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新时期的高中政治教学工作中,活动型学科课程的构建是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关键举措,可以有效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与学习效果,使其成为适应新时代发展需要的优秀人才。因此,在高中政治教学过程中,教师应重视活动型学科课程的构建,制订完善的学科课程构建计划,遵循其基本原则,提高中政治活动型学科课程建设的效果。
【关键词】高中政治;活动型学科课程;教学策略
为了给学生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提高实践教育工作质量,满足当前的高中政治教学的基本需求,教师应建构活动型学科课程。在课程构建的过程中,教师应树立正确的观念意识,遵循科学的工作原则,统一相关的学科课程建设标准。本文以高中政治活动型学科课程为例,提出几点构建建议。
一、活动型学科课程分析
活动型学科课程主要是将学科内容以思维活动形式、实践操作形式等呈现出来,利用实践教学的方式使课程内容向着活动化的方向发展。
首先,教师可以按照议题的内容,设计相关学科课程。在教学前,教师按照学科内容为学生创设适宜的教学情境,引导学生养成动脑思考的良好习惯,并为其布置具有一定实践性特点的学习任务。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引导学生反思模拟过程及结果,激发学生的求知欲,鼓励学生自主探索现象背后的真实规律。这样不仅能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还能在问题情境中增强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其次,设计活动型的学科课程。教师可以通过辨析方式,为学生选择有效的教学策略,在教学过程中通过案例的形式向学生展示观点,使学生在价值冲突中辨别观点,在比较中明确观点,然后在实践操作活动中论证观点,从而提高教学质量与水平。在这一过程中,教师应注重对学生辩证思维能力的培养,从而提升学生的学习效果。
最后,结合学生需求,制订完善的教学计划。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学习和发展需求,制订良好的教学计划,从而提升整体的教学效果,使活动型学科课程满足当前政治教学的根本需求,以提高教学质量。
二、高中政治活动型学科课程的构建原则
高中政治教师在构建活动型学科课程的过程中,必须遵循一定的原则,确保可以有效地完成活动型学科课程的构建任务,为学生建立良好的教学模式与机制,不断增强教学指导效果。
(一)自主性原则
在构建高中政治活动型学科课程的过程中,教师必须遵循自主性原则,凸显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开展有针对性的教学指导工作。通常情况下,活动型学科课程具有一定的自主性特点,而将其应用在高中政治教学中,可以使学生以自主性学习理念为依据,深入理解政治理论知识,从而提升整体的教学效果。一些学生在学习政治理论知识的过程中,难以深入理解知识。对此,教师应结合学生的学习特点与实际情况,构建活动型学科课程,引导学生在生活中,不断进行自主学习,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创造性,加深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从而更好地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自主分析能力,促进学生核心素养的不断发展。
例如,在教学高中政治“文化与生活”知识内容的过程中,教师应遵循自主性原则设计活动型学科课程,先为学生设置议题——“文化与经济、政治有什么关系”“文化对人类产生怎样的影响”等,然后要求学生通过网络、书籍等渠道收集相关资料,自主找到问题的答案。在学生自主学习的过程中,教师应为学生设计情景式活动,让学生相互沟通交流,积累解决问题的经验,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提高学习效率。
(二)合作性原则
在高中政治课堂教学中,教师应遵循合作性原则,让学生在小组合作的过程中探究、学习知识,构建良好的活动组织模式与体系。在此过程中,教师可开展集体性教学活动,改变传统教学方法,提升教学实效性;加强学生之间和师生之间的互动,让学生通过合作交流,不断提高自身学习思维能力,从而改正学生在日常学习中的错误思想,提升活动型课程构建效果,使其满足当前的课程教学需求[1]。
例如,在教学“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知识时,教师可以将学生分成几个小组来设计活动型课程活动,然后向学生提出问题:“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关键性要素是什么?”在提出问题后,教师要求小组成员之间相互沟通、交流,采用探究式学习法积极参与学习活动,在小组合作过程中共同研究如何分析、解决问题。良好的合作交流活动,不仅可以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还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三)实践性原则
