己的步骤自主学习,课堂上接受检测,完成进阶练习,生生互动协作评价,协作探究创作,展示质疑,他们是学习的主人,是通过学习获得认知能力、实现综合素质发展的主体。
在这个过程中,教师的“教”似乎并不明显,教师的身影似乎不再成为焦点,教师更像是学生学习的设计者、指导者、帮助者和组织者。这不正是课程改革所期待的教师角色转变吗?
事实上,如果我们透过课堂,看到翻转课堂之后教师工作形式的改变,就能发现,教师的教学行为已转化为指导学生学习的指南——具体精准的达成目标;问题导向的学习任务;支持完成学习任务的视频与学习方法建议;让学生全身心投入学习的“课堂学习形式预告”;渗透学习评价、最近发展区、协作学习、探究性学习的激发学生学习力、拓展综合能力、发展核心素养的课堂学习任务单。
于是,我们得出不一样的结论:不是教师的主导弱化了,而是更加重要了,需要进入以点化学生的智慧为核心的“教师主导新境界”。优秀的教师,应该走出“演员”式教学窠臼,呈现“导演”型课堂的精彩——学生学习的精彩,才是教师点化智慧的真正的精彩。
笔者不在执教《恐龙》时,已深觉微课程教学法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倒逼着教师专业成长。“三剑客”的设计是一个系统工程,从目标的建构、准确表述,到问题导向的学习任务设计,再到配套学习资源开发,最后是课堂微项目学习的设计与评价,无一不考验着教师的学科素养、信息化水平、心理学悟性、艺术修养和批判性思维。只有将这些教学素养融为一体,构成教师的文化底色,方能扩展教师关于教学最优化的视野,增强教师实施教学最优化的能力,促进教师专业素养的提升。
在终身化学习的时代,学习力作用的彰显是必然的,其中,自主学习无疑是最关键的,没有自主学习就难以培育学生对自己的学习负责的态度,也不可能有学生自觉的成长发展。微课程教学法,正是通过系统化设计辅助学生自主学习,让学生学会学习,进而爱上学习,拥有终身学习的能力。
参考文献:
[1]金陵.翻转课堂与微课程教学法[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集团,2015,4.
[2]李会功.微课/翻转课堂设计制作与应用[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7,5.
[3]万伟.课程的力量——学校课程规划、设计与实施[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7,1.
[4]陈怡,赵呈领.基于翻转课堂模式的教学设计及应用研究[J].现代教育技术,2014(24).
关键词:翻转课堂;微课程教学法;自主学习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识码:A 论文编号:1674-2117(2018)20-0047-03
自新课程实施以来,教育界对学习方式变革的呼声从未停止,但无论是小组合作学习、先学后教,还是综合实践学习等,都没能从根本上解决学的问题。学生学习态度的被动、学习方式和内容的机械、学习达成目标的松散……都仍是问题。相对于传统教学的“课堂学习 课后作业”的模式来说,翻转课堂“课前学习 课上内化”的形式是一个大大的颠覆。孰优孰劣,最佳的评判者应该是学生,最佳的标准应该是学习的效果。
《恐龙》是一篇知识性的说明文,介绍了恐龙的种类、形态及生活习性。作者多处运用打比方、作比较、列数字等说明方法进行描述,使得读者如见其形、如闻其声,拉近了恐龙与读者的距离,增强了文章的可读性。学习课文之前,学生已经通过多种途径,对恐龙有了较多认识,形成了良好的知识储备。
提炼达成目标:精准描述,学什么明明白白
达成目标是教学目标的转化形式。“达成目标”是学生完成了任务单之后理应抵达的终点,应当具备指引和评价功能。目标忌含糊不清、指向不明,应能让学生看得明明白白。通过深入研读教材,笔者将《恐龙》第一课时的课前自主学习的达成目标设定为:
通过观看微视频、朗读课文,完成任务单给出的学习任务,达到:①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会写“亿、漫、吊、剑、型、畏、猛、齿、匕、谜”,会读“沼、覆、庞、梁、戚、锋”;②了解全文结构,能用关键词表达每个自然段的主要意思;③了解课文介绍的恐龙种类,发现各类恐龙的外形特点。
