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本文通过访谈法、问卷调查法、文献资料法和数理统计法对广东省大专院校女子篮球队进行调查研究,了解各运动队的发展现状并提出一些建议。
关键词:广东省;大专院校;女子篮球队;现状
广东省大学生篮球联赛作为广东省高等院校的一项重要赛事,于每年的11-12月份举办一次,至今已经成功举办过十三届。比赛分设为男子和女子的甲组、乙组、丙组共六个组别。除了甲、乙组规定为本科院校学生参赛外,丙组比赛的队伍全部来自大专院校。丙组比赛由于参赛队伍多,影响范围广,成为了广东省大学生篮球联赛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目前,在男子丙组比赛参赛球队相对较多的情况下,女子丙组队伍的参赛数量也在逐年增加。根据调查,女子丙组队伍在近三年的参赛数量分别由11年的17支增加到12年的23支,再到13年的26支。由此可见,女子篮球队越来越被各个学校所重视。本文通过对广东省近年来经常参加省大联赛的10所大专院校队伍进行调查,了解各球队的发展现状,并提出一些建议。
一、研究对象与方法
1、研究对象
主要通过对近年来经常参加广东省大学生篮球联赛的10所大专院校女子篮球队队员和教练员进行调查。(包括深圳职院、清远职院、广东女子职院、广东工贸职院、广州涉外职院、广东农工商职院、东莞职院、广东科技职院、广东城建职院、广东机电职院。)
2、研究方法
(1)访谈法。通过对以上10所大专院校女子篮球队教练员和运动员进行访问,了解各大专院校女子篮球队在人才的选拔与培养,球队的日常训练、比赛以及队伍的管理等方面的一些情况。
(2)文献资料法。通过查阅有关各运动队的比赛成绩、组队训练情况以及比赛技术统计等资料,为本文研究提供理论依据。
(3)问卷调查法。对以上10所参加大学生篮球联赛女子组的大专院校发放问卷, 内容包括运动队的组建、训练、比赛、管理和后勤保障等内容。
(4)数理统计法。利用Excel表格和SPSS软件对问卷数据进行统计处理。
二、结果与分析
1、大专院校女子篮球队运动员的基本情况
根据调查,我省大专院校每年招生的对象基本是面向省内,只有少数生源来自省外。除个别学校外,对于招聘体育特长生方面绝大多数学校没有自主招生的权利,只能通过普通高考在一些有体育兴趣的学生当中进行选拔与培养。而在这些学生当中,只有较少一部分运动员曾经接受过正规训练或是在中学时期有参加过篮球比赛的经历,大部分是业余爱好者。这些学生平时接触篮球较少,基本技术一般,基本战术配合意识薄弱,缺乏临场比赛经验。
2、大专院校女子篮球队教练员情况
从以上调查的10所院校来看,各球队的教练员均由本校的体育老师来执教球队。在这些教练员当中,大部分都是年轻教练,其中女性教练2名。所有教练在读书时都进行过篮球专项技能课的学习,但有个别教练在本科或研究生时攻读的体育专业并不是篮球专项。因此,个人无论是在篮球技能还是在带队训练及比赛方面并不是有所专长。另一方面,这些教练平时上课任务繁重,课余时间较少,带队训练的时间有限,训练的系统性不强。
3、大专院校女子篮球队的训练和比赛情况
经过调查,各球队在平时都有进行训练,训练的时间和次数一般都为每周2-3次,每次1.5-2个小时。虽然各个学校都能够提供场地保证训练,但训练的效果并不一致,这是因为不同球队的队员对个人技、战术掌握的能力不同。例如,部分院校在高考招生时通过自主招生得到了一些基础较好或是在中学时期参加过比赛的队员,这些队员在入校前已经具备了一定的专项技能;而其他学校的队员都是从普通学生当中选拔入队的,队员的水平参差不齐,因此需要较长的时间来完成基本功的练习。训练层次和水平的不一致导致了各运动队训练的效果和比赛的成绩具有较大的差距。更糟糕的是,大专院校的学生在校时间已减为两年,也就是说学生从入校到外出实习之间只有两年的时间进行训练,大部分队员都是从基础的技术动作练习开始,到能够上场参加比赛至少需要一年的时间来完成,这样也就只剩一年的训练时间来提高自己的能力。通过第二年的比赛,尽管队员的运动水平有明显的进步,但接着就是外出实习,再到毕业,其间无法按时参加训练和比赛。这样不但影响了球队的参赛,而且不利于队员的新老交替和球队的长期可持续发展。