高中政治教师构建活动型学科课程时,应注重课程的实践性,培养学生的学习思维与实践操作能力,鼓励学生全面参与学习活动,促进其身心健康发展。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结合学生的学习情况,将活动型学科课程的构建与教材目标设计有机整合,为学生设计具有实践性、体验性的教学活动,培养学生对政治知识的感性认知能力,引导学生在实践操作过程中归纳、总结解决问题的经验,增强学生的学习效果,从而发挥实践性教学法的积极作用[2]。
高中政治教师在构建活动型学科的过程中应遵循实践性原则,为学生构建实践操作类型的活动项目,引导学生在实践过程中养成良好习惯、增强学习效果。教师可以通过为学生设置议题、探究问题的形式,指导学生自主收集与整理资料,使其主动参與实践活动,从而更好地解决问题。这样不仅能增强教学指导效果,还可以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树立正确的思想观念。
三、构建高中政治活动型学科课程的重要意义
(一)有助于培养学生正确的学习观
高中政治教师构建活动型学科课程,能够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学习观。在活动型学科课程的支持下,教师能够打破传统教学思想的桎梏,提升整体的教学指导工作效果,帮助学生总结丰富的学习经验,使学生可以按照自身的学习特点、学习需求等采取有效的方法,从而在活动项目中养成自主学习、自主探究的良好学习习惯,认真、负责地完成学习任务。 (二)有助于提升教学的互动性
高中政治教师在教学工作中构建活动型的学科课程,可以利用设置议题、设置探究性问题的方式,加强学生之间的沟通与交流,采取互动性教学模式,使学生在主动学习的过程中深化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在互动教学过程中,教师不仅能更好地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还能使学生之间取长补短、共同合作,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四、高中政治活动型学科课程的构建和实践措施
高中政治教师在教学工作中应注重活动型学科课程的构建,按照课程教学的内容与特点,为学生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采用多元化的方式增强教学指导效果。
(一)设计探究学习模式
高中政治教师在为学生构建活动型学科课程的过程中,应注重构建探究学习模式,使学生在探究的过程中能够围绕议题进行沟通、交流,从而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在教学设计过程中,教师应结合高中政治教学内容,为学生设置探究学习议题,使学生在研究议题的过程中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增强自己的探究能力、分析能力和沟通能力,培养自己正确的思维意识与观念,彰显探究学习模式的作用和优势。需要注意的是,教师在构建探究学习模式的过程中,应设置涉及价值判断的活动议题,在引导学生学习知识的同时,使其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例如,在教学“揭开货币神秘的面纱”这一内容时,教师可以为学生设计探究式议题:“货币在日常生活中发挥着什么作用?”在提出议题后,教师应为学生创设情境:“小明到文具店买文具,每种文具有不同的类型与价位,如果想要买其中一种文具,需要怎么付款?”在创设情境后,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合作探究,让学生想象生活中的场景,对货币形成正确的认知,了解货币是用来交换商品、劳动力的,从而使其全面理解貨币的意义和内涵。在此期间,教师还应在课堂教学中渗透正确的价值观,为学生设置附加议题:“生活中如何获取货币才是正确的?货币对生活有什么影响呢?”在提出议题后,学生便会充分意识到在日常生活中需要通过合理的途径获取货币,从而树立正确的金钱观和价值观[3]。
(二)设计结构化的模式
在高中政治教学过程中构建活动型学科课程,教师应构建结构化模式,为学生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受到结构化活动型学科课堂的影响,在深入学习课程知识的同时,形成正确的思想观念和价值观念。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仅要关注学生对理论知识的掌握情况,还应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树立坚定的理想信念,使其充分学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从而更好地提升学生的道德品质[4]。
例如,在教学“生活与哲学”课程知识的过程中,教师可以为学生设计结构化的内容,合理设置议题,使学生在结构化的课程模式中全面学习、理解哲学知识,增强学习效果。在此期间,教师应结合课程内容,确保学生全面理解课程知识,为其设置“如何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议题,其中的结构化内容是社会存在、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和价值观导向作用。在此基础上,教师设置“先进社会意识对社会发展的推动作用和积极作用”的议题,让学生在结构化知识的帮助下,全面理解哲学知识,增强学习效果,从而确保教学的实效性[5]。
