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学生的表现源于学生的心理,教育方式要与学生的心理相适应才会收到良好的教育效果。
在教育学生的讨论交流中,一些教师认为学生没有好表现是源于学生学习基础差不想学;一些教师则认为学生的表现与班风有关系;还有一些教师认为学生表现与教师的教育水平直接相关。笔者以为学生表现直接与学生心理相关,在教育学生时要把握好学生的心理,才能达到最佳效果。
一、关注学生表现是实施教育的基本要求
上课时学生迟到,讲小话,伏桌睡觉,玩弄手机,搞其他的小动作……这些都是课堂里常见的现象。起初笔者对上课的连续性总被这些现象所打断而生气过,甚至对某些同学还做了严厉的批评,一次、二次学生还能顾及老师的批评和教育,但是,时间长了,学生的行为也具有了“抗药性”——无所谓了。透过上述表象逐一分析,每一种所反映出来的实质都是一个心理过程;同一种现象对不同的学生而言,也是一种不同的心理过程。所以,在处理现象时不能搞一刀切、简单化,关注心理要因人而异,“对症下药”尤为重要。就拿上课迟到的现象来说吧,有的同学偶尔迟到,也许是生理出现了状况不舒服引起的,有的同学经常迟到,则有可能是学生的作息习惯出现了问题,晚上不按时入睡,早上赖床。偶尔迟到的同学,则体现出一种不好意思的心态;而经常迟到,则带有“我就是这样”视不正常为正常的心理态势。
从职业教育心理学的角度来看待这些现象,也会让教师认识到,学生的心理现象既包括有意识的反映形式,又包括无意识的反映形式;既有生理水平、行为水平的反映,又有个体水平及群体社会水平的反映。同时,学生的心理处于各种不同的关系之中,表现了不同的质的特点:从心理和被反映的客观现实的关系来看,心理是客观现实的主观反映,同时它又能动地作用于客观现实:从心理和人的身体的关系来看,心理是脑的机能,同时它对人的身体生理功能又起调节作用;从心理和人的活动的关系来看,心理在活动中形成、发展并表现在活动中,同时它又是活动的调节者。基于教育心理学的分析,对于前者的迟到现象,教师一个颔首示意,学生的心理得到舒展,迟到的现象下次就不会再有了;对于后者,教师则要深入了解,探究原因,然后实施引导,迟到了现象才会逐步减少。
二、把握学生心理是实施教育的关键
教师该如何把握学生的心理呢?实践证明,主动关注学生平时表现,善于引导学生心理,积极激发学习兴趣,既是把握学生心理的需要,也是实施教育的关键环节。这就是说,教师要诊断出学生违纪现象的心理特点也应像医生那样具备“望”、“闻”、“问”、“切”的基本功。
“望”,就是要注意观察学生的外在表现。学生的举止、谈吐,无不反映出心理所想的信息,“望”也强调有不同的方法,比如:个体单独观察,个体放在群体中观察,个体与个体的对比观察等。
“闻”,就是教师要善于了解学生的情况,多听学生的意见,不论是面对面的谈吐,还是背对背的文字材料;不论是个人的建议,还是群体的倡议,都要听进耳,记在心,付于行。 “问”,就是教师不仅做“听诊器”,还应该成为一个与学生主动交心的知己。多问有益,多思则喜。
“切”,就是要求教师对看到的、听到的和问到的情况要做个综合判断——是个别现象,还是群体流行;是偶尔急发,还是日久“顽疾”。“切”就要做到准确、贴切、贴心和得法。
三、调节学生心理是教书育人的职责
首先,教师应端正思想,不要有偏好,教师眼里的学生无好坏之分,更不要人为地把学生分为优劣或三六九等。现代心理学家研究表明,一个人的成功来自情商(EQ)和智商(IQ)的发展水平,来自情商和智商的结合。但成功的因素情商占到80%,智商只占20%。陶行知教育思想的积极践行者、赏识教育专家周弘老师培养双耳失聪女儿周婷婷成材的例子,也表明教师只有正确看待自己的学生才能做好一切教育工作。基于学生有进步就是好学生的理念去展开学生心理的调节活动,才会收到良好的育人效果。毕竟,教师的态度取决于自身的心理,而学生的学习态度则源于他(她)们的心理,往往态度决定一切。
其次,教师要善于调节学生的心理,应多在思想与思想的碰撞中,心与心的交流中,情与情的交融中去体现出对学生的尊重与关爱;应多在严肃与活泼、轻松与幽默、宽容与理解、谦和与感召等思路上去把握。常见的调节方法有:
