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析初中地理教学中的深度学习策略

来源 :中学政史地·教学指导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ianyemi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深度学习是相对于浅层学习而言的,是指运用高阶思维建立认知结构、处理问题的学习方法。深度学习的特点是能让人主动地、理性地、探究式地去学习,以有效促进学习者的元认知能力发展和知识迁移。在地理教学中引导学生进行深度学习,有助于学生加深对地理事物、地理规律的认识和理解,也有助于教学朝着纵深方向发展。那么,在初中地理教学中,如何引导学生进行深度学习呢?
  一、深度解读教材,促进教学延伸
  初中地理知识体系庞大,覆盖面非常广,但是由于篇幅限制,初中地理教材中收录的内容相对有限,无法充分体现地理教学的全部。但是,教材始终是教学的根本,所有的教学活动,都要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按照教材安排的顺序来进行。在深度教学中,教师必须深挖教材内容,深度解读教材,同时,结合教材内容搜集、选取可用的教学资料,有目的地组织、安排教学活动,让学生通过学习完善认知结构,理解和掌握地理知识背后的地理思想和方法。在教学《中国的疆域》时,教师可以将这一部分内容与我国地理位置的特点、中国的行政区等知识点结合起来,进行深度教学。例如,在讲述黑龙江的地理位置和边界形状时,教师可以这样来教学。黑龙江省位于中国东北部,也位于“大公鸡”的鸡嘴和鸡冠部,黑龙江的地形图看上去好像一个向西而立的长颈龙。黑龙江的特产非常多,除了黄豆、玉米、各种山中珍品外,还有五常稻花香大米、哈尔滨红肠、东北野生松子等。在一一讲述完各地相关的地理知识后,教师可以将学生分组,利用提前准备好的中国省级行政区的拼图,让大家玩拼图比赛,看哪个小组的学生能在最短的时间内正确完成拼图。这样,不仅可以增加教学的深度,让学生对行政区版图和中国地域知识有一个理性的认识,还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快乐学习。
  二、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学习动机
  与浅层学习和被动学习相比,深度学习强调让学生开展自主学习和终身学习。结合现代教学论可知,主动学习和终身学习的动力,主要来源于内部学习动机。初中生贪玩好动,耐性较差,他们的学习动机大多属于外部学习动机。要想让学生开展自主学习,教师就要采取有效的教学手法,挖掘学生的内在学习动机。情境教学法在激发学生学习动机方面有着显著的作用。所以,在初中地理教学中,教师要基于学生经验,创设教学情境,激活学生的思维和主动意识,为学生开展深度学习创造条件。例如,在教学《农业》时,教师可以利用网络,提前收集一些视频资料,制作成课件,为课堂教学做好准备。然后,在课堂教学中,在讲述完有关中国主要的粮食作物和经济作物的分布后,教师可以利用央视推出的大型美食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中的一些片段,展示一些地方的美食,并提出问题:该地为何会有这样的传统美食?当地以哪种农作物为主?该地的气候、水文、地理环境如何?最后,结合问题让学生讨论、学习。如,黄馍馍是陕西绥德的特产,黄馍馍其实是用糜子面做成的馒头。绥德地处陕北黄土高原北部,干旱少雨,糜子耐干旱,所以糜子是当地的主要作物。这样,借助多媒体和问题创设有趣的教学情境,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和探究。
  三、结合现实生活,激活知识经验
  地理是一门与现实生活关联紧密的学科,生活中处处都有地理知识,许多现象都可以从地理学科的角度去解释。新课标指出,地理教学的最终目的是让学生的思维实现深度发展,培养学生利用地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结合地理教学目标可知,要想单纯依靠课堂教学实现地理教学目标,具有一定的难度。这就要求教师将课堂内外结合起来,将生活化教学与学生深度学习有效对接,让学生在生活背景下去探究和发现,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例如,在《水资源》一课的教学中,教师可以结合某地的降水特点(夏秋多,冬春少,年际变化大),分析影響降水的地形、气候原因。