(三)设计序列化的模式
高中政治教师构建活动型学科课程,应设计序列化模式,为学生设置相关的讨论议题,将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作为主要目标,序列化地处理相关知识,为学生设计具有梯度的问题链或系列化探讨内容,增强教学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全面了解学生的认知状态与现有经验,从而有针对性地开展指导工作,引导学生通过合作探究方式或自主学习的方式学习知识,在合理设计议题的基础上,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提升学生的学习效果,培养学生的思想素质和道德素养[6]。
例如,教师在教学中可以为学生设置“如何才能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于心、外化于行”的议题,然后设计相关的问题链。教师可以先为学生讲解国家层面、社会层面、公民层面的价值目标内容,然后设计第一个问题:“在生活中你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榜样吗?”教师通过问题引导学生寻找生活中的榜样,然后创设情境,在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指导学生深入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增强学生的文化认同感,培养学生的文化自信心和民族自豪感。之后,教师可以为学生设计第二个问题:“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准则是什么呢?”在提出这个问题后,教师应要求学生结合问题,自主在网络中收集、整理资料,形成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正确理解。这样不仅可以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观念和道德素养,还能发挥良好的促进作用,提升开放活动型学科课程的实践效果[7]。
(四)设计测评性的模式
高中政治教师设计活动型的学科课程,应构建较为完善的测评模式,保证教学评价工作的可操作性。目前在高中政治学科教学评价中,学生政治科学素养、问题分析能力与解决能力的评价受到广泛重视。因此,在构建活动型课堂的过程中,教师必须结合课程标准,构建合理的测评模式,借助疑难问题和具有挑战性的问题,指导学生在情境中学习各种知识,增强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实践操作能力和问题分析能力,从而促进学生学科核心素养的不断发展[8]。
例如,教师在教学中应围绕学生学科核心素养的发展开展测评工作,将学科核心素养的评价标准、多元化评价标准有机整合,统一教学评价标准,利用创新性的评价方法明确学生在学习政治知识的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有针对性地开展教学指导工作,引导学生归纳总结学习经验,使其从不同视角分析问题,从而更好地解决问题。与此同时,在构建测评性模式的过程中,教师应采用开放性的评价方式,帮助学生认识到自己在学习过程中存在的不足,从而给予学生有针对性的评价。在此过程中,教师应明确教学测评的各个维度,从“活动的有序开展”“正确梳理基本观点”“主动整理、收集与应用资料解决问题”“学生个人与小组观点的表达”“活动过程中总结的问题分析与解决经验”等角度对学生进行评价,确保测评模式构建的合理与高效[9]。
综上所述,在高中政治教学中,构建活动型学科课程具有重要意义,不仅能够培养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与价值观,还能改善现有的政治教学环境,不断提升高中政治教学的实践性与操作性,从而培养更多的高素质人才。高中政治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积极构建活动型的学科课程,构建探究式、结构式、测评性模式,打破传统教学理念的桎梏,运用创新性手段,培养学生的专业能力与核心素养,增强教学指导效果,彰显活动型学科课程的优势和积极作用。
【参考文献】
滕洁.高中政治活动型学科课程的初探[J].才智,2019,23(33):122-144.
恽建国.运用暗示法促进高中思想政治活动型学科课程教学[J].软件(电子版),2020,45(01):181-199.
张莉.指向深度学习的高中思想政治活动型学科课程教学策略[J].教师,2020,14(03):91-92.
杨婷婷.基于活动型学科课程的高中思想政治课学习行为设计初探[J].思想政治课研究,2019,32(06):155-158.
邢艳利.用故事情境助力活动型学科课程的实施之探:高中思想政治课改初探[J].思想政治课研究,2019,55(06):163-166.
闫海丰.高中思想政治活动型学科课程中“议题”选取原则探析[J].求学,2019,12(20):88-98.
丁超.高中政治活动型学科课程教学实践与反思:以《影响价格的因素》一课为例[J].中学教学参考,2020,22(04):40-41.
马金贵.高中政治活动型学科课程的初探[J].文渊(小学版),2019,66(06):63-99.