这一目標中“能读、会写、会读、能用、能说”都很通俗易懂,又指向明确,使得学生对自主学习理应达到的维度和程度一目了然。其中“发现各类恐龙的特点”这一目标中的“发现”一词几番斟酌方才确定,目的在于鼓励学生主动探究有挑战性的学习任务。
如此,通过“任务单 微课”的课前自主学习,保证了学生在家学习知识的质量。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自定步调达成了识字写字、朗读课文、梳理文脉等学习目标,完成了识记、理解等能力提升。在此基础上,笔者把课堂上内化知识、拓展能力、发展核心素养的达成目标设定为:①理解列数字、打比方、作比较等说明方法的表达效果;②会用列数字、打比方、作比较等说明方法仿写一种动物,能与他人分享习作的快乐。
这样,课堂上通过微项目学习,学生真正理解了说明方法的表达效果,并运用说明方法仿写。创作是一种高阶能力,相较于传统课堂上“课上讲课后写”的模式,笔者把“习作和评价”都放置在了课堂上,这样学生能当堂练习,当堂得到反馈,课后再去修改,效果肯定不可同日而语。
设计学习任务:问题导向,驱动学生“真思考”
在精准的达成目标引导下,教师要精心设计与目标对应的学习任务,使得每个目标都有相应的一到两个任务予以落实。因此任务单也绝非传统意义上的预习作业,而是以一个个精心设计的问题引导学生分析问题,进而解决问题,从而完成自主、探究性的学习。
微课程教学法强调问题导向的任务,拒绝习题式的任务,因为习题过于具体,容易使学生孤立地看问题、被动地思考。采用问题导向的任务驱动,为学生的自主学习搭建起学习支架,使得学生在做任务中学会提纲挈领和结构化思考,分析问题并解决问题,逐步培养学生的学习力。
根据课前学习的三条达成目标,笔者相应地给出了四个学习任务,其中有三个学习任务都是以启发性的问题提出的,需要学生改变被动学习、接受喂养的思维方式,主动分析、整合、创造。例如,任务二“找一找:哪几个字容易写错?试一试:假如发现了容易写错的字,你有没有办法不写错?”这两个问题的提出,旨在引导学生关注识字写字的方法,使得学习具有举一反三的意义;再如,任务三“每个自然段主要写了什么?请按照教学视频中的方法画出课文结构图。”这一问题的设计,旨在训练学生整体把握课文主要结构的能力——这一能力也是中年级阅读教学的训练重点之一,实践证明可能一开始并不是每一个学生都能够准确地提炼出关键词,但是,经过一个阶段的训练,学生抽象概括的思维能力会得到显著提升。
开发配套资源:浓缩的教,促成自定步调的学
翻转课堂是否成功的关键在于,学生课前是否有高质量的自主学习。那么,当学生循着精准目标的指引,投身于问题导向的学习任务中且遇到困难时,就需要教师给予指导了。而教师通过对任务的设计,以及对学情的把握,提前预估了学生的需求,便可以针对性地开发配套的数字化学习资源,如教学视频。
根据课前任务单,笔者针对“学习生字词”“抓关键词,画课文结构图”“抓说明方法,悟写作效果”这三个知识点制作了一个教学视频,支持学生完成相应的学习任务。其中,第二个知识点为梳理文章结构,这是中年级阅读教学重点。实现的路径有很多,如拟小标题法、围绕课题拓展法、段意联结法等。基于本文的表达特点,笔者采用了比较匹配的“抓关键词法”理清结构,解释段落关键词的意义,并进一步细化为“摘词法”和“合并法”。课文一共六个段落,如果每一段都在教学视频中逐一呈现讲解,势必把教师课堂中满堂灌变成教师视频中满堂灌,令学生生厌,也违背了“让学”的本意。因此,笔者选择了有代表性的第二段和第一段作示范。比如学习第二段,先读一读,然后发现中心句——关键词一般都在中心句里,有原词的就直接圈画摘取,提炼出“种类和形态”这一关键词;而学习第一段时,此段没有中心句,那么分别提炼出“生活环境”“活动范围”两个词语,然后去冗存精,运用合并法,确定“生活环境”这一关键词。 在微課程教学法中,先学后教是一个伪命题,这是因为教师在学生在家自主学习之前,已经通过设计问题导向的学习任务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又录制讲课视频支持学生完成有难度的学习任务。这些视频,时长一般在5到8分钟,远远少于一节课的40分钟,但达成的目标等于甚至大于一节课,原因就在于教学视频是提前录制,教师站在系统设计、优化教学的高度设计和制作,思路清晰,巧妙突破重难点,无科学性错误,有动态引导、提纲挈领、印象深刻的可视化效果,能很好地帮助学生完成任务单给出的任务。学生观看时,可以根据个人需要实现暂停、重复等播放功能,而教师则跨越时空限制,成为每一位学生个体学习的帮助者,帮助基础不同的学生进行个性化学习。因此,不存在“先学后教”的问题,重要的是体现“教师主导新境界”。
