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信息技术课是一门以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为目的的学科。随着社会信息化的发展,信息素养日益成为信息社会公民素养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信息技术已经成为每一个人今后学习、工作及生活的一种必须掌握的技能,但是对于现在的高中学生来说他们对本课程没有多大兴趣,打开电脑就是玩游戏,聊天,学生对玩计算机很感兴趣,但对《信息技术》课却没有兴趣。究其原因,在于现行的教学方法和模式不适应信息技术课教学。那么如何上好信息技术课呢,下面谈谈笔者的一点体会。
一、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手段,提高教学效率
信息技术课程中理论部分往往比较抽象,靠传统的黑板教学模式很难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有的学科采用实验演示的方法来解决,可是并不是所有的抽象理论内容都可以用这种方法解决的,信息技术学科更是如此。所以改变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成为必然的选择。
首先可以将教学所需的数据、文字、图像、声音有机的融为一体。制作成相应的课件后,既可以重复使用还可以按照教学的需要随时调整课件各部分的组合。一个设计合理的多媒体教学课件可以有效地刺激学生的各种感官,提高学习的积极性和效率。
一方面,为了节约时间可以选择一些现成的CAI课件进行辅助教学,这样既可以节省时间又可以减少重复劳动,提高工作效率。另一方面,我们还可以搜集素材,根据自己的教学需要整理制作相应的课件来进行辅助教学。因为现成的CAI教学软件不一定适合自己的教学设计,这就要求我们利用各种能搜集到的素材,通过软件合成符合我们需要的课件。
其次在机房利用教学软件广播教学,在机房里教师在教师机上的操作过程通过广播软件同步显示在学生机上,每个学生都可以仔细观察教师的操作,因为信息技术课程极其重视操作技能,因此这种方式是目前信息技术学科的主要教学方式,其优点也是显而易见的。总之,我们进行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应该充分利用好多媒体教学手段及上机操作这一优势。并注重配合其它学科的教学,提高课程整合的质量。
二、策划上机任务,维持学习兴趣
上机操作是信息技术学科教学的一大特点。通过上机操作,学生可以将学到的理论知识马上付诸实践,手脑并用,可以极大地提高学习的兴趣,如何使学生维持较长时间的学习兴趣?笔者认为:
首先要明确上机目的,才能有的放矢,提高学习效果。如果上机目的不明确,学生只是凭着新鲜好玩的心理去做一些自己喜欢做的事,或者“人云亦云”看到别人做什么也跟着做什么,形成“无政府状态”,这样就没有一点课堂效果可言了。为了防止这种情况的出现,我们在机房上机操作之前,要通过屏幕广播把学习的目的和操作步骤强调一遍,使每个学生都知道今天的学习任务。除此之外,还要把这次操作过程中的注意事项口头提示,帮助文件等方式提醒学生。
其次,精心设计课堂操作任务。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帮助者和指导者。学生是信息加工的主体、是意义的主动建构者,而不是外部刺激的被动接受者和被灌输的对象。建构主义教学设计原则强调:学生的学习活动必须与大的任务或问题相结合;以探索问题来引动和维持学习者学习的兴趣和动机,学生必须拥有学习的主动权,教师不断地挑战和激励学生前进。“任务驱动”教学法符合探究式教学模式,适用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独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任务驱动”教学法符合计算机系统的层次性和实用性,按照由表及里、逐层深入的学习途径,便于学生循序渐进地学习信息技术的知识和技能。
三、注重与其他学科的整合
信息技术课程要求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当今社会要求学生不仅要具备信息技术知识和技能,更要有相应的信息素养(信息的获取能力、信息分析能力、信息加工能力、信息的创新能力、信息的利用能力、协作意识和信息的交流能力),我们在信息技术教学中,主动与其他学科进行整合,有利于拓宽学生解决问题的思路,培养学生使用信息技术的意识和兴趣,培养学生创造精神和实践能力。如在信息技术课程中经常会出现一些专有名词术语,这时我们可以配合英语学科教学,扩大学生的词汇量,学生词汇量多了,自然对本课程知识的理解就很容易了,这样就会对老师所讲的内容有了初步的了解与掌握,从而提高了学生学习的兴趣。