赵婷婷.活动型学科课程在高中思想政治课中的实施探究[J].科学咨询,2019,15(34):187-197.
【关键词】高中政治;活动型学科课程;教学策略
为了给学生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提高实践教育工作质量,满足当前的高中政治教学的基本需求,教师应建构活动型学科课程。在课程构建的过程中,教师应树立正确的观念意识,遵循科学的工作原则,统一相关的学科课程建设标准。本文以高中政治活动型学科课程为例,提出几点构建建议。
一、活动型学科课程分析
活动型学科课程主要是将学科内容以思维活动形式、实践操作形式等呈现出来,利用实践教学的方式使课程内容向着活动化的方向发展。
首先,教师可以按照议题的内容,设计相关学科课程。在教学前,教师按照学科内容为学生创设适宜的教学情境,引导学生养成动脑思考的良好习惯,并为其布置具有一定实践性特点的学习任务。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引导学生反思模拟过程及结果,激发学生的求知欲,鼓励学生自主探索现象背后的真实规律。这样不仅能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还能在问题情境中增强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其次,设计活动型的学科课程。教师可以通过辨析方式,为学生选择有效的教学策略,在教学过程中通过案例的形式向学生展示观点,使学生在价值冲突中辨别观点,在比较中明确观点,然后在实践操作活动中论证观点,从而提高教学质量与水平。在这一过程中,教师应注重对学生辩证思维能力的培养,从而提升学生的学习效果。
最后,结合学生需求,制订完善的教学计划。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学习和发展需求,制订良好的教学计划,从而提升整体的教学效果,使活动型学科课程满足当前政治教学的根本需求,以提高教学质量。
二、高中政治活动型学科课程的构建原则
高中政治教师在构建活动型学科课程的过程中,必须遵循一定的原则,确保可以有效地完成活动型学科课程的构建任务,为学生建立良好的教学模式与机制,不断增强教学指导效果。
(一)自主性原则
在构建高中政治活动型学科课程的过程中,教师必须遵循自主性原则,凸显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开展有针对性的教学指导工作。通常情况下,活动型学科课程具有一定的自主性特点,而将其应用在高中政治教学中,可以使学生以自主性学习理念为依据,深入理解政治理论知识,从而提升整体的教学效果。一些学生在学习政治理论知识的过程中,难以深入理解知识。对此,教师应结合学生的学习特点与实际情况,构建活动型学科课程,引导学生在生活中,不断进行自主学习,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创造性,加深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从而更好地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自主分析能力,促进学生核心素养的不断发展。
例如,在教学高中政治“文化与生活”知识内容的过程中,教师应遵循自主性原则设计活动型学科课程,先为学生设置议题——“文化与经济、政治有什么关系”“文化对人类产生怎样的影响”等,然后要求学生通过网络、书籍等渠道收集相关资料,自主找到问题的答案。在学生自主学习的过程中,教师应为学生设计情景式活动,让学生相互沟通交流,积累解决问题的经验,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提高学习效率。
(二)合作性原则
在高中政治课堂教学中,教师应遵循合作性原则,让学生在小组合作的过程中探究、学习知识,构建良好的活动组织模式与体系。在此过程中,教师可开展集体性教学活动,改变传统教学方法,提升教学实效性;加强学生之间和师生之间的互动,让学生通过合作交流,不断提高自身学习思维能力,从而改正学生在日常学习中的错误思想,提升活动型课程构建效果,使其满足当前的课程教学需求[1]。
例如,在教学“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知识时,教师可以将学生分成几个小组来设计活动型课程活动,然后向学生提出问题:“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关键性要素是什么?”在提出问题后,教师要求小组成员之间相互沟通、交流,采用探究式学习法积极参与学习活动,在小组合作过程中共同研究如何分析、解决问题。良好的合作交流活动,不仅可以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还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三)实践性原则
高中政治教师构建活动型学科课程时,应注重课程的实践性,培养学生的学习思维与实践操作能力,鼓励学生全面参与学习活动,促进其身心健康发展。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结合学生的学习情况,将活动型学科课程的构建与教材目标设计有机整合,为学生设计具有实践性、体验性的教学活动,培养学生对政治知识的感性认知能力,引导学生在实践操作过程中归纳、总结解决问题的经验,增强学生的学习效果,从而发挥实践性教学法的积极作用[2]。