还可以结合某地用水存在的问题,如夏天高峰用水期,由于供压负荷较大,所以许多社区经常会阶段性供水,也会建议高层用户提前储水等,让学生探讨、分析解决城市居民用水紧张问题的对策。此外,教师还可以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深入社区,了解社区的水质、水价、家庭平均用水量,去附近的河流了解水资源情况,从网上搜集“南水北调”工程的资料,了解地方水资源的现状、特征和分布特点。这样,结合现实生活进行教学,既可以拓宽教学空间,促进教学延伸,激活学生的知识经验,还可以培养学生惜水、节水的美德,使学生产生爱护环境、保护水资源的责任感。
  综上所述,深度学习是一种优质学习理念。在初中地理教学中,教师要正视深度学习的重要性,立足于对地理课程知识体系的认识和了解,开展深度教学,引导学生进行深度学习,以促进学生的思维和能力向深度发展。
其他文献
新中国成立70年以来,我国学科教学论研究经历了全面苏化与独立探索、研究恢复与中兴、理论建构与反思重构等发展阶段,探究了多种有效教学模式,奠定了学科基础理论。尽管学科
就初中地理课程发展趋势来看,新课标改革要求加强生活化教学实践力度,需要结合生活,教学对学生有所帮助的地理知识,因此地理教学模式需贴合实际生活,满足学生生活发展需要。本文先简单介绍了生活化地理教学所具备的三大原则特性,并在此基础上,具体研究教学生活化地理的实践应用,并分析其优势与不足之处。  现如今,初中生社会生活经历丰富多彩,早已具有辨别是非的逻辑能力,并且逐渐成为社会主力群体。目前初中地理课程的
期刊
学校是学生学习的场所,在学校中,学生可以学到有用的科学文化知识,提高自己的思想素养。然而,随着社会环境的不断变化,各种不良因素严重影响了学生的思想,阻碍了学生的健康成长,对学生的发展极为不利。本文笔者就根据实际调查及相关文献资料,对当前思想品德教学存在的一些比较突出的问题进行分析,并基于此提出具体的解决策略,从而为当前思想品德教学提供参考。  一、当前思想品德教学存在的问题  1.社会环境角度。 
岩石多场耦合作用的研究是当前研究的热点难点问题,为了更好的分析岩石在多场耦合作用条件下的作用机理,主要通过实验和数值模拟两方面进行研究.在总结国内外多场耦合微观–
法律教育是初中思想品德课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个人和社会都有极其重要的意义。但是,聋校的法律课却很难上。一方面,聋生的文化程度、社会阅历和思维能力相对比较低,加上法律知识理论性强,而且抽象,学生很难接受、理解。另一方面,社会上的一些人法律意识淡薄,如赌博、非机动车闯红灯等违法现象不在少数,而聋生的模仿能力又整体上强于健听人,如果不对他们加强法律教育,他们更加容易走上违法的道路。  众所周知,聋生的心
高中地理高效课堂的构建是一个漫长的过程,不仅需要学生的点滴积累,更需要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积极预习,及时复习,这样才能不断提高学生的能力,让学生产生一定的地理学习素养,才能从根本上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和效率。  一、高中地理高效课堂构建的阻碍  1.学生的学习兴趣不浓,对待问题不能追根溯源。  在高中地理学习过程中,有些同学对于地理知识的学习兴趣不浓,认为地理知识就是简单的知识点记忆的过程,这就导
期刊
思想品德课程标准指出,教师应灵活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和手段,优化教学过程,提高课堂教学水平,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引导学生通过调查、参观、讨论、访谈、项目研究等方式,主动探索社会现实与自我成长的问题,在合作和分享中掌握知识,在自主探究和切身体验中增强学习能力。这就要求思想品德教师必须改变自己的教学方式,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方式。对于农村思想品德教师来说,由于受到思想观念、教学环境、教研方式等因素的影
初中历史学科往往不受学校、家长及学生的重视,加之其内容抽象、知识点分散,学生往往提不起学习兴趣。孔子曾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因此,历史教师应引导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