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北京作为全国的中心,天津和河北都被其光芒遮盖,旅游发展一直较落后,因此,整合京津冀地区的旅游资源,促进京津冀地区核心边缘区域关系的变动和转型,最终实现构建“京津冀”乃至“环渤海”大旅游圈的战略举措,显得尤为重要。本文就这一问题展开论述。
【关键词】:京津冀地区;旅游资源;整合
一、河北环京津生态旅游带规划整合
近期着重于河北环京津生态旅游带规划。从地理位置与旅游发展情况来讲,此区域包括北京市及其周围的天津市、承德、秦皇岛、廊坊、唐山等近郊城市。首先这些区域的地理位置靠近北京市;其次这些城市内部拥有良好的旅游资源,是进一步开展旅游合作的基础。
遵循互补性原则,深度挖掘这些城市中与北京市旅游资源相互补充的旅游资源进行重点开发。承德避暑山庄、坝上草原、野三坡风景名胜区、秦皇岛海域资源、天津滨海旅游开发区了很强的互补性,首先同这些旅游资源进行区域间的合作是河北环北京旅游度假带建设的基础。
二、京津冀旅游圈规划整合
中期大力发展京津冀大区域旅游。从省域及直辖市角度划分,行政管辖范围是京津冀旅游圈形成的重要前提。河北省管理的所有旅游区以及同旅游区相伴生的酒店,旅行社等是河北省的旅游合作的基础。河北省整体旅游资源特征是,大而全,但是从全国范围来讲知名度相对较弱,因此河北省本身旅游资源的深度开发与宣传是旅游合作形成的前提条件。天津的整体旅游资源相对缺乏,但特色明显,最突出的是天津的城市旅游、海滨旅游以及滨海开发区建成后带来的巨大商务客流。因此必须首先利用天津的现有资源,深度开发特色城市旅游,打造“商品购物天堂”的口号。其次,滨海开发区建成后的一系列相关旅游配套设施的建设也使天津旅游开发拥有巨大的潜力。北京市的旅游资源丰富,以古代建筑、历史文化为主题,并且作为港口城市,每年的游客接待量都位居全国前三甲。如此巨大的旅游群体会对北京这座旅游城市带来巨大的负担,游客分流是必然的趋势。因此,互补性原则仍然是京津冀旅游发展的重中之重,应尽快组织专业人员编制《京津冀旅游发展规划》,将合作形式上升到激励与约束的层面。
三、环渤海旅游圈规划整合
远期开发环渤海旅游圈,包括北京、天津、河北省,辽宁省、山东省。最终目的是在北方打造类似长三角、珠三角形式的经济旅游大区域。其中合作机制最为关键,政府层面包括规章的制定,合作协议的签订、激励与约束机制的建立等等。旅游景区层面包括景区间由于利益的驱动,自发产生的合作意愿。这是合作的内在动力问题。环渤海经济区、环渤海旅游区是一脉相承的,两者的机制可以相互借鉴,相互促进。
四、构建“一日游旅游圈”和“周末旅游圈”
北京市的散客集散中心在2005年年底建成,目前线路较少,覆盖区域主要以北京及其郊区为主,尚未形成同河北省或天津市联合的格局。
在线路开发上,应该以此为基础,同河北或天津的旅游区开展具体项目合作,其中包括线路设计和制度设计两个层面。“一日旅游圈”将北京和河北、天津联系起来。细分游客市场,针对北京市的游客主要设计以河北和天津旅游区为重点的旅游线路:针对外地游客可以首先设计以北京旅游景点为主的旅游路线,其次随着旅游观念的转变,设计北京旅游景点同河北、天津旅游景点同重的旅游路线。最终实现景区间的真正合作。
“周末旅游圈”的设计思路同以上相似,是以上开发思路的延伸。周末游客较多集中在城市居民的出游上,我们应以北京,天津,承德等地的城市居民为主要的开发对象,设计全家旅游,团体旅游、个人旅游的不同的旅游路线、旅游方式,满足这些城市群体的需求。
五、开发京津冀“汽车旅游圈”
汽车旅游的范围广泛,包括:自驾游、团体旅游等等。由于北京周边地区交通建设正在全面展开,公路交通网络将成为城市居民出游的新时尚。因此,各个地方政府应该加大对道路设计、修筑的力度,使得京津冀可进人性大大增强,在此基础上,根据旅游者偏好将旅行社、景区、酒店串连起来,形成旅游路线。例如,北京市就拥有上千家的汽车俱乐部,这些汽车惧乐部的会员绝大多数都是城市中产阶级,他们对近郊的汽车旅游会产生浓厚的兴趣,景区及政府的重要职责是为他们提供便利的交通,建设适宜汽车旅游的相关景区配套设施,为这部分游客设置专门的旅游探奇路线。