1、“润物无声”法。教师时常会遇上一些学生偶然地违犯纪律的现象,这时往往只需一个眼神或是一种肢体语言,就会让学生明白过来。在无声的言语中,一方面让学生体会到了老师对自己的关注,另一方面又使学生感受到了一种宽容之心,好似涓涓溪流无声地沁入到学生的心灵,在受到滋润的同时情不自禁地敞开了心扉。润物无声法在学生的首次出现违纪现象或女生违纪情况下运用,往往会取得良好的效果。
2、“旁敲侧击”法。教师在实施教育时,也会遇到一类问题,同时出现在几位学生身上的情况。这种情况的影响面往往是比较大的。这时候教师先抓主要矛盾,或者通过次要矛盾的解决来促进主要矛盾的解决。即,把一些易接受教育的学生分清出来,通过有效方式让这部分学生受教育,终止违纪现象,逐步减少影响面,最终达到每位学生受教育。
3、“顾左右而言其他”法。在一个班级里,有时也会遇到一些性格内向,不易采用直接批评方式实施教育的学生,这时候要教育其本人,而要通过说其他的人或事来暗示违纪的学生,使学生明白事理又不伤自尊。
4、“故事引喻”法。此种方法表面上是在说事,实际上是在育人。当教师面对的是一个班级的普遍违纪现象时,不妨针对现象选择一个学习、生活和工作中的恰当事例或是一个有教育意义的故事典故来讲述,一则避免可能出现的“众人不听讲”尴尬境况,二则通过讲故事对育人氛围进行调剂。
5、“相互提醒”法。这种方式就是充分调动班级上的人力资源,让一些想学习、爱听课、乐助人的同学去提醒和帮助一些违纪学生,有些时候,有的学生只需要同桌和周围的学生提醒,暗示一下,就能纠正自己的行为;有些时候,当学生不易接受老师的教育方式,尝试着让他信赖的同学进行帮助劝止反而会更好。
6、“游戏”法。此种方式意在喻教于乐,常运用在班级中因学生之间的关系不协调而引发的违纪现象。在女生多的班级里,往往会因日常学习生活中的琐事带来学生之间小矛盾的频发而会影响团结,此时,作为教师要给学生搭建一个促和谐的平台,采取做一做小游戏的方式既可达到缓解矛盾、增进了解和促进团结的目的,又能以间接的方式教育学生。
7、“加减乘除”法。在教育过程中,运用“加减乘除”法去达到教育学生的目的,是十分考量教师的教育管理能力的。任何一次违纪现象都有原因,都有周围因素的客观存在,对一些难点问题,反复出现的违纪现象,教师要取得最终育人的效果,首先要做“加法”,就是在脑子里搜索那些对教育有利的人或事,拿来为教育所用,增强教育的力量,壮大教育的声势。其次要做“减法“,减的目的在于抓住重点,切入育题。难点问题,往往体现出一些因素的相互夹杂,这时候就像缕毛线一样,要抽准线头,快而准地抓住主要矛盾或矛盾的主要方面,然后善于利用前面提到的各种方法予以施教;反复出现的问题,往往是在其后面还有很多类似的人,持势众的心理才会反复。这时候,教师就要善于拨笋露心,直指矛盾的主体,减少附和。再做“乘法”,乘就是要善于找机会和抓住机会,教育也有时机的选择和把握问题,当时机选择和把握不准时,反而会把问题引入难解方向,这时候就要像帆船比赛的选手,见风使舵,以推进矛盾解决为目标。最后做“除法”,在实施教育的过程中,难免会遇上不理解的或是帮腔说情的人,这时教师一则要把持住育人的原则,针对事情现象而不针对人地做好排除干扰的工作;二则还要善于引导说情人转变为说理人去帮助纠正违纪现象。
8、“直接”法。教师在针对某些违纪现象时,是不能延迟不理的,比如,涉及到安全方面的违纪行为。这时候教师采用的最好教育方式就是针对事情马上直接实施教育,这样,可以避免安全事故的发生。但是,采用“直接”法教育学生时更应强调动之以情,晓之于理,教育力求有覆盖面。
9、“激将”法。激将法与激励法有相似之处,常说的激励法一般以事物或事情的正面去激励人的意志和行为,使其产生一种为达目标的冲动和努力;激将法则是从事物或事情的反面去刺激人的意志和行为,使其产生一种为证实自己能力的冲动和努力。教师针对一些平时学习不怎么努力,而在其他方面有特长,在班级中又有一定影响力的学生采用“激将法”会收到良好的教育效果。
