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护性耕作对土壤部分物理特性及大豆产量的影响

来源 :大豆科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neu2006304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研究了免耕和少耕对松嫩平原地区农田土壤温度、土壤水分、土壤紧实性等物理特性和大豆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在春季大豆播种期,免耕处理(NT)土壤含水量高于少耕(RT)和传统耕作(CT)。在大豆生长前期,免耕条件下的土壤平均温度低于传统耕作和少耕,传统耕作和少耕接近,免耕模式的土壤温度日较差低于少耕和传统耕作。5~20cm深度内,免耕条件下的土壤容重高于传统耕作,在10—20cm深度内,免耕和少耕接近。不同模式间的土壤机械阻力表现出差异,在0~20cm深度内,免耕高于少耕和传统耕作。不同耕作模式间的大豆产量差异
其他文献
研究优化了包括种子消毒方法、生长调节剂用量和抗生素种类在内的影响农杆菌介导大豆子叶节遗传转化效率的多个因素,并将Dof4基因转入绥农14中。结果表明:氯气熏蒸消毒方法对
以耐密植大豆沈农12和普通大豆辽豆11为试材,在不同种植密度(7.5、15.0、22.5、30.0、37.5、45.0万株·hm^-2)下,比较了2个品种的叶片性状。结果表明:耐密植品种沈农12叶形指数较高
采用SDS-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技术(SDS-PAGE)对来自黑龙江省的25份大豆品种进行醇溶蛋白遗传多样性分析。结果供试材料共分离出19条谱带,多态性条带12条,多态性比率达63.16%,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