六、整合专项旅游产品
跨区域的旅游资源是区域合作中旅游开发的重点突破口,因为这些旅游区一般位于两个或多个区域的交界处,合作的基础非常的明显,但通常其归属权问题容易引起争论,需要双方协商解决。例如司马台长城和金山岭长城就分别位于北京和河北两地,由两地政府分别管制,门票分开收取,这给游客的参观带来了极大的不便,因此,有必要签订合约,为游客的旅游带来真正的便利,这是合作的制度问题,必须合约解决。
还有另一种情况是两个地区间的景区相距很近,但由于跨地区,管理体制往往有一定的差异,两者间的联合也存在一定的弊端,因此,需要从政策层面加以解决。
七、区域“畅通工程”建设
系统的可进入性与系统内部各要素间的相互关系与相互作用对系统整体作用的发挥起到积极的保障作用,如同血液循环。因此,“畅通工程”是京津冀旅游合作的重要基础,应尽快规划、落到实处。
北京市有责任改善市内交通拥挤概况。北京到河北省各城市间的交通有待进一步改善。通过公路、铁路建设,同时设立城际列车、旅游专列等,将北京到河北各城市、河北省城市之间、天津到北京、天津到河北各城市之闻连成“交通网络”、“旅游网络”,使得游客在京津冀区域内自由、便利流动成为现实,积极促进区域旅游业发展。
八、区域旅游人才交流合作
旅游人才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旅游业的发展,对于旅游人才的培训是京津冀地区发展旅游的首要任务。由干培训的成本之高,以往的培训都只是做浅层次的表面文章,走过场。实行行政区旅游合作,要加强旅游培训的合作,整合资金,共同建立人才培训机构。由这一机构负责邀请知名的旅游企业专家对两区的旅游从业人员进行深层次的,定期的旅游知识培训,有利于提高旅游整体素质,树立良好的区域旅游形象。
另外,北京地区旅游业发展历史悠久,旅游业比较发达,旅游人才云集,旅游管理经验丰富,管理水平比较高,这是其宝贵的资源,天津市与河北省应充分借鉴其成功的经验,引进其旅游业管理人才和先进的管理理念、方法、手段,在旅游业的宏观、微观层面上,提高旅游业的管理水平。
【关键词】:京津冀地区;旅游资源;整合
一、河北环京津生态旅游带规划整合
近期着重于河北环京津生态旅游带规划。从地理位置与旅游发展情况来讲,此区域包括北京市及其周围的天津市、承德、秦皇岛、廊坊、唐山等近郊城市。首先这些区域的地理位置靠近北京市;其次这些城市内部拥有良好的旅游资源,是进一步开展旅游合作的基础。
遵循互补性原则,深度挖掘这些城市中与北京市旅游资源相互补充的旅游资源进行重点开发。承德避暑山庄、坝上草原、野三坡风景名胜区、秦皇岛海域资源、天津滨海旅游开发区了很强的互补性,首先同这些旅游资源进行区域间的合作是河北环北京旅游度假带建设的基础。
二、京津冀旅游圈规划整合
中期大力发展京津冀大区域旅游。从省域及直辖市角度划分,行政管辖范围是京津冀旅游圈形成的重要前提。河北省管理的所有旅游区以及同旅游区相伴生的酒店,旅行社等是河北省的旅游合作的基础。河北省整体旅游资源特征是,大而全,但是从全国范围来讲知名度相对较弱,因此河北省本身旅游资源的深度开发与宣传是旅游合作形成的前提条件。天津的整体旅游资源相对缺乏,但特色明显,最突出的是天津的城市旅游、海滨旅游以及滨海开发区建成后带来的巨大商务客流。因此必须首先利用天津的现有资源,深度开发特色城市旅游,打造“商品购物天堂”的口号。其次,滨海开发区建成后的一系列相关旅游配套设施的建设也使天津旅游开发拥有巨大的潜力。北京市的旅游资源丰富,以古代建筑、历史文化为主题,并且作为港口城市,每年的游客接待量都位居全国前三甲。如此巨大的旅游群体会对北京这座旅游城市带来巨大的负担,游客分流是必然的趋势。因此,互补性原则仍然是京津冀旅游发展的重中之重,应尽快组织专业人员编制《京津冀旅游发展规划》,将合作形式上升到激励与约束的层面。
三、环渤海旅游圈规划整合