10、“互助”法。在一个集体中,此法也是常用的方法。通过学生间的相互帮助,使一个人的优点转化为帮助另一个人改正缺点的优势,往往能提高育人效率。尤其在强调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实践中,这种互助法的教育优势越来越明显,教师不直接面对学生说教,无形中就不会给学生心理带来过多压力,学生在宽松和谐的教育环境下,个人的长处往往容易彰显,进步加快,心理健康。
四、调节学生心理应注意的问题
1、作为教师,头脑一定要清醒——教育是有强制性的,而心里调节更多地是强调顺其自然,教育的强制性不应成为过分控制和压抑学生的借口,更不能将“严格管理”简单地等同教育。
2、作为教师,心中一定要谨记——教育对事不对人,教育的对象是人,但不能误解为控制人才管住事,它是以说事明理来帮助引导人的,否则,只会加重学生的逆反心理。
3、作为教师,处事一定要公平——坚持公平地对待每一个学生,千万不要人为地把学生分化成优等生和劣等生。
4、作为教师,教育一定要考虑学生的可接受性——换位思考、关爱学生是教师实施教育的“导流明渠”,以这样的态度育人,学生心中容易产生教育是为自己好的感受,当学生感受到教育具有安全性时,学生才会有自信,才会有学习的动力。
5、作为教师,教育一定要注意细节——学生心理的把握是从关注细节开始的,俗话说,细节决定成败。教师学会发现细节、研究细节、欣赏细节、把握细节和完善细节,学生才会把教师视为知己,教育才会更有成效。
参考文献:
[1]黄强,张燕逸,武任恒.职业技术教育心理学[M].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95.
[2]石国兴,白晋荣.每天学点教育心理学[M].重庆: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
[3]王晓春.课堂管理,会者不难[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10.
(作者简介:胡天卫,男, 大学本科, 讲师, 广西南宁高级技工学校。)
在教育学生的讨论交流中,一些教师认为学生没有好表现是源于学生学习基础差不想学;一些教师则认为学生的表现与班风有关系;还有一些教师认为学生表现与教师的教育水平直接相关。笔者以为学生表现直接与学生心理相关,在教育学生时要把握好学生的心理,才能达到最佳效果。
一、关注学生表现是实施教育的基本要求
上课时学生迟到,讲小话,伏桌睡觉,玩弄手机,搞其他的小动作……这些都是课堂里常见的现象。起初笔者对上课的连续性总被这些现象所打断而生气过,甚至对某些同学还做了严厉的批评,一次、二次学生还能顾及老师的批评和教育,但是,时间长了,学生的行为也具有了“抗药性”——无所谓了。透过上述表象逐一分析,每一种所反映出来的实质都是一个心理过程;同一种现象对不同的学生而言,也是一种不同的心理过程。所以,在处理现象时不能搞一刀切、简单化,关注心理要因人而异,“对症下药”尤为重要。就拿上课迟到的现象来说吧,有的同学偶尔迟到,也许是生理出现了状况不舒服引起的,有的同学经常迟到,则有可能是学生的作息习惯出现了问题,晚上不按时入睡,早上赖床。偶尔迟到的同学,则体现出一种不好意思的心态;而经常迟到,则带有“我就是这样”视不正常为正常的心理态势。
从职业教育心理学的角度来看待这些现象,也会让教师认识到,学生的心理现象既包括有意识的反映形式,又包括无意识的反映形式;既有生理水平、行为水平的反映,又有个体水平及群体社会水平的反映。同时,学生的心理处于各种不同的关系之中,表现了不同的质的特点:从心理和被反映的客观现实的关系来看,心理是客观现实的主观反映,同时它又能动地作用于客观现实:从心理和人的身体的关系来看,心理是脑的机能,同时它对人的身体生理功能又起调节作用;从心理和人的活动的关系来看,心理在活动中形成、发展并表现在活动中,同时它又是活动的调节者。基于教育心理学的分析,对于前者的迟到现象,教师一个颔首示意,学生的心理得到舒展,迟到的现象下次就不会再有了;对于后者,教师则要深入了解,探究原因,然后实施引导,迟到了现象才会逐步减少。