主导课堂学习:隐退的教师,凸显的学生
还记得笔者初次观摩微课程教学法翻转课堂时,提笔半天却只记下寥寥数笔,只想伸长脖子去看学生手中神奇的“任务单”;自己执教,课堂上学生正在创作,习惯性地来回巡视,却被指导专家叫住“作壁上观”。看着、感受着像是“作业坊”一样的语文课堂,语文教师似乎就是出几道题目检测一番学生,然后布置一个创作的题目让学生写,整节课似乎都在写作业,这让笔者倍感陌生和疑惑。
值得庆幸的是,在这期间笔者得到了金陵先生的指导,在理论学习和实践体验中,笔者逐渐更新对“翻转”中教师功能、角色的认识和对“翻转”中学生学习方式的认识。
从学生学习的效果和热情来看,我们不难发现,学生适应并喜欢翻转教学,因为,翻转课堂给学生带来了人性化的、自主性的、合作性的学习。整个学习过程中,学生是参与学习的主体,而不是旁观、欣赏的角色。他们课前在家里根据自己的步骤自主学习,课堂上接受检测,完成进阶练习,生生互动协作评价,协作探究创作,展示质疑,他们是学习的主人,是通过学习获得认知能力、实现综合素质发展的主体。
在这个过程中,教师的“教”似乎并不明显,教师的身影似乎不再成为焦点,教师更像是学生学习的设计者、指导者、帮助者和组织者。这不正是课程改革所期待的教师角色转变吗?
事实上,如果我们透过课堂,看到翻转课堂之后教师工作形式的改变,就能发现,教师的教学行为已转化为指导学生学习的指南——具体精准的达成目标;问题导向的学习任务;支持完成学习任务的视频与学习方法建议;让学生全身心投入学习的“课堂学习形式预告”;渗透学习评价、最近发展区、协作学习、探究性学习的激发学生学习力、拓展综合能力、发展核心素养的课堂学习任务单。
于是,我们得出不一样的结论:不是教师的主导弱化了,而是更加重要了,需要进入以点化学生的智慧为核心的“教师主导新境界”。优秀的教师,应该走出“演员”式教学窠臼,呈现“导演”型课堂的精彩——学生学习的精彩,才是教师点化智慧的真正的精彩。
笔者不在执教《恐龙》时,已深觉微课程教学法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倒逼着教师专业成长。“三剑客”的设计是一个系统工程,从目标的建构、准确表述,到问题导向的学习任务设计,再到配套学习资源开发,最后是课堂微项目学习的设计与评价,无一不考验着教师的学科素养、信息化水平、心理学悟性、艺术修养和批判性思维。只有将这些教学素养融为一体,构成教师的文化底色,方能扩展教师关于教学最优化的视野,增强教师实施教学最优化的能力,促进教师专业素养的提升。
在终身化学习的时代,学习力作用的彰显是必然的,其中,自主学习无疑是最关键的,没有自主学习就难以培育学生对自己的学习负责的态度,也不可能有学生自觉的成长发展。微课程教学法,正是通过系统化设计辅助学生自主学习,让学生学会学习,进而爱上学习,拥有终身学习的能力。
参考文献:
[1]金陵.翻转课堂与微课程教学法[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集团,2015,4.
[2]李会功.微课/翻转课堂设计制作与应用[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7,5.
[3]万伟.课程的力量——学校课程规划、设计与实施[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7,1.
[4]陈怡,赵呈领.基于翻转课堂模式的教学设计及应用研究[J].现代教育技术,2014(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