在比赛方面,从广东省大学生篮球联赛女子丙组的往届成绩来看,深圳职院的成绩最好,获得多次冠军。从参赛院校地区分布来看,相对集中于珠三角地区。从比赛的层次来分析,能与前两名抗衡的队伍较少,这是因为部分学校有单独招生的权利,如深圳职院的部分队员来自各地方的体校,球队整体水平较高,这样可以带动提高女子丙组各球队的整体竞技水平。但同时,由于前者与其他球队的水平相差较大,比赛会出现一边倒的局面,这在一定程度上打消了部分球队比赛或训练的积极性,客观上不是很有利于其他球队的发展。
4、大专院校女子篮球队的管理情况
一支球队管理的好与差直接影响到球队的训练、比赛及发展。如果没有学校的支持、领导的关心,队员和教练的真心付出,那么这支队伍也只是空壳。学校校规和球队队规的制定是促进球队更好发展的有力保障。另一方面,后勤保障也是制约球队发展的一项重要指标。后勤保障通常是指球队的(队员和教练)训练及比赛期间的经费提供,队员的学习加分,教练的非授课工作量等,这是提高学生训练积极性的重要一部分。通过调查,在训练及比赛方面,大部分院校都有提供一定的经费补助,但并不多(除个别学校外),这也跟学校现阶段的发展有关。而对于学生来说,由于平时经常参加球队的训练,或多或少影响到了文化课的学习,尤其是选修课的上课时间经常与训练时间有冲突。学生对该去上课还是该去训练很难做出决定,这样不仅影响了上课,也会耽误训练。如果学校能够制定一套相关的政策,在学习上减免一定的学分,使学生有更多的时间来完成训练及比赛,这就为球队的发展提供了更进一步的保障。
三、结论与建议
1、结论
广东省大专院校女子篮球运动队有以下几方面的特点:(1)运动员入校前运动水平参差不齐,队员身体条件及身体素质一般;(2)各运动队教练员专项技能不高,教学任务重,带队训练时间有限,训练不够系统化;(3)队员在校期间总的训练时间较短,课程学习紧张,业余训练的时间和精力有限,训练的层次和水平不一致,直接影响到了训练的效果和比赛的成绩;(4)学校制定的相关政策和制度不够成熟,投入的人力和物力不足,大大的制约了球队的发展。
2、建议
为了使女子篮球运动队在大专院校中得到更好的发展,提出以下几点建议:(1)提高招生的水平。各学校应积极推动自主招生,拓宽选材渠道,增强后备人才的建设。让更多有篮球特长的运动员进入到大专院校,以此来推动我省大专院校女子篮球运动的发展。(2)积极提升教练员的综合水平。各学校可根据本校教练员的实际情况合理安排其外出进行培训与交流,使教练员在专项技能和执教水平上有更进一步的提高。(3)增加高校体育竞技平台,促进各学校间的篮球竞技交流。广东省拥有50多所大专院校,而专业机构主办的比赛并不多,建议多举办一些例如分地区、分区的比赛,以赛代练,促进各女子篮球运动队水平的不断提高。(4)加强运动队的管理。从选材、管理到训练再到比赛,应抓好每个环节,根据运动队的具体情况,制定科学严格的训练、管理等办法。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做到有条例可依,帮助解决女子篮球运动队训练的后顾之忧,从而提高运动队的训练水平和比赛成绩。
参考文献:
[1]陈进.南京高职院校业余女子篮球队训练的现状与对策[J].科技资讯,2010,(36).