二、把握学生心理是实施教育的关键
教师该如何把握学生的心理呢?实践证明,主动关注学生平时表现,善于引导学生心理,积极激发学习兴趣,既是把握学生心理的需要,也是实施教育的关键环节。这就是说,教师要诊断出学生违纪现象的心理特点也应像医生那样具备“望”、“闻”、“问”、“切”的基本功。
“望”,就是要注意观察学生的外在表现。学生的举止、谈吐,无不反映出心理所想的信息,“望”也强调有不同的方法,比如:个体单独观察,个体放在群体中观察,个体与个体的对比观察等。
“闻”,就是教师要善于了解学生的情况,多听学生的意见,不论是面对面的谈吐,还是背对背的文字材料;不论是个人的建议,还是群体的倡议,都要听进耳,记在心,付于行。 “问”,就是教师不仅做“听诊器”,还应该成为一个与学生主动交心的知己。多问有益,多思则喜。
“切”,就是要求教师对看到的、听到的和问到的情况要做个综合判断——是个别现象,还是群体流行;是偶尔急发,还是日久“顽疾”。“切”就要做到准确、贴切、贴心和得法。
三、调节学生心理是教书育人的职责
首先,教师应端正思想,不要有偏好,教师眼里的学生无好坏之分,更不要人为地把学生分为优劣或三六九等。现代心理学家研究表明,一个人的成功来自情商(EQ)和智商(IQ)的发展水平,来自情商和智商的结合。但成功的因素情商占到80%,智商只占20%。陶行知教育思想的积极践行者、赏识教育专家周弘老师培养双耳失聪女儿周婷婷成材的例子,也表明教师只有正确看待自己的学生才能做好一切教育工作。基于学生有进步就是好学生的理念去展开学生心理的调节活动,才会收到良好的育人效果。毕竟,教师的态度取决于自身的心理,而学生的学习态度则源于他(她)们的心理,往往态度决定一切。
其次,教师要善于调节学生的心理,应多在思想与思想的碰撞中,心与心的交流中,情与情的交融中去体现出对学生的尊重与关爱;应多在严肃与活泼、轻松与幽默、宽容与理解、谦和与感召等思路上去把握。常见的调节方法有:
1、“润物无声”法。教师时常会遇上一些学生偶然地违犯纪律的现象,这时往往只需一个眼神或是一种肢体语言,就会让学生明白过来。在无声的言语中,一方面让学生体会到了老师对自己的关注,另一方面又使学生感受到了一种宽容之心,好似涓涓溪流无声地沁入到学生的心灵,在受到滋润的同时情不自禁地敞开了心扉。润物无声法在学生的首次出现违纪现象或女生违纪情况下运用,往往会取得良好的效果。
2、“旁敲侧击”法。教师在实施教育时,也会遇到一类问题,同时出现在几位学生身上的情况。这种情况的影响面往往是比较大的。这时候教师先抓主要矛盾,或者通过次要矛盾的解决来促进主要矛盾的解决。即,把一些易接受教育的学生分清出来,通过有效方式让这部分学生受教育,终止违纪现象,逐步减少影响面,最终达到每位学生受教育。
3、“顾左右而言其他”法。在一个班级里,有时也会遇到一些性格内向,不易采用直接批评方式实施教育的学生,这时候要教育其本人,而要通过说其他的人或事来暗示违纪的学生,使学生明白事理又不伤自尊。
4、“故事引喻”法。此种方法表面上是在说事,实际上是在育人。当教师面对的是一个班级的普遍违纪现象时,不妨针对现象选择一个学习、生活和工作中的恰当事例或是一个有教育意义的故事典故来讲述,一则避免可能出现的“众人不听讲”尴尬境况,二则通过讲故事对育人氛围进行调剂。
5、“相互提醒”法。这种方式就是充分调动班级上的人力资源,让一些想学习、爱听课、乐助人的同学去提醒和帮助一些违纪学生,有些时候,有的学生只需要同桌和周围的学生提醒,暗示一下,就能纠正自己的行为;有些时候,当学生不易接受老师的教育方式,尝试着让他信赖的同学进行帮助劝止反而会更好。
6、“游戏”法。此种方式意在喻教于乐,常运用在班级中因学生之间的关系不协调而引发的违纪现象。在女生多的班级里,往往会因日常学习生活中的琐事带来学生之间小矛盾的频发而会影响团结,此时,作为教师要给学生搭建一个促和谐的平台,采取做一做小游戏的方式既可达到缓解矛盾、增进了解和促进团结的目的,又能以间接的方式教育学生。