远期开发环渤海旅游圈,包括北京、天津、河北省,辽宁省、山东省。最终目的是在北方打造类似长三角、珠三角形式的经济旅游大区域。其中合作机制最为关键,政府层面包括规章的制定,合作协议的签订、激励与约束机制的建立等等。旅游景区层面包括景区间由于利益的驱动,自发产生的合作意愿。这是合作的内在动力问题。环渤海经济区、环渤海旅游区是一脉相承的,两者的机制可以相互借鉴,相互促进。
四、构建“一日游旅游圈”和“周末旅游圈”
北京市的散客集散中心在2005年年底建成,目前线路较少,覆盖区域主要以北京及其郊区为主,尚未形成同河北省或天津市联合的格局。
在线路开发上,应该以此为基础,同河北或天津的旅游区开展具体项目合作,其中包括线路设计和制度设计两个层面。“一日旅游圈”将北京和河北、天津联系起来。细分游客市场,针对北京市的游客主要设计以河北和天津旅游区为重点的旅游线路:针对外地游客可以首先设计以北京旅游景点为主的旅游路线,其次随着旅游观念的转变,设计北京旅游景点同河北、天津旅游景点同重的旅游路线。最终实现景区间的真正合作。
“周末旅游圈”的设计思路同以上相似,是以上开发思路的延伸。周末游客较多集中在城市居民的出游上,我们应以北京,天津,承德等地的城市居民为主要的开发对象,设计全家旅游,团体旅游、个人旅游的不同的旅游路线、旅游方式,满足这些城市群体的需求。
五、开发京津冀“汽车旅游圈”
汽车旅游的范围广泛,包括:自驾游、团体旅游等等。由于北京周边地区交通建设正在全面展开,公路交通网络将成为城市居民出游的新时尚。因此,各个地方政府应该加大对道路设计、修筑的力度,使得京津冀可进人性大大增强,在此基础上,根据旅游者偏好将旅行社、景区、酒店串连起来,形成旅游路线。例如,北京市就拥有上千家的汽车俱乐部,这些汽车惧乐部的会员绝大多数都是城市中产阶级,他们对近郊的汽车旅游会产生浓厚的兴趣,景区及政府的重要职责是为他们提供便利的交通,建设适宜汽车旅游的相关景区配套设施,为这部分游客设置专门的旅游探奇路线。
六、整合专项旅游产品
跨区域的旅游资源是区域合作中旅游开发的重点突破口,因为这些旅游区一般位于两个或多个区域的交界处,合作的基础非常的明显,但通常其归属权问题容易引起争论,需要双方协商解决。例如司马台长城和金山岭长城就分别位于北京和河北两地,由两地政府分别管制,门票分开收取,这给游客的参观带来了极大的不便,因此,有必要签订合约,为游客的旅游带来真正的便利,这是合作的制度问题,必须合约解决。
还有另一种情况是两个地区间的景区相距很近,但由于跨地区,管理体制往往有一定的差异,两者间的联合也存在一定的弊端,因此,需要从政策层面加以解决。
七、区域“畅通工程”建设
系统的可进入性与系统内部各要素间的相互关系与相互作用对系统整体作用的发挥起到积极的保障作用,如同血液循环。因此,“畅通工程”是京津冀旅游合作的重要基础,应尽快规划、落到实处。
北京市有责任改善市内交通拥挤概况。北京到河北省各城市间的交通有待进一步改善。通过公路、铁路建设,同时设立城际列车、旅游专列等,将北京到河北各城市、河北省城市之间、天津到北京、天津到河北各城市之闻连成“交通网络”、“旅游网络”,使得游客在京津冀区域内自由、便利流动成为现实,积极促进区域旅游业发展。
八、区域旅游人才交流合作
旅游人才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旅游业的发展,对于旅游人才的培训是京津冀地区发展旅游的首要任务。由干培训的成本之高,以往的培训都只是做浅层次的表面文章,走过场。实行行政区旅游合作,要加强旅游培训的合作,整合资金,共同建立人才培训机构。由这一机构负责邀请知名的旅游企业专家对两区的旅游从业人员进行深层次的,定期的旅游知识培训,有利于提高旅游整体素质,树立良好的区域旅游形象。
另外,北京地区旅游业发展历史悠久,旅游业比较发达,旅游人才云集,旅游管理经验丰富,管理水平比较高,这是其宝贵的资源,天津市与河北省应充分借鉴其成功的经验,引进其旅游业管理人才和先进的管理理念、方法、手段,在旅游业的宏观、微观层面上,提高旅游业的管理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