[2]孙羽枫.高职院校篮球队的发展研究[J].武汉船舶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5,(5).
关键词:广东省;大专院校;女子篮球队;现状
广东省大学生篮球联赛作为广东省高等院校的一项重要赛事,于每年的11-12月份举办一次,至今已经成功举办过十三届。比赛分设为男子和女子的甲组、乙组、丙组共六个组别。除了甲、乙组规定为本科院校学生参赛外,丙组比赛的队伍全部来自大专院校。丙组比赛由于参赛队伍多,影响范围广,成为了广东省大学生篮球联赛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目前,在男子丙组比赛参赛球队相对较多的情况下,女子丙组队伍的参赛数量也在逐年增加。根据调查,女子丙组队伍在近三年的参赛数量分别由11年的17支增加到12年的23支,再到13年的26支。由此可见,女子篮球队越来越被各个学校所重视。本文通过对广东省近年来经常参加省大联赛的10所大专院校队伍进行调查,了解各球队的发展现状,并提出一些建议。
一、研究对象与方法
1、研究对象
主要通过对近年来经常参加广东省大学生篮球联赛的10所大专院校女子篮球队队员和教练员进行调查。(包括深圳职院、清远职院、广东女子职院、广东工贸职院、广州涉外职院、广东农工商职院、东莞职院、广东科技职院、广东城建职院、广东机电职院。)
2、研究方法
(1)访谈法。通过对以上10所大专院校女子篮球队教练员和运动员进行访问,了解各大专院校女子篮球队在人才的选拔与培养,球队的日常训练、比赛以及队伍的管理等方面的一些情况。
(2)文献资料法。通过查阅有关各运动队的比赛成绩、组队训练情况以及比赛技术统计等资料,为本文研究提供理论依据。
(3)问卷调查法。对以上10所参加大学生篮球联赛女子组的大专院校发放问卷, 内容包括运动队的组建、训练、比赛、管理和后勤保障等内容。
(4)数理统计法。利用Excel表格和SPSS软件对问卷数据进行统计处理。
二、结果与分析
1、大专院校女子篮球队运动员的基本情况
根据调查,我省大专院校每年招生的对象基本是面向省内,只有少数生源来自省外。除个别学校外,对于招聘体育特长生方面绝大多数学校没有自主招生的权利,只能通过普通高考在一些有体育兴趣的学生当中进行选拔与培养。而在这些学生当中,只有较少一部分运动员曾经接受过正规训练或是在中学时期有参加过篮球比赛的经历,大部分是业余爱好者。这些学生平时接触篮球较少,基本技术一般,基本战术配合意识薄弱,缺乏临场比赛经验。
2、大专院校女子篮球队教练员情况
从以上调查的10所院校来看,各球队的教练员均由本校的体育老师来执教球队。在这些教练员当中,大部分都是年轻教练,其中女性教练2名。所有教练在读书时都进行过篮球专项技能课的学习,但有个别教练在本科或研究生时攻读的体育专业并不是篮球专项。因此,个人无论是在篮球技能还是在带队训练及比赛方面并不是有所专长。另一方面,这些教练平时上课任务繁重,课余时间较少,带队训练的时间有限,训练的系统性不强。
3、大专院校女子篮球队的训练和比赛情况
经过调查,各球队在平时都有进行训练,训练的时间和次数一般都为每周2-3次,每次1.5-2个小时。虽然各个学校都能够提供场地保证训练,但训练的效果并不一致,这是因为不同球队的队员对个人技、战术掌握的能力不同。例如,部分院校在高考招生时通过自主招生得到了一些基础较好或是在中学时期参加过比赛的队员,这些队员在入校前已经具备了一定的专项技能;而其他学校的队员都是从普通学生当中选拔入队的,队员的水平参差不齐,因此需要较长的时间来完成基本功的练习。训练层次和水平的不一致导致了各运动队训练的效果和比赛的成绩具有较大的差距。更糟糕的是,大专院校的学生在校时间已减为两年,也就是说学生从入校到外出实习之间只有两年的时间进行训练,大部分队员都是从基础的技术动作练习开始,到能够上场参加比赛至少需要一年的时间来完成,这样也就只剩一年的训练时间来提高自己的能力。通过第二年的比赛,尽管队员的运动水平有明显的进步,但接着就是外出实习,再到毕业,其间无法按时参加训练和比赛。这样不但影响了球队的参赛,而且不利于队员的新老交替和球队的长期可持续发展。