7、“加减乘除”法。在教育过程中,运用“加减乘除”法去达到教育学生的目的,是十分考量教师的教育管理能力的。任何一次违纪现象都有原因,都有周围因素的客观存在,对一些难点问题,反复出现的违纪现象,教师要取得最终育人的效果,首先要做“加法”,就是在脑子里搜索那些对教育有利的人或事,拿来为教育所用,增强教育的力量,壮大教育的声势。其次要做“减法“,减的目的在于抓住重点,切入育题。难点问题,往往体现出一些因素的相互夹杂,这时候就像缕毛线一样,要抽准线头,快而准地抓住主要矛盾或矛盾的主要方面,然后善于利用前面提到的各种方法予以施教;反复出现的问题,往往是在其后面还有很多类似的人,持势众的心理才会反复。这时候,教师就要善于拨笋露心,直指矛盾的主体,减少附和。再做“乘法”,乘就是要善于找机会和抓住机会,教育也有时机的选择和把握问题,当时机选择和把握不准时,反而会把问题引入难解方向,这时候就要像帆船比赛的选手,见风使舵,以推进矛盾解决为目标。最后做“除法”,在实施教育的过程中,难免会遇上不理解的或是帮腔说情的人,这时教师一则要把持住育人的原则,针对事情现象而不针对人地做好排除干扰的工作;二则还要善于引导说情人转变为说理人去帮助纠正违纪现象。
8、“直接”法。教师在针对某些违纪现象时,是不能延迟不理的,比如,涉及到安全方面的违纪行为。这时候教师采用的最好教育方式就是针对事情马上直接实施教育,这样,可以避免安全事故的发生。但是,采用“直接”法教育学生时更应强调动之以情,晓之于理,教育力求有覆盖面。
9、“激将”法。激将法与激励法有相似之处,常说的激励法一般以事物或事情的正面去激励人的意志和行为,使其产生一种为达目标的冲动和努力;激将法则是从事物或事情的反面去刺激人的意志和行为,使其产生一种为证实自己能力的冲动和努力。教师针对一些平时学习不怎么努力,而在其他方面有特长,在班级中又有一定影响力的学生采用“激将法”会收到良好的教育效果。
10、“互助”法。在一个集体中,此法也是常用的方法。通过学生间的相互帮助,使一个人的优点转化为帮助另一个人改正缺点的优势,往往能提高育人效率。尤其在强调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实践中,这种互助法的教育优势越来越明显,教师不直接面对学生说教,无形中就不会给学生心理带来过多压力,学生在宽松和谐的教育环境下,个人的长处往往容易彰显,进步加快,心理健康。
四、调节学生心理应注意的问题
1、作为教师,头脑一定要清醒——教育是有强制性的,而心里调节更多地是强调顺其自然,教育的强制性不应成为过分控制和压抑学生的借口,更不能将“严格管理”简单地等同教育。
2、作为教师,心中一定要谨记——教育对事不对人,教育的对象是人,但不能误解为控制人才管住事,它是以说事明理来帮助引导人的,否则,只会加重学生的逆反心理。
3、作为教师,处事一定要公平——坚持公平地对待每一个学生,千万不要人为地把学生分化成优等生和劣等生。
4、作为教师,教育一定要考虑学生的可接受性——换位思考、关爱学生是教师实施教育的“导流明渠”,以这样的态度育人,学生心中容易产生教育是为自己好的感受,当学生感受到教育具有安全性时,学生才会有自信,才会有学习的动力。
5、作为教师,教育一定要注意细节——学生心理的把握是从关注细节开始的,俗话说,细节决定成败。教师学会发现细节、研究细节、欣赏细节、把握细节和完善细节,学生才会把教师视为知己,教育才会更有成效。
参考文献:
[1]黄强,张燕逸,武任恒.职业技术教育心理学[M].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95.
[2]石国兴,白晋荣.每天学点教育心理学[M].重庆: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
[3]王晓春.课堂管理,会者不难[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10.
(作者简介:胡天卫,男, 大学本科, 讲师, 广西南宁高级技工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