总之,我们进行信息技術课程的教学,应该充分利用好多媒体教学手段及上机操作这一优势。并注重配合其它学科的教学,提高课程整合的质量。使学生掌握好信息技术这种终生受用的学习知识和提高技能的认知工具,培养他们良好的信息素养,从而大幅度提高教学质量。
一、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手段,提高教学效率
信息技术课程中理论部分往往比较抽象,靠传统的黑板教学模式很难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有的学科采用实验演示的方法来解决,可是并不是所有的抽象理论内容都可以用这种方法解决的,信息技术学科更是如此。所以改变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成为必然的选择。
首先可以将教学所需的数据、文字、图像、声音有机的融为一体。制作成相应的课件后,既可以重复使用还可以按照教学的需要随时调整课件各部分的组合。一个设计合理的多媒体教学课件可以有效地刺激学生的各种感官,提高学习的积极性和效率。
一方面,为了节约时间可以选择一些现成的CAI课件进行辅助教学,这样既可以节省时间又可以减少重复劳动,提高工作效率。另一方面,我们还可以搜集素材,根据自己的教学需要整理制作相应的课件来进行辅助教学。因为现成的CAI教学软件不一定适合自己的教学设计,这就要求我们利用各种能搜集到的素材,通过软件合成符合我们需要的课件。
其次在机房利用教学软件广播教学,在机房里教师在教师机上的操作过程通过广播软件同步显示在学生机上,每个学生都可以仔细观察教师的操作,因为信息技术课程极其重视操作技能,因此这种方式是目前信息技术学科的主要教学方式,其优点也是显而易见的。总之,我们进行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应该充分利用好多媒体教学手段及上机操作这一优势。并注重配合其它学科的教学,提高课程整合的质量。
二、策划上机任务,维持学习兴趣
上机操作是信息技术学科教学的一大特点。通过上机操作,学生可以将学到的理论知识马上付诸实践,手脑并用,可以极大地提高学习的兴趣,如何使学生维持较长时间的学习兴趣?笔者认为:
首先要明确上机目的,才能有的放矢,提高学习效果。如果上机目的不明确,学生只是凭着新鲜好玩的心理去做一些自己喜欢做的事,或者“人云亦云”看到别人做什么也跟着做什么,形成“无政府状态”,这样就没有一点课堂效果可言了。为了防止这种情况的出现,我们在机房上机操作之前,要通过屏幕广播把学习的目的和操作步骤强调一遍,使每个学生都知道今天的学习任务。除此之外,还要把这次操作过程中的注意事项口头提示,帮助文件等方式提醒学生。
其次,精心设计课堂操作任务。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帮助者和指导者。学生是信息加工的主体、是意义的主动建构者,而不是外部刺激的被动接受者和被灌输的对象。建构主义教学设计原则强调:学生的学习活动必须与大的任务或问题相结合;以探索问题来引动和维持学习者学习的兴趣和动机,学生必须拥有学习的主动权,教师不断地挑战和激励学生前进。“任务驱动”教学法符合探究式教学模式,适用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独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任务驱动”教学法符合计算机系统的层次性和实用性,按照由表及里、逐层深入的学习途径,便于学生循序渐进地学习信息技术的知识和技能。
三、注重与其他学科的整合
信息技术课程要求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当今社会要求学生不仅要具备信息技术知识和技能,更要有相应的信息素养(信息的获取能力、信息分析能力、信息加工能力、信息的创新能力、信息的利用能力、协作意识和信息的交流能力),我们在信息技术教学中,主动与其他学科进行整合,有利于拓宽学生解决问题的思路,培养学生使用信息技术的意识和兴趣,培养学生创造精神和实践能力。如在信息技术课程中经常会出现一些专有名词术语,这时我们可以配合英语学科教学,扩大学生的词汇量,学生词汇量多了,自然对本课程知识的理解就很容易了,这样就会对老师所讲的内容有了初步的了解与掌握,从而提高了学生学习的兴趣。
总之,我们进行信息技術课程的教学,应该充分利用好多媒体教学手段及上机操作这一优势。并注重配合其它学科的教学,提高课程整合的质量。使学生掌握好信息技术这种终生受用的学习知识和提高技能的认知工具,培养他们良好的信息素养,从而大幅度提高教学质量。