在比赛方面,从广东省大学生篮球联赛女子丙组的往届成绩来看,深圳职院的成绩最好,获得多次冠军。从参赛院校地区分布来看,相对集中于珠三角地区。从比赛的层次来分析,能与前两名抗衡的队伍较少,这是因为部分学校有单独招生的权利,如深圳职院的部分队员来自各地方的体校,球队整体水平较高,这样可以带动提高女子丙组各球队的整体竞技水平。但同时,由于前者与其他球队的水平相差较大,比赛会出现一边倒的局面,这在一定程度上打消了部分球队比赛或训练的积极性,客观上不是很有利于其他球队的发展。
4、大专院校女子篮球队的管理情况
一支球队管理的好与差直接影响到球队的训练、比赛及发展。如果没有学校的支持、领导的关心,队员和教练的真心付出,那么这支队伍也只是空壳。学校校规和球队队规的制定是促进球队更好发展的有力保障。另一方面,后勤保障也是制约球队发展的一项重要指标。后勤保障通常是指球队的(队员和教练)训练及比赛期间的经费提供,队员的学习加分,教练的非授课工作量等,这是提高学生训练积极性的重要一部分。通过调查,在训练及比赛方面,大部分院校都有提供一定的经费补助,但并不多(除个别学校外),这也跟学校现阶段的发展有关。而对于学生来说,由于平时经常参加球队的训练,或多或少影响到了文化课的学习,尤其是选修课的上课时间经常与训练时间有冲突。学生对该去上课还是该去训练很难做出决定,这样不仅影响了上课,也会耽误训练。如果学校能够制定一套相关的政策,在学习上减免一定的学分,使学生有更多的时间来完成训练及比赛,这就为球队的发展提供了更进一步的保障。
三、结论与建议
1、结论
广东省大专院校女子篮球运动队有以下几方面的特点:(1)运动员入校前运动水平参差不齐,队员身体条件及身体素质一般;(2)各运动队教练员专项技能不高,教学任务重,带队训练时间有限,训练不够系统化;(3)队员在校期间总的训练时间较短,课程学习紧张,业余训练的时间和精力有限,训练的层次和水平不一致,直接影响到了训练的效果和比赛的成绩;(4)学校制定的相关政策和制度不够成熟,投入的人力和物力不足,大大的制约了球队的发展。
2、建议
为了使女子篮球运动队在大专院校中得到更好的发展,提出以下几点建议:(1)提高招生的水平。各学校应积极推动自主招生,拓宽选材渠道,增强后备人才的建设。让更多有篮球特长的运动员进入到大专院校,以此来推动我省大专院校女子篮球运动的发展。(2)积极提升教练员的综合水平。各学校可根据本校教练员的实际情况合理安排其外出进行培训与交流,使教练员在专项技能和执教水平上有更进一步的提高。(3)增加高校体育竞技平台,促进各学校间的篮球竞技交流。广东省拥有50多所大专院校,而专业机构主办的比赛并不多,建议多举办一些例如分地区、分区的比赛,以赛代练,促进各女子篮球运动队水平的不断提高。(4)加强运动队的管理。从选材、管理到训练再到比赛,应抓好每个环节,根据运动队的具体情况,制定科学严格的训练、管理等办法。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做到有条例可依,帮助解决女子篮球运动队训练的后顾之忧,从而提高运动队的训练水平和比赛成绩。
参考文献:
[1]陈进.南京高职院校业余女子篮球队训练的现状与对策[J].科技资讯,2010,(36).
[2]孙羽枫.高职院校篮球队的发展研究[J].武汉船舶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