高中政治教师在构建活动型学科的过程中应遵循实践性原则,为学生构建实践操作类型的活动项目,引导学生在实践过程中养成良好习惯、增强学习效果。教师可以通过为学生设置议题、探究问题的形式,指导学生自主收集与整理资料,使其主动参與实践活动,从而更好地解决问题。这样不仅能增强教学指导效果,还可以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树立正确的思想观念。
三、构建高中政治活动型学科课程的重要意义
(一)有助于培养学生正确的学习观
高中政治教师构建活动型学科课程,能够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学习观。在活动型学科课程的支持下,教师能够打破传统教学思想的桎梏,提升整体的教学指导工作效果,帮助学生总结丰富的学习经验,使学生可以按照自身的学习特点、学习需求等采取有效的方法,从而在活动项目中养成自主学习、自主探究的良好学习习惯,认真、负责地完成学习任务。 (二)有助于提升教学的互动性
高中政治教师在教学工作中构建活动型的学科课程,可以利用设置议题、设置探究性问题的方式,加强学生之间的沟通与交流,采取互动性教学模式,使学生在主动学习的过程中深化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在互动教学过程中,教师不仅能更好地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还能使学生之间取长补短、共同合作,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四、高中政治活动型学科课程的构建和实践措施
高中政治教师在教学工作中应注重活动型学科课程的构建,按照课程教学的内容与特点,为学生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采用多元化的方式增强教学指导效果。
(一)设计探究学习模式
高中政治教师在为学生构建活动型学科课程的过程中,应注重构建探究学习模式,使学生在探究的过程中能够围绕议题进行沟通、交流,从而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在教学设计过程中,教师应结合高中政治教学内容,为学生设置探究学习议题,使学生在研究议题的过程中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增强自己的探究能力、分析能力和沟通能力,培养自己正确的思维意识与观念,彰显探究学习模式的作用和优势。需要注意的是,教师在构建探究学习模式的过程中,应设置涉及价值判断的活动议题,在引导学生学习知识的同时,使其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例如,在教学“揭开货币神秘的面纱”这一内容时,教师可以为学生设计探究式议题:“货币在日常生活中发挥着什么作用?”在提出议题后,教师应为学生创设情境:“小明到文具店买文具,每种文具有不同的类型与价位,如果想要买其中一种文具,需要怎么付款?”在创设情境后,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合作探究,让学生想象生活中的场景,对货币形成正确的认知,了解货币是用来交换商品、劳动力的,从而使其全面理解貨币的意义和内涵。在此期间,教师还应在课堂教学中渗透正确的价值观,为学生设置附加议题:“生活中如何获取货币才是正确的?货币对生活有什么影响呢?”在提出议题后,学生便会充分意识到在日常生活中需要通过合理的途径获取货币,从而树立正确的金钱观和价值观[3]。
(二)设计结构化的模式
在高中政治教学过程中构建活动型学科课程,教师应构建结构化模式,为学生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受到结构化活动型学科课堂的影响,在深入学习课程知识的同时,形成正确的思想观念和价值观念。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仅要关注学生对理论知识的掌握情况,还应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树立坚定的理想信念,使其充分学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从而更好地提升学生的道德品质[4]。
例如,在教学“生活与哲学”课程知识的过程中,教师可以为学生设计结构化的内容,合理设置议题,使学生在结构化的课程模式中全面学习、理解哲学知识,增强学习效果。在此期间,教师应结合课程内容,确保学生全面理解课程知识,为其设置“如何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议题,其中的结构化内容是社会存在、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和价值观导向作用。在此基础上,教师设置“先进社会意识对社会发展的推动作用和积极作用”的议题,让学生在结构化知识的帮助下,全面理解哲学知识,增强学习效果,从而确保教学的实效性[5]。
(三)设计序列化的模式
高中政治教师构建活动型学科课程,应设计序列化模式,为学生设置相关的讨论议题,将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作为主要目标,序列化地处理相关知识,为学生设计具有梯度的问题链或系列化探讨内容,增强教学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全面了解学生的认知状态与现有经验,从而有针对性地开展指导工作,引导学生通过合作探究方式或自主学习的方式学习知识,在合理设计议题的基础上,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提升学生的学习效果,培养学生的思想素质和道德素养[6]。
例如,教师在教学中可以为学生设置“如何才能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于心、外化于行”的议题,然后设计相关的问题链。教师可以先为学生讲解国家层面、社会层面、公民层面的价值目标内容,然后设计第一个问题:“在生活中你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榜样吗?”教师通过问题引导学生寻找生活中的榜样,然后创设情境,在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指导学生深入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增强学生的文化认同感,培养学生的文化自信心和民族自豪感。之后,教师可以为学生设计第二个问题:“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准则是什么呢?”在提出这个问题后,教师应要求学生结合问题,自主在网络中收集、整理资料,形成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正确理解。这样不仅可以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观念和道德素养,还能发挥良好的促进作用,提升开放活动型学科课程的实践效果[7]。
(四)设计测评性的模式
高中政治教师设计活动型的学科课程,应构建较为完善的测评模式,保证教学评价工作的可操作性。目前在高中政治学科教学评价中,学生政治科学素养、问题分析能力与解决能力的评价受到广泛重视。因此,在构建活动型课堂的过程中,教师必须结合课程标准,构建合理的测评模式,借助疑难问题和具有挑战性的问题,指导学生在情境中学习各种知识,增强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实践操作能力和问题分析能力,从而促进学生学科核心素养的不断发展[8]。
例如,教师在教学中应围绕学生学科核心素养的发展开展测评工作,将学科核心素养的评价标准、多元化评价标准有机整合,统一教学评价标准,利用创新性的评价方法明确学生在学习政治知识的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有针对性地开展教学指导工作,引导学生归纳总结学习经验,使其从不同视角分析问题,从而更好地解决问题。与此同时,在构建测评性模式的过程中,教师应采用开放性的评价方式,帮助学生认识到自己在学习过程中存在的不足,从而给予学生有针对性的评价。在此过程中,教师应明确教学测评的各个维度,从“活动的有序开展”“正确梳理基本观点”“主动整理、收集与应用资料解决问题”“学生个人与小组观点的表达”“活动过程中总结的问题分析与解决经验”等角度对学生进行评价,确保测评模式构建的合理与高效[9]。
综上所述,在高中政治教学中,构建活动型学科课程具有重要意义,不仅能够培养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与价值观,还能改善现有的政治教学环境,不断提升高中政治教学的实践性与操作性,从而培养更多的高素质人才。高中政治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积极构建活动型的学科课程,构建探究式、结构式、测评性模式,打破传统教学理念的桎梏,运用创新性手段,培养学生的专业能力与核心素养,增强教学指导效果,彰显活动型学科课程的优势和积极作用。
【参考文献】
滕洁.高中政治活动型学科课程的初探[J].才智,2019,23(33):122-144.
恽建国.运用暗示法促进高中思想政治活动型学科课程教学[J].软件(电子版),2020,45(01):181-199.
张莉.指向深度学习的高中思想政治活动型学科课程教学策略[J].教师,2020,14(03):91-92.
杨婷婷.基于活动型学科课程的高中思想政治课学习行为设计初探[J].思想政治课研究,2019,32(06):155-158.
邢艳利.用故事情境助力活动型学科课程的实施之探:高中思想政治课改初探[J].思想政治课研究,2019,55(06):163-166.
闫海丰.高中思想政治活动型学科课程中“议题”选取原则探析[J].求学,2019,12(20):88-98.
丁超.高中政治活动型学科课程教学实践与反思:以《影响价格的因素》一课为例[J].中学教学参考,2020,22(04):40-41.
马金贵.高中政治活动型学科课程的初探[J].文渊(小学版),2019,66(06):63-99.
赵婷婷.活动型学科课程在高中思想政治课中的实施探究[J].科学咨询,2019,15(34):187-1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